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任正非印象:力量

21世纪经济报道

关注

李一戈

这个男人突然出现在视野里。靛蓝色休闲西装,白色衬衣,额头刀刻一般的抬头纹,峻健的脸上带着笑容走了过来。

一部分人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一部分人还浑然不知地低头在笔记本电脑整理着,他已经坐了下来,说:时间还早,随便聊聊。

这是9点差一刻。

工作人员在给每个人分发他的名片的时候,坐在他对面的同行,已迫不及待地开始发问。我却有点走神:顶着泰山一样压力的这个男人,平静的外表下,内心究竟翻卷着怎样的波澜?

任正非,出生于1944年10月25日。1987年,他筹集21000元创立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到去年销售收入达到7212亿元。前30年坊间有关他的一切,是无数传奇的叠加,但所有的故事加起来都抵不上这两年的风高浪急。

此前一天,我们参观了位于东莞松山湖的华为终端智能工厂。一二期约有40条手机生产线,华为所有的高端机型都在这里制造。每条生产线120米长,高度自动化,只有17名工人,平均28.5秒可生产出一台手机。当天生产线上静静流动的是新推出的华为P30手机。

华为还首次向国内媒体开放了它的股权文档室。这间约20平方米的房间里,是关于华为股权结构的视频和图表文本。打开墙壁一个小窗,里面是历年一列列的职工持股档案柜。华为人以工会的名义持有股权,持股职工达96000多人,全球罕见。

任正非作为公司创始人,直接持有华为股份1.01%,加上通过工会持有的股份,合计持股1.14%。创始人持有股份之少,在全球大型跨国企业亦极鲜见。持股员工代表会授予任正非在重要事项上的一票否决权,但他一次也没使用过。

这间股权文档室此前也向外媒开放过。但对这些老外来说,工会持股,持股员工代表选举董事,很多概念是超出他们的理解能力的,他们一再追问一些在我们看来是常识的东西。事实上,华为的开放性超过了很多跨国企业,但老外们仍然觉得神秘。这就应了那句话:人们总是看见他们愿意看见的东西。

一个全球经济实力最强大、科技最发达的国家,几乎是举全国之力来压制一家诞生于中国的企业,这种不可思议的事件,在2019年已然是全球产业一体化的今天,居然发生了。我跟年轻朋友讲,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贸大环境下,有时一个企业要承受超出企业承受力的重压,这是特定时期特定时点的拣选,不受组织体的意志为转移。作为企业家,你必须应对,而且不能乱了方寸。

自己的大女儿被无端限制在异国,哪个做父亲的,都会心疼、担忧。父女亲情深藏,公司业务如常。任正非表现出的淡定、坚忍与乐观,给予了华为人以及国人巨大的勇气。

但这个时候,任正非特别强调,不能说用华为产品就爱国,不用就是不爱国。华为产品只是商品,如果喜欢就用,不喜欢就不用,不要和政治挂钩。千万不能煽起民粹主义的风。在这里,任正非用了一个词叫“害国”。

多年来,华为传达出来的品牌标识是一家国际化企业。它坚持的创新是国际创新。这与任正非全球视野下的教育观、人才观以及研发投入是一致的。华为为什么拒绝资本进入?至少有一点,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与资本寻求短期回报是相斥的。2018年华为的研发投入为1015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的14.1%。

采访过程中,有个小故事。任正非在回答问题时提到了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不同意自己的某个观点,这时主持人拨通了老余的电话,任正非表扬了他一句,然后又让他讲几句。余承东给外界的印象是敢讲、能讲,但此时电话那头只是传来他憨厚的呵呵笑声,就像得到老师家长夸奖的孩子。

在我个人看来,任正非在公司内外备受尊敬,除了在华为股权结构、企业利益共享等方面表现的胸襟,就业务而言,任正非在把握信息和通信领域的机会,前瞻行业发展趋势并大手笔提前布局等方面,显示了惊人的洞察力和决断力。

任正非说,我们这三十年都对着同一个“城墙口”冲锋,几十人、几百人对着这个“城墙口”,几万人、十几万人还是攻这个“城墙口”,总会把这个“城墙口”攻开的。在外人看来,华为多年前就在信息通信领域确立了领先优势,但任正非说,我们不过是领先了别人两三年。这种忧患意识,早在2000年底任正非执笔写下的《华为的冬天》就融入了企业基因里。

5月21日的采访,原定时间是1个半小时。大约两个小时后,主持人担心他累着了,有想结束的意思。但任正非摆摆手说:没事,有什么问题大家继续问。150分钟里,有问必答,包括婚姻、家庭、孩子,都没有任何回避。采访结束后,任正非跟每个媒体人握手,并满足了大家一一合影的愿望。

望着这个男人走向门口的背影,两个字自动跳了出来:力量。(编辑 欧阳觅剑)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