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春兰“弃疗”?研发仅剩5人 空调停产压缩机待处置

中国家电网

关注

昔日的空调行业霸主春兰似乎正逐渐被人们遗忘,不过2018年末和2019年初的系列企业公告,多多少少再次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2018年11月30日,春兰股份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江苏春兰动力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春兰动力”)连续多年亏损,2016年8月至今压缩机业务处于暂停生产状态,现根据经营情况决定对春兰动力的压缩机业务实施停产,并对相关资产进行评估、处置。

2019年1月22日,春兰股份发布公告,经对存在减值迹象的相关资产进行实地盘点、鉴定,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固定资产减值在内,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为7787.58万元。

据估算,本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7787.58万元,将减少春兰股份2018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约5485万元,占2017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11%。

此外,公告还披露,目前春兰本部空调业务处于暂停生产状态。

销量不如三线品牌 研发仅剩5人

在发布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公告的同时,春兰股份还发布了2018年度业绩预增公告。春兰股份预计,2018年度业绩将增加1936万元到2436万元,同比增加109.77%到138.12%;预计2018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700万元到4200万元,同比将增加1936万元到2436万元,增幅为109.77%到138.12%。

虽然2018年度业绩提前报喜,但从上市25年来的业绩情况来看,春兰股份正在一步步沉沦。

“春兰当初是实实在在的空调行业霸主,但从96、97年之后其地位开始动摇,现在甚至连三线品牌都不如。”一位国内空调企业创始人回忆道。

中国家电网梳理发现,2017年度春兰空调销售量仅为32万台。有空调行业上游供应商告诉中国家电网,最近几年持续发展的美博、新科、月兔等空调新秀品牌年销售规模都已达到百万台级别。与年销千万台的海尔、美的等品牌相比,如今的春兰更是不值一提。

除了销量不如三线品牌之外,春兰股份的营收及空调业务占比也呈现不断下探的趋势。

1994年,春兰集团旗下江苏春兰制冷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春兰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当年春兰股份实现营业收入15.55亿元。2004年,春兰股份营业收入冲至历年最高的32.26亿元,之后业绩持续下探,2017年营业收入仅为8.19亿元。

空调业务占比方面,上市之初春兰股份营收和利润主要来源就是空调业务,1996年空调生产制造所产生的利润占利润总额的88%。2017年空调业务的营收和利润占比已分别下探至为50%和30%,房地产业务营收和利润占比大幅上扬。

而在研发方面,2014年以来,春兰股份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已从当时的4.37%下降至2017年的0.10%。2015年春兰股份研发人员数量还为86人,2016年已锐减至6人,2017年研发人员数量仅为5人。

空调“老帅”总结春兰没落三大原因

对于春兰的沉沦,上述空调企业创始人认为,开展非相关多元化、管理机制问题以及股改失败是最核心的三大原因。

非相关多元化顾此失彼

1994年春兰股份上市之后,资本运作能力获得极大提升。同年,春兰股份决定分别于与春兰集团、泰州纺机厂、香港正大投资公司合资生产摩托车、摩托车发动机机体及零部件。

1998年,春兰股份投资1800万元筹建江苏春兰洗涤机械有限公司,开始进军冰箱、洗衣机领域。

与此同时,春兰集团也不断攻城略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涵盖机械、空调、新能源、房地产、酒店业、商贸、金融与投资等业务的集团企业。不过,在狂飙突进过程中一系列问题逐渐显现,最终体现在了业绩上。

2005年春兰股份出现首次亏损,由于空调市场竞争激烈且原材料及配件价格持续攀升,其主营业务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涉及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压缩机等业务的三个子公司均出现亏损。

此后的两年,春兰股份业绩持续恶化,2006年和2007年亏损额度分别扩大至1.23亿元和3.15亿元。由于连续三年出现亏损,上海证券交易所于2008年5月9日作出对春兰股份股票实施暂停上市的决定。此后经历一系列重组措施,2008年、2009年实现盈利。经批准,春兰股份股票自2009年11月13日起恢复上市。但由于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仍为负值,春兰股份仍带着“ST”的帽子,直到2012年5月21日才正式摘帽。

中国家电网梳理发现,自春兰股份2009年恢复上市到2017年,其旗下主营摩托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的子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而且,春兰股份旗下的电子商务公司,在过去的10年里有一半的时间处于亏损状态。

“搞多元化也不是不可以,但非相关多元化需要对产品、渠道等进行全新的布局,新业务不能与主营业务形成关联,很容易拖垮主业。”该空调企业创始人认为,春兰大举布局多元化产业的时候,也是空调业竞争相当激烈的时候,主业和副业顾此失彼给了其他企业可趁之机。

管理机制僵化失去人心

1996年是中国空调行业发展史上一个鲜明的拐点,上海商业信息中心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当年国内空调器产量达786.12万台,销售量超过600万台,不过增速较1995年已经有所回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从这一年开始之后的岁月里,制造企业和商业企业围绕行业主导权针锋相对,空调行业品牌格局开始出现动荡,白热化的渠道资源竞争、惨烈的价格大战逐渐成为常态。

“96年是个凉夏,多数空调企业都感受到了压力,经销商库存积压现象不断出现。”上述空调企业创始人认为,正是对经销商生存状况的“不闻不问”,才使得春兰开始失去人心。

据了解,针对当时市场情况,已经有空调企业开始实施“淡季贴息返利”和“年终返利”政策,对经销商进行返利补贴。当时已有经销商已经对春兰反映过经营困境,不过并没有得到高层的重视,一些经销商开始逐渐“转会”。

“经销商和企业谁也离不开谁,雪中送炭他们会记你一辈子,做企业要懂得舍和得。”据该空调企业创始人回忆,春兰高层很少了走基层了解情况,下面反映的情况向上传达也不是很顺畅,这个时候以美的、海尔等为代表的家电企业开始显露出竞争优势。

他表示,企业都会犯错,绝对的正确是不存在的,一些企业的失败主要归咎于没有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事实上,这里面既有企业体制机制的问题,也有掌舵人管理理念和风格的问题。而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则需要放下架子、放下面子的态度和承认错误的勇气,不能只报喜不报忧、只听喜不听忧,必要时启动第三方调查更容易发现错误。

股改冒险失败令人唏嘘

春兰集团前身为泰州冷气设备厂,1985年10月,中共泰州市委任命陶建幸为泰州冷气设备厂厂长。1989年1月,成立江苏春兰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企业始称“春兰”。工商信息显示,春兰集团为泰州市机械冶金工业局100%控股。

2000年10月,产权改革声浪渐起,春兰集团宣布在不涉及国有资产的前提下,从近50亿元的集体资产中抽出25%向经营层和万余名员工进行量化配股。为了“避嫌”,陶建幸拒绝接受其他人提出的管理层控股的建议,而是实行“普惠制”。

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有关部门考虑过给我春兰集团的10%股份,但我拒绝了。在春兰拼死拼活干,真的不是为多赚钱。给我7个亿,我干什么花呀?在我心里,春兰似乎是自己的。金钱对我的驱动力为零。”

不过,春兰改制的高调进行引来了广泛而热烈的关注,一系列质疑也随之沓来。春兰到底姓啥?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越来越多的质疑将春兰送到了舆论的旋涡,甚至有人直呼陶建幸把春兰分了。

事实上,春兰改制在当时得到了江苏当地官员的支持,不过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春兰改制被迫叫停,最终在各界的集体会诊中无疾而终。

财经作家吴晓波认为,春兰改制的叫停在产权清晰化运动中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与春兰相似的海尔、长虹、海信等大型企业的改制方案也被一一搁置。

虽然春兰改制失败对实际业务并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不过包括上述空调企业创始人在内的业界人士认为,春兰的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也是其在竞争中渐落下风的原因之一。

有原春兰集团人士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企业机制决定企业的生死,股改的失败多少影响了春兰的士气。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的集团,成功MBO之后企业发展不断提速。

打造企业的竞争力涉及多方面因素,上述空调企业创始人认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需要具备以下能力:认清事物本质,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明确化;灵感是创新的来源,通过多观察积累灵感助力创新;解决一个烦恼就诞生一个新产品,设计师的思维需要根据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遥控救生衣、炒菜机的出现就是很好的例子。(薛奎)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