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巷志 | 诗意成都,浪漫散花楼
原标题:街巷志 | 诗意成都,浪漫散花楼 来源:界面新闻
图文 | 邓江
在琴台路的南端,府南河畔,有一座四层高的中式塔楼。傍晚,拾级而上,一侧是琴台路古风古韵、灯火辉煌;转过头来,浣花溪、百花潭、青羊宫尽收眼底。远处,隐约传来悠扬的琴声,仿佛在叙说着《凤求凰》的不朽爱情。这就是“散花楼”。
在成都,知道望江楼者众,但要说起散花楼,可能知道的人就少了。但是,在历史上,散花楼是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齐名的中国名楼。
散花楼的得名源自“天女散花”传说,是隋朝初年蜀王杨秀修建的。当年散花楼与张仪楼、得贤楼、西楼并称“成都四大名楼”,散花楼傲居四大名楼之首。
杨秀,隋文帝杨坚第四子,初封越王,后封蜀王并出任益州(治所在今成都)总管。大约在开皇10年(590年),杨秀在任益州总管的几年中,他组织人工改造旧城,从城东取泥土到往西南边筑土修墙,筑墙的泥土被取走后,地下形成了大水凼,于是杨秀干脆叫人把水凼建成了一个人工湖,这个人工湖被取名为摩诃池。接着,杨秀又把摩诃池附近的东城楼改建为俊美的散花楼。随后的岁月里,摩诃池和散花楼逐渐成为文人雅士、市井走卒争相游玩的园林。
说起这散花楼的名字,那可真是太有内涵了。你要是只知道是因为“天女散花”的传说而得名,那可就有点简单了。
《维摩经·观众生品》:“时维摩诘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华散诸菩萨、大弟子上,华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堕。一切弟子神力去华,不能令去。”
它说,在维摩诘这个佛教名士的家里,当各位高人谈论佛法的时候,他家里就会出现一个仙女,然后把鲜花撒到这些高人身上,结果这些鲜花洒在菩萨身上就会落下来,而洒到一些凡人身上就不会落下来。即便是这些凡人想利用法力把花弄下去,花也不会掉落。
你看,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哲学思想的故事。同样是花,为什么落在菩萨身上就会掉,而落在大弟子身上就不会掉?因为尘根未了,欲望太多,对“鲜花”的留恋还很执着。
我们再回头看“摩诃池”的名字。摩诃在梵语中是大的意思,在佛教用语中则有“大智慧”的意思。综合两者,我们会发现杨秀修摩诃池,又在池畔建散花楼,真是用心良苦。
新建的散花楼算得上又牢固又结实,即便到了130年后的唐朝开元8年,就是公元721年,21岁的李白登临散花楼游览时,散花楼依然华彩照人,这位文豪禁不住诗兴大发,写下了成都历史上一页华丽的诗篇。这便是脍炙人口的《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李白这首五言古诗,虽隐约透露出他自己些许的复杂心理,更多的是以他特有的浪漫主义精神,色彩鲜明的笔调,歌颂了散花楼高大壮观而精致华贵的景象。
可惜啊,杨秀的用心良苦和太白的浪漫都架不住蒙古铁蹄的蹂躏,散花楼毁于宋末蒙古军队的入侵。明代初年,成都东门迎晖门的城楼被命名为“散花楼”,但这只是一个一厢情愿的幻影罢了。我们今天看到的散花楼,是1993年由浣花溪景区申请并出资、由市政设计院设计、作为河道景观重建的“第三代”散花楼。
由于各种原因,散花楼一度沦为附近某茶铺的杂物间,青藤缠绕,铁将军把门,完全不见往日秀丽挺拔、高耸巍峨的景象。幸运的是,有关部门接到群众反映后及时处理整改,取缔了该茶铺。
成都是一座以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著称的城市,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重建散花楼是一个经典,而忽略散花楼的历史和传奇将是一个败笔。值得注意的是,散花楼已入选2019成都市重点打造的天府锦城项目“八街九坊十景”中的十景,目前,围绕散花楼的打造尚在酝酿之中。让我们翘首以待,愿散花楼光彩重现的那一天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