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春节回家路上,你是否还记得那张旧船票?

澎湃新闻

关注

原标题:春节回家路上,你是否还记得那张旧船票?

申知沪志 方志上海

2001年10月18日,当“江申117号”轮最后一个班次抵达上海十六铺客运码头之后,长航武汉客运有限公司所属客轮全部停航。上海长江轮船公司也于当年退出长江客运航线。至此,百余年的长江中下游客运退出历史舞台,那张从十六铺出发的旧船票也已成为尘封的记忆。

01

清咸丰十一年三月(1861年4月),美商琼记洋行(Augustine Heard & Co.)把新购买的木制明轮轮船“火箭号”(Fire Dart 注:从字面意思来看,似乎“火镖”更符合原意)派往长江。用一个月时间,完成上海到汉口的往返航程,是长江航线上第一艘客轮,一个航次载旅客260人。此后,“火箭号”每两个月从上海开航3次,以运载茶叶为主,兼搭旅客,虽运价高昂,但同样利润丰厚,营运3个月即获利50万元。这也开启长江上的轮船客运业务。清同治九年(1870年)申汉航线全年客运量仅9858人。此后,美商旗昌洋行和英商太古洋行等纷纷加入这一利润丰厚的行业,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客运量迅速增长。

琼记洋行“火箭号”明轮轮船手绘图

20世纪20年代,从长江航道返回上海的太古轮船公司“新北京号”江轮

20世纪20年代在汉口码头装卸货物的江轮

图片来源 | University of Bristol - 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国人自有的长江航运是从轮船招商局开始,由北洋大臣李鸿章创办。创办前夕李鸿章札委朱其昂、朱其诏筹备轮船招商局开业事宜,并于同治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1873年1月17日)在上海南永安街正式成立。当年轮船招商局在汉口设立分局(地址位于汉口民生路2号)。1873年7月10日,招商局所属240吨轮船“永宁号”从上海出发,挂轮船招商局旗,开航镇江、九江、汉口,代表中国轮船首航中国内河。1877年1月,招商局以222万银两购并旗昌公司全部航产,计有各种船舶25艘和江海各埠码头、趸船、仓库等。这样,招商局骤增江轮9艘,及沿江大量港埠设施。当年3月2日,《申报》就此发表热情洋溢的评论:“从此中国涉江浮海之火船,半皆招商局旗帜。”

1873年7月9日《申报》航运栏中有关招商局永宁轮开航镇江、九江和汉口的信息

1881年10月13日《申报》航运栏中可见当时营运长江客轮的除招商局以外多为怡和、太古、麦边等外商

02

1949年之后的长江客运经历了接管恢复、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新时期改革开放等几个不同阶段,尽管在发展过程中有曲折和反复,但由于长江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以舟代步是人们出行的重要方式,且客运运价便宜,水上客运量大,因此,长江客运不断发展壮大,几乎可以用“突飞猛进”来形容。

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长江轮船公司的广告

1950年长江苏北线客运流量为78.64万人。1952年长江下游客运流量248.3万人(其中苏北线106.12万人、占42.73%)。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客流量逐年递增,长江苏北线尤其突出。从1952年的106.12万人,到1959年增加到268.98万人,增长153.39%。

1958年以后,长江流域经济迅速发展,沿江城市的人口大量增加。干部、工人和其家属频繁地往来于大城市和新兴城市之间,旅客数量增加。1977年,上海长江进出口客运流量406.32万人。自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上海商品经济发展很快,贩运贸易和旅游业兴起,进出上海市客运量大幅度增加,上海长江航线的客运量也随之迅速上升。

20世纪50年代的上海港十六铺客运站

图片来源 |黄浦区档案局

1966年,由上海至汉口的四等船票

上海长江航线旅客发运量,1978年为209.12万人(其中南通为121.17万人占57.94%),1984年增加到307.79万人(其中南通为202.44万人占65.77%),比1978年增加98.67万人、47.18%,从1977年到1990年的14年中,上海长江进出口客运流量共8765.31万人(其中南通5812.02万人占66.31%);从406.32万人增至579.36万人,增长42.59%(其中南通从238.48万人增至431.51万人,增长80.94%)。

而从长江航运整体来看,从第四个五年计划末1975年的2030.3万人,到改革开放期间长江轮船总公司1988年的3410万人。39年来,中国长江客运量翻了22倍!

长江航线图

03

在没有高铁的年代,飞机票更是昂贵和需要特定条件的奢侈品。而廉价的船票就是大多数沿江普通百姓长途旅行的首选。20世纪70年代之前,长江航运使用的客轮大多是1949年之前留存下来的老旧货,硬件设备较差。长江下游区间客轮比长江干线客轮差,一般都是一些旧船,航速慢,设备差,没有改造价值,采用淘汰方针。

20世纪70年代后,前后建造新船13艘替代老船。“江申107型”以及改进型“江申115型”客轮相继投入使用。而往来于上海至汉口(汉申线)的干线客轮20世纪70年代前主要是改建的原蒸汽机大型客班轮。70年代后新建柴油机汉申班客轮16艘。

航行在黄浦江上的“江申115号”轮

当时长江上航运的客轮,都是以“东方红”某某号为名的客轮,那是在“文革”初期,由长江航运管理局于1966年11月25日下达文件,规定长江航运公司所属客货班轮不论大小,一律改为“东方红”加编号命名。“东方红”编号在两位数以内,为大型长途客轮;编号是三位数,为区间中小型短途客轮,又按当时长航四个分局划分,可以从客轮的三位数编号上看出是哪个长航分局的船只。例如:重庆分局的轮船编号为“东方红1XX”;武汉分局的轮船编号为“东方红2XX”;芜湖分局的轮船编号为“东方红3XX”;上海分局的轮船编号为“东方红4XX”等。

民国年间由日制“岳阳丸”改造而成的“江汉”轮

由“江汉”轮重新涂装改造后的“东方红2号”轮

“东方红11号”试航成功影像

20世纪70年代在外滩水域航行的“东方红12号”轮

“东方红2号”是长江航运中的一条明星轮船,是由日本日清汽船会社1906年打造,最先命名是“岳阳丸”。航行时间最长,安全航行达到100万公里,直至20世纪80年代报废止。“东方红11号”,是当时长江里最大的客轮。于1975年由上海船厂建造,船大,功率大,装的人也多。尾部线型流畅,尾浪较原大班轮明显减少,上层建筑用4层宝塔形,气势宏伟。

原“东方红17号”,其后改名“江申1号”轮也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长江客轮。1978年上海船厂出厂。总长112.8米,设计水线长108米,两柱间长105米,型宽16.4米,总宽19.2米,设计吃水3.60米,排水量3700吨,载货量450吨,主机用12V300-50B型1470千瓦柴油机2台,航速15.66节。吃水虽然很浅、但稳性仍然很好,在洪水季节以及遭遇台风时都能安全抵御。

1983年航行在黄浦江上的“东方红26号”轮

图片摄影 | 出目里利吕井

1983年停靠在十六铺码头的“东方红15号”轮

图片摄影 | 出目里利吕井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过改制后,长江客轮主要由三家公司运营,客轮也相应改名。分别是重庆长江轮船公司的“江渝号系列”客轮;武汉长江轮船公司的“江汉号系列”客轮和上海长江轮船公司的“江申号系列”客轮。

航行在武汉水域的“江申4号”轮

20世纪90年代早期拍摄的“江申4号”轮,背景中的东方明珠电视塔还未竣工

航行在上海外滩水域的“江申5号”轮

图片摄影 | 陆杰

“江申7号”轮

航行在三峡水域的“江渝3号”轮

客轮按大小大致可分为大、中、小型客轮。大型客轮不能在三峡里航行,因此江渝轮由小型和中型客轮组成。一般情况下,一位数到二位数号的客轮是中型客轮,负责重庆到汉口和上海线,三位数号的客轮是小型客轮,主要负责重庆到宜昌短途。江汉轮则大、中、小型都有。一般来说,三位数号的客轮为小型,江汉5*号为中型,它们主要负责汉口往重庆方向,一位数到江汉1*号、2*号的为大型,负责汉口到南京、上海方向。江申轮则全为大型,基本都是个位数编号,最远只运营至汉口。

上海长江轮船公司1990年船名录

04

长江客运的辉煌,“买票难”自然成了普遍现象,为买船票开后门,深夜到候船室排长队,客船的走廊上挤满了旅客,以致上厕所都难,至今还让许多人记忆犹新。

排长队购买轮船票,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无论从上海出发去南通、南京、武汉,还是从长江沿途城市返沪,特别是春运期间。据许多年长的市民回忆,往返于上海、南通至南京有铺位的四等舱船票最为紧俏,经常是一票难求。因南通至南京没有直航船,旅客是由大班轮顺路捎带的,票源要视上海的乘客多少才能确定。每天下午3点以后,南通港客运售票窗口总是人头攒动,拥挤不堪,有些人排很长时间队不一定能买到一张等级船票。而上海十六铺始发船票的购买也是彻夜长队,很多工厂企业单位在特定时间段,都派专人前去购票。

20世纪80年代,刚建成不久的上海十六铺客运码头大楼

图片来源 | 黄浦区档案局

20世纪80年,在上海十六铺客运码头登船的旅客

图片摄影 | 陆杰

20世纪80年代的南通客运码头候船室

上海至南通的三等船票以及南通返沪的五等散席票

长江客轮一般都是有四层,船员舱位于第四层前部。旅客舱室位于每层的中前部和中后部,中部则是澡堂、洗脸间、开水房、厕所等,船尾则是餐厅和录相厅。从舱位上讲,大多分为二等舱、三等舱、四等舱、五等舱和五等散。五等舱舱室很多张床,全是三层铺,环境就比较差一点了。四等舱位于轮船的第二层和部份轮船的第四层中后部,一个舱内多为16个铺位,上下铺设置。

长江客轮三等舱内景

长江客轮早期的二等舱室内景

20世纪80年代,上海至九江的二等舱加快船票

三等舱基本上位于轮船的第三层和部份轮船的第四层中后部,一个舱8—12个铺位,也是上下铺,每个舱室有一个洗手池,而四等舱乘客大多只能去船中部的公共洗脸间。二等舱大多位于轮船的第三层前部,两个人一间舱,两张单人床,里面有桌椅,有风扇,后期还加装空调。算是“高大上”配置,当然其价格以及购买的难度也相应大大增加。还有“五等散”,基本就是所谓的“站票”。长江客运最为繁荣的时候,特别是过年过节假日,船票更是难买,许多乘客只能买张“五等散”将就一下。运气好的,能在甲板上,舷梯口找块地方打地铺睡。

“文革”结束后不久,上海电影制片厂曾经出品过有一部非常具有影响力的电影《巴山夜雨》。由吴永刚、吴贻弓执导,李志舆、张瑜主演,1980年上映。片中对长江客运细节有许多侧面描写,而且很好地烘托了剧情主线。

《巴山夜雨》片中有许多长江轮船客舱镜头

05

据一些年长的乘客回忆:20世纪70年代在“东方红”轮上用餐,2角5分一份,不要粮票,饭有3两,还有咸菜盖浇饭每份1角,蛋炒饭2角。另外时常会有红烧大排或四喜丸子之类的菜品。饭点一到,当餐厅里飘出饭菜的香味,吃饭的人已从船尾排到了船头,有时会拐一个弯。因为餐具不能外带,门口有专人把守。好在服务员都是训练有素,场面热闹但颇为有序。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船型和硬件的提升,以及经济的发展,旅客的餐饮有了多种选择:出差的多了,他们常常在岸上买好熟食、老酒。由于乘船旅行的时间很长,旅伴之间,往往会打个牙祭,小酌一番。途经比较大的码头再作补充,一直到目的地才尽兴。餐厅也不像以前那么繁忙,有时改放录像,很多以后又改成舞厅。船上的广播站也开始引入“旅游”的概念,介绍沿途的港口的历史、经济、人文与风景名胜。

长江客轮上的餐厅

长江客轮上的公共空间——阅览室

长江客轮上的医务室

上海十六铺码头开船,一般第一站都会停靠南通,这里一度曾是长江中下游客运吞吐量第二大的码头。上船的旅客很多,大都自带铺盖,不一会在四等舱周围,楼梯口都躺满了人;这就是客轮的散席,这样的散席一直要过了九江才消失。第二站是镇江。如果在白天经过,可以欣赏到很不错的风景。轮船从长江主河道拐进来,就可以看到江岸上,绿树掩映着红墙金瓦,远处可以看到金山寺。到南京基本上是白天或者正午,轮船从长江大桥下驶过,在下关码头要停靠3个多小时,加燃料,补充自来水,很多的旅客上下船。

清晨的船舷,雾气笼罩

船上的旅行生活虽然有些简朴甚至艰苦,但也是悠闲和惬意的时光。阅读,睡觉,乘客之间互相聊天,站在船尾欣赏外景。从十六铺出发单单黄浦江这段航程就要两个小时,这是欣赏上海美景最佳的时刻。途中有海鸥簇拥,颇有情趣。长江下游宽阔的江面,给人留下大海般的感受。溯江而上,不同的江面、不同的城市都是风格各异,风土人情、特产小吃尽收眼底。而且船上无论买东西,还是吃饭,都没有火车上贵,价格和陆上差不多,许多不太计较时间的乘客,在轮船上吃饭,看风景。随着硬件条件的改善,随时可以喝到开水,可以洗热水澡,不用担心等厕所,花几元钱就可以看场录像,这样的旅行生活有着比“绿皮车”更多的优势,还真是不错哦。

正在经过葛洲坝船闸的“江汉62号”轮。船尾是观赏风景的绝佳位置

航行在三峡水域的长江客轮,两岸风光美不胜收

上海长江轮船公司在服务方面也是不断改进。1988年“江申4号”轮被评为市交通邮电系统优质服务最佳窗口,江申6号轮为优质服务一级窗口,江申1、118号轮为优质服务二级窗口,江申5、7、8、116、117号轮为优质服务三级窗口。

20世纪90年代,行驶在外滩水域的“江申116号”轮

“江申118号”轮

热情周到的船舱服务

长江轮船公司服务明星袁立华正在搀扶老人下船

同时还涌现了市交通邮电系统服务明星张心才、袁立华、市交通邮电系统优秀服务员詹频、丁锦山等16位标兵。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长江客运形成服务新特色,开设医疗咨询,法律咨询等,服务项目由25种发展到42种。此外,各客轮积极响应上海市政府号召,参加尊老社会一条龙服务行列,为老弱病残孕提供“四送”专项服务,使主动、周到、贴心、温暖成为江申客轮服务特色,广大旅客纷纷赞誉江申客轮有亲切感、舒适感。仅1990年就收到旅客表扬信22196件。

— 结语 —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家高速公路网线的建成,高速铁路网的不断延伸,在“时间就是金钱”的年代,人们选择出行的方式呈现多样化,水路客运的劣势逐渐显现出来,一上船就是六七天的时间,让适应了快节奏生活的人开始无法接受。这也极大地冲击“以舟代步”的长江客运市场。

20世纪90年代的十六铺客运码头大楼

上海长江客货轮公司2001年客运量为53.22万人次,比2000年下降26.5%。“九五”期间,公路、铁路、民航迅猛发展,长江客运迅速下滑,长江干线客运总量年均递减13%,长航集团客运量年均递减22%。2001年,长航集团船发航平均负载率不足30%,客运累计亏损3.7亿元。

1999年停泊在十六铺客运码头的“长航江渝12号”轮

图片摄影 | 陆杰

20世纪80年代,外白渡桥与长江客轮同框,这样的场景永远留在上海人记忆中

图片摄影 | 陆杰

为扭亏增效,长航集团作出迅速退出水上普客运输市场的决定,上海长江客货轮公司也在10月随长航集团退出经营50年的长江客运航线,一段百年辉煌由此画上句号。但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船,还有一张张旧船票都深刻在记忆中。END

文字资料:《上海长江航运志》 《上海港志》 《上海通志》

《上海年鉴(2000)》《上海年鉴(2001)》等

项能波:《百年长江客运话沧桑》等

特别鸣谢

蒋家骏、凯捷老师 配音

石大美老师 后期制作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申知沪志”小组 诚意奉献

如需转载 烦请标明出处

原标题:《春节回家路上,你是否还记得那张旧船票?》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