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信息技术领域提名人

新浪科技

关注

1、操晓春

操晓春,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青年计算机科技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席。1980年3月,安徽人。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从事信息安全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针对网络空间不良视觉内容泛滥的现状和识别难、时效差、耗资源的现实挑战,开展了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研发及推广工作,推动我国网络空间安全技术发展,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他先后主持和参加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国家重点自然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等多个项目;发表SCI论文40余篇,EI论文60余篇;获授权美国国家发明专利2项、中国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等人才类计划,获第十一届天津青年科技奖、ICPR Piero Zamperon最佳学生论文奖等奖项。

2、陈德旺

陈德旺,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教授,智慧地铁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主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混合智能专委会副主任等职。1976年12月生,安徽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博士。

提名理由:

作为在智能交通领域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学者,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解决了青藏铁路GPS数据约简等关键问题,为青藏铁路顺利开通发挥了一定作用;提出了高速列车智能自主定位模型与算法,使得高速列车的定位误差降低了50%;将人工智能与地铁运维结合,创立了国内首个智慧地铁重点实验室。主持/参加国家、省部级项目40余项。发表论文100余篇,SCI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福建省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等人才计划。获中国铁道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詹天佑科学技术奖—青年奖等多项奖励。

3、陈鼎

陈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兼任上海天文学会理事等职。1980年8月生,江苏人。中国科学院大学(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

提名理由:

他全力投身于天文学与空间应用新技术等领域,积极开展新型空间技术和空间科学应用等研究。主要致力于星系结构和星团动力学研究、新型时间尺度和导航应用研究、高精度空间测量技术与行星探测研究的发展。他率先开展基于太空望远镜的星团内部动力学,并且推动国际合作;在国际上首次发表基于脉冲星计时阵列(PPTA)的新型时间尺度;基于国际联测的脉冲星高精度天体测量等重要研究工作。且积极推动中国空间天体测量计划、导航定位定时(PNT)新技术和行星探测等重大研究课题,还作为负责人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等项目;负责“十二五”空间科学背景型号项目和某卫星载荷研制等重要研究课题和项目,陆续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

4、陈向飞

陈向飞,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任Scientific Reports编委、IEEE高级会员等职。1969年3月生,浙江人。南京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提出了重构等效啁啾(REC)技术,解决了DFB半导体激光器及阵列精准制造的技术瓶颈。研制出60波长激光器阵列芯片,波长精度和信道数目创世界纪录,解决了大规模激光器阵列芯片波长精准控制及低成本制造难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863”重点项目课题等项目;发表SCI论文150篇以上;获国家发明专利、国际发明专利和国防专利51项,其中授权美国专利3项。曾获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016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度中国通信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5、陈益强

陈益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泛在计算系统研究中心主任,1973年12月生,湖南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

提名理由:

他在普适计算的多模态智能感知领域取得了代表性研究成果,重点解决了用户行为的高精度及细粒度感知挑战,提出了分层均衡迁移学习和动态自适应增量学习等方法,将大规模数据集上行为感知精度提升了10%~20%。他主持研发的多模态智能感知等技术成果有力推动了智能硬件产业的发展,广泛应用于科技助残、医疗健康和居家养老等方面,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在IEEE TKDE、TMC等国际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其中IEEE\ACM Trans顶级期刊论文13篇,获得IJIT国际期刊会议等5个最佳论文奖。申请发明专利55项,授权38项。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计算机学会发明奖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等。

6、陈智勇

陈智勇,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教授、系主任,中南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兼任多个国际顶级期刊编委。1977年4月生,浙江人。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一直从事非线性系统与控制领域的研究。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将非线性系统的鲁棒输出调节问题转化为增广系统的镇定问题,从而在镇定与输出调节两大非线性控制问题之间建立了桥梁;在基础应用研究方面,通过对生物系统运动神经信号的动力学建模和分析,发展出新的数学方法用于对生物控制机理进行提取,将这些机理应用到智能机器人系统的运动控制中,从而获取有效的鲁棒自适应的仿生控制策略。主持了多项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SCI期刊论文100多篇。2018年当选澳大利亚工程师学会会士。曾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纽卡斯尔大学杰出研究奖等奖项。

7、党建武

党建武,兰州交通大学副校长。兼任甘肃省人工智能及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1963年5月生,陕西人。西南交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在西北从事交通信息工程与控制及人工智能领域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工作多年,在轨道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领域,首次提出了神经网络求解MTSP满意解原理,并实践推广应用,有效地提升了轨道交通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智能信息处理领域,研发了国内首次基于医学图像的重离子放射治疗计划系统,提出了一系列图像处理关键算法,成就卓越。他曾主持及参与完成原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技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出版专著9部;取得发明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5项。获詹天佑铁道科学技术奖和茅以升铁道科学技术奖等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8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入选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

8、高喜

高喜,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支部书记。1976年9月生,湖南人。电子科技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致力于人工电磁材料的理论和应用领域研究,为广西地区的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利用场匹配法以及FDTD方法,对周期慢波结构等开展了详细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工作,为发展单模高功率Cherenkov器件提供了技术支撑;提出了平面复合周期的亚波长结构,在微波/THz频段实现了双频段SSPPs波传输;对高性能电磁波极化转换器开展了深入研究,为发展新型厚度超薄的极化器进行了许多开创性工作。发表SCI收录的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受权实用新型专利11项;承担或主持国家级和省级项目7项;获广西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9、郭海涛

郭海涛,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瞬态光学与光子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1980年12月生,河南人。武汉理工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一直围绕特种玻璃材料和光纤这一主线,重点研究硫系玻璃光纤材料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关键技术攻关和器件开发。在稀土离子掺杂硫系玻璃材料中,提出了通过玻璃网络结构单元的畸变降低区域声子能量的思想,研制出一系列具有优异性能的新型硫系玻璃增益材料;系统研究了硫系玻璃材料光/电/磁致光学特性变化规律和内在机理,明确了不同离子、配位缺陷等对硫系玻璃二阶/三阶非线性和磁光系数等光学特性的影响;针对国内红外玻璃光纤损耗瓶颈问题,发展了多级蒸馏提纯技术和开放式动态蒸馏技术,突破了高温真空高速旋转成型技术等硫系红外光纤预制棒和光纤关键制备技术,研制出低损耗多模硫系玻璃红外光纤。主持参与国家级项目9项,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发明专利多项。2010年,获得陕西省科学院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10、郭雷

郭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化科学与电气工程学院教授,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导航制导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主任。1966年4月出生,山东人。东南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作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和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带领团队历经20余年持续攻关,从事复杂系统抗干扰控制领域的教学科研工作,提出了多源干扰和非高斯系统精细抗干扰控制理论方法,研究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我国卫星和导弹型号研制、测试与应用系统,满足了国防急需,具有重大的军事、社会和经济效益。发表论文200余篇,SCI他引2300余次,授权发明专利60余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先后荣获2017年中国专利优秀奖、2017年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排名第一)、201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等多项荣誉。

11、郭擎

郭擎,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副研究员,16份SCI 期刊的审稿人,Remote Sensing期刊的编委,IEEE会员。1980年4月生,河南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她在图像融合、图像信息提取、图像加密等方面有诸多卓越贡献。包括打破传统的先配准再融合的处理方式,把图像配准与融合看成一个联合估计过程;首次把融合结果应用到自然灾害监测,探索滑坡演化过程中植被异常的时空特征表现,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防灾研究角度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重大项目等20项。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SCI论文32篇,EI论文12篇。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国家发明专利2项,合作出版著作1部。入选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2016年第一作者论文在“第20届中国遥感大会优秀论文—吉威时代杯”评比中被评为“优秀论文”。

12、胡伟

胡伟,西北工业大学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副教授,任AsianHOST 2019共同程序主席及HOST等国际知名会议的大会组委会委员和分会主席等,任EEE TCAD客座副主编及多本期刊审稿人。1982年10月生,湖北人。西北工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从事集成电路硬件安全方面的研究。在国际上开创性地提出了门级信息流安全验证方法和属性驱动的安全硬件设计方法,系统地构建了上述方法的基础理论体系;提出了基于信息流安全验证的硬件木马检测技术和基于形式化验证的时间侧信道检测方法等。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CF认定的A、B类刊物及会议论文2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科学出版社)和教材各1部。主持或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16项;申请中国和美国发明专利7项。曾获首批“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派出计划”资助,研究工作多次获得中国和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等。

13、贾金原

贾金原,同济大学软件学院媒体艺术与科学专业责任教授、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吉林动画学院虚拟现实学院院长、吉动文创集团CTO与首席科学家等。1963年11月生,山东人。香港科技大学工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15年来专心致力于Web3D关键技术研究,全力突破Web3D大数据在服务器端的出口瓶颈、网络传输中的带宽瓶颈与网页浏览器中的在线渲染瓶颈,提出了一整套轻量级Web3D虚拟世界的研究框架与理论。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十二五“计划重大科技支撑项目、上海市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等支持。成果经20多个Web3D在线可视化应用项目实战的长期锤炼,已经逐步成熟走向产业化。近几年发表50多篇高质量学术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均被企业购买)。获上海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虚拟现实产业科技创新奖、中国产学研合作(个人)创新奖等。

14、贾庆山

贾庆山,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副教授。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IEEE T-AC副编辑等。1980年11月生,安徽人。清华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在网络化信息物理融合系统的优化领域潜心研究多年。提出了事件驱动的简约策略优化理论,突破了计算量分配经典方法的限制;提出的多尺度协同策略优化方法,实现了基于局部信息的近似全局优化;针对供需两侧的高不确定性的难点,提出多能源微电网关联优化模型和求解的随机优化方法,降低了典型建筑10%的运行能耗。近年来,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项目。发表、录用论文31篇,其中被SCI收录19篇、被EI收录55篇。获2009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7年国际期刊Journal of Simulation最佳论文奖等荣誉。

15、姜喆

姜喆,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1984年9月生,陕西人。西北工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从事水声通信、水声组网、水声信号处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首次理论分析了多径效应影响下水声网络中的吞吐量;首次理论推导了水声网络中的混合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的容量区域;利用贝叶斯方法对双向中继网络参数估计、稀疏信道中的联合数据检测及信道估计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青年项目、军委科技委创新特区项目等多项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ommunications及Journal of the Franklin Institut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多篇论文。获国防技术发明奖三等奖、国防科技进步奖三等奖各1项。

16、李大为

李大为,鼎铉商用密码测评技术(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密码学会密码测评专业委员会主任,深圳市商用密码行业协会会长。1971年3月生,辽宁人。浙江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网络信息安全、商用密码安全实现与测评、区块链技术等。曾主持我国商用密码集成电路、密码模块、安全系统的分等级测评标准制定与检测实施,先后主持研制了我国商用密码检测平台和工具。2017年主导创建成立国内第一个聚焦密码技术的区块链密码创新联盟,研发了“自主密码、自主代码”的联盟链底层平台——聚龙链,并将几十万行代码开源,为各类区块链应用提供了安全可信的支持。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获“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等。

17、林宪正

林宪正,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特任研究员,IEEE会员,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1981年12月生,中国台湾人。台湾新竹交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在纠错码的算法、应用于存储的纠删码、数位水印与无线通信等领域有较大的突破。创新性成果包括提出一系列构成目前编译码复杂度最低的算法;给出了一个快速傅立叶算法解决了传统代数编码领域一个关键问题;承担了首个将可逆隐藏码的理论研究从二元域扩展至灰阶信号上的工作等。承担安徽省政府“量子算法和量子保密通信安全性研究”子课题“身份认证”等。共有42篇期刊与会议论文(SCI收录 23篇,FOCS 2014(计算机理论顶级会议)1篇)。获第24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最佳报告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新创校友基金会“新创学者”荣誉称号,名列2016年马奎斯世界名人录等。

18、刘驰

刘驰,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教授,英国工程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1984年5月生,北京人。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博士。

提名理由:

他围绕面向智慧城市的群智感知技术,针对海量异构传感器在接入、传输、服务等方面的共性问题,在设备管理技术和群智感知技术两个方面长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他完善了群智感知环境下多元信息质量的量化方法,提出了多任务环境下最大化数据质量的参与者选择策略、节能参与者动作推荐算法、和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多无人器感知行为连续控制策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云计算与大数据”重点专项课题等多项项目。发表高水平SCI/EI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14项,编著中英文书籍9本;获得省部级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入选了2017年中国物联网年度人物、“十二五”轻工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等。

19、马登永

马登永,中科上声(苏州)电子有限公司技术总监。1981年5月生,山东人。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博士。

提名理由:

20多年来,他专注于数字扬声器的产业化研究,围绕数字芯片致力于开发适合于液晶电视、便携音响等系统的数字模组开发和产品,推出了国内首款数字扬声器ASIC芯片及模组产品。他还从主动降噪控制器、汽车功放等相关产品设计出发,开发软件、模组及整机产品推广至多个汽车品牌,为企业获取显著的经济效益。已发表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曾获苏州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第三届“杰出工程师青年奖”等荣誉,入选江苏省“企业博士集聚计划”、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阳澄湖科技领军人才计划”。

20、欧阳建权

欧阳建权,湘潭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1973年5月生,湖南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致力于网络空间安全和图像处理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实践。攻克了无线网络立体防御、信号强度未知的无线设备定位、基于访问流的舆情监控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在相关部门进行了应用推广。在视频分析领域,提出了一种基于交互计算模型的关键帧选择模型和语义体育视频摘要模型,并应用于数字奥运工程;提出了融合视频和音频特征的多模式指纹,在违法广告视频检测中取得较好的应用。主持10项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和30项横向课题。在国内外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篇,其中SCI/EI收录35篇;授权发明专利7项;入选湖南省121人才工程第三层次;获全国高校大数据教育行业实践教学奖、全国高校人工智能大数据教育教学创新奖、宝钢教育奖等。

21、彭俊杰

彭俊杰,上海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副系主任。兼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函评专家、教育部学位办学位论文专家、中国大数据智能计算专家委员会常委等职。1977年1月出生,湖北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在新型计算机系统、云计算节能与存储、故障注入与可靠性评测等领域从事研究工作,开展了无进位光学加法器理论、光学并行实现方案、基于应用特点的资源分配与存储策略及基于软件故障注入的星载可靠性评测技术等创新性研究,其成果应用于国防与现代化建设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行业领域具有较大影响。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及企业委托项目20余项,申请专利21 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2018年5月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同年6月入选上海市科协“晨光计划”。

22、王洪福

王洪福,吉林省量子计算与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1981年1月生,吉林人。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多年来在东北边疆地区高校任教,潜心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工作,主要致力于量子模拟与量子信息处理,微纳腔光力系统中宏观振子量子基态冷却、快慢光调制与量子调控,拓扑量子计算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在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处理上开辟了新的途径,为建立实用型量子计算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近5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4项;发表SCI论文150余篇,SCI他引1258次;研究成果荣获吉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吉林省青年科技奖等多项奖励。2018年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吉林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23、王硕

王硕,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研究员。任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常务理事、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委会常委等。1973年1月生,辽宁人。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在仿生机器人方面开展研究工作,提出了仿生机器鱼运动建模与运动控制的方法。他将仿生推进技术引入水下作业机器人系统设计,开发了水下仿生机器人—作业臂系统,并提出水下目标自主识别、自主作业规划和运动控制等方法,为水下机器人的自主作业提供了基础理论和技术支持。曾主持原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深圳机器人基础研究中心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多个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基础类)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 

24、王文军

王文军,聊城大学物理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兼任山东省光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务。1962年2月生,山东人。复旦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在光学领域深耕几十年,运用创新性方法系统研究了有关有机分子膜、萘酞菁化合物的部分理论特征,结合实验方法证明为应用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他同时还探索了全光极化倍频光波导特性及其稳定性等内容,从理论特性发现、器件性能提升多角度助力学科发展。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等。成果曾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山东省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等殊荣;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获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教学名师等称号。

25、王玉皞

王玉皞,南昌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IET Fellow。1977年11月生,湖北人。武汉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在宽带无线通信领域,他及团队创新性地将移动通信网中的电波传播预测问题作为一个逆问题进行解决,从根本上实现持续性提高网络系统性能的最终目的。还将5G beyond无线通信最新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首次应用于云无线接入网络,提出了能效云无线接入异构网络系统架构。此外,为了解决无线通信面临的频谱稀缺问题,系统性综述了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机制认知无线电网络的最新研究成果,全面分析了未来研究动态和面临的挑战。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原“863”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合作计划一项,工信部物联网专项1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还有企业科技协作项目10余项以及多个军工和企业科技协作项目。共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国内外学术期刊30余篇,重要国际学术会议20余篇,其中已被SCI收录论文32篇,EI收录论文40余篇,主要代表作出版在IEEE Sensor Journal,IEEE/ASME TMech,IEEE TVT,IEEE TIM等高影响因子期刊。

26、魏骁勇

魏骁勇,四川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教授,兼任IEEE会员,ACM会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专委会委员。1977年6月生,四川人。香港城市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主要从事多媒体计算及相关方向的研究,为多媒体计算方向国际著名团队VIREO的奠基成员之一。其多媒体计算及大数据分析技术成果在与上海政法学院研究团队的反恐合作研究中发挥出巨大效力;提出了课堂内关系网挖掘(In-Class Social Networks)的概念,为计算机科学、教育学及心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寻找到一个新的结合点;研究成果《刷脸点名》《刷脑背单词》《刷女神神器》《无人机点名》等对科学普及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并获多项发明专利授权。承担或主持国家级和省级项目6项,是4项香港政府研究基金项目的合作研究者,2013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

27、伍国华

伍国华,中南大学教授,物流工程系书记。中国仿真学会智能仿真优化与调度专委会副秘书长。1986年1月生,湖南人。国防科技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提出的基于有限集中的对地观测平台层次化体系架构,为我军第一代高分对地观测系统的资源管理模式和运行框架提供了重要参考。提出的两阶段卫星观测调度算法等被成功集成到某型号卫星的任务管控系统中,使规划方案的质量提高了15%以上。提出的变量约简策略与智能优化算法相结合应用于声波合成优化问题、大规模输电定价问题等均取得了显著效果。承担或主持相关领域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近10项;是两个国际SCI期刊的副主编和编委,3个国际SCI期刊的客座编辑。2014年荣立三等功,2018年获中国仿真学会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和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9年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排名第二)。

28、肖连团

肖连团,山西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教授。1966年10月生,山西人。山西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围绕国家战略需求,研究光子与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量子调控、激光光谱以及相关应用的新原理和新技术等,发展以量子效应为基础的新型信息检测手段和量子器件,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提出并实现了单光子量子态频率编码技术应用于量子通讯;在石英增强光声光谱用于痕量气体快速连续监测方面取得突破;实现了量子相干光谱用于电磁场的精密测量。研究工作对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主持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研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20余项。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SCI论文130余篇,获国家/国际发明专利授权26项。

29、薛白

薛白,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研究员。1986年12月生,山东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与合作者一道提出了通过分析初始集合边界的可达性对系统进行形式化验证的理论及方法,并利用敏感性分析进一步对边界进行剖析,提出了通过计算边界子集的可达集对系统进行形式化验证的方法。相比传统方法,此方法极大地降低了可达集高估计计算中状态膨胀问题带来的负面效应。作为可达集低估计的早期研究者之一,在其博士论文中已对可达集低估计进行了研究。虽然可达集低估计目前尚处于初始阶,但已逐渐的引起了部分学者的兴趣,在此问题上,他及合作者已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探索性贡献。在国内外著名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共发表论文12篇;2017年度中科院率先行动“百人计划”青年俊才C类候选人。

30、薛广涛

薛广涛,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副院长。任上海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等。1976年5月生,山东人。上海交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一直致力于智能感知与移动网络计算领域的基础研究,其中,有关“低功耗物联网”相关的发明专利已经应用在某公司的远程医疗看护商业系统中。此外,他提出的新型电磁感知技术,已应用于大型企业的智能工厂、医院的大型医疗设备的在线设备监控、故障诊断预测系统中。近年来,先后在国际一流学术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原国家“863”计划,原国家科技部“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国家重大专项,授权发明专利9项。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三届IEEE智慧城市国际会议最佳论文等荣誉。

31、尹震宇

尹震宇,中国科学院沈阳计算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副主任。兼任全国工业机械电气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安全控制系统分技术委员会SAC/TC231/SC3秘书长等职。1979年4月生,辽宁人。东北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一直从事工控及数控领域关键技术研究、产品研发、国际/国家标准制定等工作。主持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NCSF数控现场总线产品;作为核心成员完成LT-B10数控系统产品开发,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完成了中国机床行业首部IEC国际标准;还主持完成1项国家标准及2项地方标准制定。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获杰出工程师青年奖、辽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全国工业机械电气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先进工作者以及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辽宁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等。

32、岳东

岳东,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先进技术研究院和自动化学院院长。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专家组成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1964年6月生,河南人。华南理工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是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在原国家“863”等10余个项目支持下,面向以智能电网等复杂工业系统为代表的网络关联动态系统,攻克网络不确定性、系统非线性、混杂性与强耦合性等复杂特性导致的系统控制研究中面临的难题,围绕“网络适应性,单元稳定性,群体协同性”3方面核心科学问题,形成系列原创性成果,建立了多时空尺度网络协同优化控制理论方法,并用于解决了智能电网安全经济稳定控制若干难题。发表SCI论文190余篇,入选2018全球高被引学者。先后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类一等奖等荣誉。

33、张德津

张德津,湖北工业大学教授。兼任中国公路学会筑路机械分会学术专家。1974年5月生,湖南人。武汉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从事精密工程测量与自动化交叉学科领域的研究。发明研制了我国首台激光动态弯沉测量装备,促进我国公路路基路面、轨道和机场道面弯沉测量由抽样到普查的根本转变;参与制定国家技术标准,填补国内空白,推动我国道路检测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发明研制了道路综合检测系列装备,全面替代进口;发明研制了公(铁)路隧道快速测量装备,在国内首次实现公路隧道病害全自动快速检测。承担或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7项;发表SCI/EI论文近10篇;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湖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测绘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奖项。

34、张盛东  

张盛东,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教授。1964年10月生,江苏南京人。北京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在中国微电子与半导体显示领域第一线从事教育和科研工作近多年,迄今已在北京大学培养研究生100余名。在科学研究方面,迄今已发表SCI-JCR一区论文100多篇,是国际知名的微电子器件专家。他还长期从事行业急需的技术开发工作,迄今已获授权的中美发明专利137件(中国119件,美国18件)。一部分专利已转让中芯国际、京东方、华星光电、龙腾光电等大型企业并形成规模量产。其中,主持开发的屏上集成技术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帮助我国企业制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显示产品,新增产值100多亿元。他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深圳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等荣誉。

35、赵新刚

赵新刚,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兼任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理事等职。1978年2月生,山东人。中国科学院博士。

提名理由:

他从2008年开始布局康复机器人理论研究和技术研发,在生物电信号处理、人体运动意图估计、辅助机器人仿生控制、人机自然交互等方向提出了多种创新方法。研制了上肢康复机器人系统、下肢外骨骼助力系统等多类型康复系统,促进了我国高端医疗康复设备的发展。主持和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原“863”计划、科学院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近20项。在IEEE Trans。 Ind。 Electron和机器人领域顶级会议ICRA、IROS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获中国专利优秀奖,成果获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和自然科学成果奖论文类一等奖、二等奖等。

36、庄福振

庄福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机器学习专委会委员等职务。1983年7月生,福建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致力于解决机器学习算法处理数据分布不一致的问题,对基于知识共享的机器学习和数据挖掘算法展开研究,促进了理论成果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工作发展。他参与组织开发的中国最早的基于云计算的并行数据挖掘系统之一:PDMiner以及开发的一系列并行数据挖掘算法,成为中国移动大云平台核心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点研发计划等10项,发表重要国际期刊和会议论文80余篇,其中SCI检索30余篇。获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曾在2015年入选微软青年教师“铸星计划”,获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卓越之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