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科学中国人2018年度人物环境与轻纺领域提名人

新浪科技

关注

1、陈效逑

陈效逑,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管理学院教授。国际生物气象学会、物候学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建国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副主任。1958年1月出生,北京人。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的主要研究领域为植被物候学、生物气象学和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致力于从自然地理学的视角系统开展了植物物候时空过程的模拟与预测研究,主要学术成就和贡献包括植物物候学基础理论研究、植物物候季节划分研究、植物物候时空变化的统计模拟、植物春季物候的过程模拟以及植物秋季物候的过程模拟等方面。先后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多项。荣获过1997年度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唐立新奖教金教学名师奖、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荣誉。

2、丁辉

丁辉,天津大学副教授。1976年9月生,辽宁人。天津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致力于运用化学工程技术原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带领团队聚焦常温催化氧化VOCs与农田土壤修复研究,形成了常温催化VOCs降解创新技术、农耕土壤修复技术,开发出营养元有机碳骨架土壤修复剂等相关产品,并以专利转让等形式服务于社会需求。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将技术推广应用,仅农田土壤修复产品就取得了过千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环境保护方向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生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SCI等核心论文70余篇;出版《挥发性有机物(VOCs)污染治理技术》专著一部;授权专利35件,转让3件,1项专利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荣获2018年中国环境保护科学技术一等奖,2018年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个人奖。

3、高健

高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兼任中国颗粒学会气溶胶专业委员会会员等职务。1979年6月生,山东人。山东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基于大气环境科学研究与污染防治实践的密切结合,他针对颗粒物污染机理、大气污染物测量新技术研发等方向开展工作,在颗粒物在线组分网建设、单颗粒理化特征测量、空气传感器静态组网及动态测量技术研发等前沿领域获得诸多成果,尤其在颗粒物实时动态来源解析领域获得重要突破。技术成果直接服务于国家重点区域城市大气重污染过程追因溯源,为APEC、G20等重大活动空气质量保障提供重要支持。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项目等多项,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收录60篇,获得多个国家发明专利,相关成果荣获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专利奖优秀奖等。

4、何艺

何艺,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1981年8月生,湖南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博士。

提名理由:

他针对我国面临的废铅蓄电池规范回收率低造成环境严重污染问题,提出了分环节有条件豁免管理和全过程智能化可追溯管控技术,并组织在山东省、辽宁省等6省市试点,取得明显成效;他通过系统分析涉及钨行业氨氮和重金属污染源解析与控制技术特征、方法,提出了仲钨酸铵生产氨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的初步研究方案;他为有效防控收缴易制毒化学品和毒品销毁过程污染环境,推动建立了我国易制毒化学品和毒品无害化销毁监管技术体系,创新无害化销毁技术理论方法。研究成果遍布各省份、实现了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生态环境部专题项目十余项,获2018年度产学研合作创新与促进奖二等奖。

5、李梅彤

李梅彤,天津市危险废弃物安全处置与资源化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正高级工程师。1972年5月生,河北人。天津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作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他多年来扎根在环境治理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从事科研多年来,先后主持及参与完成的纵向项目21项,横向项目17项,国家成果鉴定项目9项,主持及参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制定10项,并申请通过了2018年度环境保护部归口管理水专项项目,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并付诸应用。至今为止,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5项。相关成果荣获2016年度天津市科技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度中国循环经济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7年,入选第四批天津市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计划。

6、李琦

李琦,西南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77年4月生,四川人。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从海外回国,他初心未改,多年来专注于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功能材料研究并做出了系列原创性工作。在研究中,提出了光催化“记忆”效应概念、发展出系列高效可见光光催化净水材料;提出了高效除砷材料的材料判据、发展出系列高效除砷材料;发展出去除水中致癌阴离子的高效催化还原净水材料,部分成果已进入实际应用。迄今为止,已在Advanced Materials等国际材料、环境领域重要专业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04篇;编写英文专著章节1部;申请美国发明专利6项(已获授权5项)、中国发明专利51项(已获授权20项)。2016年获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2015年度SYNL青年创新奖一等奖、2017年入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层次人选、2018年入选沈阳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层次人选、2019年入选四川省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人选。

7、李润杰

李润杰,青海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兼任青海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委、青海省标准化学会理事长等职务。1965年10月生,河北省文安县人。青海大学工学学士。

提名理由:

他从事水利科研30多年,为三江源区、柴达木盆地的生态治理以及青藏铁路、青藏公路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首次提出了三江源地区和柴达木盆地生态需水量,首次提出了高寒沙区生态修复的2种节水灌溉模式和造林模式,根据青海省不同的地区特点、自然气候特征建立了9种高效节水灌溉模式,并得到推广应用。主持和参加国家攻关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省部级重大科研课题45项;发表论文60余篇,合编著作4部;获国务院特贴专家,中组部“西部访问学者”,全国星火科技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荣获“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青海省科技进步奖等荣誉。

8、林开泰

林开泰,福建农林大学园林学院客座专任副教授、景观水文研究中心主任、雨洪管理研究中心创辩聘任专任教授。1950年4月生,中国台湾人。加州伯克利大学硕士。

提名理由:

他有着40年中外风景园林景观建筑学经验历练,曾在台北、纽约、福建福州工作,专注于引进介绍美国专业风景园林、景观建筑重大工程,社区公私部门公听、预算编列,规划设计,传承研究中国特色文化和海峽两岸人文教育实践教学经验,积极热枕教育著作,致力于创造中国人民更为安全、健康与福祉的社会及宜居环境。近些年,已发表相关论文17篇,主持台湾地区项目8项,多次受邀作为嘉宾出席各类大会,并发表了精彩演讲。

9、刘诚

刘诚,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兼任中国科学院环境光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等职务。1981年10月生,安徽人。德国海德堡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针对大气环境领域相关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利用大气污染气体、大气温室气体及灰霾的时空分布遥感观测算法,在大气遥感方面取得了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已在Atmos.Chem.Phys。等国际主流SCI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2015年入选“中科院城市大气环境卓越创新中心骨干人才”, 201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

10、刘永

刘永,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湖沼学国际顶级期刊Limnology and Oceanography副主编等职。1980年10月生,河南人。北京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是北京大学“百人计划”特聘专家,针对我国湖泊在高强度复合干扰下的富营养化问题开展研究,聚焦湖泊响应的非线性及流域优化决策的不确定性等技术难点,以提高陆域模型精度、完善湖泊模拟过程、提升决策算法效率为基础,构建了流域多尺度优化调控决策方法;表征了复合干扰下湖泊氮、磷、藻响应的分异性和非线性,识别了富营养化演变的阈值及氮磷循环协同效应,以模型稳定性、精度和效率的突破实现流域精细调控,服务于国家重点湖库的治理决策,为我国环境科学工程领域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从事科研多年来,发表SCI论文102篇、专著7部;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国家环境保护青年拔尖人才、王选青年学者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技奖等诸多荣誉。

11、鲁玺

鲁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特别研究员。兼任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分会副主任、秘书长等职。1979年2月生,湖北人。美国哈佛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致力于低碳能源与环境复杂系统建模研究。创新性地构建了风能等可再生资源潜力及环境效益评价体系,系统评估了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潜能以及其对CO2与大气污染物的减排作用,完善了多系统耦合协同发展机制与理论,为从源头控制我国所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提出的风能资源成本供应函数与风电表观质量评价指标,被国内外同行广泛采用,成为研究风能发展路径的基本范式。研究成果在三峡集团、东方电气集团等应用。近年发表SCI论文31篇,其中5篇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于Science、PNAS、Nature Energy等国际顶级期刊,译著2部。论文当选2016年Nature Energy十大亮点研究。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环境科学学会青年科学家奖金等奖励。

12、潘德安

潘德安,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员;兼任中华环保联合会固危废及土壤污染治理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79年7月生,江西高安人,北京科技大学工学博士。

提名理由:

围绕城市固废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的重大需求,开展了电子废物回收利用及其应用评估、有色金属及废渣综合利用及其污染防控研究,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广东省重点研发专项等科研项目,研究成果在多个企业推广示范,创造了显著的环保和经济效益;在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9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22篇,SCI收录21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41项(授权美国发明专利1项,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4项);获国家发明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4项、中国专利奖等2项;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培养计划(2014年)和北京工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支持计划(2016年)。

13、齐向辉

齐向辉,江苏大学教授。微生物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担任国际期刊Canadian 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 主编。1975年2月生,河北人。广西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在食品功能性糖醇生物合成领域具有较深的造诣,致力于功能性糖醇的合成生物学应用与基础研究,开辟了多种功能性糖酶的绿色合成方法,研究成果对我国高附加值食品添加剂、医药原料的绿色工业化生产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在D-塔格糖研究方面,他首次分离、筛选并鉴定了高产D-塔格糖短乳杆菌菌株;通过枯草芽孢杆菌芽孢表面展示新型固定酶技术,进行全绿色安全高效的生物合成D-塔格糖,固定化酶活力、转化率以及稳定性是目前报道的最高水平。作为课题负责人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市及企业合作课题多项;发表论文100多篇,授权专利5项。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

14、万小铭

万小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资源工程与环境修复实验室副主任、副研究员。1986年10月生,重庆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

提名理由:

她主要针对砷污染土壤植物修复技术面临的三大制约因素展开科研攻关。通过研究方法的创新、微观过程的调控,实现了间作技术和植物萃取的技术优化,不仅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还能直接指导修复实践。研究成果在广西环江、云南个旧、湖南石门等地区的污染农田中进行了应用示范,取得了显著的效果,污染地区农户受益提高了1028元/亩。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环保部公益项目等10多项国家重点课题。在国内外高影响的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作为第一/通讯作者发表20余篇SCI论文。研究成果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土壤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北京青年优秀论文三等奖。入选北京土壤学会“积极分子”、全国土壤污染调查先进个人等。

15、王圣

王圣,国电环境保护研究院副院长。国家环境保护大气物理模拟与污染控制重点实验室总工程师,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电力环境保护专委会秘书长。1973年10月生,江苏人。河海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作为团队主要研究人员,首次提出了燃煤电厂“超低排放”理论及控制体系,满足了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国家专项行动,为我国燃煤发电行业超低排放国家战略提供了支撑,为我国钢铁等非电行业污染源治理提供了借鉴与示范,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行业智慧与方案。他能够将自身在电力环保政策、电力污染防治、电力规划及评价等方面的成果与实际工作紧紧结合起来,对行业内的政策导向及技术发展有高度指导作用。他作为团队中核心成员,支撑单位荣获第十届中华环境奖。承担或主持相关领域的国家及省部级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221篇,出版学术专著11部;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1项,申请发明专利12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奖项10余项。

16、王胜

王胜,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副研究员。1973年6月生,新疆人。兰州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一直扎根在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研究中的第一线,做出了多项突出科研贡献。在研究中,他不仅揭示了露水形成的大气物理机制,增加了对陆面水分过程的新认识,还佐证了干旱区存在深厚大气边界层的客观存在,为干旱区数值模拟的改进提供重要事实依据。此外,他还在发现稀疏植被反照率的不对称性的基础上,改进了干旱区陆面参数化方案,进而改进了西北干旱区陆面过程模式。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发表多篇学术论文,相关成果荣获中国气象学会大气科学气象基础研究奖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甘肃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

17、吴立新

吴立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教授。1966年9月生,安徽人。北京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长期从事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发现了20世纪全球大洋副热带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开拓了利用Argo国际大计划来研究全球深海大洋混合低频变异的新路径,将深海混合研究推向了全球尺度和季节以上的时变尺度;阐明了大洋热盐环流变异影响热带海—气耦合系统的动力学路径等。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承担了国家深海大洋原“973”项目、科技部全球变化重大研究计划等项目。在Nature Geoscience等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论文80余篇。作为第一完成人的“大洋能量传递过程、机制及其气候效应”项目获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等。

18、席北斗

席北斗,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地下水污染防控研究室主任、国家环境保护地下水污染模拟与控制重点实验室主任、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修复产业联盟理事长。(出生日期)安徽砀山人。清华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在有机固体废物定向腐殖化与循环利用、生活垃圾减量化与无害化协同控制、城乡统筹循环调控和综合整治的理论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取得创新性成果;与美国EPA、TDA建立合作示范基地,与德国UFZ成立技术交流合作中心,实现业务化运行;凝练提出的环境优化管理等政策建议,被国家领导人批示和国办《专报信息》采纳,在我国固体废物管理支撑、业务化运行和平台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59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75项,国际PCT专利5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及省部级一等奖、光华工程科技奖等10余项,入选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9、谢品华

谢品华,中科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环境科学与光电技术学院副院长。1968年1月生,安徽人。中国科学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博士。

提名理由:

她主要致力于大气环境光学探测新方法、技术系统及应用研究,自主研发了应用于空气质量、污染源排放的差分吸收光谱技术与系统和应用于区域污染监测的地基/移动/机载污染成分的立体监测技术与系统等,很多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成功应用于北京奥运、上海世博和G20等大型活动,大大促进了我国环境监测水平和监测能力的提升。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及国际合作项目等。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70余篇。有12项科技鉴定成果,获20项发明专利授权。曾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安徽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等。

20、张峰

张峰,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食品安全研究所所长。兼任世界卫生组织FCTC工作组专家等职。1974年5月生,山东人。中国科学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博士。

提名理由:

近20年来,他将色谱、质谱技术应用于食品安全、药物分析等领域,为保障我国食品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开创了标志性中性丢失(或碎片)质谱扫描发掘技术,实现了食品中化学性有害物发掘技术从无到有的突破;开发了一系列快速检测技术及快检设备,实现了检测速度从“小时”到“秒”的跨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10余项课题,牵头应对了瘦肉精、臭脚盐、云南食用菌检出尼古丁等突发事件;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著作6部;授权专利9件,制定国家标准6项。获国家质检总局科技兴检奖一等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等10余项奖励,获评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

21、张旭

张旭,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自然地理系教授。1986年1月生,山东人。德国不莱梅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作为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优秀青年学术带头人之一,他多年潜心研究气候突变事件的机理,取得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在研究中,他提出了冰盖厚度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对冰期气候突变的控制作用,揭示了气候突变现象的发生对边界条件的依赖性,为理解气候突变的产生机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框架;首次确认了北太平存在千年尺度的淡水事件,并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北太平洋在北半球冰期气候千年变率中的响应及反馈机制,为了解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之间的遥相关机制提供了全新认识。迄今已发表SCI收录论文近30篇,研究成果多次在Nature、Nature Geoscience等杂志发表和报道。相关成果曾获德国AWI极地海洋研究所Heinrich Medal杰出贡献奖。

22、郑兴

郑兴,西安理工大学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1973年1月生,四川成都人,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他是具备全球视野并能够扎根西北踏实工作的高级复合型环保专家,长期专注于水质控制技术研究与应用,兼具学术与工业界经验。在学术领域,首次定量地证明了大分子胞外聚合物对膜污染的决定性作用,阐明了多种预处理技术控制膜污染的机理与过程,深入研究了此类物质生成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为源头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工业应用领域,积极从事水处理系统的智能化。回国三年来,在工业冷却循环水的水质控制领域进行技术研发,实现系统的智慧化运行。主持设计和制造的系列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半年实现销售额400多万元。在人才培养方面;指导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等共计20多人,其中多人次获得国家级基金,指导本科生以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从事科研多年来,发表SCI论文2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1部;申请中国专利5项,获得国际专利1项。2017年入选陕西省“百人计划”全职特聘教授。

23、郑正

郑正,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流域污染控制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循环经济工程实验室主任。1957年2月生,江苏人。南京大学学士。

提名理由:

他多年来致力于流域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研究,目前已经形成了基于清流水网的流域污染控制理念与成套技术,在长三角地区、云贵高原地区和河南等地进行了几十万、几百万、千万和亿元规模的工程示范约300余处。迄今为止,他已经主持和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英国皇家学会基金1项、中法合作项目1项、国家水重大专项及省部级项目等40余项;课题组获得上市企业捐赠2000万元;从事科研多年来,已发表SCI论文160余篇,申请国际专利3项,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100余项,主持专著、译著2部;获得了国家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在美国和欧洲召开的数百人乃至千人参加的国际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三次。

24、智协飞

智协飞,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气象学会高原气象学委员会委员等职务。1965年10月生,江苏人。德国波恩大学博士。

提名理由:

20多年来,他始终以推动气象预报技术进步为己任,带领团队研制了多初值、多物理过程、多侧边界扰动的区域集合预报技术并实现业务化,提出了滑动训练期多模式集成预报方法、基于雨量分级的多模式BMA降水概率预报方法。研发的先进预报技术在国家气象中心,全国10多个省、市气象业务部门得到广泛使用,有效地提高了气象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他教书育人,先后培养了国内外10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作为大中华地区互联网商业气象服务的开拓者,他和同事创立了国际著名的“天气在线”气象服务网站,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亿多中文用户提供全面的综合气象信息服务,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商业气象服务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被国际媒体誉为“大中华地区提供互联网商业气象服务的第一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