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爨底下传奇

北京晚报

关注

    冬日爨底下。 摄影:武辉 供图:TAKEFOTO

    爨底下古村落。  摄影:新华社记者 李欣  供图:TAKEFOTO

    ▌岳 强

    京西名村爨(cuàn)底下,我去过四次。前三次都是跟随不同的团队,乘坐大巴车去的,一行人说说笑笑,热热闹闹,却只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在写作这篇文章之前,我又自驾去了一趟,同行的三位作家朋友都是和我一样对传统文化和古村落感兴趣的人。从容游走,悉心观察,使我的思考得以深入,从而厘清了一些原本紊乱的问题。

    爨底下村坐落于京西深山峡谷中,是一座颇具传奇色彩的古村落。这个奇特的村名,源于明代边关爨里口。在村北一公里处,有一个地方叫做“爨头”,扼守着三条山谷的咽喉,地理位置非同寻常。那三条山谷,一条是柏峪沟,通向天津关及黄草梁﹔一条是爨宝玉沟,相传为太上老君炼丹、聚宝之地﹔还有一条是双石头沟,顺沟而下,可以抵达斋堂川各个村镇。坐落其间的三座峰头,宛如支撑锅灶的三条腿。古语说,爨者,灶也。于是,人们根据其独特的地形特征,称之为“爨头”。

    明景泰二年(公元1451年),朝廷在爨头建关,设立爨里口,修筑正城。明正德十四年(公元1519年),守关千户李宫又在正城旁边修建了一条栈道。守军官兵所携带的家眷聚居于此,渐渐形成村落。从地势上看,爨头在上,村落在下,所以村子被称为“爨底下”。爨底下村的先祖韩仕宁是明朝弘治年间的世袭武官,驻守沿河口(古称三岔口)一带的军事要冲,官秩正六品。这个小山村的村民皆为韩仕宁后裔,所以全都姓韩。

    还有一种说法,爨底下人是明朝永乐年间山西移民的后裔。原村在西北方向一个被称作“老坟”的地方,一场突如其来的山洪将那里夷为平地,只有一男一女因出门在外而幸免于难。这对韩姓男女凭着勤劳和智慧顽强地生存下来,并且养育了三个儿子,分别取名韩福金、韩福银、韩福仓。韩姓人家世代繁衍生息,渐渐形成了现在的村子。当然,这只是一个有关村址变迁的传说。

    “爨”字三十画,不好认,也不好写。于是,聪明的爨底下人编了句顺口溜:兴字头,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烧。初到爨底下的人,往往对这句顺口溜发生兴趣,我就是凭借顺口溜记住这个字的。1958年推行简化字之后,为了书写、刻章方便,“爨底下”改成了“川底下”,尽管“川”并非“爨”的简化字。门头沟区政协于1998年编辑出版的《京西揽胜》一书中,《明清古迹山庄——川底下村》部分,就使用了“川底下”这个名称。后来,出于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爨底下”这个村名得以恢复。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传统村落,爨底下村于2003年入选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京郊独一无二的山地四合院群落

    爨底下村拥有我国北方地区保存最完好、风貌最古朴的明清建筑群,依山而建的四合院群落在北京地区独一无二。因为远离现代工业污染,自然植被茂密,爨底下成为群山深处的世外桃源。当我们走下车子,伴随着扑面而来的清新山风,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错落有致的明清民居图。

    爨底下村山地四合院仍是以间为基本单元进行平面组合的,现全村共有合院70余套,合计500余间。爨底下村四合院基本是由正房、倒座、左右厢房围合而成,村中唯一最大的正房为五间,一般正房、倒座均为三间、左右厢房为两间,全部建筑均为单层。因特殊的山形地势所限和经济条件的差异,与北京四合院、山西四合院相比,既有与北京四合院类似之处,又具山西四合院的味道。该村山地四合院规模较小,其平面并不过分追求对称庄严、规则严谨的布局,相反合院随地形变化布局不求方正、路直则正、崖偏则斜,自由灵活;其围合的庭院空间小巧别致,组织紧凑,尺度宜人,亲切感很强;整体布置形式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在全村70余座宅院中产生出以四合院为主,三合院为辅,特殊合院镶嵌其中的基本平面类型。

    以村北馒头山为中心,形成南北轴线,呈扇面状向下延伸。一条蜿蜒的街道把村子分为高低两部分,路面上铺着青、灰、紫色的石块。据说,雨后的村路有如一幅彩色的图画。山区的地理环境难以修建规模较大的四合院,聪明的爨底下人便因地制宜,建起一座座相互关联的小四合院。院与院之间既相对独立,又有夹道相通,在若干座四合院外面建有围墙,对外封闭。

    地势最高且居中轴线的宅院,被村民们称为“楼儿上”,那是一座最具有代表性的山地四合院。院落的主人姓韩,人称韩四爷。当年,韩四爷不仅拥有大量土地,还经营着不少生意,在河北涿鹿拥有油坊、粉坊、酒坊和庄园,在北京城拥有钱庄、地产、当铺和宅院。他的商号叫做“瑞庆堂”,生意兴隆,日进斗金。韩四爷衣锦还乡时,总是骑着高头大马,威风凛凛。因为他是遐尔闻名的大财主,人们便把他在爨底下的豪宅称作财主院。

    财主院青砖铺地,青石板盖顶,据说这样的房间冬暖夏凉。屋内空空如也,只有一张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供游人拍照。走出院门时,我的脚下一滑,才发现地面上的紫色石块已经磨得光可鉴人。年轻的女导游说,这种石头很名贵,可以做砚台。

    在所有四合院中,级别最高的是广亮院。七个台阶的大门,代表了院落主人高贵的身份。由于封建社会等级森严,门楼的规格必须与主人的身份相称。门楼种类很多,如王府门、广亮门、金柱门、蛮子门、如意门、墙垣门等。王府门的等级最高,广亮门次之。在爨底下村,广亮院的大门不仅级别高,而且装饰华美。大门两边各有一只石雕的狮子狗(狗头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砸掉),门前的石墩上正面是八仙图,侧面雕刻着花卉和瑞兽。上方有硬木透雕,前门罩上是“富贵荣华”,两侧的迎风盖板上是“喜鹊登枝”。戗檐之上有两组砖雕,一组为荷花和牡丹花,象征“合家欢乐”,另一组为钱和鱼,寓意“金钱有余”。

    进入大门,脚下铺着两块石头,一块青石,一块紫石,寄托了“脚踏青云,紫气东来”的美好愿望。门洞两侧的墙壁上是清代山水壁画,并残留着“文革”时期的标语。迎面的坐山影壁雕饰精美,是爨底下的一大特色。因为爨底下地处山区,为了节约占地面积,便把影壁坐在山墙上,故称坐山影壁。内宅的正房是老太爷的居室,两侧厢房是小姐的闺房。平日里,小姐在后院学习琴棋书画和女红,阅读《女儿经》,按照“三从四德”的要求,不能轻易走到前院,更不能随意外出,这就是古语所说的“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外人来访,只能到前宅正房,即长子的居室,不能贸然进入后院,否则就是行为不端。前宅正房以外的房间,由次子或晚辈居住。整座院落规模不大,却巧妙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墙角下面是地窖,那是当年的天然冷库。

    广亮院的主人叫韩守德,他的四合院相当于六品官员的私宅规格。那么,韩守德的政治待遇从何而来呢?这与一个美丽的传说有关。这个传说使韩守德以及所有爨底下人的命运在清代康熙年间发生了巨大转变。

    (下转35版)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