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媒:专家发现脊椎动物“寿命时钟”

参考消息
原标题:法媒:专家发现脊椎动物“寿命时钟” 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2月14日报道 法新社12月12日报道称,一个澳大利亚研究团队说,他们发现了一种“寿命时钟”,能准确估计脊椎动物的最大年龄,而这正是研究现存和已灭绝动物的一个关键变量。
报道称,刊载于英国《自然·研究》杂志的一篇论文称,科研人员确定了与寿命有关的DNA特定区域——即所谓的CpG位点,然后根据现有的动物年龄数据库进行了核对。
科研人员说:“我们利用252个全基因组以及动物年龄和启动子序列数据库,发现了脊椎动物的一种模式。我们还得出了一个预测寿命的时钟……能准确预测脊椎动物的最大寿命。”
这一科学家团队由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本杰明·梅恩领导。他们说,该研究似乎是“通过遗传标记建立基因预测模型来估算脊椎动物寿命”的首例。研究主要目的是考察“人们了解甚少和已灭绝的物种”。
报道介绍,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是,如何将其应用于人类。研究团队说,“寿命时钟估算人类的寿命为38岁”。目前公认的早期智人预期寿命最高可达40岁,寿命时钟的估算与之相符,但这一数值还不到现代人类预期寿命的一半。
梅恩强调,寿命时钟不能用于人类个体。
他说:“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一个重要的生态参数,这个参数可能有助于野生动物的管理。寿命对确定可持续捕猎和种群存活能力至关重要。”
【延伸阅读】地球最后只剩人类?报告称脊椎动物数量40余年减少60%
参考消息网11月1日报道 台媒称,“我们正面临拯救物种灭绝的最后时刻!”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在10月30日发表年度报告,警告人类对环境的过度消耗与破坏,已导致从1970年代以来短短40余年,包含鱼鸟和哺乳类等在内的脊椎动物数量,有将近60%从地球上消失,生态环境衰退的速度若持续失控,不仅眼前的2020年减少数量将超过七成,未来人类也要面临生态灭绝的考验,WWF敲响警钟,“这是最后的机会了!”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10月30日报道,国际规模最大的NGO环保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于10月30日发表两年一度的《地球生命力报告》(Living Planet Report),指出从1970年至2014年之间,脊椎动物如哺乳类、两生类、爬虫类以及鱼鸟等,个体数量在这44年中大幅减少60%,其中淡水生态系的生物数量已减少80%、而亚马孙雨林所处的拉丁美洲一带情况最为严峻,已将近九成惨遭消灭。而数量减少60%,又比2014年发布的52%来得更加恶化。
“这是野生动物的崩溃边缘……”在WWF中负责环境保护科学的巴雷特表示:“60%这个数字的规模,这是非常惊人的!”
WWF总干事兰贝蒂尼表示,目前的状况已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危机。WWF的英国负责人斯蒂尔则表示,“我们是第一个明白自己正在摧毁地球的世代,也是还能够采取行动的最后一个世代。”
报告指出,造成物种灭绝加速的元凶就是人类本身。
报道称,人类在近代以来,对自然环境的过度消耗、大量捕捞与狩猎等活动,都导致生物栖息地受到严重破坏、生物数量随之大幅下滑。根据WWF的研究,地球物种消亡的速度,比起过去数百年,已提升至100至1000倍,按照这种速度,地球的生态恐怕将迎来下一次的大灭绝。
WWF的环境顾问朱尼珀表示,“人类还是有机会挽回的,个人的行动虽然效果细微,但足够产生影响力;例如减少肉类食品的消耗,总体而言对于减缓危机仍有帮助。”
(2018-11-01 14:36:00)
【延伸阅读】美报告称地球正经历“第六次大灭绝” 脊椎动物灭绝速度超乎寻常
参考消息网7月12日报道 港媒称,《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0日刊登最新研究报告,指地球正经历“第六次大灭绝”。
据香港《明报》7月12日报道,报告称,现时野生生物灭绝严重程度高于人们所知,祸首正是人口膨胀及人类过度消耗、破坏栖地等行为。专家认为人类文明发展将无可避免受冲击,而人类只有20年至30年应付危机。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科研人员,从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取得2.76万种脊椎动物(包括哺乳类、鸟类、爬虫类、两栖类),以及177种哺乳类动物的数据。分析发现,目前数以千计物种的数量正在减少,消失的动物中,有多达五成是在近几十年减少的。哺乳类动物详细数据更显示,它们大部分都在近年间失去逾四成地理分布范围,而有近五成哺乳类动物在1900年至2015年间,失去近80%地理分布范围。
分析员指出,地球在过去100年间,有200种脊椎动物消失,若按过往200万年的趋势,这应该要逾万年才会发生。
地球过往5亿年间,曾发生过5场物种大灭绝,原因通常离不开自然灾难,像大概6600万年前疑因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引起的恐龙灭绝。
报道称,但地球现正经历的大灭绝,主因却是滥猎、毁林、污染、外来物种入侵等人为因素。报告结论说:“生物消灭,显然将会带来严重的生物、经济和社会后果。人类最终将要为毁掉我们所知世上唯一的生物群落,付出极之高昂的代价”。
(2017-07-12 12:44:21)
【延伸阅读】法媒:1970年以来近六成脊椎动物因人类而灭绝
参考消息网10月28日报道 法媒称,10月27日发布的一篇令人不快的研究报告称,1970年至今,由于人类的食欲和活动,将近3/5脊椎动物——鱼类、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已被消灭。
据法新社10月27日报道,野生动物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和伦敦动物学会在他们两年一次联合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中警告,按目前趋势发展,全球野生动物量到2020年可能会骤减三分之二,即以年均2%速度减少。
至于原因,不难解释:人类这一不断扩张的物种——1960年至今,人类数量已翻了一番多,至74亿——正在吃掉、挤走和毒害共同居住在这个星球上的动物、使之无法生存。
这些研究成果基于对分布于全球1.4万多不同居群的大约3700种脊椎动物的长期监控。
科学家们跟踪研究这些居群规模的变化,而不是多少物种面临灭绝危险。
报道称,但是,这方面的消息也不容乐观:目前,专家们一致认为,地球已进入过去50亿年中的第6个“大规模灭绝”时期,即物种以至少比通常情况快1000倍的速度消失。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总干事马尔科·兰贝蒂尼说:“在我们这个时代,野生动物正以前所未有之速度消失。”
他还说,我们不应被骗认为,人类能够设法对付过去。
他说:“生物多样性是丛林、河流和海洋健康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了物种,这些生态系统将会崩溃,他们为我们提供的清洁空气、水、食物和气候调节功能也会消失。”
他声称,政府、企业和整个社会正逐渐意识到,健康环境不是一种奢侈品,而是“人类未来发展的基础”,这让我们有理由感到乐观。
上述报告称,野生动物减少的5大驱动因素按重要性排列,依次是栖息地消失、过度消费、污染、物种入侵和疾病。
此外,在未来数十年,气候变化也将成为一大威胁,一些动物的数量已经在因为气温升高和天气型变化而减少。
报道称,伦敦动物学会科学部门负责人肯·诺里斯说:“这应该成为唤醒人们为推动这些居群恢复而努力的警钟。”(编译/裘芳)
(2016-10-28 00:21:01)
【延伸阅读】外媒:格陵兰鲨鱼可活400年 或为地球最长寿脊椎动物
参考消息网8月12日报道 外媒称,科学研究发现,格陵兰鲨鱼(Greenland Shark)可能是地球上寿命最长的脊椎动物。
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援引英国广播公司网报道,来自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等国际科学机构的科学家11日发表在《科学》杂志上的报告说,格陵兰鲨鱼的寿命可长达400年。
报道称,格陵兰鲨鱼的生长速度非常慢,大约为每年只长1厘米,这是它们长寿的重要因素。
格陵兰鲨鱼的寿命超过了其他著名的百岁动物,包括弓头鲸和加拉帕戈斯象龟。事实上,寿命超过格陵兰鲨鱼的动物只有北极蛤。记录显示,有北极蛤活到了507岁。
科学家的报告说,格陵兰鲨鱼这种生长在北极水域的物种需要到150岁才达到性成熟期。
报道称,科学家使用放射性碳原子年代断定技术,对当地渔民在无意中捕获的28头雌性格陵兰鲨鱼的眼晶状体进行了分析。
这项研究中的两条最大的鲨鱼分别长493厘米和502厘米,据估计它们的年龄分别为335岁和392岁。
报告还说,格陵兰鲨鱼的平均年龄据信大约为272岁。
报道称,格陵兰鲨鱼又称小头睡鲨,生活在格陵兰和冰岛周围的北大西洋海域。其体型可跟大白鲨媲美,甚至比大白鲨还大。
冰岛人将格陵兰鲨鱼肉制成冰岛发酵鲨鱼肉,是当地的传统料理,鱼肉带有强烈的腐肉味。
(2016-08-12 20:39:01)
【延伸阅读】中国“第一长洞”再长长26公里 发现古脊椎动物化石
图为绥阳双河溶洞一隅。 贺俊怡 摄
中新网绥阳4月28日电 (记者 杨茜 李婧)“贵州双河溶洞目前已探明长度为186.333公里,较之上一次科考成果,新增长度超过26公里。”中法联合科考队法方队长让·波塔西28日告诉记者。
“此次考察我们在双河洞内发现13处存有古脊椎动物化石,其中有10具大熊猫化石,还有熊的化石,预计超过1万年。”让·波塔西说,“这些古老动物化石的发现可以证明双河洞区域对研究古生物具有重要意义。”
双河洞自1986年开始勘探,2016年的合作是中法第18次联合科考活动。双河洞的长度从最初的25公里到如今的186.333公里,长度居亚洲第二、中国第一,是世界最长的白云岩洞穴,也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天青石沉积洞穴。
图为绥阳双河溶洞一隅。 贺俊怡 摄
此次科考活动由20名法方队员、16名中方队员组成。为期12天的科考时间里,探洞人次达187人,科考队员在洞内时间达1148小时。
让·波塔西说,此次考察共发现90个新洞口,其中25个洞穴已进行探测并绘制出了洞穴图。新发现的洞口中已确定其中5个与双河洞相连,至此,双河洞已知洞口增加为42个。
图为绥阳双河溶洞一隅。 贺俊怡 摄
贵州绥阳双河洞是中国最大的溶洞群,其结构复杂,水洞、旱洞并存,有多条地下河,洞挨洞、洞连洞、洞上有洞、洞下有洞、洞中套洞,是一座“地下洞穴迷宫”。
中法联合科考队中方队长李坡表示,此次考察遭遇降水,地下河水位上涨给考察带来一定困难。“虽然此次联合考察已结束,在地下水位降下后,我们还会继续探测其他未探测的洞口。”(完)
(2016-04-28 20:3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