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原罪”蓝光如洪水猛兽 酷开光学防护来驱逐

家电网
原标题:液晶“原罪”蓝光如洪水猛兽 酷开光学防护来驱逐
【家电网HEA 1月19日原创】在互联网与人的生活无法剥离的当下,人类被各色电子设备所包围的同时,短波有害蓝光也如影随形,它无时无刻不再危害着人类的视力。作为液晶技术与生俱来的“原罪”,短波有害蓝光的凶猛之处在于其是摸不着、看不见的野兽。
为何是“蓝光”?
蓝光和蓝色的光并非同一概念,所谓蓝光指的是波长在380nm-500nm之间的蓝色光线,也叫“高能可见光”。尤其是其中波长在415nm-455nm之间的蓝光,由于起波长较短,拥有较高的能量,穿透性强,能够直接穿透晶状体到达视网膜。

蓝光是波长最短、频率最高的高能量光线,被广泛应用于我们周围的生活中,比如常见的液晶屏。目前的液晶屏采用LED灯珠作为背光源,LED灯珠发出的白光穿过液晶模组,再组合成万紫千红。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实现高亮度效果,也就是液晶高透光率,屏幕厂商使用能量强大的蓝色LED光源,通过涂抹一层黄色荧光粉从而形成白光。而正是这种光源光谱波长处于400nm-500nm的短波蓝光会使眼睛内的黄斑区毒素量增高,严重威胁人类的眼部健康。因此只要是以LED灯珠作为背光源的液晶显示屏,都不可避免地含有有害蓝光,可以说是液晶屏的“原罪”。
最新研究证明蓝光或会加速失明
2018年,美国俄亥俄州托雷多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上发表的文章称,眼睛的角膜和晶状体无法阻挡或反射蓝光,而蓝光会损害眼睛的视网膜导致视力受损。
据相关调查显示,美国失明人群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是因年龄相关的黄斑变性。黄斑变性是一种黄斑病变,是由视网膜中感光细胞的死亡引起的,一般来说多见于50、60岁等老年人身上,会导致严重的视力丧失。而来自数字设备等的蓝光同样会导致这一结果。
研究团队解释,蓝光以损伤眼睛的视网膜的方式来影响人们的视力,而且有别于其他光线,眼睛中的角膜和晶状体并不能阻挡或反射蓝光,这使得蓝光能够长驱直入从而引发视网膜一系列反应。
经研究团队长期观察,当视网膜长期暴露在蓝光之下,感官细胞就会产生有毒的化学分子。参与这项研究的博士瑞那亚(Kasun Ratnayake)说:“这种化学分子具有毒性,如果你将蓝光照射在视网膜,视网膜上的信号分子会被溶解,杀死感光细胞,感光细胞不会在眼睛中再生,一旦感光细胞死亡,就真的是死了。”换句话说,蓝光对我们视力所造成的损伤是不可逆的。
光学蓝光来防护
现代生活当中,工作和学习要求人们长时间地面对电视、电脑、手机等液晶屏幕,使蓝光对眼睛的危害率大大上升。为了保护眼睛,人们想出了许多方法来减轻蓝光对眼睛的危害。市面上最常见的就是防蓝光眼镜和防蓝光贴膜。
人们使用特殊材质的镜片对有害蓝光进行阻隔、反射,以此来保护眼球。但是,市面上的防蓝光眼镜不仅价钱贵,而且质量良莠不齐。再加上对不常戴眼镜的人来说,戴眼镜本身就是不方便的一种事情;对于防蓝光贴膜,虽然它能够有效剔除蓝光,但是对画面造成了影响,让画面整体偏黄,以牺牲色彩换来的护眼,极大地影响到了人们的观看感受。

除了利用特殊材质防蓝光之外,有些电视还带有“护眼模式”,通过特定的软件算法,将RGB三色通道中的蓝光进行低通量调整,降低屏幕亮度,实现对过高强光、高对比度和高色度图像进行校正,同时抑制了短波蓝光和长波蓝光的发出。但是这种做法和防蓝光贴膜的效果相似,会令屏幕偏色,影响画质。
为此,酷开提出的防蓝光技术是“光学防蓝光技术”,能够让屏幕从根源处阻止有害蓝光的发射,同时又能令其呈现出的画质“保鲜”。光学防蓝光的远离是通过蓝光蓝色LED芯片,以光谱平移的方式,将455nm短波蓝光转移到460nm长波蓝光,减少80-90%的短波蓝光伤害。这种做法相当于是将蓝光中的有害部分提出,让无害的蓝光依然参与到屏幕的画面呈现当中,让整体画面色彩更加丰富,更具表现力。
以酷开电视旗下的酷开5G电视为例,其核心就是从光源出削弱有害蓝光,通过芯片优化算法,将发光灯珠光谱平移,让蓝光波峰峰值转移到460nm,从而将有害的短波蓝光转化成无害的长波蓝光。

在消费升级的当下尤其是满足未成年人观影需求的同时又能够防止眼睛受到伤害,既是护眼科技又是养眼美学的光学防蓝光技术将液晶电视产业焦点。蓝光之横流,将不再甚于洪水猛兽之害,大可放轻松,享受观影新美学。
(欢迎关注家电网微信jiadianwangHEA,点击阅读 家电网头条,最新家电、科技资讯,最专业的新闻资讯解读,我们期待与您分享交流)
(家电网® HE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