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拍“微电影”:国际视点 中国故事

新浪综合

来源:北京青年报
《马里奥》剧照

曹益东

林勤勤

李嘉

《马里奥》剧照

《绿洲》剧照

《绿洲》剧照
2017年11月18日,第六届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在京隆重举行。本次盛典由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共青团北京市委员会等机构共同举办。
自2012年创立的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今年已是第六届。今年4月开始,活动组委会开始面向国内外高校征集作品,共收到来自国内外大专院校的5000多部作品,记者观察到,本次作品的题材选择围绕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把自己对社会的观察,用真诚的镜头语言表达出来,虽然一些表现手法上仍然稚嫩,但不乏社会关切。从主题上,不仅有校园生活、大学生的情感故事,同样有大量社会现象关注:匠人精神、青年人的梦想、多民族风貌,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年轻影人把视角放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的领域:譬如妇女拐卖、老龄化现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
“纵观这次来稿的情况,我们认为学生们的选题的能力历年都在进步。”大会组委会评委告诉记者,在评委眼中,近年来学生的作品以国际视点讲述中国故事、弘扬人文精神,对社会问题的观察与挖掘更为深刻全面,选材、创作特点充分显示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生活的关注,形成了一大批“接地气”的视频作品。
在对作品进行审阅和详细的考察后,评委会评选出30余部作品,授予奖项。其中评委会大奖授予北京电影学院李嘉导演的作品《马里奥》、香港浸会大学的联合国际学院林琴琴导演的作品《绿洲》获得剧情类最佳奖,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曹益东导演的作品《草原的琴声》获得纪实类最佳奖。
“微电影”背后的青春物语
《马里奥》:找回童年里的真诚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的李嘉是一个北京人,他的影片也是毕业作品《马里奥》讲的是从自己童年往事里攫取的片段:马里奥放假回到农村的爷爷家,带着小哥俩去炸鸟窝,结果被村子里的老孙头撞见,从此结了怨……特别简单的故事,但影片里透着很真实的生活质感。
拍摄期间为了找到90年代初的生活场景,他和摄制组跑到密云选场景,“片子里那种老巷子、石头堆起来的房子,其实不完全是原生态的,那个村子几乎已经没什么人烟,年轻人都离开了,大量的老人在那里晒太阳。”这部电影最大的难点是主角都是孩子,“陪着孩子一起拍电影也是很辛苦的,但好在都扛过来了。”
“创作的时候就找了童年的一段往事。”李嘉告诉北青报记者,他觉得作为自己导演的第一部作品,真诚是最重要的。此前在电影学院和老师的交流中,他也提出了很多别的剧本,比如悬疑的、架空的等等,他和老师说自己觉得很酷的构想,“最后老师和我说,你知道吗,这个不真诚。”他后来明白老师的用意,“那些炫酷的技法和手法,都是外在的,对记忆真诚,对自己诚实,也就能拍出真诚的东西。”
《绿洲》:青年女导演执导女性拐卖题材
由香港浸会大学的联合国际学院林琴琴执导的《绿洲》被很多评委称为很“幽暗”的一部影片,这部微电影涉及妇女拐卖的题材:为救治生病的女儿,一名海员闯入孤岛,结识了岛上的渔民一家,后来海员发现,眼前的这名渔民的妻子是当年被拐卖到岛上的妇女……
当评委会的老师们得知是一位女生导演来驾驭这样的题材,纷纷表示有些惊讶。“因为我比较关注社会题材,再加上我自己是一个女性,所以对女性生存的困境有一些想表达的东西。”林琴琴告诉北青报记者,她是透过新闻和自己老家的一些传闻,决定把作品的题材放在女性拐卖上。“听一个亲戚讲过自己家里越南佣人的事,后来这个佣人和家人讲起,她之前也是被拐卖到这边。听她讲述会特别感慨,我们都是女人,也都是人,为什么命运的差距会这么大。”以这样的故事为蓝本,她创作了自己的作品。
林琴琴凭借这部影片也得过其他电影节的奖项,有机会到国外参展、观影,她发现了国内外青年影人的一些不同,“中国青年的短片有时候太过看重形式,就拿我看到的国外作品来说,很多影片都非常简单,着力讲好一件小事。现在我也在反思,应该去繁复简,更多地抓住故事的核心打动观众。”
《草原的琴声》:让同学们听到马头琴的声音
纪录片类的大奖得主曹益东在上大学之前一直生活在内蒙古,此次参赛的纪录片也是他的毕业创作。因为生长在草原,他对草原文化颇有感情,就想在自己的故乡挖掘素材。“上大学的时候,同学也都开玩笑问我,之前是不是天天骑马上学。”这让曹益东想到,内蒙古的草原生活,和草原的传统文化仍是会令大众感到好奇,甚至是有距离的。“既然自己有这个力量,就把蒙古族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他选择了马头琴这个草原乐器,准备制作纪录片,“难就难在,传统文化是亘古不变的,能不能讲出这个时代的新意。”他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找到一个做琴的师父,跟着他生活了很长时间,顺着这个主角一路走到乐团,乐团后来又到小学演出、又有新的小学生找到老师傅来求教……这过程中还包括了传统文化继承面临的种种困境。
制作这个纪录片的过程也很不容易,“从鄂尔多斯市要开车2小时才能到乌审旗”,曹益东说,为了拍摄、前期踩点后期补拍,他多次往返于北京、鄂尔多斯和故事的发生地。曹益东说,在片子拍出来之前,他跟班上的一些同学闲聊,他们有的不知道马头琴是什么。“我希望能拍出面向大众的纪录片,可能现在我们的手法还算是稚嫩,有待提升,但是能把我眼中的草原文化带给大家,我觉得就是有意义的。”
相关新闻
《走过青春》能否唤起知识青年的记忆
本报讯(记者 肖扬)近五十年前,一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波及到城市的每一个家庭,为真实再现当年知青们插队落户的真情实感,日前,电影《走过青春》新闻发布会在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举行,延安市委副书记冯振东出席活动并致辞。
电影《走过青春》由王子冀、潘欣欣共同编剧,著名导演潘欣欣执导,影片讲述了四位知青,在短短几年的插队生活中,与当地农民,从格格不入到融为一体的生动而真实的故事。影片描绘了一代人的青春记忆,从而唤起知青一代和陕北人民的共同记忆。
发布会上,冯振东表示,1968年,朴实的延安老乡带着诧异、又激动的心情接纳了26000余名北京知青,从此与他们结下了难以割舍的情谊。由于历史原因,这一代人,在社会转型,时代变迁中,成为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希望,是世纪交替的桥梁,延安这片黄土地,影响和培育了中国现代史上的两代伟人。今天,这些有着黄土情结、延安情结的人再次来到这里,将通过《走过青春》这部电影,真实地告诉我们,再大的困难只要与人民生存与共就一定能走出人生的困苦。拍好这部电影是延安文化宣传领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一件重要任务,延安将给拍摄组提供最大的支持。
“老知青的青春虽然没有读硕士、博士的机会,但他们伴随着泥土,读懂了特有的中国社会学,亲身体验了劳动与生存的艰辛,挣满了勇于迎接苦难的学分。在如今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这份特殊的学历不能不说是一种财富。而今,已过知命之年的老插青通过时间的磨砺,不断反思和总结,先后出现了“伤痕”和“无悔”的创作阶段。他们在回首插队经历时,最令他们怀念的是成年累代生于斯长于斯的乡亲们。我们也将以同样的心情创作这部命名为《走过青春》的电影,回报观众,回报社会。”著名导演潘欣欣说。
据悉,电影《走过青春》为还原知青们插队落户的真情实感,很多故事还原了当年的真人真事,就连人物名字冬女、老善娃等很多都采用了真名,为了保证原汁原味,好多台词都是当时的真人真话, 是一部讲述知青故事、回味知青岁月的艺术经典之作。《走过青春》将于明年3月份在延川碾畔村开机,预计5月份杀青,6月份就可以与观众见面。
该剧由王子冀、潘欣欣联合编剧,导演潘欣欣执导。
延伸报道
美国电影业对年轻人:很包容很残酷
从北京大学毕业后,邱实就到美国电影学院攻读影视制片艺术硕士,如今在Tau Films特效公司担任数字制片 ,同事也是一位独立制片人。谈起过去学校的经历,邱实回忆说,“学校是一个以作业多、要求严、制片工作量大闻名的 mad house,不管大家以前什么经验,全按电影工业标准流程来,像拍大片一样拍作业。我们除了上课的时间,彼此眼里没有同学只有同事。”
邱实还记得自己的第一部影片,“Trapped”,讲述一对年轻夫妻因为暴风雨被困在家里的地下室,两人把玩着落灰的旧物,仿佛回到开心浪漫的旧时光,妻子却忍不住坦白了最近出轨的经历,一顿爆发之后两人谁也说不出分手,像无法走出地下室一般被困在尴尬的婚姻之中。“故事的点子来自于我的美国编剧,我和台湾导演都被这个故事里亲密关系的无奈痛苦所吸引。被吸引是苍白的。第一次剧本会上,编剧老师拿‘这对夫妻多久没有做爱了’的问题来拷问我们,并没有结过婚的我们仨只好沉默。回去就是一阵恶补参考影片、剖析自我经历、改写人物背景。到了第二次剧本会,男女主哪一次约会听了哪张唱片我们都知道了。”
她的毕业作品“Leo Johnson”目前已经顺利出征美国西海岸三州电影节,今年12月即将亮相巴哈马国际电影节。这个电影的拍摄剧组是由不同国家年轻影人搭建起来的,“导演是美国犹太白人,摄影是墨西哥人,剪辑是捷克人,美术是美国出生的中日混血,担任制片的我是中国人,”谈及制片人在多文化背景之下的沟通与协调,邱实说:“多民族多国家的团队对创作喜剧很有帮助,因为这样可以保证所有笑点都具有普适性,不需要特定的文化背景才能理解。”这也是她和团队第一次自己筹款来拍摄一部影片,“有整整半年的时间我们全组人都把向亲朋好友讨钱当成一项日常的工作。拍短片基本上不会有任何经济回报,这让募捐成了更难开口的事。当时我的室友是另一个组的制片,我们俩每天晚上10点就强迫自己面对“钱还不够”的事实,停止一切其他工作,拿出手机开始发募捐的邮件。经过了大约8个月的时间,我们组终于筹集了5万多美元。”
谈及美国青年影人对微电影题材的把握,邱实告诉记者,微电影由于长度的特点,往往驾驭不了太宏大的叙事,通常是依靠以小见大的手法讲故事。“通常大家会选择一个很特别的人物,选择他或她生命中戏剧性的一天、一晚、甚至一小时来讲,虽然时间不长但很有情感张力,有人性的光环。”就他的观察,美国微电影见得比较多的主题仍是社会议题:“包括青少年成长、家庭战争、突发暴力事件等等,都很适合这样的手法。但也不是说长度短了就不能涉及历史、法律、政治这类主题。比如我看过一个二战时期德国的母亲用自己的孩子换了一个犹太孩子的命的故事,印象中不到15分钟,可以说是几分钟内讲了一部史诗,非常了不起。”
“产业对年轻人很包容也很残酷。”论及高度产业化的美国电影业对年轻人的帮助或者教育,邱实说,“美国有许多专门面向独立电影、学生电影、短片的基金和学习班等等,好的作品还是剧本大纲阶段就可以得到关注,从而得到经济上和团队上的支持。器材租赁、道具租赁等这些地方往往有很低的学生折扣,鼓励年轻人在学校多拍作品。”回看自己过去几年的成长,邱实说,这样严格的产业会让人进步得很快,“大家不会因为主创是年轻人就降低眼光。毕竟美国工业体系比较成熟,独立电影界也有多年发展,好莱坞群众的眼睛已经太雪亮了。创作这件事没有捷径可走,年轻人也得拿出出色的灵感和过硬的制作来。”
本组文/本报记者 张知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