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动植物大多面临灭绝,海龟的数量却在增长

好奇心日报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报》发布,即使我们允许了也不许转载*
地球上太多动植物面临灭绝,以至于科学家们不禁担心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正在进行。生物体正在面临各个方面的打击——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等等。很难一下整理出应对办法,况且保护方面的成功案例并不多见。上周三《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杂志发布了一份针对全球海龟数量的分析报告,足见海龟的情况算是个特例。
希腊萨洛尼卡大学 (University of Thessaloniki)生态学家 Antonios Mazaris 与一队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者发现,全球海龟数量总量在经历过之前历史性锐减后出现了明显反弹。此外,他们的研究还帮助阐明此前保护和研究团队在不同地区有不同观测结果的原因。
不同于许多濒危无脊椎动物,由于多年来各方面的保护,海龟数量似乎正在回升。图片版权:Kostas Papafitsoros
Mazaris 博士及其团队成员对目前全球各地海龟栖息地相关公开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对象年限 6 到 47 年不等。他们对各个数据进行标准化整理,然后对各个地点进行评估,最后综合地区内数量综合以观测变化形势。他们发现,有一些数量较小的海龟栖息地也在不断自我修复,而这通常看来是非常困难的。
不过他们同时发现仍有一些海龟数量仍在减少,例如太平洋东西海岸的棱皮龟。
这项研究发现同时肯定了此前国际自然保护联合会的分析结果,后者将 6/7 的物种列入脆弱、濒危或极度濒危门类。
与其他濒危物种不同的是,或许海龟所遭遇的危机更为具象也更容易管控:它们往往意外受困于渔网或者被当做珍稀宝物或是催情食物捉走,或是单纯被当做装饰品。最夸张的情况,如在哥斯达黎加托尔图格罗(Tortuguero)一带,几乎所有雌性绿海龟曾在某一段时间被出口用以制作海龟汤。
好在 50 年代推出的保护措施有效起到了作用,通过保护海滩,规范渔猎行为,建立海洋保护区域等措施,多地海龟得以得救。并不是所有动物保护故事都如同这样,例如濒危物种北美驯鹿威胁控制难度要大得多。
科学家们发现即使数量较小的海龟群体仍有机会幸存下来。图片版权:Kostas Papafitsoros
为了真正了解保护工作的实际情况,研究人员发现最好的方式是观测长期形势,尽管短期数据同样有意义。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海龟一般栖息在方便捕食的区域。而同一片海滩每年的情况可能有很大出入。要真正了解一只幼年海龟是否能存活到繁殖年龄需要10 至 30 年的时间等待其成熟。
让研究人员吃惊的是只要保护工作充分,即使很小数量的海龟群体也能幸存下来。夏威夷有一片名为法国巡洋舰的浅滩(French Frigate Shoals),在《濒危物种法案》签订的 1973 年,绿龟的数量仅仅只有 200 只,到 2012 年增长至 2000 只。国际自然保护委员会也因而判定这类物种“已脱离危险”。
尽管如此,相关研究还是不足。就海龟而言,雄性和磁性海龟的数量比例仍然不清楚,而这关乎繁殖方面的研究。性别比例受到沙滩温度升高的影响,出现了更多磁性海龟。而另一个观测澳大利亚附近平背海龟的大型数据项目可能受到该国政策的影响而变得更为复杂,澳洲政府有意缩小其海洋保护区面积。
Mazaris 博士认为这篇报告表明了谨慎的乐观主义态度。他评价了海龟保护工作者在过去 70 年的努力,同时指出 “长期工作仍然需要支持。
翻译 国舅
题图来自 Wikimedia Commons
© 2017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