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首日票房近2亿,国产“硬核”科幻能否逆袭春节档?
《流浪地球》剧照
作者: 七夜簌
在这个“史上最强春节档”,选择在今天大年初一首映的8部影片,延续了预售的排名,三部喜剧片占据榜首。截至发稿,总票房已达14.3亿元,其中《流浪地球》虽以1.85亿的票房成绩,位列第4,但口碑迅速发酵,目前豆瓣评分8.4,同期最高,排片从首日11%左右上升到次日19%。
虽然提前开画《流浪地球》早早赚下高口碑,但不少人基于对科幻题材国民度的怀疑和电影125分钟片长在排片方面的不讨喜,对《流浪地球》是否能取得高票房提出疑问。
由于电影首日口碑发生变化,相信春节档接下来的票房成绩也会产生较大改变。有去年《红海行动》成功逆袭的珠玉在前,影片质量无疑是在最热档期超越题材的硬通货。
高口碑发酵,《流浪地球》能否代表国产科幻?
2015年,“中国科幻第一人”刘慈欣凭借《三体》获得了第73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单枪匹马,把中国科幻文学提升到了世界级的水平”。而影片《流浪地球》,则作为刘慈欣的科幻作品中首部真正影像化的电影,继承了原著中的理性和科学元素。
作为少有的站在科学基础上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书中不少设定与科学家斯蒂芬·霍金的“深空探索计划”等理论相符。《流浪地球》原著中的宏大世界观设定,在世界科幻史上都足够新奇:当物理学家们发现太阳即将产生氦闪爆炸毁灭,地球将在这次爆炸中被气化。人类不得不实行持续两千五百年的“流浪地球”计划,建造1万座行星发动机,试图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
虽然《流浪地球》影片选取了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新太阳时代等五个阶段中逃逸时代最后阶段作为切入点,但从台词“以前,我们关心的是钱,不会去考虑太阳。那么,现在,我们有了更大的一种视野,整个宇宙,整个地球,整个人类的存亡,都跟我们的当下生存状态息息相关”中表达出的宏观视野就可看出,本片的世界观不输其他宇宙题材电影。
除了影片堪称国内顶级的背景设定,在细部设定请来的中科院科学家参与讨论的阵容也足够豪华。片中行星发动机的造型和喷射效果按照航天物理学设计,其气尖引擎与塞式喷管的结构设计和喷气方式更是经过了有关专家的反复验证。
《流浪地球》拍摄的艰辛,或许用代表理性的数字可以呈现得更加客观:耗时4年,绘制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制作10000件道具,搭建10万平方米实景,制作2500个特效镜头。从地下城的概念设计,到行星发动机的机械构造、操作界面显示屏的细微灰尘,这部电影用众多细节搭建了宏大的宇宙。
谁在创造东方式科幻片?
对于影片,许多观众对片中“把地球打包带走”的独特设定表达了认同,北美的 “面对末日,美国人用飞船寻找新世界;而中国人要推动地球,拯救整个旧世界” 映后评论,则更为直观地表达出东方不同于西方的海洋性文明,面朝土地背朝天的土地情。导演郭帆此前在采访中就曾表示,“把地球推离太阳系看上去是奇思妙想,其实背后有很深刻的文化背景,就是中国人对土地的深厚情感。许多西方同类型的片子里,当地球面对全球性的危机时,通常的思维是放弃地球离开……而中国人对土地的情感和西方是不一样的。”
虽然在原著中,促使人类最终放弃飞船方案、选择开着地球去流浪,是由于复杂的科学技术原因以及现实的政治考虑,但在原著中仍不乏对地球家园的深切表白:“只有地球这样规模的生态系统,这样气势磅礴的生态循环,才能使生命万代不息!” 片中北京、上海等地真实的地名和地标建筑,也最大程度地契合了观众的观影代入感。
除了植根于东方文化的家园情结,《流浪地球》宏大的世界背后,亲情元素同样贯穿整个电影。除队长王磊为首的救援队赶往行星发动机的救援工作这一支线外, “我”刘启带着妹妹朵朵的热血少年离家之行的主线,及父亲刘培强身处太空在空间站执行任务的支线,均指向“家”这一东方印记。
电影着重突出“我”刘启、父亲刘培强、姥爷韩子昂、妹妹韩朵朵三代人的亲情线,有意淡化了原著中对末世的史诗感。其中对于主角家庭及各国救援队等一个个家庭在地球毁灭倒计时的“回家团聚”描述的侧重,也是平衡重工业“硬科幻”与情感向“软科幻”的较好尝试。
《流浪地球》开局排片、票房均位列第四的排名,很难不令人联想到去年春节档的“黑马”《红海行动》,其凭借超强口碑实现排片、上座率双双逆袭夺得票房冠军的战绩,至今依然被很多人津津乐道。而《流浪地球》早在此前,就有不少人基于影片“好片不怕看”的质量,做出了类似的大胆预测。
《流浪地球》在题材的硬核之外,宣传同为今年春节档不一样的风景。《流浪地球》作为今年少数做大规模提前点映的“春节档”影片,开展了30场的大规模公开放映。预告片的数量位居今年春节档之首,其中讲述影片筹拍、特效制作等的“科幻特辑”和揭秘影片幕后空间站、太空舱、地下城等设定的“创想特辑”,点击居高不下。
另一个无法忽视的事实是,科幻迷和大刘粉丝的高重叠度。比如在谈到创作并演唱主题曲《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初衷时,刘欢就曾表示,女儿是原著作者刘慈欣的粉丝,自己也非常喜欢科幻。而去年1月20日在京举行首次大规模超前看片活动也有力地证实了科幻迷不容小觑的受众。活动邀请的近300位嘉宾中,包括了航空航天工作者及SOHO中国董事长潘石屹,著名科幻作家韩松、郝景芳,著名文化学者戴锦华,果壳网CEO姬十三,漫画家白茶等经济、文化领域名人,作为深度科幻迷,组成强大的大刘粉丝团。
除了科幻迷的热捧,官方的支持同样硬核。去年12月25日,《流浪地球》在中华航天博物馆举办发布会并宣布定档日期;今年1月21日,影片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被“吉林一号”光谱02星带入太空;1月27日,影片在全民科学素质纲要科幻电影展映会上,全球首次放映3D版本,更被中国科技馆首次将电影作品收为馆藏。
除了“国产科幻”这样一个有关民族情绪得天独厚的优势,《流浪地球》的落点更值得关注。正如科幻作家韩松所说,“《流浪地球》展示出科幻片的奇观,节奏紧张,令人投入。影片同时也给了我们一个新的贺岁片视野。将亲情、友情、土地情怀放到了太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