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下的过年

北京晚报
▌王理求
每到过年,乡下人总是很隆重的。农历十二月,也是农村休闲的时候,在田间地头辛苦劳作了一年的农民,此时又该为家人准备过年的大事了。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小年,我们乡下这一天是大扫除的日子。二十三日晚上是送灶神的时间,准备好香烛、食品、蜜糖(灶神爷吃甜了嘴巴,上天尽说好话,不告歪状),草料(灶神要骑马上天宫,马需要吃草的),然后点燃鞭炮,在爆竹声中,把贴在厨房灶前的熏得发黑的那张灶神纸取下,就算送走了灶神,要等到除夕夜再把灶神接回来和家人一起过年。
为了干净过年,小年那天,卫生搞得是一年中最彻底的,厨房的锅盆碗盏、锅盖、碗橱都要用糠皮或锯齿草泡水擦洗,家里的桌椅板凳、家具都要用水里外擦洗,地面墙角的泥土灰尘也要打扫干净。女人的手在冰冷的水里浸得发红,男人也累得喘气,扫尽了家里原有的乌烟瘴气和灰尘,以满屋子的整洁亮堂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赶在立春前还有几件事需要做好的,那就是做酒、打糍粑、做豆腐。
冬酒:立冬时做最好,用糙糯米蒸熟,调上酒曲,用稻草保温,过上两三天就可闻到酒香味,再过三五天就可榨酒,把发酵的糯米装入布袋,用石磨压挤,酒水流入盛酒的容器,布袋里剩下的就是酒糟了,这是头道酒,既甜又稠,装酒的容器密封,贮存起来,这是最好的酒了。第二道酒是将酒糟加水第二次挤压,榨出的酒浓度低,是乡下人常喝的水酒,供平时享用。用纯白糯米做的酒叫酒酿,香甜可口,没酒量的人喜欢喝,也用作佐料做菜,酒糟汤圆、酒糟鱼都是用它来做,过年请客吃饭,酒都是自家生产的。
打糍粑:用蒸熟的糯米放在一石臼内,一般三个大人各拿一棍在石臼里捶打,三个人围着石臼一步一步有节奏地移动,木棍把糯米饭打碎,黏成雪白的一团,其中一人抽身,由两人用木棍挑起糯米团送到准备好的一个大圆盘里,早已等候在旁的女人打湿手帮着把黏糊的米团从木棍上剥离下来。然后手脚灵快的女人开始用手把糯米团做成一块块小的糍粑,排列整齐地放在一案板上,为防粘连,上面撒上米粉,整个过程,他们都配合默契,笑声不断。
做豆腐:自家种的黄豆,浸泡涨开,用石磨磨成糊状,过滤后去掉豆渣,烧开浆汁,用桶装好,调好卤水,将卤水倒入容器,再将豆汁趁热倒入有卤水的容器中,容器中马上出现白花花的豆花。将豆花一勺一勺舀到做豆腐的框框里,用纱布包着,挤压滤水,放上一些时候,打开纱布,横竖用刀切开,一块块的豆腐就做成了。
在家里忙着准备过年时,我们小孩子就跟着大人屁股后面转,无非就是想吃点新鲜做成的糍粑和豆花,还有鲜甜的酒糟。女人们在做糍粑时会捏一团给守在旁边的孩子,蘸上糖和豆粉,孩子们吃得津津有味。豆花冲出来时,大人们会盛好几碗,放上糖,有的还会放上葱花或其他调料,甜的咸的豆花,都一样能让嘴馋的孩子心满意足。
糍粑主要是为明年开春时食用的。春耕时农事繁忙,男女都要下田劳作,吃饭就只能力求简单,糍粑就是最好的充饥食物,携带方便,做起来也方便,可煎可炒、可蒸可煮,如果实在没时间做饭,还可生吃硬咬。糍粑要保存到明年,需要用今年立冬时的冬水浸泡,不发裂不霉烂,常换水就可。
豆腐不能长期保存,只好将它做成腐乳。豆腐稍硬时放在稻草上,让霉菌腐烂,当豆腐上长了长长的绒毛后,整块豆腐蘸上准备好的调料,盐、辣椒粉及其他香料,贮存于密封的缸里,待过些日子就可以食用了,是佐食的好东西,吃上一年半载的也不会坏。
接近年三十了,还有一件大事就是写春联。父亲拿得起锄头,也握得住笔杆,他字写得很好。小时候,父亲写春联时,我在旁边磨墨,长大后,我的字写得比父亲好了,每年的春联就由我来写了,父亲在一旁磨墨。摆开桌子,铺上红纸,写的内容大多是老套的福禄春喜财,迎春接福之类的吉祥语。大门上贴“开门大吉”,神龛上写“天地君亲师神位”,给土地爷写的是“土能生万物,地可产黄金”,厨房写“一年清洁,四季平安”,水缸上写“水火平安”,碗橱上写“禄在其中”,猪栏上写“六畜兴旺”,谷仓上写“五谷丰登”,房门上贴“福”“寿”,大门的对联是“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除了给自家写春联,我还要给左邻右舍写,有些人家不识字,写完还要帮着给他们贴,否则可能就会闹笑话,比如把“六畜兴旺”贴在自家的房门上了。
乡下有句俗话:“三十夜的火大,十五夜的灯大”,所以年三十那天,一大早就要烧好一炉炭火,把屋子烤得暖暖的。母亲早早地帮我们小孩子洗干净了脸和手脚,拿出过年穿的新衣服帮我们换上,就连父亲也换上了一件一年才穿一次的蓝布长衫,像个文人的样子了。八仙桌摆在厅堂的中央,母亲忙了一天,准备的菜饭已摆上桌了,父亲在一个托盘上摆上了一只完整的鸡、一条鱼、一块腊肉,还有米饭、水酒等,准备祭祀天地、祖宗。拿好了香烛、鞭炮,在大门口祭拜了天地,放响了鞭炮,点燃了香烛,把祭品高高举过头,弯腰鞠躬三次,然后把杯中的酒洒在地面上。礼毕,把祭品再祭过祖宗神位,我们一家人才围着桌子吃年夜饭了。辛辛苦苦一年,大人孩子都盼着这最丰盛的一餐,有鸡有鱼,有腊肉火腿,有平时根本吃不到的很多菜……这天可以放开肚皮吃,但桌上的那条鱼不能动,过年期间的每天都要端上桌,意味着“年年有余”。孩子们吃饱了年夜饭,穿着新衣,戴着新帽,不怕寒冷,跑到门外捡拾未响的鞭炮再次点燃听响声,和小伙伴比谁的新衣服好看,冷得受不了了,跑回家围着炉子烤火。母亲把好吃的点心端了出来,有花生瓜子、冻米糖、玉兰片、炒豆子、毛栗子等,都是自家生产采集的。母亲还分别给我们几个孩子两元压岁钱,这钱放在口袋还没两天,就被母亲收了回去,理由是怕我们弄丢了。
年三十晚上是要守岁的,要等到新的一年到来。我们几个孩子围着火炉边听父亲讲过年的故事边守岁。等到要接灶王爷了,我们又来精神了。年三十要把送走的灶王爷迎接回来过年,写好的一张灶王爷贴在厨房灶墙上,九天东厨司命神位,旁边是“上天奏善事,下地降吉祥”的对子,摆上祭品,点上香烛,放过鞭炮,就算把灶王爷接回来了。
夜已深,离新年的到来还有一段时间,我们几个孩子在炭火的烘烤下,满脸通红,十分疲倦,昏昏欲睡。这时,母亲又端上来了夜宵,一碗香喷喷的葱油爆米花,吃过后,实在支撑不住了,自个儿爬上床,连衣服都没来得急脱就睡着了。迷迷糊糊的睡梦中听到有鞭炮声响,紧接着鞭炮声此起彼伏,这意味着新的一年到来了,我赶紧从床上起来,和父亲一起打开大门,把事先准备好的鞭炮点燃,祈愿新的一年风调雨顺,收获满满。
如今时代变迁,观念变化,一些旧的习俗已经没有了,人们用新的方式迎接新的一年,但是希望新年顺利美满的心愿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