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人不爱穿秋裤 原来是有抗寒基因

重庆晚报
最近几天重庆降温,冷飕飕感觉越来越强,很多人调侃称“有种痛叫忘穿秋裤”。日前,果壳网出了个“秋裤之谜的新解”,原来欧洲人不穿秋裤是因为他们骨子里就继承了抗冷基因。不少网友看完之后也提出质疑:这个说法是不是太扯了?14日,记者采访了基因学和人类学专家,他们都表示,这个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基因说:欧洲人骨子里更耐寒
不同于中国人,我们常可以看到寒冬腊月中,有些金发碧眼的欧洲人穿着短袖短裤在街头运动的场景,难道他们是来自星星的人吗?记者了解到,果壳网在微博上发布的“秋裤之谜的新解”有根有据,最近《自然》杂志刊登了一项最新研究:欧洲人的祖先通过通婚,从早已灭绝的尼安德特人那里遗传来了更多与脂肪代谢相关的基因,从而使他们分解脂肪释放热量的效率比亚洲人高得多,于是比亚洲人更耐寒。
研究称,虽然尼安德特人已经灭绝了近3万年,但他们的某些基因却保留在现代人类身上。科学家们表示现代欧洲人与尼安德特人共享某些涉及脂肪堆积的基因,而这些基因并未出现在亚洲人和非洲人身上。据称这种古代基因或可能帮助欧洲人更好地适应寒冷的气候,为他们提供了某种进化优势。
这个说法得到了基因学专家、江苏省中医院病理科主任赖仁胜的肯定。他表示,在两年前,他就对欧洲人和亚洲人的基因进行过研究,发现欧洲种族经过进化,通过基因筛选之后,他们骨子里比亚洲人更为耐寒。他进一步解释,比如一块肉吃下去,欧洲人体内的基因会很快把这块肉的脂肪100%地转化为热量,而亚洲人的基因可能只能代谢一部分。这种差别造成亚洲人更怕冷。
长相说:块头大鼻梁高也是耐寒法宝
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北欧地区纬度高,又靠近北极地带,是冰天雪地的世界。芬兰、挪威、丹麦人都拥有高大魁梧的身材和高挺的鼻梁,那么,这些体貌特征是否能帮助他们与寒风作斗争呢?
广州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陈华告诉记者:“北欧人,基本上体型都是大块头,这样一来热量容易保存,不易散发;二来大块头有大能量。相比之下,中国南方人多矮小瘦弱,体内热量不易贮存。同时,北欧人鼻梁较高,呼吸时候,将冷空气吸入鼻腔,经过的路程比较长,起到加温作用,进入肺部时就由冷空气变为暖空气了。”
环境说:长期抗寒能关闭怕冷基因
既然亚洲人怕冷,为什么韩剧、日剧里的女主角在冰天雪地里还敢光着腿穿裙子,而中国人在冬天就只能穿秋裤?
陈华说,锻炼也可以让人增加抗冻能力,在日本,孩子们从小就被教育“洗冷水澡,锻炼意志力”,在雪地上,随处可见穿着短裙的女学生在堆雪人、打雪仗。由此可见,经过长期的抗冻训练,人体对寒冷的适应力加强,逐渐变得越来越抗冻。当然,除了生理上的适应,心理上的调节也十分重要。陈华指出,许多中国人就是心理上畏惧寒冷,其实也没什么。但是,锻炼也不一定会导致基因的改变,如果要进一步确认,还要经过科学的调查和研究。
赖仁胜也说,虽然亚洲人怕冷,但是环境对基因能起到作用,也就是说,如果对寒冷多加适应,国人骨子里的怕冷基因也会像开关一样关闭。
人体基因含有抗寒性
英国科学家在西伯利亚原住民代表身上,发现了特殊的抗寒基因。与此同时俄罗斯学者确认,每个人都有这种基因。
英国剑桥大学的遗传学家在西伯利亚的10个土著民族的200位代表身上采集了DNA样本。经过复杂的分析,他们得以确定具有耐寒性基因。这些基因也具有调节体温和物质交换的功能。俄罗斯医学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医学遗传学科研所学术问题副所长斯切帕诺夫断言,每个人身上都有这种基因。
他说:“每个人都有同样的一整套基因。每个民族的这套基因呈现不同的方案则是另一回事。北方的民族有被自然选择的固定下来的一套基因。它们参与脂类化合物的新陈代谢。当人吃富含脂肪的食物时,能量以脂肪的形式被储存下来。这对生活在严寒气候条件有利。”
炎热地区国家的居民不需要这么多热量,所以物质交换略有不同的安排。简而言之,非洲人在西伯利亚不单单感到寒冷,而且也时常感到饥饿。在人体里为数不多的能量储存将被迅速消耗掉。为了增加能量,不得不吃很多富含脂肪的食物。从另一方面来说,北方民族在热带也将感到不适应。所谓的抗寒基因的积极性是从早先的人类在西伯利亚和北极定居时起数千数万年形成的。他们的机体渐渐适应了周围的环境。生态与人类学研究所所长纪什科夫指出这一点。他说:“这里说的是数万年。他们长期的适应过程比开发欧洲北部地区的欧洲人的适应时间长得多。另外,斯堪的纳维亚各民族有某些特点,比如体型、肤色和身体结构都与生活在温暖气候条件下的地中海地区的欧洲人不同。”
这种遗传分析在将来很有前景。斯切尔帕诺夫说:“从实践的角度看,这并非是无用的发现。设想一下,我们需要开发南极和北极。这意味着以前生活在其他地方的人去北极。他们在北极将建设房屋铺设道路参加航行。假如这些人的遗传基因已经让他们适应了这些条件,他们将能更加有效的在那里工作,在生活中也较少遇到问题。”
秋裤弱化抗寒基因?
在微信朋友圈热传的信息中,前苏联遗传学界泰斗李森科认为秋裤能使腿部肌肉和运动神经退化,导致足球水平落后。秋裤的一些长效、隐性的负面作用更是数不胜数,例如导致腿部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静脉曲张,以及造成O形、X形腿等。只需要给三代人连续套上秋裤———大约是60年,该人群腿部抗寒的基因就会降低到千分之一以下。
朋友圈热传的消息称,由于腿部热流量是由肌肉中的线粒体产生的,而线粒体能量转化的效率决定了腿部抗寒的特性。由于下一代的线粒体100%遗传自母亲,这种独特的母系遗传决定了只有该民族的女性进行受寒锻炼才能对下一代的基因产生影响。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陆军表示,与人体抗寒或耐寒能力相关的应该是一组基因,但这些基因和能量代谢、免疫机能等有关。不同地域的人耐寒能力本就不同,如爱斯基摩人长年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其耐寒能力远远高于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群。而且,耐寒能力可以通过锻炼提高,如游冬泳的人,会比一般人更耐寒。另外,抗寒能力也与饮食结构有关。在他看来,随着国民肉类等高蛋白摄入量的增加,整体的抗寒能力也会提高。
“指望不穿秋裤加强腿部的耐寒功能,我认为这是极为异端的说法。”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方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柏立群说,与其指望秋裤,不如指望人体对所处环境的自我调节和长期的饮食习惯。比如说在寒冷的瑞士流行的奶酪火锅,为当地人提供了高卡路里和高热量,来抵御严寒带来的能量消耗,他们的机体代谢机制较强;而国人传统的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饮食结构,能提供的热量较低。如果改变饮食结构,在寒冷季节里多摄入油脂高、蛋白质高的食物,相对耐寒性也会增加。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在冬天会多吃羊肉、牛肉等食物的原因。
秋裤是谁发明的
秋裤的起源是北美大陆,最早取得秋裤设计专利的,据说是加拿大的弗兰克·斯坦菲尔德。他与自己的兄弟以号称“不缩水”的棉内衣起家,在1915年12月7日正式申请了秋裤的专利,成为现代商业秋裤之父。
秋裤问世之初也不是一帆风顺,当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军采购的主要内衣之一是叫做“连衫裤”(Union suit)的东西———这种上下身全包住,手脚腕口都紧收的衣服其实等于是秋衣与秋裤的合体。不了解连衫裤的人也许会为使用者执行正常生理功能捏一把汗,但这种久经考验的衣服显然考虑周全,体贴又安心。
欧美人不爱穿秋裤 还有这些说法
不必要。外国人,这里特指欧美人,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随着科技的进步,内有空调,外出有汽车,无需依靠秋裤保暖。
不舒服。欧美人,特别是白种男人,腿上多毛又不像女性那样刮毛,穿上秋裤后非常不舒服,跟我们穿毛线裤一样。中国人进化好,腿毛少,没这种感觉。你可以想象一下,毛线裤当内裤穿的感觉。
不美观。穿上秋裤,身材显得臃肿,不美观。这点算是时尚界的观点。要风度不要温度嘛。不管怎么说,时尚人士总是最先作死的,哪怕关节炎风湿病,也宁死不穿秋裤。本版稿件据现代快报、中新社、中国科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