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西安临潼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重大发现公布

界面新闻

关注

原标题:西安临潼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重大发现公布 来源:西安晚报

12月30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公布了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的重大发现,首次发现新级别陶俑、首次发现秦盾、首次发现战车的多用途……多个“首次”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认知。

首次发现下下级军吏俑

秦兵马俑陪葬坑是秦始皇帝陵园外围的一组大型陪葬坑,其中一号坑面积最大。2009年至2019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对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正式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掘陶俑220余件,陶马12匹,车迹2乘,以及大量的兵器等。

根据以往对兵马俑的冠式和铠甲、服饰的不同,学界将兵马俑分为高级军吏俑、中级军吏俑、下级军吏俑、一般武士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共出土陶俑220余件,首次发现了下下级军吏俑这个新的陶俑等级。

经过研究,此次发现的大部分兵马俑姿态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右臂前曲,右手半握拳,为持长兵器俑。另一类为右臂自然下垂,右手半握拳,为持弓弩俑。本次发掘中,考古队发现第八过道除了车迹前面的2行8个俑为持弓弩俑,其余的14行64个俑皆为持长兵器俑;9过道车迹前面的3行12个俑为长兵器俑,车后的3行12个俑为持弓弩俑;10过道的17行68个俑皆为持长兵器俑;11过道除了6件戴冠的军吏俑为持长兵器俑,其余的俑皆为持弓弩俑。不同类型的陶俑在俑坑中的排列位置不同,显示其在军队的组合和承担的任务不同。

此次发现的下下级军吏俑这个新的陶俑等级,为研究俑坑军阵的排列提供了新的依据和方法。

发现一号坑战车新功能

此次发掘,在车舆残迹内还发现3处笼箙,一处笼箙平面呈长方形,口沿镶边一周,边条宽、厚约0.8~1厘米,已成黑色炭迹。器内有箭镞,此次考古队队长申茂盛表示,在以前的考古发现中,此物也曾出现过,但认识不清楚,有人认为可能是养马的马槽,但通过这次对笼箙的质地分析和笼箙未经扰动的箭镞分析,申茂盛认为此笼箙应是车上携带的盛储容器。主要盛储战争中消耗量极大的箭镞等。同时,一号坑内战车的功能有所增加,除担负指挥外兼有物资运输之功能。

第一次出现秦盾

从兵马俑的造型看,很多俑当年都手持武器,已发现的武器有戈、弩机等,但这次考古队在一号坑中还发现了长66厘米的盾。

发现时盾正面朝下,首向西北,皮胎、髹漆局部绘彩,可见细腻青灰色漆灰,流云状外形,齐首,弧肩,曲腰,平底。背面正中有一贯通上下的木质纵梁,纵梁长65厘米,梁中部鼓起一桥状纽形握手,下侧有长方形孔。

此盾与一号铜车上所发现的盾形制一样,尺寸为它的2倍。这是在秦陵考古中首次发现秦盾遗迹,显得弥足珍贵。

第一次明确檠木功能

弓弩遗迹在兵马俑一号坑中并不罕见,在第一次发掘中就曾出土了132处。但在第三次发掘中,考古队清理出来了一个相当完整的弓弩遗迹。这把弓弩在木条上均匀分布有3个直径为0.6厘米的圆孔。

申茂盛认为这个长方体的木条,应该是古文献中的檠,《仪礼·既夕礼》记载:明器之弓“有柲”,郑注:“柲,弓檠,弛则缚之于弓里,备损伤,以竹为之。”其作用是通过三个小孔用绳将檠与弓缚绑在一起,再用一个短的撑木支撑,形成一个三角形,将弓固定。这个弓弩的发现,厘清了人们对檠木的认识,第一次明确了檠木的功能和弓弩的保存方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