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研究称现代人牙齿比不上老祖宗

广州日报

关注

从古代到现代,人类的牙齿在发生较大变化。

古人的牙齿。(资料图片)

蛀牙示意图

纵观进化史,我们现代人类似乎各个方面都要比祖先优胜。然而,有一个身体器官可能例外——那就是我们的牙齿。一项最新研究表明,随着食品加工业的出现和发展,现代人类口腔中的细菌多样性在降低,7500年来,比起祖先,我们的牙在“变差”,越来越容易受到蛀牙的“侵袭”。事实果真如此吗?牙齿的好坏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为此,我们走访有关专家。

文:记者 李文

图:Gettyimages

口腔细菌多样性:

我们不及祖先丰富

最近,由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的医学家和考古专家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在《自然遗传学》杂志上发表了团队17年来的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人员从34个史前北欧人颌骨的牙石中提取了DNA,展开广泛的比较研究,跨越7500年历史,追溯了口腔细菌的DNA从狩猎采集时代,经最早的农耕时代,再到中世纪时期,直至后工业时代的变化。研究者发现,在古人类颌骨的牙齿上会有牙石,即钙化了的牙菌斑,这其中保留着古代细菌的DNA,研究这些DNA能追踪到人类不断进化的饮食和行为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

“在古代留下来的人体细菌中,牙菌斑是最容易获得的资源。”论文的主要作者之一克里斯蒂娜·阿德勒博士对媒体称,“分析牙菌斑中细菌的基因组,能获得饮食对人类造成的影响、人类健康状况的变化和口腔病菌基因组的进化等方面的有力新证,并能追寻到久远的过去。”

该研究的主持者、阿德莱德大学古DNA中心主管艾伦·库珀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是第一份专门研究牙齿细菌对人类体质进化影响的报告,记录过去7500年的历史。这些古代基因记录显示,当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工业革命带来了食品加工业,人们的饮食习惯也随之改变,口腔细菌开始向不利的方向发展。与古代人相比,现代人口腔中细菌的多样性大大降低,而这促进了慢性口腔疾病的发展,也是后工业时代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的原因之一。”

艾伦·库珀教授认为,随着粮食种植业的出现,人类的口腔细菌组成发生了明显变化。一次显著的改变是在大约150年前,即工业革命时期出现的和面粉加工业。这一变化最终让现代人口腔细菌菌种多样性减少,使得致龋细菌在我们口腔中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也让现代人的口腔基本处于持续不断的龋病之中。相比我们的祖先,现代人在享受更多甜蜜滋味的同时,也越来越饱受蛀牙的长期困扰。

摄入较多蔗糖和碳水化合物

让致龋细菌占据了优势地位

中山大学光华口腔医学院林焕彩教授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医学界利用现有技术,分离出的人类口腔中的细菌种类目前已经达到了800余种。而现代人类口腔中的细菌种类总数远不止这个数字,只是我们目前的检测手段有限而已。这些种类繁多的细菌在我们口腔中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更是人类目前知之甚少的领域。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口腔中的众多细菌并不都是致病的。它们在健康的口腔环境中形成相互依存的‘生态平衡’。”林焕彩说,“在人类文明发展早期,人类的食物加工方式相对粗糙,摄入较多高纤维食物,相对而言,我们祖先所吃的含糖食物较少,对于加工精细的碳水化合物、已经加工过的蔗糖摄入较少。我们口腔中一些致龋细菌,诸如变形链球菌、放线菌、乳杆菌等,很容易利用食物中的糖发酵产酸而逐渐在我们牙齿的表面形成龋坏,也就是大家所说的蛀牙。现代人对蔗糖和碳水化合物的更多摄入,让这些更容易在酸性环境中生存的致龋细菌在口腔中最终‘定植’下来,逐渐成为一方独大的优势细菌,破坏了口腔中原有细菌的生态平衡。”目前研究者已经发现,有龋病的儿童,确实会有口腔中的细菌多样性减少的情况。

中国人乳牙列发生龋齿的比例

比其他国家高

如此说来,那是否上古时期的人类口腔细菌种类真的更多?林焕彩认为这恐怕仍要存疑。“因为我们现在再去对古人的口腔进行一番考察,得到的细菌残留已经不能反映当时的真实全貌了。”

因为糖的摄入较少,有可能使得我们的祖先龋齿发生的机会减少。但林焕彩也指出,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祖先蛀牙一定会比现代人少。“要知道,龋齿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发病率上升。而上古时期的人类平均寿命都比较短,很可能我们的祖先还没有活到容易长龋齿的年纪,就已经离世了。其实,最新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12岁的儿童平均有0.5颗龋齿,35~44岁的成年人平均约有2.5颗龋齿。这是否真的意味着现代人的蛀牙更严重呢?恐怕还要打个问号。”林焕彩审慎地说。

他指出,相比西方国家,中国人对糖的消耗量相对较少。饮食、生活习惯与龋齿的发生相关,但是这个相关性究竟是怎样的,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大家都知道,人一生中有前后两套牙齿。小时候先长出来20颗乳牙,脱落后,再换上28~32颗恒牙。最新的调查发现,中国人乳牙列(即全部由乳牙组成的牙列)发生龋齿的比例相对于其他国家更高,而中国人恒牙列发生龋齿的比例相对于其他国家则处在较低的水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目前还不能单从生活饮食习惯来解释清楚原因。”

母亲怀孕时营养状况

决定牙齿先天的好坏

林焕彩告诉记者,致龋细菌是造成龋齿的始动因。口腔中的致龋细菌利用食物中的糖发酵产酸而逐渐造成牙体钙和磷等矿物质流失,即“脱矿”。较轻程度的龋齿,能够通过我们自身的修复机制而自我修复,但当程度加深,就会逐渐由表及里,形成龋洞。初生的婴儿一般口腔中不会有致龋细菌存在。但到了1~3岁,孩子很容易因为在喂食时接触来自母亲等家人的唾液,而被致龋细菌感染。

不过,为什么有些人会特别容易蛀牙,而有些人却天生一副好牙呢?林焕彩指出,在造成龋齿的诸多原因中,所谓个人“牙质”的差异,也是龋齿形成差异的原因之一。不同个体牙齿矿化的优劣情况不同。这种“先天”的好坏,不是由DNA决定的,而是当你还是胎儿,在母腹中的营养状况决定了你牙齿胚胎发育的情况。母亲怀孕时营养不良或者生病,会造成你后天牙釉质发育不全、“矿化”不好、容易烂牙等等。

在预防蛀牙上,我们身体的唾液腺本身就在起着防护作用。如果你“口水多”,在预防蛀牙方面有可能是好事。林焕彩表示,我们的唾液能在口腔中起到冲刷的作用,唾液中的酶、蛋白质和抗体能抑制致龋细菌的繁殖。唾液中也含有一些矿物质,能帮助受损的牙齿重新矿化。如果少了口水,牙齿的问题很快就会出现,称这种情况为“殃及池鱼”一点都不过分。他举了接受头部放疗治疗的病人的例子。有病人因为放疗破坏了唾液腺,不再产生唾液,结果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受到猛性龋齿的攻击,满口牙都因为龋病而严重损坏。

“科学”吃糖:

一次吃个够,好过吃不停

大众经常认为牙痛不是病,只有痛起来才是要命的事。但其实口腔健康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全身的健康。林焕彩指出,目前,已经有研究指出,致龋细菌等致病细菌在口腔中的长期存在,不仅有可能造成龋病、牙周疾病等口腔疾病,这些致病细菌与冠心病、糖尿病等全身疾病也有相关性,有可能会加剧这类疾病。一些全身疾病也可能会在口腔出现相应的表征,但容易被我们所忽视。比如糖尿病病人抗感染能力下降,就常容易伴发牙周炎,还会出现拔牙伤口难以愈合的情况。艾滋病病人早期也容易出现口腔病损,比如口腔念珠菌病、毛状白斑等。

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的调查显示,龋病和牙周疾病是危害我国居民口腔健康的两种最常见疾病。而这两大口腔疾病主要是由牙菌斑引起的。林焕彩指出,目前我们仍不能彻底根除龋病。我们能做的更多是预防和治疗,通过自我口腔保健和专业口腔保健及时清除牙菌斑。

糖是致龋的重要原因,但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想要退回到原始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太可能。另一方面,糖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完全不吃也不可能。既然如此,我们应该学会科学地吃糖。容易引起龋病的主要是蔗糖,其次为葡萄糖、淀粉等。吃糖次数越多,牙齿受损的机会越大。所以,如果你实在想吃,那就一次吃个够,好过吃不停。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减少每天吃糖的次数,少喝碳酸饮料,进食后用清水或茶水漱口,睡前刷牙后就不要再吃东西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