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池与昆明,这里是这座城生活的源起与归处

界面新闻
原标题:滇池与昆明,这里是这座城生活的源起与归处
对于古时的游牧民族而言,逐水草而居是一种天性;平原地区的居民虽不会频繁迁徙,却也同样倾向于在湖河周边定居,因为这里往往有着肥沃的土地与丰富的物藏,能为人们提供生活所需的各类物资。
正因为此,古时各大城市的坐落分布所在,几乎都有着大小不一的母亲河或是母亲湖。而对于昆明而言,扮演这一孕育滋养万物角色的,毫无疑问正是滇池了。
实际上,昆明的城市发展史,正是一部先民们沿着滇池岸线,由南向北的迁徙生长历史。作为城市的源泉与灵魂,滇池不仅在过往为人们提供了多样的资源与厚重的历史积淀,也在今时今日依旧影响着本地人的生活。
滇池孕育了高原上的文明与生命
约1200万年前,昆明的西山在地壳断裂以及抬升运动下拔地而起,在其东侧,地面下沉与相关山地抬升的共同作用阻断了古盘龙江,古滇池就此在山地合围中诞生了。
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派遣将领庄蹻向西南进军。军队经过黔中郡(今湖南怀化黔城一带),渡过沅水,攻克了位于今贵州境内的且兰与夜郎古国,一路直抵滇池一带。这也是历史记录中滇池第一次“遭遇”外人。
到公元前277年,秦国将领攻取黔中郡和巫郡,将其重新纳入秦国疆域。楚国不甘,在黔中郡东部重立郡县,调集兵力,两国就黔中郡等地的归属展开反复征战。庄蹻归国之路被堵,于是就地拥兵称王,建立滇国政权,并定都于如今晋宁的晋城镇。庄蹻入滇,被视作内地开发西南边疆的肇始,也是滇地开始融入华夏文明的重要标志。
实际上,在庄蹻定都晋城之前,滇池畔的先民们就已经将常住地集中在了滇池南侧。由于东有金马山、西有碧鸡山、北有蛇山、南有鹤山,而出水口位于西南侧,滇池南侧正是农耕年代土地最肥沃,水源最充沛,也是最为宜居的地点。直到汉代时,随着滇池东北岸的水位逐渐下落,加之水利技术的进步,滇池畔的居民们才逐步开始由南向北,沿着滇池岸线迁徙。
根据今天的考古发现,在滇池岸边发掘出了堆积的贝丘遗址,还有新石器时代的红陶残片。这证明数千年以来,滇池沿岸的居民们一直在用泥土掺杂螺壳铺砌道路与修筑房屋。说滇池是孕育了昆明最早生命与文明的母亲湖一点也不夸张,其不仅在精神上抚慰着沿岸居民,也提供了切实的舒适气候与丰富物藏。
昆明城的历史,就是滇池的历史
随着光阴流逝,时间来到唐朝,滇池水位下降,水域面积缩小至510平方公里左右,这为人们在滇池岸畔大兴建城提供了重要的自然基础。
公元763年,持续了近八年的安史之乱得以平定,大唐由盛转衰。而在西南边陲,南诏第五代国王阁罗凤由大理东巡,发现滇池周边山河可做藩屏、川陆可养人民,于是兴建拓东城。今日昆明的建城史,自此正式揭开帷幕。
根据考古发掘结果显示,拓东城旧址的中心地带大致在今天的东方广场、金马碧鸡广场一带,其东至盘龙江,北至南屏步行街和东风西路,而受当时滇池水域的限制,城西估计在国防路、鸡鸣桥一带,而南至柿花桥、土桥、书林街口、双龙桥以北。
高原的天候气象,以及数百万岁的“高龄”,使得滇池在近千年来一直处于“衰老”之中。自唐宋以降,滇池的水域面积从原先的500平方公里以上往下一点点缩减,到今天仅余330平方公里左右。不过,滇池始终忠诚地为其周边的居民们提供了灌溉与航行的便利,今日西山、官渡交汇处的南市大片范围,仍能找寻到当年人们生息繁衍的痕迹。
当然,昆明人与滇池的关系并不总是那么和睦,自元以来,受自然与人为因素的影响,水患成为困扰湖畔居民生活的主要灾害,一直持续到民国时。而居民们对滇池环境保护的忽视与侵害,也在上世纪60年代的那场“围海造田”运动中集中爆发。
从1969年到1972年,受全国风潮的影响,昆明地区数十万人、2000多个单位投入到针对滇池的围海造田运动,三年的围田面积达3.5万亩,使得滇池面积缩小了20平方公里左右。滇池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不可逆的破坏。
滇池与南市迈入发展新时代
以今日的视角回望当初的围海造田,无疑是一种冒进与无知,但每个历史阶段总有其局限性,没人可以用今日的标准去苛求旧人。对于这场运动的结果,当代昆明人的心理也大多是矛盾的,因为其一方面确实给滇池造成了深深的伤害,另一层面却也为日后的城市发展开拓了大片的发展空间,尤其是在今天的南市。
当然,经历这场滇池生态“劫难”后,人们还是对一些事达成了共识,那便是重视对滇池的保护,好好开发建设这些得之不易的珍贵土地与空间资源,让滇池重新焕发旧日光彩。从上世纪90年代起,滇池的“子孙们”终于有能力加大投入,去保护治理自己的母亲湖,滇池的水质也终于有所回升。
新时代人们对滇池的态度并非因噎废食,而是保护与开发并重。同样是在上世纪90年代,滇池以唯一内陆省地域的身份,入选了国务院首批十二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以此为发端,滇池迈入了一个新时代。
围绕着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开发建设,人们也在滇池沿线开始了新一轮的聚居。草海、海埂、会展,新世纪的这20年之间,尤其是2008年之后,滇池岸畔的这一个个片区开始崛起。其因滇池所赋予的突出生态环境资源,观湖的景致特点,悠久的历史人文沉淀,以及房企以现代技术与规划观念所呈现的新兴居住空间及体验,成为当代昆明城的宜居之地,组成了属于这一时代的滇池黄金岸线。
这一过程中,随着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住房制度的改革推进,房地产企业作为主导与重要力量,加入到了这一轮居住环境的提升改善进程中。从最老资历的万科、万达,到众多“新兵”,无不以其各自的方式,落脚滇池黄金岸线所辐射的整个昆明南市,参与到今日的滇池与城市变迁之中。
一家企业给滇池畔生活带来的变化
如今,滇池的主要功能从最初的航运灌溉变为了观赏与气候调节为主,滇池畔房屋的建筑材料,也从最早的泥土+螺壳变为了今天的钢筋混凝土。其实,改变的不仅仅是居住条件与方式,还有某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作为国内资格最老,也是多年的龙头房企代表之一,万科深耕海埂与会展片区的历程,正提供了滇池畔生活变化的最佳注脚。
2016年,万科与银海携手,在滇池国家度假区范围内呈现了其进军滇池畔的第一个项目,万科银海泊岸。项目所地处的海埂板块东侧部分,是整个度假区唯一一处以养老、医疗、居住为主导定位的功能区。而从位置上看,其左连整个海埂片区,右接会展片区,抬眼南望正是滇池,无疑是要冲部位的关键项目。
万科银海泊岸实景
为了契合这样难得的位置以及功能定位,万科银海泊岸以别具一格的水岸风情洋房,来承接人们对滇池畔生活的期待与向往。从整体的社区环境规划,到产品的宽奢舒适,再到社区服务的无微不至,这一项目是对万科高端产品营造能力的一次检验,其也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为新兴的滇池畔高端生活树一个标杆,万科银海泊岸做到了。
万科银海泊岸实景
2018年,与万科银海泊岸隔盘龙江相望,万科将翡翠滨江落子会展片区。与万科银海泊岸的接近,以及南市发展带来的配套完善,使得翡翠滨江具有了与泊岸相同的区位优势:会展、爱琴海、万达、海伦、螺蛳湾等众多商圈环绕,社区内外多所幼儿园、中小学覆盖全学龄教育需求,同仁医院等多所三甲医院为健康保驾护航,还有便捷通达各处的现代交通路网,这一切共同构成了现代滇池畔生活聚居区的典范。
而万科翡翠滨江的独到之处,在于其双江近景的呈现。社区东西两侧的盘龙江与大清河,提供了在昆明难得一见的双江入滇景致。在此基础上更加亲民的产品设计以及同样高质量的产品呈现,成为了翡翠滨江的致胜法宝。
到2019年万科入滇十年之际,万科·500里选址在了滇池国际会展中心左近。暂且将稀缺的观滇资源、会展经济未来的发展前景放在一边,单是这一颇具深意的案名,就瞬间将人们的思路拉回到了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的旧时光。这种对过去的铭记与怀念,对城市的敬畏,让人们常记滇池所经历的风雨与承载的历史,愈加珍惜眼前的美好与前景。万科·500里就像伫立在滇池畔会展旁的灯塔,映射过往,照亮将来。
万科·500里实景
其实,从万科银海泊岸到万科翡翠滨江再到万科·500里,有一个格外值得一提的细节贯穿始终。在泊岸,它是名为“泊客”的社群价值观、人文关怀以及定制体验增值服务,而在500里,它是更进一步的以“健康、安全、品质”为核心的定制万科金睿服务体系。万科在滇池畔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不仅仅是提供一处居所,满足种种需求,而是带来远超人们期待的服务与人文社区温度,贡献更大的想象空间。这也许才是万科项目能成为滇池畔宜居标杆,收获众多业主认可的关键。
万科·500里实景
在漫长的滇池岸线与历史长河中,以亿万计的人曾经或正居住于此。而今人与前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不止住在这里,更在充分体验不同以往的全新现代滇池生活。如今,城市继续向南,滇池岸线辐射着整个昆明的大南市,居于此的人们不止是看客,更成为了亲历者,参与城市的发展,生活的变化,继续书写新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