国人的智慧之树

北京晚报

《国学之树》
许文胜 著
长江文艺出版社
▌胡月
近几年非常流行“国学”一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国学,有些学的是“真国学”,有些学的是“假国学”。自打国学的概念开始流传起来,大众在一些商人的误导下,以为传统文化就是国学,只要是老祖宗留下的通通都在国学之内。然而,很少有人去梳理国学,为人们普及一些基础的概念。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中国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许文胜,以《易经》为核心,对国学的概念重新整理,以现在流行的树状图为国学这一门学问进行整理,挖掘中国文化的传统优势,写出了《国学之树》一书。
“国学”诞生的晚,距今也不过100多年,但站在国学背后的历史却很悠久。1894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曾经的小国日本却战胜了我们,这引起了国人思想上的震动。当时的国民对中国文化和制度的自信心遭到重挫,开始效仿日本希望全面学习西方。那时中国的思想界非常乱,千年的传统突然遭受了这么大的文化冲击,西学占据了上风,一些传统知识分子们迷茫了。1905年,一位叫邓实的学者,提倡建立一个组织,把中国文化保留下来,这个叫“国学保存会”的组织,第一次将国学的概念提出来。
邓实对国学作了一个定义:“国学者何?一国所自有之学也。”而章太炎把“国学”一词解释为“一国固有之学”,明确指出中国的国学就是自古以来一直传承下来,没有被断掉的学理体系。作者许文胜,在书中以三个关键词,通俗简单地说明了“国学”的边界。中国文化、系统、思维,这三个词指明了国学的内核,对思维产生影响的成系统的中国文化,三者都具备的就是国学。比如古典小说能对思维有启发,也属于中国文化,但却不成系统,所以算不上是国学。以最简单的辨别方法,辨别什么是国学,方便读者对书内知识进行整理。
在《国学之树》中,作者以树为型,第一次以画面的形式直观地介绍国学。《易经》作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以其对中国文化根源的影响来看,无疑是国学之根,作为树根部分深扎于土地下面。《易经》的重要是鲜为人知的,在大众眼里对于中国文化影响最显而易见的是“儒、释、道”三种互相独立却又相辅相成的哲学思想,因为它的显眼和重要,所以作为国学之树中支撑全局的树干。主要思想之外还散开了许多树杈分支,诸子百家作为中华文明中最璀璨的宝藏,向四面八方延伸成为树枝。没有皮则树不能活,起到保护作用的树皮,作者以拥有千年历史的中医为对应,中医的理论既体现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又有现实的保护作用,在虚与实之间寻找平衡。将根部营养运输到全身的关键是树汁,汉字作为承载中华文明的重要形式,让思想、文化以汉字的组合传到世界各地,如同汁液一样为整个国学之树供给了营养维系了生命。说到汉字,作者许文胜作为东汉《说文解字》作者许慎的后人,对汉字有着一番别样的感情,他认为中国汉字有着特殊的造字模式,使单个汉字同时能够表达事物的本质、属性、类别、时间、地点、方位、状态、发展变化等,本身就内涵丰富。树根、树干、树枝、树液、树皮、花叶各个部分组成了作者眼中的国学系统,成为方便读者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国学之树”。
琴棋书画,在国学之树中作为最茂盛的花叶展现给世人,也是一般人最先了解到的中国文化的艺术形式。但作者在书中向我们说明了,琴棋书画是中国古代文人的四种思维训练,其实按照难易进阶的正确排序应该是:画、书、棋、琴。我们平常所说的琴棋书画实际上是按照它们的思想价值进行排序的。
国画,作为最基础的形式,信息及意境还是以具体实物为参照,对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写意,不是凭空想象,一定要建立在真实基础之上。从锻炼具象思维出发,逐渐开始抽象、写意,进而转为对抽象思维的训练。书法,则较之国画更为抽象,以线条的运动痕迹来表现汉字的美感和韵律,通过线条的长短曲直、抑扬顿挫、连接转折来表现艺术,以阴阳的哲学思想体会虚实之间、疏密之间的架构之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在书法中表达的最为明显,拥有极强的抽象概括性。围棋,则在抽象这一层面前进了一大步,只以黑白子代表的阴阳来概括思想。棋盘一尺二寸代表十二个月,纵横各十九条线构成三百六十一个子位,代表着旧历一年的天数,方形棋盘圆形棋子则代表着天圆地方,在横纵之间黑白相斗并相存,延伸出万般变化。这种思维训练完全假设在抽象层面上,着眼全局观,以辩证思想分析局势的本质。其中,蕴含了无穷的中国哲学思想。被称为“昭和棋圣”的吴清源,就是学习《易经》中的哲学思想,以河图洛书来布棋,战胜各路日本高手。而最后的古琴,来源就是根据《易经》的原理创造出来的,这时抽象到了极点,连棋盘棋子都没有了,哲学思想都藏在了音律音韵中。这是中国传统思维训练中的最高级形式,训练了人在抽象概括中对于能量的感受,让情绪与思想达到和谐共鸣的状态,仅以一把琴,则可上到宇宙万物,下到世间民情,全可以以音乐作为表达。在传统的琴棋书画中蕴含的是古人的一套思维训练和艺术与哲学的理解能力。
《国学之树》这本书主要把以作者许文胜所建立的树状系统进行了梳理,并非是一本深入介绍国学的著作,面向的读者也是一般的传统文化爱好。这种简单的方式,具象的图谱,让读者们对国学的内容一目了然,也理解了彼此间的进阶过程和为什么这些内容可以成为系统。方便国学的传播以及对真伪的辨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