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祭祖仪式中慎终追远,在团圆饭中感受年味
▲祭祖仪式资料图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终于要过年了,在回家的大巴车上,我不断想象着今年过年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对我而言,今年过年是比较特殊的一年。
因为今年刚刚毕业,作为一个刚刚工作了的人,和以往过年会不会有什么不同?网络上有人说刚刚工作的人回家要给父母红包,我要不要给……
一路上我想了各种各样问题,对于毫无经验的我,每个问题都增加着对这个春节的好奇。就这样,对过年这天的期待和兴奋也在我各种想象中逐渐丰厚起来。
关于要不要给父母红包,在我回家的第一天这个问题就解决了。
在家吃过晚饭,我陪妈妈去超市买菜。路上我问妈妈:“大家说刚工作回家要给父母红包,是真的吗,要不要我也给呢?”妈妈被我笨拙的发问逗笑了,接着说了一句:“不要啦,你攒着给女朋友花吧。”
瞬间,我的心受到了一万点暴击。
一、关于催婚:父母一边期待,一边担忧
“你攒着给女朋友花吧”——这是到家后我第一次感受到压力,没想到话题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被妈妈转移到婚恋问题上。
本以为,接下来几天,婚恋问题会从四面八方不断向我抛来,然而事实证明是我多虑了。
“你攒着给女朋友花吧”之后,家人再次和我说婚恋问题,但他们告诉我不要太早结婚。
“不要太早结婚”,并不是家人不着急我的婚恋问题,事实上在去年10月份家人也给我安排过相亲,并且极力撮合。原因是家人对过早结婚也有了担忧,这几年老家村子里结婚的年轻人大多生活并不幸福,离婚率很高。
在我们农村老家,婚姻是现实生活逻辑的产物,充满了对日常生活的算计和考量。
大到彩礼、小到柴米,如果观察一个人结婚到婚后生活,它就是充满了这样的计较。
而平稳生活似乎是老家婚姻稳定的保障,一旦生活中有点风吹草动,穿破原本稳定的生活皮表,婚姻就要受到威胁。听家里人的讲述,村里年轻人离婚的原因也大多都是这样的生活琐事。
我妈妈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太“任性”,不懂得珍惜好的感情和生活,在我经历了一次失败的感情过后,她更加坚定了这一想法。
而爸爸也一样不催我,他的原因和妈妈不同,但是也很简单,爸爸说男孩子先好好工作,不用太早结婚。
虽然嘴上说着“不要太早结婚”,但是每每逢人,妈妈就一定会谈及谁家的姑娘是不是单身,如果谁家的孩子带着男女朋友回家过年,就一定会得到大人的赞赏:这孩子有出息。
妈妈对待我的婚恋问题就这样摇摆着,一边期待,一边也担忧。
相比起来,奶奶和姑姑的态度就明晰很多。每次见到我,一定要郑重嘱咐我一番,甚至给出了一些方案。
奶奶说先买个房子吧,也得好好打扮自己;姑姑说一定要胆子大,喜欢谁就勇敢点去追。每次都被姑姑说的心虚,因为姑姑好像看出了我在女孩子面前比较“怂”。
二、关于祭祖:仪式感最强烈的时刻
腊月二十九,这天是家族祭祀祖先的日子。在我对过年的印象中,祭祖是仪式感最强烈的时刻。
最近几年祭祖,一个明显的变化是很多人都是当天从县城里赶回村子,而村子里剩下的多是上了岁数的老人。
按照惯例,每年都要到家族祖坟的位置去烧纸、上香、放鞭炮,年纪大一点的老人会带去白酒、茶叶、点心、馒头等。
一般都是家族里辈分较高的人先去,然后放上几个鞭炮,弄出点动静,鞭炮的爆炸声音会传遍我们整个小村子。家族其他人也都闻声而动,立刻起身去祭祀祖先。
几年下来,这鞭炮声就成了召集族人去祭祀的信号。
到了祭祀地点,人们会把祭祀用的线香、纸钱与蜡烛堆放到一起点燃,周边摆放上点心、洒上酒水,希望祖先在新年也能享用上点心和酒水。
与往年一样,今年祭祖仪式大概在上午的11点半左右开始。
祭祖仪式上,年龄辈分大的在前,年龄辈分小的在后,因为年龄大的较多,子孙们围绕着香火呈倒置的扇形状散开。站在香火前的老人们会说一些给逝去的祖先拜年的话,同时也希望祖先能够保佑和庇护子孙后代。
老人们认为香火燃烧的越旺盛,就预示着家族的生命力越旺盛。整个祭祖仪式的高潮,是在香火烧过之后的跪拜。
虽然已经很多年爸爸不准我过年给长辈跪拜,我自己也不愿意过年行磕头礼了,但是祭祖后的跪拜礼对我而言却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神圣感。
我是家族里面的晚辈,站在最后面的位置。大概在燃烧了20几分钟后,香火燃尽。二爷爷在这时候喊上一句:大家给祖先磕头吧。然后族人从前到后,依次跪下,然后重重地向地面叩头,晚辈们也在带领下完成这最后的仪式。
仪式的完成,似乎也代表着族人们完成了一次家族的回归。
三、关于年味:奶奶说今年年味浓了
祭祖过后,就是过年。对我们家来说,今年过年也是特殊的一年。
奶奶、叔叔一家、姑姑一家多年在外地,几乎很少能够回家过年。今年大家全部都回家,这样的团圆年,在我的记忆中还是第一次。
之前很多年,奶奶有时候会在北京,有时候会在辽阳,有时候也会回老家。以前每问及奶奶过年的事情,奶奶总会说现在的“年味”淡了。
已经年近七十的奶奶,对春节最深的记忆似乎始终停留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
奶奶说那时候小孩子对春节来临的感知主要是家里面食材的增加。
春节临近,人们会取下夏天从山上捡来、悬挂在屋檐下晒干的红蘑菇;杀掉养了大半年的大公鸡;选上一大块肥肉多、瘦肉少的五花肉……而这些食材虽然是早早准备,但是需要等到大年三十这天才能真正吃上。
而对大年三十这一顿全年最丰盛的年夜饭的等待,则给那时候“过年”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和仪式感。这也是奶奶说的“年味”的来源。
但是今年不同,奶奶不再说年味淡了。一来是奶奶高兴这样的团圆过年,吃年夜饭的时候,我给奶奶倒酒,我按照奶奶以往的酒量给奶奶倒酒,停下的时候,奶奶笑嘻嘻的用两根手指比划着:奶奶今天高兴,再多倒些吧。
现在很多人说的“年味淡了”、“不热闹了”,更多的或许是因为经济水平提高之后,可供春节选择的度过方式越来越多,更加灵活自主的欢度春节的方式不断的增加,取代了传统的过年方式。
以前家族里面一些过年的传统式微,但新的“习俗”也建立起来,逐渐形成一种新的风尚。奶奶不再说年味淡了的第二个原因,就是奶奶现在逐渐接受了比较新鲜的过年方式。
奶奶已经知道大年初一上映的新电影,并且在大年初三要和大家一起去泡温泉,很是乐在其中。
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些过年习俗的变革,也是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注脚。
□李尔克(媒体人)
编辑 新吾 实习生 邓海滢 校对 李世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