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一个程序员的意外创业项目:为什么信息大爆炸后需要勺子

新浪科技

关注

新浪科技 李根

同样是创业致富,有人挖金矿,就有人去挖金矿的路上卖水。这是常被提起的创业思路,但实际上很多创业项目,原本冲着挖金矿而去,最后却因为解决出现的喝水需求,自己做了“卖水类”的创业项目。

程序员朱曦炽和他的“勺子App”,就是在挖金矿过程中诞生的卖水项目。

这位复旦大学软件工程的毕业生在2011年创立了上海镜月信息科技,主要做的是移动互联网产品开发,先后开发过一款AR产品,一款家具导购类产品,之后又在几年中接连完成了数十个外包产品的开发。

但目前最让这位全栈工程师感到兴奋的是在开发外包产品中用于“学习”的产品——勺子。拿朱曦炽的话来说,勺子本来只是一个完全用于自我服务的产品。

“主要原因是自己有需要,我是程序员,平时有很多参考资料和比较酷的网址要收藏,但是这些网址有时候是不断更新的,所以我只需要一个URL而已。如果要放到笔记类工具里,我还需要把整个网址都复制进去,还是太麻烦,所以我就自己做了一个工具。”朱曦炽如此解释“勺子App”的诞生。

具体来说,勺子App就是一个收藏夹,一个个人知识管理工具,并且在PC和移动端交互越来越密集的今天,可以实现网页和App内容统一管理的产品。 

朱曦炽介绍说,典型的场景是这样的:“有些文章你看过了,但以后可能需要分享给同事或者有引用的可能,或者是一份你未来可能需要引用到的数据报告,但又不需要下载下来。这时候你就需要一个URL链接,那勺子的解决方案就是快速便捷地帮你保存这个URL链接,并且快速标签化。”

也就是说,当你在朋友圈看到某篇内容不错但又不方便分享的文章,勺子的功能就是帮你保存住链接。朱曦炽说:“右上角点击后,选择’复制链接’,再打开勺子,就会出现’挖一口’的提示,勺子会根据URL生成一个卡片式的缩略图和标题简介,你还可以快速加个标签方便归类。”

朱曦炽还强调,他更愿意把勺子定义为资料库管理工具,或者是超级收藏夹,而并非目前常见的云笔记或稍后阅读类产品。

关于勺子和这二者的区分,他解释称:“云笔记需要同步内容,所以内容一旦多了,就会变得笨重。稍后阅读类产品则主要立意是希望提醒你稍后读,这不是勺子的出发点。”

因为不用存储内容,所以勺子比起云笔记和稍后阅读来产品来说,没有同步上的问题,也没有内存占用的问题。本质上来说,勺子希望解决的,就是在信息内容大爆炸之后,建立一个PC端、移动端无缝对接,对各式各样内容实现连接、收藏和整理的工具。

不过,朱曦炽认为勺子未来或许不单是一个工具产品而已,因为知识本身所具有的交流属性和拓展属性,勺子平台上的用户可能会通过平台搜索、关注,看到别人的公开收藏和分享,从而扩展自己的知识,构建一个知识管理的交流社区。

此外,关于“勺子”项目的商业变现模式,朱曦炽表示还不是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但对于这种模式的产品来说,最现成的商业模式是信息流原生广告的商业模式,但这位勺子创始人强调:用户积累和产品体验才是目前最最紧迫的任务。

向新浪科技推荐使用“勺子”的创新工场投资总监陈悦天评价称,勺子的优点显而易见:首先是非常轻,其次是在信息大爆炸时代里有需求,三是目前还没有类似勺子的工具类产品。

有意思的是,随着社交媒介和信息资料的大爆炸,常出现的情景是有些资料我们以“Mark”的名义标记和转发,但很长一段时间后,当我们需要到其中某个观点时,就要通过搜索甚至回溯timeline去找到它。勺子则基于这样的需求,在看到资料和信息的第一时间,希望标记它、归类它、管理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