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AMD龙系列命名终止 全新VISION理念

作者:小熊在线-Magic


无标题文档

  AMD将弃用龙系列命名 改用字母法则

  AMD将弃用龙系列命名 改用字母法则

  近日,有消息表示,AMD将对其所有处理器系列的产品命名,进行一次革命式的变革,使用了多年的以“龙”系列为代表的命名方式,将要被打破。面对复杂而多变的市场而言,只有不断的进化和改变,才能适应未来的市场发展。而到目前为止,AMD推出的“毒龙”、“闪龙”“速龙”以及“羿龙”都代表了一个AMD时代的精典,而用户对于这些命名,也都十分的熟悉了。

  而在2011年,融合的大趋势已经势不可挡,所以AMD也是为了强调其“VISION”视觉理念,AMD将会彻底放弃Phenom(羿龙)、Athlon(速龙)、Sempron(闪龙)、Turion(锐龙)等处理器品牌名,改而通过字母序列将处理器划分为不同等级。

  而今年AMD刚刚发布的Fusion APU产品的命名上就可以看出,Fusion APU并没有冠以任何龙系列的命名,而是直接用AMD E系列、AMD C系列以及嵌入式平台的AMD G系列为命名规则。

  今年的稍晚些时候,AMD将先后发布Llano APU高性能融合平台和Bulldozer推土机桌面高端平台,同样不会采用任何处理器品牌,其中前者命名为AMD A系列,隶属于VISION Ultimate至尊版、VISION Premium豪华版,后者则命名为AMD FX系列,隶属于VISION Black发烧友版、VISION Ultimate至尊版。

  AMD经典系列回顾:“毒龙”(Duron)处理器

  AMD经典系列回顾:“毒龙”(Duron)处理器

  相信一些老玩家一定听说过“毒龙”(Duron)系列处理器,属于AMD的第七代(K7)处理器,其中文官方名称为“钻龙”,根据其英文发音被俗称为“毒龙”。

  2000年6月,AMD在Athlon处理器基础上简化而来推出了Duron处理器。毒龙处理器的推出,主要是打击竞争对手的低端市场的产品,当时主要是Intel的赛扬系列处理器,毒龙系列处理器当时在市场上的定位,主要是性价比优势非常明显,并且当时的很多毒龙处理器也可以通过铅笔破解,以提高其性能。

  AMD前后共发布了基于Spitfire(烈火)、Morgan、Applebred 3种核心的Duron处理器。AMD已于2004年停产Duron处理器,Duron正式走入历史。其市场地位由AMD公司推出的Sempron处理器接任。

  AMD经典系列回顾:“闪龙”Sempron处理器

  AMD经典系列回顾:“闪龙”Sempron处理器

  Sempron,中文官方名称为“闪龙”,用以取代Duron处理器及与英特尔公司的Celeron和Celeron D处理器竞争。名字方面,“Sempron”来自拉丁文的“semper”,意即“每天”,代表Sempron为每日的运算之选。

  第一代Sempron处理器采用Athlon XP的“Thoroughbred”及“Thorton”内核,使用Socket A插座,拥有256KB第二层高速缓存及166 MHz FSB(FSB 333)。而最后一款使用Socket A的3000+则使用Barton内核,拥有512KB第二层高速缓存。

  第二代Sempron处理器使用Athlon 64的“Paris”及“Palermo”内核,以及Socket 754插座,其第二层高速缓存仅提供128KB和256KB。

  2006年,AMD推出Socket AM2版本的Sempron处理器,其功能与之前的版本相同,但支持DDR2 SDRAM存储器控制器。普通版本的TDP功耗值为62 W,低功耗小型化版本则为35 W。现正发售的Sempron处理器为S754及AM2版本。

  2008年,AMD推出双核版本的Sempron处理器,首款产品型号为2100+,时钟频率1800MHz,TDP功耗值为65w。

  AMD经典系列回顾:“速龙”Athlon处理器

  AMD经典系列回顾:“速龙”Athlon处理器

  而AMD的“速龙”(Athlon)系列处理器,可以说是AMD最为成功的一系列产品,1999年6月23日AMD推出了第一款Athlon处理器,其名称取自田径运动的“十项全能” (Decathlon)。首批处理器的时钟频率介于500到700 MHz之间,其插槽为Slot-A,核心修订版本是"K7",延续了它家族中前辈K6处理器的命名规则。并带有512 KB的半速L2 cache,及后抢在Intel之前推出了1Ghz处理器的版本。

  Athlon 雷鸟 AMD于2000年6月发布了“雷鸟”核心的Athlon处理器,由其核心英文含义而被俗称为“雷鸟”。该系列的Athlon处理器以0.18微米工艺制造,并率先使用较为先进的铜互连工艺,但却使用了较为落后的陶瓷封装。此系列有100 MHz和133 MHz两种外频的型号,频率从650 MHz到1400 MHz,带有256 KB的全速L2 cache,使用Socket A接口。

  Athlon MP这是AMD Athlon 系列中,支持两颗或更多 CPU 运算的CPU。她和Althon XP的区别是支持多一颗或以上的CPU 。官方支持的芯片组有支持两颗CPU 的AMD-760MP和AMD-760MPX。

  Athlon XPAthlon XP是AMD在雷鸟核心的Athlon基础上改进而来,前后共发布了Palomino、雷鸟、Barton、Thorton四种核心的Athlon XP,同样使用Socket A接口,却改用了更为先进的OPGA封装。并在这一系列处理器上AMD重新使用了PR值来标称处理器性能。

  Athlon 64Athlon 64处理器是一款64位微处理器,代号为ClawHammer,于2003年9月23日发布。第一款的型号是Athlon 64 3200+,实际时钟频率为2.0 GHz,使用的插座是Socket 754。Athlon 64分为64、X2和64-FX三种不同版本,当中以Athlon 64 FX的效能较前者为强大,与Opteron相似。Athlon 64除支持AMD64外,还兼容16位和32位的x86平台。

  Athlon X2Athlon X2是AMD的双核心处理器,为了与当时Intel的Pentium D处理器进行竞争,由于核心功耗相对Pentium D处理器为低加上效能突出,处理器读取存储器无须像对手一般需经过北桥,当时成为最具效能的x86处理器架构。

  AthlonII X2/X3/X4:Athlon II 系列采用 AMD K10 微架构,与 Phenom 系列不同的是,Athlon II 处理器均不设L3缓存,但把旧有的每核 512KB L2 缓存增至每核 1MB(四核仍为 512KB)。另外,Athlon II 的双核产品均属本地设计(四核心系列部份不是),即并非通过屏蔽一颗四核处理器的其中两个内核,因此处理器的TDP功耗也比Phenom II系列为低。三核心的 Athlon II 之核心架构也是与Athlon II X4相同,只是将其中一颗核心屏蔽起来作为市场区隔。

  AMD经典系列回顾:“羿龙”Phenom处理器

  AMD经典系列回顾:“羿龙”Phenom处理器

  AMD的“羿龙”Phenom是AMD采用K10微架构的处理器系列之一,型号分别为四核心(Phenom X4 9000系列,代号:Agena)及三核心(Phenom X3 8000系列 代号:Toliman),而AMD Quad FX 平台(代号:Agnena FX)的高级产品会以Phenom FX的名义推出。大多数产品均使用Socket AM2+插槽,只有部份高级FX型号会使用Socket F+插槽。而K10双核心的产品则会以Athlon X2的名义推出。Phenom处理器在中国的官方中文名称为“羿龙”,而台湾则译为“飞龙”。

  AMD Phenom处理器和之前所推出的Athlon X2处理器除了核心数量的不同外,另一个最大的不同点在于,Phenom处理器还额外集成了至少2MB的L3高速缓存。 AMD Phenom 9000系列是真正的四核心处理器,意思是它在同一片芯片上即包含了四个处理核心,而Intel的四核心处理器Core 2 Quad则是利用多芯片模块(MCM)的方式,将两个双核心处理器的芯片安置在同一个基座上,然后两片芯片之间再以bus互相连接。

  2007年11月19日,AMD发布两款Phenom四核心处理器,型号分别为Phenom 9500及9600。但由于Phenom B2步进核心中,一项有关于TLB的错误,导致目前所有Phenom B2步进核心的处理器均无法顺利提高时钟频率,也无法推出更高时钟频率的Phenom 9700与9900。AMD在2008年发布B3步进核心来修正TLB的错误以提高时钟频率。Phenom 2.3GHz的B2核心只等于B3核心 2.0GHz。

  2008年1月18日,AMD首席执行官Hector Ruiz在季度财务会议上告诉分析师,AMD已解决严重影响Barcelona核心的Opteron和Phenom处理器生产、出货的TLB Bug。三核心的Phenom 8000系列和65W低功耗的四核心Phenom 9100E将在第一季度发布,“更高频率的(四核心Phenom)会在第二季度跟进”。

  AMD于2008年第二季度推出B3步进的Phenom 9600处理器,也已经供货。此外,为了令消费者不会被新旧版本混淆,原定命名为 Phenom 8700、9700及9900的B3 Stepping核心,将会易名为 Phenom 8750、9750及9950,加强消费者购买信心。

  2008年3月27日,AMD正式发布了业界首创的三核心处理器“Phenom X3 8000”系列、新B3 Stepping的四核心“Phenom X4 9x50”系列,还有一款功耗仅65W的节能型9100e。AMD同时也恢复了以X4标注四核心、X3标注三核心的型号命名方式,LOGO上也都加上X4、X3字样,这样就更方便得让用户分辨产品类型。

  AMD经典系列回顾:“羿龙”Phenom II处理器

  AMD经典系列回顾:“羿龙”Phenom II处理器

  Phenom II是AMD45纳米制程多核心处理器的一个家族,是原Phenom处理器的后继者。Phenom II的Socket AM2+版本于2008年12月推出。而支持DDR3存储器的Socket AM3版本则于2009年2月9日推出,分3核心和4核心形号。

  在2010年04月26日开始正式出售Phenom II x6 处理器,以平价方式对抗对手i5及i7既产品。

  1000T系列:旗舰产品,本地六核和高达9MB的高速缓存。

  900T系列:通过屏蔽2个核心使之只有4个核心(市场上称为"X4",与"X6"之对比),和L3高速缓存。

  900系列:拥有所有核心和L3高速缓存。

  800系列:屏蔽了2MB高速缓存,核心只拥有4MB的L3高速缓存。但核心数量没有改变,维持4个。

  700系列:通过屏蔽1个核心使之只有3个核心(市场上称为"X3",与"X4"之对比),但是L3高速缓存仍然维持6MB。

  500系列:通过屏蔽2个核心使之只有2个核心(市场上称为"X2",与"X3"或"X4"之对比),但是L3高速缓存仍然维持6MB。

  AMD经典系列回顾:“炫龙/锐龙”Turion处理器

  AMD经典系列回顾:“炫龙/锐龙”Turion处理器

  AMD Turionth处理器是AMD公司的64位移动平台处理器,其中文官方名称为「炫龙」,与英特尔的同类产品Pentium M与继承者Intel Core竞争。该处理器使用Socket 754插座,拥有512KB或1MB的L2缓存,内建64位单通道内存控制器,以及单向800MHz、双向1600Mhz的HyperTransport传输速度。另外,第二代的Turion 64 X2及其他AMD移动型处理器使用新的Socket S1插座,已于2006年推出。2008年推出Turion 64 Ultra。从2009年开始中文官方名称改为「锐龙」,并推出Turion II和Turion Neo。

而Turion 64 X2,是AMD在笔记本电脑平台上推出的处理器,中文名称翻译为炫龙,支持64位运算,主要是与英特尔的Intel Core Duo T系列及Intel Core 2 Duo T系列竞争。这款处理器在2006年5月17日推出,全部支持DDR2内存,使用Socket S1 638针脚插座,支持AMD 虚拟化技术,而且省电能力更进一步。

AMD最初销售的Turion X2处理器使用IBM的90nm绝缘硅技术制造,核心代号为"Taylor"与"Trinidad" 。于2007年5月,AMD转向了采用 绝缘体锗硅 制造工艺的 65nm 制程,该工艺由 IBM 和 AMD 共同合作,产品性能甚至有40%的提高,65nm产品的核心代号为"Tyler"。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