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大学博物馆展示国内最早手机:有20厘米高(图)

重庆晚报

关注

本周六,重庆邮电大学将迎来60周年校庆。今天上午,该校的校史博物馆正式揭幕并对外开放。在这座号称全市最大的校史馆里,除了展出学校的历史之外,还收藏了一大批各类通信设备,见证了新中国邮电事业的发展。

即日起,市民朋友也可到这个博物馆看一看,手机是如何从比砖头还厚变成比手掌还小的发展过程。

郑建宏

重庆邮电大学教授、重庆移动通信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行业的著名专家,研发制造出中国自己的3G手机。

杨廉斯

1963年毕业,我国通信行业著名专家,上世纪80年代成功研制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数字微波通信系统,该设备建成了我国第一条跨海数字微波电路。

黄成芳

1963年毕业,原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研究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参与我国第一颗弹道导弹、第一颗同步卫星、第一颗洲际导弹的研制与开发。

刘有虞

1963年毕业,原信息产业部电子第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参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研发,1999年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

杨胜万

1965年毕业,空军指挥学院原副政委,空军少将。1988年被授予空军大校军衔,1996年晋升为少将,成为仡佬族迄今为止唯一的将军。

最早手机有20多厘米高

在校史博物馆有一大堆各式各样的手机,特别是一个比一个个头大的“砖头机”更是抢人眼球。

这里最老的一部手机是“Shuttle Ace 700”,也是国内最早的手机,足有20多厘米高,七八厘米厚,完全是一块结结实实的大砖头。但它的通讯功能却非常弱,只能在有固定电话机的地方工作,相当于现在的“子母机”。

如今进入数字时代,手机做得越来越小,从“砖头机”变成了“掌中宝”,功能也越来越多,从黑白屏到彩屏,从只发单音到可以听MP3,从只能通话到可以上网视频,“砖头机”完全成为古董。

用“大哥大”得花两万多元

上个世纪80年代,进入模拟手机时代后,仍然是“砖头机”的天下。这里展出的一部摩托罗拉8900X,个头比“Shut-tle Ace 700”略小,但立在桌上仍然是一尊庞然大物。

据介绍,这部手机当时售价为17000元,还得交纳入网费6000元,安装费460元,才能使用。这部手机的使用费也极其昂贵,每个月月租都要150元,接打电话双向收费,每分钟的通话费用是0.5元。

当时大部分中国人的家庭月收入不过数百元,这款被称为“大哥大”的手机,的确也只是富豪级的“大哥”人物才能消费得起的奢侈品。

固定电话从人工到自动

此外,馆内还陈列着一台最原始的磁石交换机,它的体积比一台钢琴还大,却只能容纳30门电话。在磁石交换机的旁边是一台人工话务转换台,它已经有50年的历史,在破旧不堪的台面布满了孔洞和按钮开关,所有人的电话通话都要借助它来完成。

随着历史的进展,电话从人工走向自动。在校史博物馆里收藏有一台步进制自动电话交换机。从50年代后期起,我国开始生产步进制电话交换机,有了它,电话终于可以自动接通。

对于重邮的毕业生来说,在校史馆里可以随时查到自己的毕业照并播放出来。这里设有一个毕业照触摸查询屏,可以查询到60年来每一届毕业生的毕业照,然后通过投影仪直接投影在墙上,让大家找回当年的记忆。

记者 汤寒锋 姜莹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