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味Walkman:人性和科技的双面原声带

爱活网
两年前的10月22日,索尼正式宣布停产Walkman系列的卡带随身听。退役的消息听在耳中,更像是一种解脱,不再背负着已经是沉重包袱的光环,也毋须再面对这个已经完全变得陌生的世界——坐下来,泡一杯清茶,细细回味那只属于那个时代,和自己的辉煌;用心铭记跨世纪后在变革中迷失方向的自我。
Side A Walkman的人生
1. 出身之谜
Walkman怎么来的?相信大家已经看过很多个版本,传诵最广的当属在1979年3月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Walkman之父盛田昭夫看到名誉会长井深大拿着个大东西戴着耳机迎面走来……后略若干字。关于Walkman最初的创意来源,众说纷纭,也不知谁真谁假。时任录放机事业部部长的大曾根幸三以及广告部副总经理的上山秀回忆说,Walkman是公司决策加上一点意外和偶然的产物。
盛田昭夫和井深大
2. 破壳而出
1978年10月时,索尼公司的音频部门进行了一次内部调整,生产磁带收录两用机的磁带录音机部被告知停止生产,把生产移交给收音机部。而在这种公司之间部门相互独立的环境下,如果磁带录音机部想要继续生存,就得创造新的业务来维持原先的利润水平。经过一周的缜密讨论后,大家决定,把当时生产的供专业人员使用,已经具备双声道录音和播放功能的小型口述记录机进行改造,把它变成一种便携式立体声录音机。这便是Walkman的雏形。
外观粗糙的原型机所配备的是一副笨重的耳机,而井深大在几天后到磁带录音机部串门,看到这个组合,在试听过后认为这个原型机的音质值得肯定,但是耳机太大了,他随即建议让他们用研究实验室正在试验的轻型耳机与原型机结合在一起,并把原型机的事情告诉了盛田昭夫。
接下来的事情正如许多传记材料里记录的那样,索尼成立了一个专门的Walkman小组,由盛田自任项目经理,根据原型机的思路,率领团队重新设计了Walkman并敲定了规格标准成本结构等等细节,并在1979年7月完成了首款Walkman——TPS-L2的上市。
索尼Walkman
3. Walkman的80年代
虽然TPS-L2是Walkman系列的第一弹,但叫响Walkman这个名字的是其两年后的继任者,经典的WM-2,它在设计上牢固地“确立了Walkman这个新的产品概念”。
TPS-L2是Walkman系列的第一弹
WM-2和TPS-L2在设计上有很大的差别,最明显的就是磁头安装在盒式磁带仓上盖的背面,这个结构相比按下播放钮移动磁头的TPS-L2来说即节省了大量空间,又能确保磁头和磁带的紧密接触,防止卡带。
和当时例行的工程师主导开发的做法不同,WM-2是最先由设计中心定下规格参数,然后再让工程师按照设计标准进行加工。这种由设计主导的开发流程的结果,便是比TPS-L2轻110g的WM-2,而且它的体积也十分接近于索尼当时有关Walkman的广告宣传——一盘磁带+两节5号电池的大小。
WM-2型Walkman
自1981年亮相以来,仅就WM-2型Walkman,销量很快突破了250万部。在接下来的十年里,索尼顺水推舟,发售了更多不同的Walkman型号,例如首款使用口香糖电池的WM-101,以及无线型的WM-500等等。与此同时,还有不少像爱华,松下,东芝这样的日本本土厂商也在生产同类产品。Walkman可谓是风骚一时。
爱华制随身听
在89年,索尼收购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电影与音乐部门。索尼以Walkman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视听娱乐帝国已经成型。
4. 根基动摇
90年代后期,存储介质技术的更新和突破,多多少少让Walkman和索尼推动建立起来的文化产业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震荡。虽然索尼在这方面的应对措施不能说不到位——MD Walkman是很有力的回应,可是让索尼没有心理准备的事情,还是在进入21世纪后发生了。
2000年正当数字化大潮掀起之时,MP3格式,互联网音乐的兴起,生产使用闪存芯片的廉价MP3播放器厂商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由于这种音乐传播形式已经超出了索尼的产业链掌控范围,此时的他们已经手忙脚乱,与其他唱片公司在对Napster,eMule这样的分享平台的一波波攻势中疲于奔命。
苹果播放器
结果一年之后,一个曾经崇拜索尼,立志要创建另一个索尼,名叫史蒂夫·乔布斯的中年男人,凭借iPod+iTunes组合拳,给了Walkman一记冷酷的KO。乔布斯开出优厚的条件,承诺让与苹果进行合作的唱片公司分享iTunes的利润,争取到了许多支持。反观索尼在网络数字化的路上磕磕绊绊,好不容易在04年建立起网络音乐商店和推出支持这种服务的设备,他们却又死抱着ATRAC音乐格式不放。乔布斯已经和他的iPod甩开了Walkman老远。
在环球和百代都拥抱了苹果之后,索尼只能流下悔恨的泪水,向iTunes低头。
5. 抱憾谢幕
2010年10月22日,索尼公司宣布,由于销售低迷,正式决定停产Walkman磁带随身听。2010年4月最后一批Walkman出厂后,日本本土将不再生产Walkman磁带机,仅在中国保留了一小部分剩余产线。
正式决定停产Walkman磁带随身听
在个人移动设备高度集成化的大趋势下,现在MP3,PDA这样的专攻产品也早就淡出了主流人群的视野,智能手机早已宣告了它们才是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的主角。
就算Walkman品牌现在已经出了手机,我们也明白,它已不再是记忆中的那个Walkman。是的,或许现在我们只能在索尼现在的消费电子产品中寻找到这个Japanese单词的身影,但是曾经陪伴过我们度过那段黄金时光的小盒子,在已经泛黄的岁月里,轮廓依然清晰。
黄金时光
Side B Walkman的人生意义
1. 应时代而生
根据昔日有关生产的报道,Walkman所瞄准的消费目标直指那个年代的流动、年轻的音乐爱好群体,他们有对音乐不间断陪伴的需求;而且出于为年轻人着想,索尼打算以年轻人群能负担得起的市场价格,让Walkman在中小学和大专院校放假之前抢滩。
超出索尼预期的是,在他们对Walkman进行市场调查过后发现,Walkman实际上的消费人群比他们设想的范围要大得多,年龄段从青少年到中老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分布,喜欢户外运动,习惯听音乐;而且最初的TPS-L2是可以供两个人同时听一部机器的,但是Walkman更多的在使用方式中表现出一种个人化,所以后续的很多机器,都是只有一个耳机插孔。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特定的那个时期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一种自我需求,而Walkman的出现刚好填补上了这个缺口。
防水版Walkman Sports的广告
2. 质疑必随变革
如果以现在的眼光,单纯地从需求来看,这只是一个对于随时随地都能享受立体声音乐的响应,因为在70年代,放音设备的大小仍然不适合随身携带,喜欢享受音乐的人们被迫呆在自己家里欣赏。Walkman正是对应这种诉求而生的——但是这个观点,却很难让当时的人接受。
单卡带录音机
具有代表性的是两个从Walkman公开露面以来就反复被提出的论点,一个是在Walkman推广时存在的是否“需要”Walkman。那时人们普遍不认为他们有对随身听的明显“需要”,媒体和评论家们觉得,Walkman的出现,挤兑了人们原本对神圣的宗教语言或是自然环境的聆听需要,是一种利己享乐的推崇。这种论点倾向于对当代文化提出道德批判。
另一个则是随着Walkman的日益普及,一些人开始批评Walkman有反社会性,分裂性的作用。其依据是Walkman允许个体在他们愿意的时候在听觉上切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将可能使得个体变得更加内向、自私和不能容忍其他人和更广泛的“社会”。所以Walkman被认为具有潜在的危险,因为它可以导致人们越来越个性化和四分五裂,并侵蚀公众的生活。
Walkman在最早推出时的广告宣传
3. 击穿社会隔阂
正如上文所言,如果我们换个思考的角度,从一个公众场合和个人空间仍然泾渭分明的时代立场来看,Walkman的出现,打破了这个隔阂,让很多人感到了恐慌。
比Walkman更早出现,同为电子媒介的收音机以及电视机,因为它们也鼓励大众消费达到个人化的效果,同样在普及应用时遭到了社会环境的反抗——只是它们的口径是以家庭为单位,并经过漫长的时间,帮助人们把收听这种行为归类至社会所能理解的私人活动——Walkman则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细化到每一个人,而且Walkman允许人们把私人化的乐趣带入公共领地,这一点当时的电视和收音机做不到。
公共与私人领域的区别,是那个时代(恐怕现在也未曾变过)社会生活组织架构最重要的实质性和象征性的划分。正是因为在划分类别的过程中,代表享乐休闲的个人空间被排除了出去,所以,公共空间有着普遍、集体和理性的思维方式,这样,它就被赋予了优于私人空间的价值和地位。在这样的主流思潮下,为在公共场所能进行私下移动收听,换而言之,创造一种个人空间而设计和销售的Walkman,会被归为“不合时宜”的一类,从而遭到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的强烈排斥。
现在看来仍有些另类的Walkman海报
所幸的是,索尼并非对此熟视无睹,察觉到Walkman所面对的来自社会的敌对态度,耳机渐渐地衍生出更小更不易发现,也几乎不会发出噪声的耳塞;同时也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Walkman,针对它的道德恐慌也逐渐消退而转移至其他新生科技上。
江南style除了忍俊不禁——其所表达的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了
回到索尼和Walkman上来,人们常说只有像索尼这样一个将设计工作置于公司组织和公司文化如此中心位置的日本公司才能创造出Walkman这样有形的文化人工制品。没错,Walkman用精巧的体积和简洁的美学,加上对细节的注重,打动了全球消费者的心弦;同时索尼本身也经常寻求向世界自我表现为一家与众不同的、具有特性的和独具特色的公司。
所以这个消费习惯理论还需要补上一个缺少的元素,就是生产厂商在生产过程中给商品附加的意义。如果你倒带倒回B面的开头,看索尼在定位过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导向:Walkman瞄准的是喜欢音乐的各类年轻人群——不论贫富男女——都能有机会拥有它。这部分意义起到了一定程度上指导消费习惯的作用。
Walkman
如此一来,消费者有机会在消费过程中,达成与生产者的互相认同,并在人群中传播。这或许是我们常说的,品牌效应,口碑。
大家不妨试试把这个模式套用在今天的苹果上看看。因为苹果的品牌运作模式的灵感,就来源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索尼。而这也是苹果曾经的CEO约翰·斯卡利所说的那样:“史蒂夫很希望做到像索尼那样。他不想学IBM,他想成为索尼。”然后我们有了今天让人又爱又恨的苹果。
下一个改变我们生活的Walkman是谁?
下一个改变我们生活的Walkman是谁?
朝九晚五的来来回回路上,我们挤着公共交通,用手机听音乐,用手机浏览新闻,用手机读小说,用手机看电影……放眼移动计算已大行其道的当代,大概已经不会有人认为某款特定的消费电子商品还能像Walkman一样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彻底的变革,更多人会期望像Google这样的互联网巨头去引领时代的潮流,把我们带向更美好的未来。
不管怎么样,一定要相信。科技进化生活。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