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高碑店:电影行业的天上人间
作者 /白萝卜 魏建梅
身在大北京,混在影视圈,无人不知“高碑店”。
是的,就是那个想进来不容易想出去更不容易,老司机一提起就挠头的的高碑店;
也是那个管你刮风下雨,公司就在前方但不管怎么走也仿佛走不到的高碑店;
还是那个点一星期外卖就能吃遍全村吃啥都几乎一个味儿,不谈美食只讲温饱的高碑店;
但也是这个高碑店,以古典家具一条街闻名,但坐落在这里的影视公司却占到60%。
还是这个高碑店,你可以在每一个工作日里看到,这厢影视人议论着上亿的大项目那边老大爷牵着灰头土脸的小哈巴狗悠悠走过。
作为文化中心,北京的文化产业园数量与规模正迅猛发展,影视圈的艺术人生正在与各色文化产业园升级融合, 而在高碑店,有一个文化产业园正常的一面,同时也有着“不正经”的一面,毫无疑问,这里也是影视文化发展的一个侧影。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高碑店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呢?
中国影视行业下的“高碑店特色”
“下面就有一个制片、一个资方在聊项目,几百亿。”
说着这句话,高碑店产业园某餐馆老板A用手指指了指地板,撇了下嘴,然后继续聊天。
老板A在这开店两年了,他的店铺算是这片生意红火的一家,午后走进小馆子依然热闹。高碑店里没什么特定的咖啡厅、奶茶店,所以这位老板的小店就成为大家驻足谈生意的一个好去处。
店里人来人往,老板A也耳闻过大大小小不少项目,虽然没吃过猪肉但也见过猪跑了,他说起上面那个“几百亿”的大项目时候的神色,不是我过分解读确实是略带嘲讽。
带张PPT打印纸,喊一杯三十块的咖啡,就敢在桌子面前口若悬河地讲出一个一线明星加盟、顶级团队制作、与龙头合作上亿投资的院线电影“愿景”,这是依然存在于高碑店的部分现状。
虽说影视圈虚火渐消,但大忽悠无处不在,麻辣烫店里谈出来的百亿级项目,连老板都不相信,还想让谁相信?
另外一家同样选址于高碑店的影视公司老板B说道:“我也算是圈里的老人了,像院线电影、网大我都比较熟悉,但这附近有很多公司我都没听过,那边好像还有一个什么黑社会人开的公司,都做一些雄性气场比较足的作品,反正乱七八糟什么都有。”
老板B2013年入行,2015年将公司搬进了高碑店,三年来他见到不少影视公司来了又走,公司来来往往,但却没几个真正的项目从这里走出去。
“他们就是干不好的那一类,可能一开始有人投钱,后来做了几部片子都赔了,没有挣到钱,也没有顺利融到下一轮资金,所以就撤了。这其实很正常,干网大的90%的都是赔钱的,融不到钱就什么也别干了。”老板B笑着说。
纵观整个高碑店园区内,影视公司多,与影视业务相关的公司更多,从造型设计到视频剪辑、从演艺培训到科技影音,单器材租赁公司就有十几家,也算是基本完成产业链闭环打造了。
闭环归闭环,但这“圈”里的人却几乎不打交道——“我们旁边就是一家影视公司,前两天刚搬走,待了两年,没有合作,也不认识”,采访过程中某家公司的职员C这样说道。
在另外一家造型设计的办公室内,接待人员D说“我们是专门和央视合作的,央视很多节目的造型设计都是我们这边负责。”公司内空荡荡,挂着满墙的造型设计师艺术照,“他们都在外面有活动”。
从北花园小区走进高碑店园区,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郑云工作室“,下午时候这里最热闹,可以听到楼内劲歌热舞锣鼓喧天。一起拍电影走进郑云工作室时恰好老板刚到公司,跟着老板上了楼刚问了一个问题,立马有助理过来拦住我们”不好意思郑老师有拍摄“,随后郑云便走进身后高举的两顶大灯当中。
下了楼,劲歌热舞依旧,郑云工作室门口一位佝偻着背头发花白的老太正在和我们的另一位记者诉苦,她来高碑店是为了和儿子一起住,但是儿子一家对她不好。
此时,脑海中突然响起餐馆老板A的一句话:“(这里)野路子特别多,这也是中国电影产业的一个缩影啊!”
北京最美乡村中的“影视王国”
成为北京东边的一处影视文化中心,吸引诸多影视公司的驻扎,原本并不是高碑店地区的发展目标。古时候的高碑店曾是依附于京城郊区的重要“港口”乡村之一,还做过皇粮转运站。
村子里旧有娘娘庙、将军庙、龙王庙、朝阳庵姑子庙、五圣庙等建筑,这五座庙宇,较晚的建于清朝,较早的明朝时候就有了。五座庙宇中,最为出名的要数娘娘庙,每年农历五月的初一到初五,都要在这里举办盛大的“天仙宫庙会”,届时,远近不少村庄,都要齐聚高碑店娘娘庙前参加天仙宫庙会。
随着北京城市现代化改造,古村高碑店也寻求自身飞发展方向。
在古村面临变革之下,村委会发现有一条街上零零散散分布着一些经营古典家具的店铺。于是村委会提出结合千年古村的文化底蕴,发展壮大古典家具产业,树立了打造古典家具文化村的目标,并成为朝阳区首批认定的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
今天在高碑店“村口”的石碑上,有红艳艳的字刻着“北京最美的乡村”。
如今在高碑店古典家具一条街旁,错落有致地排列着的许多仿古建筑,则是高碑店改造的又一步。据当地人讲,这批建筑是在13、14年前后相继在旧地皮上重建的,按户分给村民。
随着影视行业繁盛,影视公司的出现也如雨后春笋,大批影视人员对于土地的需求和高碑店低廉的房租一拍即合。前文中的老板B说他2015年搬进来时,一年房租时28万,现在他这样的户型行价已经是42万了。
在高碑店通惠河灌渠北侧,紧傍河边的是一排白楼,白楼的北面则是一大片风格统一的三层复古灰楼。据当地的一家房屋中介公司透露,高碑店地区的房租大约在每平米每天2.5——4.2元左右,其中,白楼一带的租金要比灰楼贵1块钱。
即使如此相比于周围的产业园来说,高碑店的租金还是最低的,“产业园的租金要比高碑店整体贵上1块钱或者2块钱”,中介公司职员如是说。
租金便宜是吸引大家的最大优势,同时高碑店东区的房屋属于商住两用,从户型和结构也可以看出,这里的房子其实性价比比较高。
一般来说,一幢房子都是三至四层,且带有地下室,整体下来400-500平左右。
“既宜居,也适合企业入驻,有露台之类,随意一点不压抑,适合小型的产业公司入驻。”走访过程中,一位影视老板E谈起他选择这里的原因。
当然,也是因为这里房屋户型的原因,使得办公与生活在这里混为一体。对于一幢四层带地下室的房子来说,一二层房东会出租给公司,三四层自己和家人居住,至于地下室还可以出租做库房、摄影棚或者小型会所使用,一举多得。
所以在高碑店的隐形富豪,就是日常在高碑店街道上见到的老人,他们多数是这里的房东。
据工会某位工作人员F介绍,影视公司入驻高碑店东区的高潮是从15年开始的,15和16两年是高峰时期,17、18年也有增长趋势,而从13年到现在,这里的房租已经上涨了大概一半。
影视公司密集分布,是高碑店的特点之一,但公司来往更换频繁也是其特点之一,虽然高碑店影视公司聚首的辉煌正在当下,但也逐渐显露出颓废之态了。
行业寒潮中的“高碑店启示”
如前文所言,在高碑店这地界儿,有的公司突然就开张了,也有的公司莫名其妙地就消失了,这里的人早已习以为常。不过从过去一年半开始,影视公司的撤离动作愈发集中和明显。
“我们隔壁正搬家呢,来了不到半年,要走了。”说起近来现状,老板E这样告诉我们。
餐馆老板A也告诉我们,最近的这股出走流与租期到期有关——“一般来说一个公司的租期是三年,从15、16年入驻高峰时算起,今年正好三年期满,有许多公司租期到了,也就搬走了。”
一大批公司的租期到期之外,随着如今影视行业寒潮环绕,营生困难,放弃阵地或者轻装上阵的公司也大有人在。工作人员F也表示,通过最近的经济普查工作,工会也发现不少影视公司存在异地经营,或者已经呈现倒闭、停滞的状态。
说起大家伙儿离开的原因,有说项目不靠谱赔了钱只能走人,有说租金逐年上涨扛不住压力,也有说自己发展得好自然要离开这个“村儿”去往诗和远方。
岁岁年年花相似,年年岁岁人不同,这也是每个产业园区都会面临的问题,看回高碑店自身,自改造重建以来,高碑店已经度过了自己的巅峰时代,生存下来之后,这里需要考虑的是如何远走。
显而易见的是,现在的高碑店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就如本文开头所言,高碑店的交通、环境、饮食条件以及文化氛围打造并不算现代化,无论是设施改造还是服务意识均无明显提升。同时,高碑店也没有与东五环一带的其他文化产业园区形成规模化联动和共同发展,随着时代和地区发展,高碑店曾经的韵味也只能变成“土味”了。
所以,当我们在谈论高碑店时,其实我们更多在谈论的是影视文化的发展,是如何在低潮时期共克时艰,是如何从阴霾当中规划出一条长远的发展之路。高碑店不需要每个人都懂,但高碑店的启示,值得每个人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