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外媒披露联合国维和人员用非武装无人机保护平民

参考消息

关注

原标题:外媒披露联合国维和人员用非武装无人机保护平民 来源:参考军事

参考消息网12月18日报道 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12月15日发表了迈克尔·叶克普勒的题为《无人机如何能够在武装冲突中保护平民》的文章,称无人机常常由于糟糕的原因出现在新闻中,比如对中东疑似恐怖分子的有争议的击杀、对沙特石油设施的轰炸或是对委内瑞拉总统的暗杀企图。但许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联合国维和人员也在使用无人机保护平民免遭暴力。这些无人机有所不同:它们不携带武器。

报道称,自2014年以来,联合国一直在刚果民主共和国的冲突地区——最近还在马里和中非共和国——使用无人机搜集情报,希望依靠这些情报将维和人员派去救助遇到威胁的人员。这在理论上听起来不错,但至少现在还没有无人机真正引起维和部队调动的已知案例。

报道认为,把无人机派到正确的地方可能是困难的。在刚果民主共和国,曾经有5架无人机负责监视90多万平方英里(约合234万平方公里——本网注)的地区,但是经费只够每次使用一架。而在地面上,则是平均每50平方英里(约合每130平方公里)区域只有一名维和士兵。这种人员配备过于稀疏,无法保证对当地危机作出迅速应对。

资料图片:联合国部署在卢旺达的维和用无人机。(联合国官网)

资料图片:联合国在马里部署的“赫尔墨斯”远程无人机。(联合国官网)

报道称,联合国的无人机是不带武器的,因此遥控操纵无人机的人员得撰写报告并将数据发送给情报部门,以确定是否存在针对平民的威胁,以及如果存在威胁,维和人员应该如何应对。大多数联合国使团没有足够人员或设备来实时分析无人机传回的视频,因此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天甚至数周时间。即使维和人员确实及时得到了情报,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维和士兵、巡逻车辆或直升机来作出反应,也可能无法迅速应对以防止平民受到伤害。

报道认为,所有这些问题并不意味着无人机对于保护平民毫无用处。例如,联合国无人机曾发现武装组织走私黄金活动,据信这些走私将为武装组织及其活动提供资金。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一艘14个人乘坐的船倾覆后,无人机传回的情报(提供给当地救援力量)也拯救了船上人员的性命。

【延伸阅读】军官亲历非洲维和作战:中国产装甲车所向披靡

人民网北京2月2日电 (张瑶)今天上午联合国前驻刚果(金)军事观察员钟新海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讲述他亲历刚果(金)维和作战行动的过程和思考。访谈中,他谈到2013年1月维和部队与刚果(金)反政府武装作战的详细作战经过,当时,战局发展迫使维和行动不得不从最初的巡逻任务转而与反政府武装交战,在危险的情况下紧急进行作战部署,并最终取得胜利,不仅协助刚果(金)政府军夺回被攻占城市,获得了多方的认可,更是证明了维和部队干预作战是有效的。

刚果(金)位于非洲的中南部,地大物博,打破传统对非洲的认知具有着相当丰富的自然资源,但由于这一地区矛盾错综复杂。可以说是盘根错节,根深蒂固,解决起来非常困难。这里面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的矛盾;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内部因素,民众生活贫穷,再加上反政府武装、叛军以及一些不明身份武装人员规模或大或小,活动猖獗,残暴无人性,民众的安全时刻面临着威胁。联合国也在这个任务区的兵力部署规模日渐增大,且总兵力的86%以上主要部署在这个国家的东部以及东北地区。

2013年1月5日晚上10时,联合国驻刚果(金)稳定特派团(以下简称联刚团)接到前往查明情况的通知。钟新海说:“这次行动,最初的任务是让我们去巡逻,并不是命令我们与反政府武装作战。但是随着战局的发展,我们逐步陷了进去。”

6日早上,编队做好准备后开始出发。一路上就看到了三三两两的摩托车,刚开始,还没意识到他们是逃亡的难民,后来随着摩托车越来越多,感到情况不一样了,不对劲了,就意识到他们是难民。经向难民打听,反政府武装进攻城市已经把城市的大部分地区都占领了,很多人都被打死,难民们劝维和人员不要继续向前走了。面对当时情况,在联刚团人员看来,不撤退、继续前行是唯一的选择,也是维和使命所要求的。前方,危险渐渐靠近,可以听到此起彼伏的枪声,同时,还看到10多位政府军士兵已经开始撤退,其中有3位士兵的背上还背着他们战友的尸体,这个时候尸体的腿在后面一晃一晃的。大家都陷入了紧张之中。

部队下午抵达曼迪马村(MANDIMA)的时候枪声已经是震人心魄的响。几梭子弹向车队方向扫射过来,子弹擦着黄土路面飞过的弹迹一清二楚。钟新海回忆说:“这个时候,那一瞬间是被打懵了,当时我下意识地把身子一缩,头盔往前一顶,以最大程度地增大自己的防护面积,那个时候才知道联合国发的头盔和防弹衣对战场上的人来说是远远不够的!”

在找到公路边上一个大土堆下面隐蔽起来之后,钟新海开始同孟加拉指挥长还有军事观察员队友一起协商应对办法。他们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 从武器装备,再从武器装备的基础上对作战方法和作战原则做情况判断。

从武器装备方面,双方武器装备优劣悬殊,政府军及维和部队还是占有很大优势的,因为孟加拉维和部队执行维和任务的主要装备都是从中国进口的,包括装甲输送车,以及12.7毫米的机枪,还有五六式冲锋枪以及半自动步枪。作战物资补给方面,旁边就有一个联合国的直升机起降场,可以很方便地获得战区司令部以及任务区司令部的物资补给。从作战企图来看,这支反政府武装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抢一些粮食和物资,从短期内,它在政治上图谋更大发展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联刚团人员还一起商讨出了作战方法和原则,决定合理分配人员,尽量避免无谓的人员伤亡,有目的、有层次地逐步协助政府军出击清剿反政府武装。

中国产装甲车所向披靡,冲垮反政府武装防线

孟加拉指挥长增选了4名士兵到第一辆装甲输送车当中,就往城里开进去了。与政府军取得联系以后,他们直接向反政府武装集结的主要地域发动进攻。这个时候充分体现了中国生产的装甲输送车的强大威力,在城里作战所向披靡。经过几个回合的射击后,很快就把反政府武装的防线给冲垮了。反政府武装的主力向西逃窜,少部分武装分子向南北方向溃逃。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作战,联刚团和政府军基本控制了城镇。17点,孟加拉指挥长让维和部队开始进城参加防御作战。

从6日晚上八时开始,一直到8日进入到第二个阶段,也就是防御歼驱阶段。防御分为内线防御与外线防御。内线防御由维和部队担负,外线防御由政府军负责,同时政府军还负责执行抓捕反政府武装残余人员。1月8日下午,伊突里旅战区司令与同期赶到的政府军陆军司令一起共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的清剿行动。

在这个过程当中,维和部队临时处置了一些紧急的事务。比如,把受伤的17名政府军的士兵紧急撤离到布内亚以及布卡武进行治疗。

9日以后,作战进入到追剿阶段。追剿阶段一直延续到6月份。

追剿作战过程还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公路两侧都是密密麻麻的森林,如果遭到反政府武装袭击就会非常危险。

整个作战行动,一共击毙反政府武装7人,俘虏20多人,政府军也有4名士兵被打死,17人受重伤,幸运的是,联合国维和部队及军事观察员没有人员伤亡。这一胜利,当地民众对联刚团的看法发生了很大改变,联合国人员所到之处,都可以看到他们由衷地伸出大拇指,听到他们发自内心的欢呼声、喝彩声。这一胜利,也极大地鼓舞了刚果(金)政府军,鼓舞了整个任务区维和部队的士气。任务结束后,刚果(金)政府高层领导以及任务区高层要员纷纷到芒巴萨进行视察慰问,对军事观察员队和维和部队做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2013年3月28日,也就是战胜反政府武装2个月后,联合国安理会顺利通过了2098号决议,决定在19815名维和部队的框架下,组建3000多人的“干预作战旅”。据战区司令通报,我们这次作战行动的胜利,证明维和部队干预作战是有效的,加速了该决议通过。干预作战旅的成立,意味着联合国在这一国家和地区的行动,已经正式突破了传统的“中立”原则,向“适度干预”政策转变。

资料图片:中国维和军人。(图片源于网络)

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参考消息”(ID:ckxxwx),外国媒体每日报道精选,随时随地想看就看,还有会员福利等着您哦。

(2015-02-03 04:12:00)

【延伸阅读】大开眼界!非洲特色演出欢送中国维和兵(高清图)

当地时间9月13日下午15点(北京时间9月13日23点),中国第十七批和第十八批赴利比里亚维和运输分队轮换交接大会在利比里亚首都蒙罗维亚举行。此前,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医疗和工兵分队已相继完成轮换交接。

轮换交接大会上,第十八批维和运输分队队长王成立从第十七批维和运输分队队长贺龙手中接过了运输分队旗帜,这标志着中国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三支分队已经全面完成第十七次轮换交接。

第十七批维和运输分队以内蒙古军区某汽车团为主抽组,从2006年4月开始,这支部队已先后7次赴利执行维和任务。运输分队主要担负联利团30多个执勤点的维和部队轮换,以及建材、油料、给水、国际救援等物资的运输保障任务,同时还要执行协助当地救火、应急救援等临时性任务,任务范围辐射利比里亚全境。

第十七批赴利维和运输分队以出色表现赢得了联利团、友军部队、利比里亚政府及民众的广泛赞誉。联合国秘书长代理特别代表安东尼奥·维吉兰特称赞说:“中国维和运输分队不论在专业素养还是作风纪律方面都是联利团所有维和部队的楷模。”

第十八批赴利维和运输分队共190人,由北京军区第27集团军某防空旅和司机训练大队为主组成。轮换交接大会上,第十八批赴利维和运输分队队长王成立表示,将学习前一批维和官兵的精神,借鉴他们的经验做法,有信心以更高的标准完成维和任务。

为做好此次轮换交接工作,国防部维和事务办公室和北京军区派出指导组赶赴利比里亚,全程跟踪,一线指导,确保了轮换交接工作圆满顺利。

据了解,第十七批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第一梯队官兵已于北京时间9月9日回到国内归建。目前,其余的第二梯队官兵已在蒙罗维亚集结完毕,预计当地时间9月17日乘机启程回国。

当地时间9月13日晚,得知中国维和部队官兵正在轮换交接,利比里亚文化艺术协会主席卡瓦拉特意带领利比里亚民俗艺术团来到中国维和部队营区,为中国维和官兵献上了一场最具当地特色的文艺演出。

卡瓦拉主席表示,他们这次来到中国维和军营演出,是为了代表利比里亚人民向即将离开利比里亚的中国第十七批维和部队官兵说一声“非常感谢”,“中国维和军人在利比里亚付出了非常艰辛的努力和汗水”,同时也是为了欢迎中国第十八批维和部队官兵来继续帮助利比里亚人民。

今年62岁的卡瓦拉,早在1978年就曾陪同时任利比里亚总统访问过中国。如今近40年过去了,卡瓦拉从中国维和军人身上看到了中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他非常羡慕中国的发展。

卡瓦拉更加感谢中国向利比里亚派出维和军人12年来为利比里亚人民带来的莫大帮助,同时,中国还派出了不同领域的精锐力量帮助利比里亚全面恢复重建。

卡瓦拉告诉记者,他经常坐车从蒙罗维亚到绥德鲁,中国维和式兵修建的道路非常通畅。在去年埃博拉疫情最严峻的时刻,中国更是义无反顾地为利比里亚人民投资兴建了埃博拉诊疗中心,拯救了无数利比里亚民众。为此,卡瓦拉想代表利比里亚人民向中国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穆亮龙)

(2015-09-15 08:59:34)

【延伸阅读】联合国高官谈15名维和士兵阵亡:20年来最严重袭击事件

参考消息网1月4日报道 法国《费加罗报》网站在2017年12月25日刊登了对联合国负责维和行动的副秘书长让-皮埃尔·勒克鲁瓦的专访文章,题为《“维和人员成为目标”》,现将访谈内容摘要如下:

《费加罗报》问(下同,略):联合国部署在刚果(金)的维和部队刚刚遭遇其历史上最严重的袭击。这是因为什么?

让-皮埃尔·勒克鲁瓦答(下同,略):这一悲剧表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正处于转折之中。维和部队现在是在被当做目标的危险环境下执行任务。2017年12月7日,一伙精心筹划和装备精良的武装团伙攻击了联合国刚果(金)稳定特派团坦桑尼亚连一处营地。很可能属于刚果(金)民主同盟军的这伙匪徒乘夜袭击以破坏为目的。在袭击中,15名坦桑尼亚维和士兵阵亡。这是20年以来最严重的一起袭击事件。联合国需要从中吸取教训。我们在刚果(金)、马里、中非、南苏丹均遭遇枪击事件。我们也不要忘了同样处于危险中的从事人道主义救援的同事。需要调整我们的方式方法。

问:尽管遭遇这些损失,联合国部队的任务看来越来越遭人诋毁……

答:不应当否认我们的弱点,我们也需要冷静看待这些问题。世界局势和环境的变化得比我们自己更快。现在,我们在迎头赶上,但是我们所做的还不够。在维和部队中同样还存在精神状态的问题,人们需要理解这是在敌视环境中执行的艰苦职责。维持和平行动是支持和平的工具,但单靠维和无法带来和平,这是不可能的。和平需要政治上的协议出台并付诸实践。维和行动的最终目的是政治。在我们部署的地区,和平进程脆弱、进展缓慢甚至完全没有。和平协议的施行依赖我们每一个人。如今,安理会可以更加团结。一些国家对主权问题特别警惕,当我们和驻在国出现问题时,这些国家有阻碍施压的倾向。

问:这需要时间。然而在南苏丹却没有时间。南苏丹维和任务处于巨大的困境之中,是否就其维和部队的组成,联合国应重新考虑甚至是停止这项任务?

答:南苏丹就是一个典型的几乎不存在政治进程的地方,该地区对和平的意愿也极其薄弱。如果我们后退一步,确实可以自问是否应该这么做。人们可以提出问题。但是,维和任务拯救了当地民众的生命,这是确实存在的。我们需要保护人民并保证人道救援物资的抵达。说“停下吧”是不可能的。在安全领域,维和部队不是全能的。至于确保和平,其他的力量也应当努力。

问:安理会有时会被视为是掩盖联合国失败和不负责任的天然力量。

答:我认为两者是互补的。尽管存在缺点,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是当地唯一合法的军事存在,而在马里北部则有巴尔汉行动部署的部队。但是我们的态度一向非常明确:马里维和任务并非打击恐怖主义团伙。我们在当地是为了支持和平协议。是应当好好组织好各种力量互补性和其带来的资源。我认为此类的合作伙伴关系将会在未来具有前景。

问:特朗普总统对维和行动抨击颇多。他要求削减预算。维和行动未来是否有危险?

答:的确,我们在联大会议期间遭遇了预算缩减。维和行动资金的压力并不是刚出现的,而且也不只是来自美国。一些维和行动将会被结束,另外一些将会削减。对维和行动进行一定程度的削减是健康的,这需要我们更有创造性。

美国方面的说法针对的是资金管理问题,而绝不是对维和本身提出质疑。经验告诉我们,当需要更多手段时,联合国还是可以达到的。比如在中非的维和行动,我们因此取得了安理会授权,为当地的联合国机构增加约900名工作人员。(编译/刘卓)

资料图片:部署在南苏丹的联合国维和部队。(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8-01-04 00:19:0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