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唱歌老鼠的秘密

南方都市报

关注

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开始研究一只奇特的老鼠,这只老鼠能发出频率很高的声音,研究发现这种声音居然有旋律,这是只会唱歌的老鼠。可是这只老鼠死后就没有留下能唱歌的后代,80年过去了,新的研究开启了啮齿类动物的有声世界。

底特律,1925年年底。

一个名叫克拉克的人在自家房子里发现一只非常特殊的老鼠,这只老鼠能发出有旋律的尖叫声,好像鸟的叫声,又好像在唱歌,居然是一只会唱歌的老鼠,这在之前还从未听说过!于是克拉克做了所有人都会做的事情,千辛万苦把老鼠捉住,然后养在笼子里。克拉克很想利用这只奇特的啮齿类动物赚点外快,就把它带到集市上表演赚钱,很快老鼠和它的主人一起声名远播,不相信老鼠会唱歌的人都慕名前来,为此赌输的人也不少。“闻风而动”的还有著名音乐家玛塔·格里姆,他在克拉克的家中看到这只神奇老鼠并聆听了它的歌声。音乐家从专业的角度评论:老鼠的歌声非常纯净,从底特律哺乳动物范围来看,这只老鼠的音乐造诣是很高的。得到音乐家的专业肯定,克拉克越发觉得自己抓到的老鼠非同一般,有点像动物界里的“精灵”,他觉得让这样的生物在市集上“卖艺”有点不妥,于是把老鼠送到了密歇根大学的实验室,相信那里有很多科学家能用科学手段研究它的神奇之处。

不止一个科学家确认这只老鼠会唱歌,他们惊奇于这只老鼠的天赋和唯一性,但是没有科学家知道这是为什么,也没有任何科学手段能分析它的生理构造。当时基因技术还没有起步,没有科学家意识到应该留下这只“老鼠帕瓦罗蒂”的D N A样本,只是希望能否通过交配产生更多会唱歌的小老鼠。科学家们让“帕瓦罗蒂”和实验室里饲养的老鼠交配,十多个月的时间里“帕瓦罗蒂”产生了很多后代,但是除了几只能发出声频略高的尖叫声外,旋律和质感都完全无法和“帕瓦罗蒂”相比,其余的叫声都和普通老鼠一样。1931年,当老鼠“帕瓦罗蒂”寿终正寝的时候,它的歌声就真的成为“绝唱”。很多人为之惋惜,而惋惜情绪的精华体现为一篇于1932年发表的科学论文。

随着时间流逝,“帕瓦罗蒂”的嗓音和这篇论文逐渐被人遗忘,“老鼠唱歌”成为一种笑谈,再不会有人相信了。

不过最近又有学者对这桩历史谜题产生兴趣,她就是北卡来罗纳州立大学的生物学家玛提娜·喀尔克尼斯·鲁贝尔。鲁贝尔的专长是研究蝙蝠和老鼠,她过去的研究重点是蝙蝠的动物行为和森林保护的关系。因为深入了解蝙蝠独特的超声波,她开始对老鼠家族发出的声音或者是超声波感兴趣,在这个课题上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上个世纪30年代初有关“帕瓦罗蒂”的论文和报道。重新阅读这篇论文和当时的见报故事后,她对“老鼠唱歌”有了全新看法,她认为会唱歌的老鼠肯定不止“帕瓦罗蒂”一只,“帕瓦罗蒂”死后还不断后继有人,现在也有,只不过“帕瓦罗蒂”的歌声碰巧能被人类听见,而其他老鼠的歌声我们用耳朵听不到,如果调整聆听的方式,就能听到意想不到的东西。

鲁贝尔和几个研究生来到北卡来罗纳州的一片荒林进行野外实验,她们戴着草帽,带着捕鼠陷阱、笔记本、秤、一台手提电脑、一些录音设备,还有一张由6条长电缆交织成的大网,上面连接着灵敏的麦克风,他们希望利用这些麦克风录下老鼠的歌声。

这片荒野肯定不像童话中动物精灵经常出没的地方,更不是神秘的原始森林,这里就是被田地包围的一片小松树林,四周都是玉米、烟草和棉花,是附近社区野生动物活动的最后乐园。不过对于鲁贝尔和她的研究助手来说,这里的条件是最合适的。首先松树林是世界上最安静的树林,这里一年四季几乎没有鸣鸟驻足,这样就没有鸟鸣声的干扰;此外附近都是喷洒了农药和杀虫剂的农田,因此各种昆虫也很少,所以昆虫鸣叫声的干扰基本也消除了。此时林子里所有人都是研究动物超声波的专家,已经习惯了工作的时候不会发出任何声音,就连呼吸声都是小心翼翼的,因此人为干扰更是完全消除。在鲁贝尔带领下,所有工作人员熟练地、安静地把连接着众多麦克风的大网仔细铺在树林根部,为保证麦克风的录音效果,每一步都要小心不踩在树枝或者枯叶上。

鲁贝尔大学里学的专业是生物学,她19岁的时候得到在加拿大萨克斯齐温省里贾那大学实习的机会,课题是研究蝙蝠行为学。那半年的时间里她白天睡觉,晚上外出到野外观察并记录蝙蝠,尤其对它们的雷达超声波感兴趣,这个昼伏夜出的习惯维持到现在。如今她是动物行为学专家,最精通于动物如何发出不同波段的声音。她已经在黑暗的森林里度过几千个夜晚,对于深夜森林里的种种声音她是绝对的行家,她能区分不同鸟鸣声和不同昆虫的叫声,也能区分青蛙和蟾蜍的声音,甚至能区分蝙蝠在交配期发出超声波的微小异常。当然很多时候她也听到奇怪的声音,自己无法判断。

鲁贝尔相信很多个深夜,那些自己听到的陌生声音应该是老鼠发出的。她相信80年前底特律那只会唱歌的老鼠一定有美妙嗓音,因为当时的报道很详细,之后再收集相关材料时她发现,每隔20年左右就会出现一只会唱歌的老鼠,有的可能确有其事,有的可能是假新闻,还有的纯粹是文学杜撰,无论真假之后的“老鼠歌星”受关注度都没有底特律的那只多,后来这些会唱歌的老鼠和底特律那只相比歌声如何也没有人知道,因为再没有人进行有关研究,因此可以确定,这些会唱歌的老鼠都没有把“绝技”传给后代。自己在实验室的研究中也发现,有一些老鼠能发出频率极高的声音,人类的耳朵是听不见的,但是这种高频声音从未在野外环境下被研究过,也没有人知道这种声音对于野鼠意义何在?

在加州门特雷县鲁贝尔有一个固定的野外研究点,她从1996年起每年都要在这里蹲一段时间。她发现当地有两种野鼠好像会发出声音互相交流,有时是警戒,有时是分享食物,有时好像是私下讨论她的存在。在一些晚上,鲁贝尔能用人类耳朵的极限听到这些老鼠的叫声隐隐带着高低起伏的旋律,那种若隐若现的声调就好像水手看到若隐若现的地平线。

2004年鲁贝尔和助手们借到一台可以手提的超声波记录仪,她把记录仪带到了加州门特雷县的野外研究点。在之前研究野鼠行为特征的时候他们曾捕捉过一些野鼠,在它们身上做记号再释放,很多外形独特的老鼠有自己的名字,就算没有名字的,尾巴上或者耳朵上多数也会有个小夹子,写着数字作为代号。只要被“数字化”的老鼠,鲁贝尔都知道它们的鼠窝在哪里。记录仪上被串连了很多麦克风,他们在白天野鼠们都呼呼大睡的时候小心将麦克风置在鼠窝入口以及它们夜里的活动范围里,然后“静待佳音”。

一个漫长的夜晚过去了,研究者们将记录仪带回实验室,他们头戴特殊的耳机,用很慢的速度听录音,这样能降低声音的频率。一般人已经习惯自己说话的速度和音频,如果用很慢很慢的速度说话,你会发现自己的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这是同样道理。如果听到觉得异常的声音,他们就用声音摄谱仪把其转化成声波图像,图像上的波峰和波谷代表声音的频率。鲁贝尔的一个同事听到一种异常的声音,而且是音量很大的,研究团队马上用声音摄谱仪和电脑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这不仅是之前从未听到过的声音,而且这是一像座头鲸的歌声,在高低起伏的时候也有如泣如诉的回转,这声音的声谱虽然没有座头鲸的那么完美,但是也足以令研究者们惊奇。

后来证明这是鹿小鼠(d eerm ouse)的声音,当地的一种野生鼠。

之后,鲁贝尔的研究团队利用同样的研究方法在加州的野外研究点记录了很多鹿小鼠的超声波声音,不敢说所有鹿小鼠都好像“帕瓦罗蒂”那样的“歌手”,但很多的确有唱歌天赋,然后鲁贝尔的团队又来到美国东北部,这里有鹿小鼠的一种近亲。研究发现有些歌声是只有雄鼠才会发出,而有些是只有雌鼠才会发出,有些特殊的歌声只有在极为庄严的场合才出现,例如交配。而且,不同种类的鹿小鼠近亲发出的歌声也略有不同,就好像知更鸟和鹪虽然是近亲,但是鸣叫声却不同。或许就是这种不同让老鼠们区分彼此是不同种类。更有趣的发现是,有的种类老鼠的歌声,随着老鼠年龄增长其熟练度和复杂度都与日俱增,有的种类却不会。对于一些野鼠,歌声和旋律是与生俱来的,研究人员把这种野鼠的后代放在实验室里饲养,完全与其他同类隔绝,结果它们也能歌唱,其旋律和野外的亲戚唱得完全一样。鲁贝尔已经记录下4种野鼠的独特歌声,当然她相信有更多种老鼠会唱歌,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发现。

啮齿类的世界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沉默的,不曾想到这恰恰是个充满旋律和节拍的世界,只不过这些歌声不像鸟类的婉转鸣叫声,是人类能听到的声频,另外这些歌声不像鸟鸣声具有穿透力和空气传播力,能在很远之外听到,老鼠的歌声只能在很短距离里传播,从一只老鼠的耳朵传到另一只老鼠的耳朵。这仍是一种神秘的歌声,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期待研究者继续探索。其中一个课题就是老鼠的世界里会不会有“模仿鼠”,就好像“模仿鸟”会模仿其他鸟类、甚至是其他动物的声音。鹦鹉是最出名的“模仿鸟”,训练之后能发出几百种声音,但是在野外模仿鸟也不少,那么老鼠会不会模仿其他种类的声音呢?鲁贝尔迟疑地说:“可能不会有,现在还不敢设想,不过也许可能,谁知道呢?”

鲁贝尔的研究发现告诉我们,每个动物都以独特的方式存在于地球上,它们有非常敏锐的感知能力,有属于自己的独特交流方式,更有千奇百怪的声音,不能因为人类听觉的能力有限,就忽略这些声音的存在和美感。细菌互相交流是通过释放化学成分,蚊子通过侦查动物呼出的二氧化碳寻找食物,蚂蚁能看到人类肉眼看不到的光谱两端的极光,海龟在大洋里巡游依靠地球的磁场指引方向,鸟类不仅能看见花的艳丽色彩,还能看见花瓣上的紫外线斑纹,和人类肉眼看到的相比那又是怎样灿烂的世界?蛇通过感知温度判断方向或者寻找食物,它们能察觉几分钟前美洲虎留下的脚印的温度,还有兔子呼吸的温度。所有这些奇特的动物感知能力都还未被人类充分了解,那是因为相对野生动物来说,人类的感知能力是非常局限的,我们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在动物世界里都属于不灵敏。鲁贝尔在黑暗的森林里艰难地竖起耳朵听,她在听的其实是充满光彩和喧嚣的世界。

每天夜晚记录到的特殊超声波有很多,之后用声音摄谱仪和电脑分析的过程是无聊而漫长,与之前的“歌声”进行对比更需要大量电脑工作。不过鲁贝尔的团队仍在默默继续,在常人看来,这真是无聊至极,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这是了解自然的一点小进步:从这里起步,研究人员相信其他啮齿类动物也会利用超声波,这些超声波在野生栖息环境下具有特殊意义。很多动物能发出超声波,但是在生活中利用超声波的目前仅在蝙蝠、一些海豚与食虫昆虫和蛙类身上发现,这些动物发射超生波的目的多半是用于捕食———蝙蝠和海豚就是典型,海豚发出的超声波滴答声打到可食用鱼身上后返回来,海豚收到反射回来的声波根据方向去捕食,不过至今科学家仍不知道为什么海豚能分辨出不同的鱼反射回来的声音;蝙蝠也是以超声波来发现昆虫和障碍物。但是在啮齿类动物群体中,除了实验室环境下,野外使用超声波是罕见的,而野生鹿小鼠“歌唱”的目的,从目前的观察来看和觅食并没有强大联系。而且野鼠产生的超声波从复杂程度上说,几乎可以媲美蝙蝠,海豚发出的超声波经过分析只是机械重复的滴答声,一些昆虫相对复杂一些,但是蝙蝠的最精密,鲁贝尔曾在门特雷县录到鹿小鼠歌唱的7种音调,每种应该有各自的目的,她认为老鼠的超声波交流有强烈的复杂性和社交性,包括确认领地、确认亲属、幼儿和母亲的交流、信息共享、吸引交配对象(这点和鸟类非常类似)以及发出警报等等。

那些写在纸上高高低低的声谱,有的或许是噪音,有的却可能是天籁。

原作:RobDunn

编译: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