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态万象:六本书带你认识澳门人眼中的澳门

澎湃新闻
原标题:百态万象:六本书带你认识澳门人眼中的澳门
1999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这个漂泊多年的游子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
今天,澳门迎来了回归祖国20周年。
可能对于许多人来说,关于澳门的印象来自于那一首歌:
七子之歌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姓?
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
那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更多的印象,也可能是澳门的大三巴牌坊、发达的娱乐业、美味的安德鲁蛋挞……
澳门因其人口多元化所呈现的多元氛围,常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往其旅游。旅游发烧友最爱的杂志《Lonely Planet》把澳门列为“世界十大最佳旅游地区”,澳门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创意城市美食之都”。澳门是美食的天堂,娱乐的胜地,而所有的这些背后,其实是一个个可爱的澳门人。
而我们今天想借由这些人,借由“澳门口述历史丛书”,带大家认识一个真正的澳门,是澳门路环、氹仔老街坊居民、澳门制衣工人、澳门报贩报人、澳门老店人口中鲜活的澳门。
01
从闻名于世的“安德鲁蛋挞店”开始了解澳门
安德鲁蛋挞店创始人安德鲁的妹妹Eileen:
1979年,安德鲁来到澳门,在一家制药厂打工,当时药厂的产品销往中东市场。后来药厂要搬迁到美国,安德鲁并不想去美国,因为他很喜欢澳门。为了能继续留在澳门,他开始寻找其他生计。
1984年,安德鲁成立了一家生产健康食品的公司,当时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澳门不断增长的社区居民的需求。为此,他学习了很多生意课程,也为以后经营蛋挞生意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他也有其他生意,如在凯悦酒店开迪斯科舞厅和餐厅等。
在那段日子,对葡国人而言,他是唯一一个活跃在小区里的英国人。葡国人和他开玩笑,叫他作“ Lord Stow”,从此他便成了开玩笑的对象。后来他开了间面包店,把它命名为“ Lord Stowl面包店”,这样的话,本地葡国人就知道这间店是谁开的。
当时,他自然想不到安德鲁蛋挞店会闻名世界。公司经营期间,他一直考虑:“我一直在进口健康食品,我进口了这么多面粉让人们去做面包,为什么我不做给他们吃呢?”正是这样的想法,促使安德鲁开始了蛋挞之路。但如果仅仅做葡式蛋挞,那么在葡国就可以了,而且每天估计还可以卖出两百多个,所以,他要自创蛋挞。他创造了一种混合了葡式和英式风味的蛋挞,从他成功的那天起,一种叫作澳门式蛋挞的食品面世了,这一年是1989年。
《龙环春秋:澳门氹仔老街坊口述历史》 林发钦 主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龙环春秋——澳门氹仔老街坊口述历史》主要由对十位氹仔老居民的访谈整理而成。这十位老人作为历史的见证人,分别来自餐饮业、造船业、爆竹业等行业,他们对近几十年在氹仔生活的回忆和讲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澳门氹仔地区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
《海岛民风:澳门路环老街坊口述历史》 林发钦 主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口述史形式记录了澳门路环岛近百年的变迁,其中包括渔业、人口、商业、教育、信仰、民俗等,书稿中的受访者为路环岛各行业人物,他们亲历了路环岛的发展、繁荣和转型,通过口述为读者展现了路环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本书记录了澳门老居民的生活及所从事的行业的兴衰,呈现了他们眼中路环岛的发展变化,既体现了他们对旧时光的留恋,也表现了他们与时俱进的行动。 书中配有老照片,适合大众读者阅读,也可作为研究参考读物。粤文化特色蕴含其中,史料带有趣味。
02
从澳门老店号的“明记雪糕”中,了解澳门
明记食品商店:
明记食品商店,最初其实还是一间雪糕店。邝先生凭借他多年制造雪糕的经验和他在街坊邻居中的良好口碑,依然操起老本行。
当时的明记雪糕,口味达到了十几种,有芒果、椰子、香草、巧克力等常见的雪糕口味,也有当时还很少见的蜜瓜、番石榴、草莓口味。邝先生坚持用新鲜生果制作雪糕,真材实料,物美价廉,受到了街坊邻居的一致好评。每天买明记雪糕的食客都排成长龙,更有从香港等地专程来吃雪糕的游客。
慢慢地,有游客向他反映,雪糕当然很好吃,可是没有办法拿回香港,只能一次次来澳门吃,费时又费力。邝先生也发现,每天上学、放学时,来买雪糕的学生们大排长龙,而明记只有邝先生和邝太太两个人,既要收钱,又要取雪糕、挖雪球,经常忙不过来。邝先生就突发奇想,能不能制作一种可以直接售卖且方便携带的食品?
明记食品商店的招牌——碟仔糕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想要发明一种如此完美的食品,当然不容易。邝先生先是想做果冻,后来又想做糕点。但是他既没有制作这些食品的经验,也没有相关的技术可参考。
最终,邝先生运用他的聪明才智,结合果冻和广式糕点的优点,经过许许多多次成功和失败的试验,独创发明了明记四十多年来的招牌小吃——碟仔糕。
广东话中的“碟仔”,就是在茶楼、酒楼中常见的装酱油、醋等调味佐料的小碟子。而邝先生的碟仔糕,就是用这些小碟子来盛放的小吃。
明记碟仔糕,像果冻一般晶莹剔透,而且更加圆润饱满。其中椰汁口味仿似珍珠,巧克力口味仿如青玉,而马豆口味的碟仔糕,如同钟乳凝结而成一般,黄白相间,煞是好看。
《小店忆旧:澳门老店号口述历史》 林发钦 主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呈现了澳门旧区二十多家小店的兴衰变迁,这些小店有电器行、理发室、戏院、钟表行等,它们之中有的已经结束营业,有的为了生存改变了营业方向,而有的发展成为百年老店,折射出澳门旧区近几十年来的生活场景以及社会发展、历史文化。本书语言鲜活、图文并茂,展现了小店的新旧面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澳门近几十年的发展和变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相当的史料价值。
《旧区小店:澳门老店号口述历史》 林发钦 主编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收录了位于澳门旧区“十月初五街”“烂鬼楼区”“营地大街”的十几家老店的访谈稿,有饼铺、零食店、饭店、花店、神香店、文具店、制衣店、糖水摊、修鞋摊等等。本书图文并茂,鲜活地展现了澳门旧区居民的生活场景,展现了这些老店的新旧面貌与生存压力,反映了澳门一个世纪以来的发展和变迁。书末附有店铺和叙述者名单、访谈日期和地点等“口述历史资料”,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03
从报贩口中了解澳门
何乃煊,土生土长澳门人,从事报贩业30年:
我入行时间较早,见证了澳门报贩业的发展。如今,澳门报贩业的许多经营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一些特有的现象亦已消亡,例如过去有“租报纸”“拍拖报”。
“租报纸”现已绝迹,过去一般是酒楼或茶餐厅会购入报纸供顾客借阅,当时一份报纸约两毫,一般租报纸费用是一毫,顾客用餐完毕后再归还报纸,店方可稍作整理后再租给下一位顾客。“拍拖报”就是买一份报纸送另一份报纸,一般是送一份免费的日报。
一些报纸虽标明售标,其实是不收钱的,报贩有时就会免费送这些报纸。过去有许多香港报纸来澳销售,约有70种。一些是明星报、娱乐报例如《新灯》《银灯》;有些是色情报,如《真栏》《月华》《超然》,当中有马经、狗经、色情的成分。当时报刊较为专门,后来报纸开始走包罗万象的路线,这些小报的销量慢慢转差,部分逐步停刊。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亦有很多香港杂志来澳销售,例如《金电视》《新电视》《玉郎电视》等。当时澳门有许多工厂,一到下班时间,很多“工厂妹”来买,这些娱乐杂志销量奇高,当时一百本不到一小时就售罄。
另外,当时漫画亦卖得十分好,如《中华英雄》《龙虎门》《醉拳》等。因为当时电视节目并不是那么多,许多人追漫画看,就像现在追电视连续剧一样。
或许有读者会问:为什么在澳门出售的香港报纸和杂志的售价都要增加一元呢?其实这些都是运输成本造成的。在澳门销售的香港报纸及杂志,主要是由两家公司以中间商方式营运,香港许多印报纸的厂房位于新界,每天清晨报纸运到港澳码头后,由码头工人送上船。报纸作为货物由喷射飞航运载来澳,再由码头工人用铲车送上岸,最后交由报贩整理后出售;而杂志由于可以卖一周,故搭乘货船来澳,从比厘喇马忌士街的码头上岸,以降低成本。因此,这一元是成本价,并不是报贩额外收取的。
《行针步线:澳门制衣工人口述历史》 林发钦 主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澳门口述历史丛书”的第一本,收录了20位澳门制衣工人的访谈稿,配有其工作、生活、组织活动等大量历史照片。以第一人称口述历史的形式,鲜活地展现了50年间澳门制衣行业从发展到鼎盛再到衰落的历程,展现了澳门制衣工会从无到有、从条件简陋到组织成熟的过程,体现了每一位受访者作为行业中的一分子,对所投身行业的那份热爱、不舍与期盼。书末附有叙述者名单、年龄、受访时间、地点等“口述访谈资料”,是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一纸风行:澳门报贩口述历史》 林发钦 主编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主要由对九位澳门报贩、一位澳门报人的访谈整理而成。他们中的大多数,在澳门报业最辉煌时入行,在如今报业衰微时依然坚守在这个行业,可谓见证了澳门报业兴衰的“活化石”。他们的回忆和讲述,从一个侧面展现了澳门报业近几十年的发展、变迁。
“澳门口述历史丛书”待出图书:
《推不走的回忆:澳门街头小贩口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