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国行Surface头戴降噪耳机评测:拨盘操作是最大亮点

新浪数码

关注

国行Surface降噪耳机实拍

在具备降噪功能的头戴式耳机市场中,过去几年里Bose和索尼是其中两个大玩家,去年9月份索尼IFA前发布的WH-1000XM3引爆了头戴降噪耳机市场,成为2018年耳机领域的标杆产品,出色的降噪效果成了头戴式无线耳机最勾人心魂的功能。

但现在状况有点不一样了,更多的大公司想要进入这个市场分一杯羹,比如微软在去年10月份发布了具备了13级降噪功能的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国行版本也在今年1月份已2888元的价格开售。

这是Surface第一款耳机,也是微软第一款降噪耳机产品,无论设计、定位还是售价,都是直接对标索尼与Bose的顶级降噪产品去的。

那么微软的这款新品能和Bose或索尼的高端降噪耳机竞争吗?在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国行发布之际,新浪数码拿到了这款产品,下面将几天的体验分享给大家。

时间回到2018年10月3日的纽约,微软更新了全系Surface 产品,而除了电脑以外,微软首款头戴式降噪耳机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却成功抢戏。

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意外发布,却不代表这款产品准备仓促,实际上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耳机是由多个设计师和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历时三年打造。长达三年的开发周期也代表了微软做好Surface首款耳机的决心。

既然定价已经接近3000元,那么一个体面的收纳包就变成了必需品,微软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只有浅灰色机身一种颜色提供。收纳盒表面为尼龙布料编织而成,中间有一个“田”字信仰logo。

与其他耳机不同的是,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的收纳盒侧面采用了一个梯形设计,整体更加紧凑小巧。整体感觉,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的盒子对空间的有效利用更高,不会显得特别笨重。

微软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的设计初衷是与Surface电脑配合使用,这一点从外观上就可以看出来,银灰色的配色,极简的设计风格,简直同Surface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与市面上其他清一色的煤炭黑配色不同的是,微软的这个配色会显得更加优雅大气。

耳机整体采用金属和聚碳酸酯材质制成,做工精致。侧面的“田”字logo采用金属贴片的方式固定在两侧,闪闪发亮的logo让这款耳机更显高端大气。耳机给人的感觉非常坚固。

头梁部分弹性不错,戴在头上不会有压头发和夹耳朵的感觉。耳罩内侧的海绵垫非常柔软舒适,外面是灰色蛋白皮材质包裹,戴在头上可以保证透气。

不过从佩戴感觉来看,尽管耳机的耳罩减缓了耳机的夹力,但如果长时间佩戴会有轻微夹头的感觉(也可能是我脑袋大脖子粗)。

相反,索尼XM3的佩戴感觉更加柔软,仔细观察你会发现,问题不在于材质,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耳罩深度相比索尼XM3略浅,所以长时间佩戴会有点夹耳朵的感觉。

另外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头梁部分无法像其他耳机那样向内折叠起来,平时只能通微调耳罩部分的佩戴角度。不过好在收纳包空间利用合理,平时收放到也算方便。

虽然逼格够高,但银灰色的外壳略微有些不耐脏。特别是在头梁和耳罩的填充物部分,长期佩戴,难免会留下汗渍油污。当然Surface家族的不少产品似乎都有这个情况,比如Surface Pro的键盘盖、Surface Laptop的面盖板等,长时间使用都会显得比较旧。其他耳机采用黑色外观,则看起来就远没有这么明显。

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最大的亮点便是左右两侧的转盘。用拨盘调节降噪等级是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非常独到的一个功能,其中旋转左边可以调整降噪,旋转右边为调节音量,官方称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可以通过侧面的拨盘旋钮实现13级降噪调节。

相比实体按键相比,这种拨盘式旋钮操作起来,非常的方便,在嘈杂环境下,往顺时针方向扭,耳机会“嘟”的一声切换到降噪模式,越往上扭,降噪力度越大;当我们需要接受外界信息的时候,只需要轻轻往相反方向旋转,听到另一外“嘟”的一声,耳机就会进入环境音模式,非常人性化。如果停留在中间,则什么都不会开启。,

目前绝大多数耳机都还是实体按键操作,当我们需要调整音量的或者开启降噪,我们往往是在耳机外面进行试探性的摸索,找到按键后,还会担心是不是会错按到别的键。

微软的操作,显然打消了这种顾虑,直接轻轻扭一下就可以,而且旋钮的阻尼感也恰到好处,非常顺畅,可以说这种拨盘式的调节方式,是目前耳机中最舒适最自然的一种交互。

两边耳塞上都有触摸控制区,面积大概占到耳塞侧面的四分之一大小。通过触控可以完成暂停、播放音乐,切换音乐和接听电话等操作。当你摘下耳机,音乐会自动暂停;戴上耳机后音乐会自动播放。但略有不足是微软耳机的“上一曲/下一曲”切换依旧是靠“三击/双击”耳机外侧(左右耳均有的)触摸板的方式。另外长按可以呼出Cortana 语音助手或其他手机内置的语音助手。

触控的操作确实简洁,但在你佩戴的耳机调整耳机位置时也存在误触的可能。另外由于传感器识别较为敏感,因此若将耳机挂在脖子上,偶尔也会出现系统误判,导致自动播放音乐的情况。另外Surface Headphone可以接打电话,通话音质还行,但是接打电话时,音量偏小。

Surface Headphone的实体按键和接口都集中在了右耳下方,分别是3.5mm音频口、USB Type-C电源接口、静音键、电源键。

Type-C接口旁边还有一个LED状态指示灯,充电和开机的时候,会有“小白点”闪烁提示。长按电源键5秒至白灯闪烁就可以开始连接。

因为是降噪耳机,所以单独说一下它的降噪表现,作为降噪耳机,无论是本次微软主打的降噪技术,还是索尼的QN1 芯片,这颗处理器由索尼自研,除了处理和主动降噪相关的运算,还具备32位的音频信号处理能力,内部集成了DAC和放大器,索尼的XM3使用的就是这款芯片。

目前常见的降噪耳机基于各种考虑,会主动让出人声范围,比如索尼XM3的“智能聆听技术”,耳机可以根据海拔、周围噪声、甚至你的发型、是否戴眼镜等条件对降噪表现进行优化。而微软简单粗暴直接把选择权交给用户,要屏蔽还是要保留,用户自己决定。

比如在开放式办公环境中,有些时候就想安安静静做好自己的事情,可是嘈杂的噪音很难让自己安静下来,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就可以做到自由屏蔽周围的声音。实际体验来看,在将降噪级别开到最大,2米之内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除非对着你喊,否则基本是听不到的。就连我的青轴机械键盘声也几乎可以忽略。

Surface Headphone对环境音的控制也比较好,人声和环境之间不会有太大的干扰。低频下潜能够为声音增加厚度,但也不会模糊人声的表现。

在地铁上,在降噪级别开到最大,耳机内稍稍播放个音乐,就可以轻松过滤杂音。由于时间有限,飞机和高铁上我们还没有办法体验,不过如果你经常坐飞机、搞个等其它会产生规律性低频噪音的交通工具,主动降噪是一件必入的产品。

有意思的是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降噪关到最小以后,可以开启“窃听”模式,把周围声音拾进来放大给你听。没有其它干扰的情况下,我可以放大与我相距两个工位同事说话的内容,那种感觉就像是他在拿着话筒和你说话。

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采用的是蓝牙4.2标准,而非最新的蓝牙5.0标准,因此并不具备更高级的无线传输协议,AptX 和AAC在这款耳机里就不支持了。不过连接还算稳定,可以与多个设备进行连接,并在之间自由切换。有效连接距离可以达到10米左右,实测如果没有承重墙干扰,7到8米左右的距离还是非常稳定的。

就音质而言,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的亮点在于中低音,音乐中的鼓点声、打击碰撞声,以及整体的空间渲染表现都是比较到位。所以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更适合听节拍比较明显、低频比较突出的音乐,这能够将它‘低音很有能量感’这个特点完全发挥出来。

微软在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 上共设置了8个麦克风,分别是左右各两个收音麦克风和降噪麦克风,并在耳机内提供了长按呼出语音助手的功能。比如在连接iPhone时候,长按侧面触控板就可以唤醒sir。当我连接Win10电脑时只需说出“Hey, Cortana”就可以将它唤醒。

虽然微软一直在自家产品上突出Cortana,且加入了邮件查询、日历等程序的语音控制支持,但在实际体验上Cortana的识别反应并不快,用处并不大。

续航部分,微软Surface耳机使用USB-C接口充电,支持快充功能,充电5分钟就可以播放1小时音乐。官方称续航15小时,总之这东西支持USB-C接口充电,续航就不算什么大问题。

总结:拨盘操作是最大亮点

相比市面上其他耳机,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拥有出色的降噪表现的同时,还拥有独特的设计风格,以及更加人性化的拨盘式调节旋钮。

作为微软首次涉足耳机领域,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在音质和降噪功能都很好地担负起旗舰价位之职责。在外形上,也很好地延续了各自品牌近年来所传达的视觉风格与理念也有着极高的辨识度。

从大的角度来看,Surface无线降噪智能耳机更像是Windows 10体验的自然延伸,如同当年Surface电脑发布一样。(于泽)

优点:

1、外观辨识度高,整体设计优雅大气

2、播盘式旋钮是目前耳机中,使用起来最人性化最自然的调节方式

3、出色的降噪效果

缺点:

1、不支持蓝牙5.0以及其他高品质音频传输

2、耳机无法折叠收纳,银灰色机身不耐脏

3、重量略重  不适合长时间佩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