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AI助力,早期肺癌诊断率超九成

南方日报

关注

    每年11月是“国际肺癌关注月”。

    今年的肺癌领域医学专家们,正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颠覆性作用。

    “我们医院正在与腾讯开展合作试验,运用AI医学影像产品‘觅影’到癌症筛查中,从目前小样本来看,‘觅影’的肺癌早期诊断率超过90%。”这个数据相当惊人,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胸科张兰军主任在肺癌防治科普活动上时发出如此感叹。

    同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建行院长、广东省人民医院胸外科陈刚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关玉宝主任等专家,共同呼吁提高肺癌早筛意识,减少雾霾、室外大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烟草烟雾烟气等,以降低国民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早筛查意识。

    发病率居高不下,患者5年生存率仅30%

    在由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家庭医生在线主办,强生医疗协办的肺癌防治科普活动广州站活动上,记者了解到,从1985年以来,肺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2017年最新统计显示,新发肺癌人数达到80万,是我国名副其实的“第一癌症”。由此推算,肺癌发病率正以每年26.9%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5年,我国每年仅死于肺癌的人数将接近100万人。关玉宝主任介绍,2014年广州地区的肺癌发病率是47/10万,是广州地区最高发癌症。

    为什么肺癌发病率越来越高,死亡率越来越高,陈刚教授介绍,其中有这个疾病的特殊性,防控难,包括我们的雾霾天气、污染等问题以及个人防护意识不够,而且病人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很多肺癌高危因素难以控制;另外就是发现晚了,肺癌早期症状常常很容易被忽视。

    张兰军教授进一步谈到,我们国家目前肺癌的总体5年生存率比较低,大概是在30%左右,欧美国家远远高于我们,这是什么原因?“在我们国家所就诊和治疗的病人早期肺癌的比例非常低,只有15%”。再有,我们的病人中,局部晚期和晚期的患者比例远远高于欧美的患者,我们治疗的是中晚期,总体的5年生存率就下降了。在全民肺癌筛查方面,欧洲地区做得比较好,值得我们借鉴。

    高危人群应定期做低剂量螺旋CT

    对于肺癌一级预防,专家们共同指出关键是远离三“霾”五“气”:三“霾”即室外雾霾、室内烟霾和心里的阴霾;五“气”即室外大气污染、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烟草烟雾烟气、厨房油烟气和房屋装修装饰材料VOC(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气体,还有生闷气。其中控烟是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数据显示烟龄在15年至25年的人肺癌发病率是不吸烟人的四倍。

    除了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在国内也正逐年加强。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实施的“全国基层肺癌诊断及治疗能力提升项目”(代称“爱肺计划”)于年初启动,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帮扶力度,提升全国肺癌诊断和治疗能力。由于肺癌早期无任何临床症状,很多患者都是因症状就诊。临床确诊时,已是局部中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这是我国肺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何建行院长表示,广州是最早推广“爱肺计划”的城市之一,已经率先为本地群众提供免费肺癌筛查和报告解读服务。早诊断、早治疗,早期5年生存率可达60%—90%,“在我们医院发现最早的一些肺癌,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100%”。

    早期发现一定要靠低剂量螺旋CT筛查,在低剂量筛查方面,最有里程碑的研究结果2011年发表在美国《新英格兰》杂志及美国《癌症》杂志上,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一个将近6年的胸片和CT进行了对比,发现低剂量螺旋CT可以降低高危人群肺癌相关死亡率20%。何建行院长建议,“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进行肺部检查,健康人群自45岁起,也可以考虑通过低剂量螺旋CT进行肺部留样。我们正在用大数据锁定高危人群,希望有更多医院加入到‘爱肺计划’中来,帮助患者尽早发现早期肺癌。”

    体检拍胸片查肺癌意义不大

    如果建议做低剂量螺旋CT,那现在胸片基本上每个单位体检都会做的,是不是就没用了呢?

    对此,何建行回应道,“常规的胸片确实便宜一点点,但是通常难以发现早期肺癌,反而使很多患者耽误时间。”

    陈刚教授指出,“低剂量螺旋CT是国际上通用的筛查早期肺癌的金标准,大多数体检做的是胸片,但胸片并不能发现早期肺癌。”张兰军教授向记者谈到,“很多病人到我们这儿来,说医生,‘我这儿发现了结节’,当询问是否检查过,患者往往回复说‘我检查过,我做过胸片、胸透检查’”,这样的误解非常常见。

    低剂量螺旋CT可以提高我们的早筛率,可以发现20%—25%的肺内结节,可以提高2倍的I期肺癌诊断率,可降低20%的肺癌相关死亡率。张兰军提出,“早期筛查也有一定局限性。我们可以看到,25%的肺内结节,经过5年的随访,每一年做CT,这些结节真正发展成肺癌的,只有0.6%—2.7%”。这样该怎么办?所以,建议高危人群通过低剂量螺旋CT来筛查。

    经验丰富影像医生也有失手时,“觅影”携带黑科技来挑战

    肺癌科普活动上,张兰军教授还特地分享了AI在肺癌防治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比全国整体上,早期肺癌发生率低的情况:有些地区范围内,正在发生令人幸喜的变化。

    “2011年到2012年,来到我们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就诊的患者中,早期癌症比例有一个明显上升,2017年统计,我们目前总体的肺癌就诊中,早期的已经可以占到35%。”

    这是多方面努力的结果。但同时,张兰军谈到,分子影像技术可通过肺癌基因靶点进行肺癌精准显象,提高早期肺癌检出率。

    例如人群筛选,结合大数据的模型用在诊断上,40—74岁自然人群,肺癌的发生率是86.39/10万人年,20万人全部筛查,预计肺癌是有173人,我们把它先做一个分层,如果20万人中,有遗传评分,比如说有家族史,他的爸爸妈妈或者是相关的人有这种肿瘤发生的,大概是有10%,这些患者只有2万人,我们来筛他们,可以筛出85人,那是不是重点筛查重点病人,给国家节约资金,筛了20万人才筛出173人,这是大数据。

    这是用的深度学习的软件,我们叫人工神经网络,把所有的数据加起来,通过检测机,可以很好地把高危人群和低危人群区分开来。

    过去一个非常好的一个影像医生,看了十几二十几年的片子,非常有经验,但准确率也不一定能到达90%以上。但人工智能能帮我们改进。

    “AI技术使我们不均值的医生诊断水平均值化,如果一个AI诊断出现诊断错误,还能根据大数据进行及时的自我修复。”张兰军介绍,“目前我们与‘觅影’在几个癌症中有合作,包括食管癌、肺癌、乳腺癌、宫颈癌,这些都需要器械、影响检查,例如乳腺癌要看彩超、钼靶片,食管癌要看镜下图。”人工智能则提高了读图、看片的有效率。

    在基层做影像检查,如果在镜下安装觅影软件,背后有强大数据库支撑,AI同时也能帮助提高,“目前我们通过小样本来看,觅影在肺癌早期诊断率超过90%”。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运用,这是一个趋势。

    据介绍,目前“觅影”以及和包括中山大学肿瘤医院等多家医院合作试验,希望该技术普惠到更多人身上。

    治疗早中期肺癌,微创手术是首选

    现代肺癌外科发展方向,现在已经进入到常规手术耐药结核病例主导,过去传统手术为主,微创为辅,现在是微创为主,然后局部晚期肿瘤、复杂胸部手术微创化,使病人减少痛苦,提高了生活质量。

    国际公认治疗癌症指南,大概十年前认为微创手术是可选择之一,到今年,指南修改为推荐首选微创手术治疗,对于早中期的肺癌,这已经成为主流了,在全世界范围都成为了主流。陈刚介绍说,“我们可以三孔、四孔,还有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就这么小的伤口,刀疤都看不到,我们科基本上肺癌都是微创做。”

    张兰军也介绍道:“除放疗、化疗外,外科手术已成为国内外治疗肺癌较为有效的方式,甚至可以根治早期肺癌,提高患者生存率。”

    健康提醒:

    发现肺部小结节不必过分担忧

    在体检中发现肺部结节,是让不少人纠结的问题。

    “怎么办”,陈刚表示,直径小于4毫米的孤立肺小结节,一般很少是恶性的,而且结节的威胁性小,只要每年复查一次低剂量螺旋CT即可,直径介于4—10毫米的肺小结节,要仔细鉴别,每半年随访一次低剂量螺旋CT,看是否有变化。

    一旦发现肺部小结节,应积极找放射科、胸外科等专科医生明确诊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应用其他的检查手段,如胸部CT定期随访、纤维支气管镜等。对于肺部结节,我们既不能忽视,也不能太过于紧张,早发现早治疗是基本原则。

    关于肺部小结节的诊断,关玉宝主任也表示不应该过分担忧,只需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随访观察,判断出肺部小结节的发展趋势再综合个人情况进行应对。“大部分小结节是良性的,无需有思想压力,即使发展成早期肺癌,也有很多方法应对。”

    南方日报记者 李劼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