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再次挖掘吸引眼球 馆长直面争议话题

新浪新闻
10月10日,是秦始皇兵马俑发现35周年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开馆30周年。而在四个月前,在时隔35年之后,兵马俑一号坑的再次挖掘使秦始皇陵又一次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这次挖掘有什么新发现?未来秦始皇陵什么样?晨报特派记者走近兵马俑,实地探访其未来保护发展之路。
今年6月13日,兵马俑一号坑开始了第三次挖掘,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关注。目前,经过4个多月的发掘工作,考古人员已清理出战车遗迹两乘、战马8匹、陶俑二十余件以及大量的车部件、青铜兵器等。目前发掘工作仍在科学地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中。
在发掘现场,考古人员小心翼翼地用刷子清理土层,并用一种特殊的漆来保护暴露出地面的兵马俑。由于这样的场面平常难得一见,这里成了游人驻足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很多外国游客更是惊讶地张大嘴巴,用手里的DV记录这一难得瞬间。
针对此前外界“挖还是不挖”的一些争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馆长吴永琪先生坦然面对:“社会上有些不理解的意见,说秦俑馆没钱了,所以挖一点骗大家来,其实不是这样的。一号坑发掘35年了,它整个的情况,甚至它的性质,现在是有争论的,甚至有些完全颠覆传统观念的观点。我们要说清楚,要言之有据,而埋在地下不挖的话根本说不清。当然,考古发掘启动以后,可能会带动一些人愿意来秦俑馆看,我觉得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我们希望观众来看,所以向社会展示,或者传承,这是我们最终的目的,保护也好、考古发掘也好,展示也好,利用也好,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让大家都来看这个博物馆,理解博物馆,特别是对孩子、对学生,一定要看博物馆,看了博物馆以后你可以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部分精品文物首次对外展示,秦皇公子头部中箭而亡
秦始皇陵园在秦代名“丽山园”,面积56.25平方公里,历时38年建造,用工70余万人次。人们公认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奇迹,而实际上它只是秦始皇陵的冰山一角。秦皇陵内“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
陵园建制“若都邑”,一切体现“事死如事生”的丧葬理念。考古发现大型地面建筑遗址十多处,大型陪葬坑、陪葬墓、修陵人墓等600余座,现已出土重要文物五万余件。不久前,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举办 “丽山园”遗珍,这也是秦始皇陵园出土文物精华展首次对公众开放。116件文物精品中,有些此前从来没有对外展示过。吴永琪馆长称,有一个银蟾蜍的银器,连他都是第一次见到。
展览现场的珍禽异兽坑中,展出数件栩栩如生、即便2000多年后的今天看起来依然是极为传神的动物泥塑。更有意思的是,在这些珍禽异兽旁边的展柜中,还展示有表情安详、跪坐在地的跽坐俑,原来他们都是专门饲喂动物的仆人。
据记者观察,展览中展出的部分跪姿秦俑描绘细致到脚底鞋的纹路都清晰可见,令人惊叹。而铜车马坑出土的铜车马,甚至细致到连搭扣、连接处的构造都清晰可见。有些成分和技术是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一百年前才初步掌握的,可见当时秦文明的发展程度。
展览中,一件插有铜镞的头骨备受关注,被认为属于被秦二世所杀的秦始皇的公子。博物馆副研究馆员王芸解释说,该头骨出土于陵园外城的上焦村西,在17座陪葬墓中已发掘8座,当时出土时的尸骨的零乱表明墓主人均非正常死亡,有的似乎被肢解,有的被射杀,有的被砍杀,墓主人都是被秦二世杀害的公子和公主,有的去世时大多仅一二十岁。王芸说,此次展出的头骨则可能为一公子在玩耍时,突遭射杀。现状可见头骨的下颌骨向前凸出,显得十分痛苦和恐惧。
修复陶俑费时费力,十余人6年仅修复8具
吴永琪馆长介绍,兵马俑的修复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他举例说,仅仅8个俑的修复和维护就花费了十几个人6年多时间,从1994年开始直到2000年才结束。
由于修复工作的难度大,秦始皇陵兵马俑陪葬坑内约有真人真马般大小的陶质兵马俑近8000多件,但从兵马俑被发现至今,35年过去了,目前发掘的兵马俑仅约占总数的1/6。而占地面积最大的一号坑共有兵马俑6000余件,仅有1087件被修复,不足一号坑的1/5。
1976年,兵马俑二号坑出土的彩绘跪射俑就真实再现了秦兵马俑的原貌,也再次证明坑内所有的兵马俑原来都是通体彩绘的。实际上,在1974年发现的1号坑中,也有不少彩绘陶俑,但是限于当时的条件和意识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就在考古人员准备照相存档的短暂瞬间消失。
稍微了解一点兵马俑的人都知道,当初所有的俑都是“彩绘入土”的。在经历了焚烧、坑体坍塌及山洪冲刷等人为、自然因素破坏后,大部分彩绘已经消失。残留下来的彩绘保存状况也不好。彩绘秦俑颜料层内部的凝结力、彩绘的各层之间、底层与陶体之间的黏附力都很微弱;特别是底层对失水非常敏感,出土后,环境变化使得漆层失水,引起漆层剧烈收缩、锡裂、起翘、卷曲,造成彩绘脱落。吴永琪回忆说,“当年有两个原因造成彩绘消失,一是那时候没有技术和材料,二是没有严谨的保护意识,早期发掘仅仅是把它挖出来。”
直到1979年博物馆成立后,才开始尝试用乳胶漆对兵马俑进行保护。吴永琪表示,这时大家才逐步意识到文物保护比考古发掘更重要,“坦率地讲文物保护是一个奢侈性的行为,当老百姓还在饿肚子时不可能去欣赏保护艺术品,文物保护的水平也一定是随着国家科技水平和国家经济力量的增长而提高。”
兵马俑彩绘技术初解,彩绘俑数据采集引入3D技术
针对秦俑挖掘中碰到的霉菌现象,博物馆与在抗真菌研究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比利时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进行交流合作,筛选出数种防霉剂及多个复合配方,使秦俑遗址霉害得到了有效治理和控制。
据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总工程师周铁介绍,博物馆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研究,并与德国巴伐利亚州文物保护局合作研究,采用显微断面观察和显微摄影技术,对秦俑彩绘的层次结构进行全面、系统地剖析研究。
在运用多种现代科学仪器分析彩绘原料后确认,兵马俑的彩绘底层和褐色有机层的主要成分为中国生漆,颜料大多是天然矿物颜料(如朱砂、石青、石绿、磷灰石、铅丹等)。同时,可初步断定秦俑彩绘颜料粘合剂为动物胶。
在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博物馆提出了新的保护实验思路——采用具有抗皱缩作用的材料置换生漆层中的水分是防止生漆层皱缩的最安全、最实用的方法。2001年,《秦俑彩绘保护技术研究》项目通过了国家文物局鉴定,被认为“在以生漆为底层的彩绘文物保护领域中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周铁表示:“从最早这套方法成功,应该是1996年,到现在十几年了,无论是从肉眼观察还是仪器测试没有任何变化。根据我们选用的材料和我们的预期情况,它保存几十年应该没有问题。而且我们这种方法还有一个好处,它不影响再处理,如果将来有了更好的技术再进行保护,也不会受影响。”
和敦煌莫高窟正在进行的工作一样,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也开始了数字化进程,投资几十万元用3D技术在建一套数字影像技术,将每一个兵马俑尺码、大小和色彩的数据都采集下来,通过数码成像系统让色彩鲜艳的彩绘俑“永葆青春”。记者在一号坑挖掘现场一侧看到,工作人员正在给兵马俑拍摄图片,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兵马俑如同穿越时空来到了现代社会。
规划大遗址保护概念,反对现在开挖地宫
吴永琪馆长透露,30年来,博物馆已接待游客5000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500万人次。未来,秦始皇陵将采用大遗址概念进行保护,在秦始皇陵核心区2.13平方公里正在建设的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将于2010年建成。届时游客将可参观到利用花草树木不同品种、形态展现出的秦始皇陵园的整体格局、规模,同时还可动态参观考古发掘。
10月10日, 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依托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正式挂牌成立,成为继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之后的中国第三大博物院。
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陕西省政府开始动工建设秦始皇陵遗址公园,项目总投资达到5.53亿元人民币。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目前,在56.25平方公里的秦始皇帝陵园内已发现大型地面建筑遗址10多处,大型陪葬坑、陪葬墓、修陵人墓等600余座,出土重要文物5万余件。
展望未来,吴永琪坦言挑战还有很多,“比如地宫,我们大家非常想知道地宫里埋的是什么东西,是不是像传说的那样。但坦率地说我是反对开挖帝王陵的。除了地宫以外,还有什么陪葬坑,目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钻探,辨土的颜色,来知道大概是个什么性质的。像兵马俑坑挖开的情况非常少,我们想摸清楚到底有多少陪葬坑,陪葬坑范围有多大,内涵是什么,但是我们又不能全面挖它。”
吴永琪说自己幻想着有一天人类有一种技术能够不打开秦始皇陵而知道地下一切的东西,“我想今后会有这样的办法的,我们彻底把秦始皇陵向大家交代清楚,把它搞清以后通过博物馆向公众展示清楚。”
新闻内存
秦兵马俑发掘大事记
目前考古队先后进行了秦始皇陵一、二、三号兵马俑坑的钻探、发掘,秦始皇陵园铜车马坑的局部试掘,秦始皇陵园内的马厩坑、珍禽异兽坑、上焦村陪葬墓、修陵人员墓地的钻探和试掘,秦始皇陵园铠甲坑、百戏俑坑以及文官俑坑、青铜水禽坑等陪葬坑的钻探和发掘,为了解秦始皇陵园的整体布局和陵寝制度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号坑 1974年开始发掘
1974年3月,在临潼县晏寨乡西杨村发现了秦兵马俑一号坑,7月考古队正式进驻工地开始发掘。到1981年9月,重点发掘了秦兵马俑一号坑东端的5个探方,共出土木质战车8辆、陶马32匹、陶俑1087件。1986年,考古队对一号坑进行第二次发掘,出土陶俑1000余件、战车10余乘以及大量的青铜兵器和建筑遗迹。2009年6月13日,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开始。
二号坑 出土大量彩绘俑
1976年5月,经过考古队调查钻探,又在一号坑东端的北侧发现了二号兵马俑坑。1976年5月至1977年8月,开始对二号坑进行局部试掘,清理出木质战车10乘,拉车的陶马67件,陶质车士俑28件、骑兵武士俑32件、步兵俑163件以及大量的青铜兵器、铜车马器、铜、铁工具等。1994年3月1日,考古队对秦俑二号坑进行了正式发掘。二号坑考古发掘从一开始就被列为省、国家的重大发掘项目,并且得到国内外媒体的密切关注。在二号坑的发掘中采取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同步进行的做法,文物保护人员亲临考古工地现场,采用新方法、新工艺使出土的文物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清理出土了一批精美的彩绘跪射武士俑,其绚丽的色彩和惟妙惟肖的造型堪称秦俑之最。彩绘俑的清理出土和保护成功,是二十多年来秦俑考古中的重大收获。
三号坑 发现“统帅指挥部”
1976年6月,考古队在一号兵马俑坑西端北侧通过考古钻探,又发现了第三号兵马俑坑。1977年3月至12月,考古队对三号坑进行了全面发掘,发掘面积520平方米。1989年,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对三号兵马俑坑进行二次考古发掘清理,通过发掘认识到,这是一个平面形制呈“凹”字形的地下土木结构建筑。出土驷马髹漆木质战车一乘、拉车陶马四匹、铠甲武士俑64件、青铜兵器30余件以及大量铺地青砖等。从建筑结构、陶俑排列方式、战车级别及其与一、二号坑的相对位置判断,它象征着统帅一、二号坑大军的指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