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家庭关系三角化:走不出家门的女孩

澎湃新闻

关注

原标题:家庭关系三角化:走不出家门的女孩

原创:文/陈发展

█ 01

韵荇出生于美丽的江南小城,如同她的名字一样,温润柔和、娴静而美丽。韵荇的妈妈之前有过两次自然流产,三十岁时怀上韵荇时全家人喜悦而忐忑,足月顺产而出的女儿让家人喜出望外。

韵荇不仅生的标致,成绩也异常的优异,小学到高中始终是年级第一名。这样的女儿无理由不加倍疼爱,虽然家离学校只有十分钟步行的路程,小学到高中全程由家人接送。

韵荇在家人眼中几乎没有缺点,只是挑食、瘦弱一直是妈妈和奶奶为之困扰的问题,每日想方设法、变着花样给她准备美食。面对色香味俱全的大餐,韵荇始终无法开启胃口,简单吃两口就回房温习功课了。

韵荇的爸爸是当地税务局的干部,妈妈是公务员,爷爷奶奶是退休工程师,家境相对优越,加上一个聪明又美丽的女儿,她成了邻居和同事们经常教育子女的典范。不出所望,韵荇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上海某重点大学。

进入大学后,韵荇像被放飞的小鸟,只是自由飞翔的同时会有些孤独和不知所措。她过腻了被安排和保护的生活,想用自己的方式来规划充满未知的将来。

她报名参加各种学生社团,努力结交朋友,认真温习功课,却不曾想屡屡被社团婉拒,同学们谈论时下热点话题时她又总是插不上话。

韵荇努力的想跟上这个陌生的校园时代,却力不从心,最终她选择了网络。

█ 02

在网络世界里可以不用顾及别人的眼光,能够自由的表达自己,韵荇可以整夜不睡的写帖子,只是渴望获得更多的认可和点击率。但是第二天极度疲乏的她只能在课堂上呼呼大睡,渐渐地觉得上课已无意义。

期末来临,韵荇一下子慌了神,面对整洁如新的课本,从未在学习上遭遇过困难的她不知如何是好。韵荇只好整日躺在宿舍的床上,用被子蒙住全身,浑浑噩噩的大睡,不吃不喝,不洗不漱,似乎这样就可以躲掉那些困难。

当辅导员通知韵荇父母来校时,他们惊愕又心疼,三月未见的女儿如今蓬头垢面,目光呆滞,不愿与任何人交流。

妈妈百思不得其解,乖巧聪明美丽的女儿哪去了呢?父亲暴跳如雷,认为女儿思想品德出了问题,必须严加管教,当即没收了手机和电脑,将韵荇带回了老家。

在一个秘密的家庭会议之后,父母决定不能将此事告知任何人,包括爷爷奶奶,他们接受不了韵荇的光环从此消失,也不相信女儿会就此一蹶不振。韵荇也承诺开学后好好学习,严格约束自己。

韵荇比以前吃的更少了,但是挑食已不再是这个家庭当下关注的主要问题,整个寒假全家人过得压抑而小心。

一直将孙女视若明珠的爷爷奶奶也不敢过多问及韵荇的事情,一如既往的在饮食上尽自己所能照料孙女胃口。慢慢地,韵荇的作息逐渐规律起来,在走亲访友过程中也如同常态一样。看着韵荇的变化,父母也慢慢将心放下。

寒假过后,韵荇坚持不让父母送,自己拖着行李箱踏上返校的列车,并对父母许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诺言。父母每天一个电话了解韵荇的情况,韵荇说自己很好让他们放心。

█ 03

一周后,韵荇渐渐不接电话,声称不想父母过分干涉自己的生活。二周后不好的消息再次传来,韵荇又开始不去上课,整日躺在宿舍,缓考的科目有三门无法通过。

父母放下工作匆匆赶到上海,在学校附近的宾馆里全家人再次开会,父亲第一次打了女儿,认为女儿给家人丢脸,不求上进、品德败坏,女儿也与父亲争锋相对“我这个女儿不都是你们养出来的吗?”母亲则在一旁流泪。

最后,他们决定休学一年,好好解决问题。

回到老家后,韵荇吃的东西越来越少,爷爷奶奶一如既往为韵荇的饮食操碎了心。一次全家五口人同桌吃饭,奶奶像往常一样给孙女夹很多菜在碗里,韵荇皱着眉头用脚踢妈妈。

妈妈心领神会,对婆婆说:“她不喜欢吃这个菜,你不用夹给她了。”奶奶瞬间拉下面孔:“不是她不喜欢吃,是你不让她吃吧,你们就是看我不顺眼!”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的大哭起来。

丈夫甚是气愤,批评妻子不孝敬老人,要求向母亲道歉。妻子当然不能容忍,拉着女儿回了娘家。这个模范家庭生平第一次公开争吵。

几天后,温柔贤惠的妻子在家人的劝说下回了家,并向婆婆道歉。全家仿佛又回到了往日的平静与美好。

韵荇也逐渐恢复了常态,只是奶奶给孙女夹菜的频率减少了很多。父亲仍未允许韵荇使用网络,坚持认为女儿被网络害了,全家人却避而不谈女儿的问题。

韵荇又过上了与既往相似的生活,安静而保护。

█ 04

转眼一年过去了,韵荇回到了学校。不出意料,二周后她的症状再次出现。无奈之下,母亲辞去工作,在学校附近租了房子,全程陪读。

即使有妈妈陪读,女儿仍无法和其他同学一样按时上课,总是找各种理由不肯出门,比如天冷起不了床,身体不舒服,头晕没有胃口等等。逐渐地,韵荇连理由都不给,躺在床上不吃不喝。母亲百感交集,无助而伤心,不知所措。

父亲请假来到上海,把女儿从床上揪了起来,大发雷霆,指责女儿不负责任,自暴自弃;女儿说:我的事情不用你们管,你凭什么骂我?愤怒之余夺门而出,离家出走。母亲赶紧紧随其后,恐怕女儿一冲动做出什么傻事。

韵荇和母亲走在校园里,第一次向家人吐露自己的内心。韵荇一来到学校,看着优秀的同学们就有一种无形的自卑感,她紧张而恐惧,不知道如何和她们相处,感觉自己一无是处。她不知道如何处理,只能躲在家里,躺在床上不去面对。

母亲觉得女儿可能心理出了问题,遂带韵荇一起去了精神卫生中心就诊。精神科医生认为韵荇患上了抑郁症,予以了抗抑郁药物治疗。服药一段时间后,她的状况没有丝毫改善。

再次复诊时,医生又认为韵荇可能是精神分裂症,予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一个月后,另一个医生说韵荇应该是人格障碍,建议心理治疗。

转眼间,一学期又过去了。暑假韵荇回到了那个熟悉的小城,在上海的所有症状不久就逐渐缓解,恢复了常态。只是妈妈与父亲间的矛盾似乎多了。

韵荇家的房子很大,有两个卫生间,但是奶奶却将客厅的卫生间用作储藏间,全家人都使用父母卧室内的卫生间,包括夜间上厕所和洗澡。

妈妈一直都对此有意见,认为婆婆干涉了自己的私人空间。但是丈夫认为使用一下卫生间没什么大不了的,一直不愿意出面说服母亲。

韵荇的妈妈为此与丈夫在私下争吵了好多回,但都无济于事,只能向女儿抱怨。韵荇默默的听着,不知道如何去处理妈妈与奶奶之间的矛盾。

暑假结束了,韵荇此次也努力的将所有缓考都通过了,妈妈依然选择留在上海陪女儿,并帮女儿在学校的咨询中心预约了心理老师进行心理辅导。

█ 05

韵荇和妈妈接受了几次咨询后,症状再次出现。韵荇认为咨询师不能理解自己,无法沟通,再次躺在床上,不见咨询师、不上课,也不愿去医院,认为自己没有病。父亲却认为这与妈妈的教育方式有关,照顾了这么久,女儿一点没有好转,都是被母亲惯坏了。

女儿拒绝和父亲沟通,父女两常常说不到几句话就会爆发冲突,韵荇甚至站在阳台上,扬言父亲如果再来上海就从楼上跳下去。家庭中的矛盾彻底爆发。绝望的母亲,愤怒的父亲,无助的女儿,家庭就这样被困住了。

韵荇的症状似乎有一个规律,来到学校后逐渐出现症状,回到老家后不久,症状就会逐渐消失,似乎这个症状在某个情境下才有出现的必要。

走投无路的母亲来到了我的心理诊室。

韵荇的母亲是家中排行老小,出生几个月后就被寄养在姨妈家,直到小学毕业后才回到原生家庭。她从小就乖巧懂事,隐忍压抑,勤劳聪明,成绩优异。中专毕业后进入政府部门工作。二十五岁结婚,先后流产二次,直到三十岁才有了韵荇。

韵荇的父亲是家中老大,下有一个小二岁的弟弟,目前大学毕业后在北方工作,很少回家。韵荇的爷爷是工程师,常年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两个儿子是奶奶一手带大。奶奶也是个工程师,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的她对儿子要求十分严厉。

韵荇的父亲留在了家乡照顾父母,一家五口在一起生活。

韵荇妈妈嫁入到这个家庭后,从未有过归属感,婆婆对家的控制把她的私人空间压缩的荡然无存。

儿时寄人篱下的感觉总是被无形启动,善于以牺牲自己成全他人的方式让妈妈无法反抗丈夫家庭的紧密。唯一属于自己的“财产”就是女儿,母女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她们的家庭动力是无法表达矛盾和缺点的,只能通过象征性的症状来寻找诉求,比如饮食、卫生间的使用以及女儿的症状等。

█ 06

这个家庭中目前最愿意做出改变的是妈妈,女儿拒绝就医,拒绝心理咨询,父亲也借口工作走不开,不愿前来。

自从韵荇离开家来到大学,这个家庭在潜移默化的发生自组织。

五口之家,分开两地,母亲和女儿在上海生活,父亲和爷爷奶奶在老家,这个家庭在形式上呈现分裂,而这种可见的分裂,恰恰就是这个家庭内在动力的外化呈现,韵荇的症状平衡了离家后家庭系统的失衡。

韵荇的离家打破了原先的家庭系统,无论是韵荇的挑食、瘦弱还是成绩优异都是原先家庭系统的产物,是这个家庭的需要。“离家”植入了新的信息给这个家庭系统,家庭平衡被打破,旧有的系统有维持原先模式的动力,试图保持平衡,抵制改变。

韵荇一到学校就会出现症状,一回到家中症状即消失,促使她无法离开家庭。但是个体独立的成长需求又迫使她必须要改变,在博弈当中家庭矛盾就会不断出现。

为什么这个看起来美满的家庭会出现如此多的问题呢?

这个家庭中的冲突无法公开表达,和谐家庭之下是暗流涌动的矛盾和不满,他们只能通过转移来缓解各自的痛楚。

█ 07

当家庭中某两个人的关系出现紧张的时候,其中一方或双方会把注意力投向第三者,第三者则会参与到前两者的问题中来缓解两人间的压力和紧张,此时就形成了三角化。

另一种情况是第三方对其中一个人的焦虑或者对两个人的冲突比较敏感,他们会主动投入到冲突的二人关系中,形成一个三角化。

韵荇的家中,妈妈与婆婆之间的冲突通过拉入孙女形成三角关系,冲突得到转移但未解决,权利争夺通过饮食和躯体化来博弈,孙女也心领神会的继续维持症状让冲突不公开。

在不允许表达冲突的模范家庭中,三角化是最常被使用的解决问题模式。当妻子觉得私人空间被冒犯时,老公没能站在妻子一方给与支持,妻子只能与女儿结盟,来平衡倾斜的夫妻关系和失衡的婆媳关系,而失衡的婆媳关系背后是丈夫与原生家庭紧密的母子关系。

家庭三角化最早由Bowen提出,他认为家庭中两个人之间关系紧张,若个体分化程度较好,可在两人系统内处理焦虑;若两人分化程度较低,常常拉入第三个成员,企图通过三角关系来缓解冲突、处理焦虑。

Minuchin后期又丰富了三角化的概念,将其分为绕开和联盟两种形式。

█ 绕开:把关注点从关系冲突转移到关注儿童的消极面或者亲子冲突,孩子往往成了“替罪羊”。如儿童虐待,子女叛逆,干涉子女婚姻等。

█ 联盟:父母当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尝试获得孩子的支持来反对另一方,一方过度关注和投入,而另一方变得退缩和越来越没有反应。在后一种情况下,孩子得到的关注是支持性的而不是批评性的或者冲突性的,三角化更加隐蔽,称为“隐形三角化”。

三角化是一种僵化的破坏性的家庭互动模式,通过转移提供一种稳定的关系,但是功能不良,常常导致三角中的一个或多个人出现躯体症状或情绪障碍。

这些功能不良的家庭结构的“害处”,常常在家庭生命周期变化过程中才会被发现,如退休、结婚、青少年家庭、孩子出生或离家。

家庭关系三角化对未成年人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常常以孩子出现某种情绪行为问题来提示家庭功能不良,常见的症状有:

█ 病孩子:孩子通过生病转移家庭内部的冲突。

█ 熊孩子:孩子通过不良行为表达对家庭冲突的不满和失望。

█ 小大人:孩子通过好的行为表达对父母一方或双方的支持,试图来解决冲突。

█ 小情人:孩子通过结盟来安慰受伤的父母一方,像个温柔体贴的情人一样。

因此,“坏孩子”要警惕,“乖孩子”也要当心。

█ 08

韵荇家中的三角化模式的破坏性在女儿进入大学后达到顶峰。在某种程度上来看,韵荇的症状是具有功能和意义的,她用症状将妈妈从父亲的原生家庭中给拉了出来,试图用一己之力组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三口之家。

症状即是对家庭冲突的反抗又是对家庭的忠诚,对每一个至亲至爱的人的不离不弃和无奈。可惜的是,她们全家都未意识到这些,仍然通过关注韵荇的学习和症状反复使用三角化的模式解决。

如何解除家庭中的三角化呢?

解除三角化的前提是家庭中的成年人要以成熟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即分离个体化。

家庭成员首先要对韵荇的行为进行理解,理解一个遇到困难的女儿无助和悲伤的心情,鼓励和表扬她在克服困难中的积极行为。

其次,逐渐减少对女儿的保护,支持她自己解决学习问题,如自己和老师联系办理缓考事宜,自己求助同学关于作业的问题等,除非女儿主动求助父母,否则学习事情由她自己负责。

最重要的是增加家庭中的核心关系:夫妻关系的权力等级,父亲要学会与原生家庭理清界限,更多的支持妻子。我给他们家的作业是,父亲每个月至少来一次上海,目的是看望妻子和女儿在这里过的好不好,而不是来监督女儿的学习和症状。

几次咨询后,母亲首先行动了起来,她的理解和支持,让韵荇逐渐起床开始规律作息,间断性的去上课,并开始接受心理咨询。妈妈的变化通过反馈系统对家庭产生了作用。父亲也愿意加入到谈话中来,共同面对目前遇到的困难。

妈妈在上海陪读女儿五年,直至大学毕业。毕业后韵荇回到了当地的省会城市工作,妈妈开始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每个周末父母会赶到省城看望女儿。

最终,他们花了五年的时间,重建了家庭结构。这个重建从父亲决定启用老家房间内的第二个卫生间开始。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