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纸质阅读还有未来吗?

北京晨报

关注

刚结束的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一大批各种规格的电子阅读器亮相,这引发了人们对电子阅读和实体阅读的再一次讨论。

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为79.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68.2%,比2015年上升4.2%。也就是说,超过一半的人接触过数字阅读,而且这个比例在不断上升,尤其是00后,是互联网中长大的一代人,他们的阅读,更多倾向于数字阅读,而不是传统的实体阅读,当他们逐渐成长起来,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时,纸质阅读还有未来吗?

●正方

都在担心被取代但谁也取代不了谁

师永刚(作家,出版人)

从我个人的感觉来说,至少到现在为止,我没有看到任何电子阅读替代纸质阅读的迹象。很多人担心纸质阅读没有未来了,其实没有必要。广播出现时,人们以为报纸会消失;电视出现了,广播的未来一片黯淡;电脑、智能手机出现的时候,人们觉得电视没用了。但是现在呢?它们都在,甚至广播反而更加繁荣了。  

确实,在电子阅读刚刚出现的时候,很多人担心纸质阅读被取代,纸质出版也曾受到影响,一度低迷。但到今天,纸质阅读又开始有了复兴的状态,并且和广播、电视、报刊、电子媒介等形成了一个互相补充、互相转换的模式。

一方面,实体书仍旧是电子阅读最重要的内容来源之一,同时,电子内容也在转换成实体书出版。在以前,一本书出版之后,被转换成电子文本,供人们在网上阅读,这扩大了书籍的阅读量。而现在,这种模式仍旧存在,但同时,那些在互联网上创作的作品,有了一定影响力之后,也会转换成实体书籍出版,以便于人们收藏保存。

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电子阅读不一定就是未来阅读的趋势和方向,因为新的阅读方式已经出现了,这就是有声读物,比如喜马拉雅的听书,当然,要说有声读物会完全替代电子阅读,也不太可能,它同样是多元阅读架构中的一元。

这些不同的阅读形式,在未来将会长期共存,并且满足人们不同的需求,比如静谧的午后,一个人在书房里安静地阅读,这时候纸质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如果在地铁上、公交车上,打发无聊的时间,掏出手机来,当然更方便;如果要写论文、写材料,想要搜集一点儿资料,在电脑上搜索和下载,可能更适合;倘若是晚上临睡前,那么打开一个听书软件,定时半个小时,在朗诵中安然入眠,岂不美哉?

所以,没必要担心纸质阅读会被电子阅读替代,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反而互有优劣,互相补充。以纸质书来说,看起来比较笨重,但远没有笨重到人不可承受的程度。它真正的缺点在于获取的不容易以及价格的高昂,但现在,这些缺点正在被电商弥补,在网上买时,比以前要简单快捷的多,也便宜的多。电子书的缺点是什么呢?它确实很方便且便宜,但不易保存,缺乏收藏性。打开电脑、手机,看一段话,然后关了屏幕,这段话就跟你没关系了,消失在茫茫的数据海洋里了。但纸质书不一样,它就在你的书架上,你合上书放回书架,你仍旧会觉得你拥有它。

更重要的是,以数据形式存在的信息、作品,远远没有实体存在的书籍给人的感觉更美好和充实。你有一个图书馆,和你有一个装满了文字的100G的硬盘,哪个更有成就感?你传给后代一个图书馆,和传给他一个100G的硬盘,哪个更有力量?这几乎不用选择。

当然,纸质阅读本身也在不断的变革,我想,电子阅读、甚至有声读物的出现,恰恰是一个时机,就好像电视之于广播,催生了广播的改变,电子阅读也会催生纸质阅读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很快就出现,就好像共享单车这种新生事物一样,或许某个早晨你一觉醒来,它就已经遍地都是了。

●反方

纸质阅读在萎缩未来或成为收藏品

方舟子(科普作家)

对我来说,电子书最大的优势是携带方便,而且不存在运输、储存问题。2009年我决定回国时,最头疼的就是有那么多藏书要处理,中文书都卖掉了,英文书舍不得,装了三十多箱海运回国,费了一些周折海关才放行。后来再搬到加州,藏书只好再次装箱、海运一次。如果是电子书,再多也只要一个移动硬盘,就不用这么折腾了。所以有一段时间我是尽量买电子书避免买纸质书的。

电子书还有一个好处,检索方便,输入关键词就能找到想要的资料,不用像纸质书那样一页一页地翻。以前整理、归纳某部古籍中某个字词出现的位置和次数也是一门学问,现在有了电子书,这门学问就消失了,想要知道某个字词在书中的情况,搜一下就全出来了。

电子书还有别的好处。阅读的时候看到不认识的词,或想要知道相关的资料,搜索一下就有了。另外电子书不费纸张不砍树,很环保。

纸质书市场的萎缩是必然的。美国电子书的销售已经超过了纸质书。但是我不认为纸质书能被电子书完全取代。至少在现在纸质书也有其优势。如果只是要浏览一本书,随意翻翻,纸质书更方便。我从小就被说读书多,其实我只是翻的书多,翻到某一页看到某个内容某句话,记住了,有时在文章、谈话中用上,就被误会为看过那本书,而其实我对那本书的全部印象可能就那个内容那句话。像我这样的读书习惯,显然离不开纸质书。

纸质书具有电子书不可能有的收藏价值。印刷精美的纸质书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特别是大型的画册,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所以纸质书适合作为礼品送人。如果要获得作者的签名,当然也只能用纸质书。书籍自古以来就有摆设、装饰功能,摆上一墙的书,特别是摆上大部头,显得很有品位,虽然未必都读。电子书就没法作为身份的象征,总不能摆上一墙的电子阅读器吧?

以前个人藏书主要是为了搜集资料便于使用,这项功能在网络时代已经消失了,想要什么资料上网搜索更方便、更丰富。但是图书作为艺术品、文物的收藏功能是会一直存在的。网络反而为图书的收藏提供了便利,我很多的二手书都是网上的二手书店淘来的。纸质书看过了可以二次利用,卖旧书或转送别人,这个功能显然也是电子书不具有的。

所以纸质书不会消失,但是会变得越来越高端,越强化其收藏功能。年轻的一代可能不像我们这一代有藏书的习惯,但是如果书能印得很精美,也是能吸引到年轻人的。廉价版的纸质书倒是有可能完全被电子书取代。

我本人是既买电子书又买纸质书。电子书是用来看和研究的,纸质书则还带着收藏性质,所以我更喜欢买印刷精美的硬皮本。以后不准备再搬家了,又收集起纸质书了,包括二手书,比如英美出的英语大词典我就搜集了很多种版本。《牛津英语大词典》在1991年出缩印本的时候我就很想买,但当时居无定所,不敢买这种大部头,直到去年三月才从网上买了一本二手的,只花了125美元,几乎是新的,非常值。我还连邮费共7美元买了《韦氏第三版新国际英语词典》,厚厚的三大册。历年出版的各种生物学教科书我也搜集了很多。这种淘书的乐趣是买电子书所没有的。

其他的媒介,比如有声读物,我不习惯用。我可能是属于那种有照相式记忆的人,看书容易记得住,听书则印象不深。

●主持人说

不是伟大就能永恒

孔子读书,读到“韦编三绝”,孔子的时代,书是竹子做的,用牛皮绳子串起来,“韦编”就是牛皮绳子,孔子读书勤奋,牛皮绳都翻断了3次。秦始皇一统天下,书同文、车同轨,可是没有改革书写媒介,天下大事还是要刻在竹简上送给他看,所以他每天要批阅120斤竹简。到了汉朝,汉武帝下诏天下求贤,22岁的东方朔上书应聘,光一份简历就用了3000片竹简,两个大力士才能抬得动。

写了这么多竹简的东方朔读了多少书呢?他在简历里说自己“16岁读《诗》《书》,读了22万字,19岁读兵法,又读了22万字”,也就说,从16岁到22岁,6年读了44万字。换成纸质书,不过薄薄两册,余华的一部《兄弟》,就写了50万字。换成电子文本,还不到1MB,比一张照片还小。

纸质书又怎样呢?明成祖朱棣下令修《永乐大典》,汇集古今图书几千种,修成后有11095册,3.7亿字,一间房子也装不下,换成电子文本,只有700MB,比一部电影还小。

竹简也好,纸张也好,电子数据也好,都是保存文字的工具,而人类历史中,工具永远在进化,也永远在简化。毫无疑问,纸是伟大的发明,在过去千年里,承载着人类文明的传承之责,但不是伟大就一定不朽。

本版主持 周怀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