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中国科技馆研究员朱幼文演讲

新浪科技

中国科技馆研究员 规划发展处处长朱幼文 摄影/韩连巍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上午9时,第六届北京科学传播创新与发展论坛在北京科技活动中心举行,新浪网独家图文直播论坛盛况。
本届论坛将以权威性、国际性、高端性、开放性、时效性和操作性为标准,引领未来国内科学传播发展的方向,为科学传播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探寻一条可行之路。
以上图为中国科技馆研究员,规划发展处处长朱幼文演讲。
以下为实录:
朱幼文:我结合这两个题目针对当前科技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谈一下个人的想法。其中包含了我们目前中国科技馆正在进行新馆建设中的一些认识。我分三个部分讲。
一个科技传播中的科技馆与科技馆的理念,第二个就是遵循科学规律,决定每个科技馆自身的特色。第三科技馆设计中的一些案例。
第一个大部分分三个小部分介绍。先谈科技馆在科技传播中的一些作用。这里我先明确一点,科学技术博物馆是很大的概念,包括一些专业技术博物馆。科技馆在中国特指国际上那些被称为国际中心的,或者以科技中心展示方式为主的科技馆。世界上第一个科技馆诞生于1937年。
科技馆在科学传播中的作用,我个人认为,科技传播是比较大的概念,既包括学校的科学教育,也包括科学普及,甚至学术交流,科技新闻等方面。上午清华大学曾教授曾经提到过,一个科学知识诞生就有了科学传播了,而普及可能是在这之后。一个科技成果一诞生,这个科学家就要与他的同行进行交流,获得同行们的认可,这时候已经发生了交流和传播的过程。而至于这个成果要向大众进行普及,可能是后来的事。
从传播机构来看,学校一些社会的教育机构,大众传媒以及科技博物馆,青少年活动网站都可以看作是传播的途径。科技馆不可能满足作为的需求,所以我们需要科学的分析和认识科技馆在科学传播的作用,对科技馆的指导思想和任务功能进行准确的定位,才能扬长避短,使科技馆的效应最大化。
大家经常谈到四科,也有很多科技馆把四科作为重点。至今还没有找到有效途径,就是怎么传播科学精神思想方法。科技馆到底擅长哪些方面,比如百科全书和互联网,它的传播内容几乎覆盖各个领域,而且知识量非常巨大。而在传播特定领域的知识来说,从系统性完整性,详细性来说,教科书和科普物又占有优势,而且学习者几乎不受时间的限制,来慢慢的阅读和学习。但是一个科技馆它的展厅面积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容纳所有的科技领域,也不可能系统的全面的介绍某一个领域所有的科技知识。特别是观众来科技馆参观是有时间限制的。一般来说,根据我们的调查和上海科技馆调查,一般平均参观时间不超过三个小时,基本就是两个半小时左右。
这么短的时间,他根本不可能逐一的了解和掌握我们科技馆展览中的所有的知识。所以以其他的科技手段漾濞,普及科学知识在科技馆来说是它的弱项。那么科技馆在科学传播当中的特点到底是什么地方呢?我们从科技馆的发展历史上来它的特点。以往我们很多同志,包括我个人和同行,都认为,科技馆的展览特点是动手、参与、互动,或者知识性趣味性。但是这个好象只是一个外在的表现形式,好象并不能和其他的传播手段区分开来。
我们看科技馆的发展历程,动手参与性为代表的科技馆的展览方式什么时候诞生的?从1851年英国举办世界首次万国博览会的时候,就有一些当时的先进的一些工业产品在会场上展示,而且为了增强它的展示效果,进行了现场的运转的演示。在伦敦万国博览会之上,成立了南肯辛顿工业艺术博物就,就是今天著名的伦敦科学博物馆,把一些工业产品和工具进行一些运转的演示。这亿可以看成是互动式动态展品的起源。
到了1906年米勒开始筹建著名的慕尼黑博物馆。为了增强展示的效果,米勒不仅让机械动起来,而且不再使用工作人员操作,而是让观众亲自动手操作,实现观众和展品之间的互动。这个在科技博物馆的发展史中是非常重大的突破。所以很多人把德意志博物馆看作是现代科学中心的雏形。
建成1969年的旧金山探索馆,又把科学中心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的创始人都是实验物理学家,都有运用科学实验设备进行教学的经历,也正是由于这种经历,这个创始人出于他们的教育目的,就把他们所熟悉的物理学实验仪器,以及机械设备转化成了互动展品。而且这种互动展品是以学习为目的,经过专门的设计和改造。
我们可以看到,是互动展品造就了科学中心,它的本质实际上是再现了集科研和生产劳动的实践过程。经过这种以学习为目的进行的设计和改造,它就以博览会上单纯的动态展示有了根本的不同了。观众参观这种互动展品,就经历了一个操作体验,发现思考的过程,也是动手实践和探究学习的过程。观众收获的不仅仅是展品展示的现象和原理,还有观察方法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启迪。还有探究发现的乐趣,还蕴含着科学家进行探索过程当中所体现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
之所以说这个东西珍贵,就是通过互动展品,体现了科技馆展示的特点,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从实践中学习科学的机会。人类学习一个是从书本上学习,今天的广播、电视、互联网都可以看成是书本学习的扩展和延伸。还有一种学习方式就是实践中的学习,最简单的,甚至是动物之间都有学习。
比如母老虎教小老虎如何捕食,就是实践中的学习。以前师傅带徒弟也是类似的过程。今天从书本上学习的机会非常之多,而从实践中学习的机会却非常之少。科技馆提供的这种从实践学习的途径,不仅成为它与其他教育传播机构,及传统博物馆最大的区别,也是科技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价值所在。
我们从另一个方面看,从科普也好,从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任务来看,观众来科技馆参观展览后,了解和掌握了多少科技知识并不是最主要的,我们认为更重要是让观众通过这种参观展览,激发起对于科学的兴趣,并形成某种科学的意识或者观念。因为学知识来说,科技馆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场所,他可以看书,可以上互联网,那个地方的知识可能比科技馆更丰富,更深入。那么科技馆的展览运用生动、形象给人印象深刻,富于联想的特点,恰恰是激发科学兴趣,启迪科学的意识和观念。
这些具体的实例我放在最后再讲。我讲一讲基于我们对于科技传播中科技馆的作用和认识,我们在进行中国科技馆新馆建设过程中,进行理念研究的一些结论。
在我们新馆筹建中我认为,科技馆的理念,是其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的高度凝练,并共同完整了一个理念体系。
我们认为理念研究是我们整个科技馆内容建设的基石。我们到底要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科技馆?我们新馆应该具备哪些功能,以及这些功能之间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我们实现目标任务功能的建设思路是什么样的?同时我们要为编制科技馆的大纲等工作,具备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指导方针。
通过一些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可能和科技馆的通常的认识可能是不一样的。我们明确了科技馆的教育目的,不再是以传播知识为主,而是激发启迪科学观念为主。就是模拟再现科学实践,为观众创造从实践中学习的条件。
我们的理念核心就是体验科学,启迪创新。下面谈到如何设计一个科技馆。我想讲的主要要遵循它的科学规律来确定自身的特色。下面分成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方面当前形势既有喜人的一面,也有令人担忧的一面。科技中心这个概念是1979年引入我们国家的。差不多十年以后,我们国家的第一个科学中心中国科技馆一期工程开放了。到了2000年全国真正意义上科技馆只有6座。这里不包括那些建立了场馆,起了科技馆的名字,但是里边展品很缺乏,没有起到科技馆的作用。当时的年接待观众量不到250万。到了今天,全国真正意义上的科技馆已经达到40多了。现在各地还有20多科技馆正在筹建之中,中国科技馆新馆即将今年九月建成开发,从建筑规模来看,与广东科学中心,上海科技馆一道跻身于世界十大科技博物馆之列。其他类型的科技博物馆,平均年接待观众量大概十万。
去年我们专门组织了人去广东科学中心考察,当时它的某些展厅可以说已经不逊于世界上比较先进的博物馆了。我就想,今后我们其他的科技馆建设,怎么样超越广东科学中心?觉得很难了。为什么呢?仅仅是靠展品也好很难再超越了。而且我们看到包括上海科技馆,广东科学中心,他们进行了很多的探索和创新。但是它的总体的设计思路仍然和现在国内,包括中国科技馆,省市科技馆,基本以展品为中心的思路。这个没有根本的改变,我就感觉到以展品为中心的设计思路,几乎走到头了。广东科学中心在某些方面,至少某些展厅已经达到了不逊于世界上最先进水平的高度了,很难再超越了,今后怎么办?出路在哪里?
与此同时,多年来被广泛议论的科技馆界的问题,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的扭转,反而愈发的突出了。就是展览和展品缺乏创新,简单的模仿。第二个展品的简单的罗列,缺少思想和内涵。第三个要展轻教。科技馆本身的科普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就是单纯的展示。
去年的10月22号邓楠同志在科技馆开了座谈会,我也在会上做了发言。我就把我刚才的一些忧虑谈了,我当时说,现在可能是到了我们科技馆事业发展的一个转折的关键时期了。它的设计思路必须要改变了,要不然就不能实现跨越和突破了。
邓楠同志在座谈会总结的时候说,确实我们的科技馆事业正处在重大转折的关键期,科技馆事业要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就要实现三大突破,第一改变传统的展示设计思路,第二改变有展无教的局面,第三改变单纯展示教育的局面。
怎么解决呢?我认为:一是对于科技馆在科技传播的作用和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就是科技馆的本质特点到底是什么,所以就走向了传播知识为主的道路,说明对科技馆传播的特点没有准确的认识,第二没有遵循科学的展示规律和基本的程序。
我想介绍一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展示规律是什么?前些年我们接触了国际上的一些展览设计公司,我们从中可以找到共同的规律。实际上是三部曲。理念研究,内容设计以及展示教育方式设计。尽管某些国际上的展览设计公司分成了八步七步,但是合并同类项的话,基本都可以归成三种。可以看成是自有博物馆诞生开始设计以后的经验总结。也是对于博物馆展示教育规律探索的结晶。
这是具体细化的三个阶段的内容。在理念研究阶段,主要是对科技馆观众对象建设任务功能进行研究和定位,提炼展览的主题思想,确定展示内容的范围和重点,构建展示内容框架。第四个确定展示思路和设计原则。刚才柴女士提到,科普产业和科普事业,关于公益性的科普事业和科普文化产业的概念,很惭愧,这个概念系我个人几年前提出来的。我同意您的意见,就是说不能把他们截然分开,即使是公益性的事业,也可以采取某些经营的产业成功的理念。一个企业推出一个产品,肯定对这个产品什么人去买,销售渠道怎么样,不同人有不同的爱好。都要进行一个定位,这样的产品才能适销对路,我们的科技馆也是要适销对路的。国家社会需要我们干什么,我们能推出能干什么东西,都需要一个准确的定位。后面我来做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这里就说一些原则。
在展示内容阶段的任务主要是三个方面。就是编制内容大纲,规划各个展厅的划分,围绕常设展览的主题思想,提炼各个展厅和展区的分主题思想。第二方面设计展示内容,这些展示内容构成的脉络。编制内容脚本的一个大纲。第三个根据展示内容进行部分重点教育展示方式。这三部曲第三阶段就是展示方式设计阶段。这里面又分三个小的阶段,一个概念设计,一个初步设计和深化设计。
但是在我们国家的科技馆的展示设计中,往往把前面两个阶段省略了,或者走过场,直接进入展品环境为主的展示方式阶段。我们可以看近些年来各地科技馆的设计招标,基本上来各公司拿来的就是展厅、环境和展品目录。但是它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它的定位是什么?一般都是泛泛的,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
作为这种设计方式的理论依据就是在我国科技馆非常盛兴的展品科技馆灵魂的说法,以及展品中心论的设计思想。我想说展品它所直接表现的只是某个科学现象和原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只是知识载体,只是教育工具。我们从国际上看,科技中心在世界各国蓬勃兴起以后,它的参与性互动性为代表的动态展示方式,受到很大的欢迎,是很大的一个突破。跟传统的博物馆截然不同。也许是相对于传统博物馆的优越感,使很多科学中心沉溺于参与互动性展品的堆砌和简单的展览。
比如中原的一个省会城市里,一个市的科技馆和省博物馆共用一个展厅。这两个馆的观众量博物馆一年三五万,科技馆一年二三十万,科技馆能不受益吗?科技馆有点沾沾自喜了,于是我们看到了国际上很多专家学者,已经批评了某些科学中心,过于通过单件的展品来传播科技知识,而忽视了展品背后的历史背景以及科技与社会的关系。
展品中心论认为只要有好的展品就可以建成一座优秀的科技馆。我认为可能导致以下四个方面的弊病,会使科技馆的教育以传播知识为主要目的,忽视了科学观念,忽视了科技社会的表现。第二个这种展品的罗列堆砌缺少了展示的脉络,而且展览缺乏思想内涵。既然我们是教育系统,教学还要有一个大纲的,人们的认识是有过程的,是有规律的。如果只是知识的堆砌至少违背了人类学习思维的习惯和规律了。
第三个割裂了展品之间的协同作用,难以形成一个有效的学习情境。根据现在比较时兴的学习情境理论,就是为了特定的学习目的而营造的实践。本来科技馆它的本质特点如果像我刚才所说的是模拟再现一个科技实践,应该是很善于营造实践场所,但是如果只是展品的罗列堆砌恰恰把科技馆的本质抹煞了。
第四点就是有展无教。这种观点一方面表明了对于科技馆在科技传播的作用和特点,缺乏科学的认识和分析。也把科技馆自己最本质的特点削弱了。另一方面从哲学上来说,展品是个物,是精神。所以说科技馆的灵魂是展品,本身在哲学上也是错误的概念。我个人认为,科技馆灵魂是自身的主体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常设展览,所要表达的核心的科学观念和思想。
这种观念思想才能称之为灵魂。说完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理念研究的刚才我列举了那么多,其实它的核心就是四个任务。确定科技馆的一个定位,再一个确定常设展览一个主题思想,确定展示内容一个框架,确定设计思路和原理。
更核心一点,这个理念研究实际要解决科技馆到底要干什么,常设展览到底要说什么,就是功能定位和展示内容的定位。很多把前面这个阶段给省略了,就导致了现在各个馆相互雷同,没有什么特色。因为它没有找到具有自身特色的功能定位和展厅定位。从政府社会公众可能对科技馆功能有很多不同的诉求,甚至看到有科普展示的需要你干这个,也需要你干技能培训,要你像一个会堂一样搞学术交流,甚至让你做产业促进,成果孵化的工作。当然去做一些文化机构,休闲娱乐旅游等等的东西,诉求很多,有些可能不尽合理,至少从某一方面来说,科技馆不可能都办法这么多诉求。我们要找准功能定位,必须从自身特点出发,这实际上是供需关系。
需求你干什么,你到底能供给什么,要找准结合点。最终确定科技馆到底干什么。在科技馆的定位里,关键是要落实到科技馆的核心功能,补充功能,拓展功能,并确定他们之间的关系。刚才有很多诉求,我也看到很多专家为科技馆出谋化策的分析报告,出的很好,有些主意是绿叶而不是红花,没有落在科技馆最有代表性的上面。不是说这些建议不好,那些功能不需要,但是它应该是一个辅助的功能。
不论是科技馆也好,还是科学中心也好,都是一个科技博物馆的一员,展示教育都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功能。那么科技馆的特色就要体现在核心的本体上。包括我们分析国际上一些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趋势,也要抓住主要功能的近些年的发展变化。因为脱离了主要功能,可能只是一个补充。我们看它主要发展趋势,现在价值观的功能以及后面所说的设计思路,展示内容等这些方面。
第五方面就是展示方式上。近些年来,主要是八十年代以后,展示方式有突出的变化,就是传统博物馆引进了展品,国际商出现了科学中心的概念。实际上是动态展示与静态展示的结合。
展示设计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可以概括为说什么,为什么,怎么说。而展示设计里边,内容和方式为表现服务的。确定功能定位之后,首先解决展览的主题思想,解决到底要说什么。主题不是标题也不是专题。主题展开也并不排斥学科分类。主题是什么?实际上是你的作品。展览也是作品,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标题是指作品的名称,专题是指作品的内容范围。
展示设计一个核心任务就是为了表现主题思想,用什么样的内容组织来表现它的主题,构建一个展示脉络。美国探索馆的创始人奥本海默把探索馆比作一首交响乐作品。
展示方式设计包括展品设计、环境设计、相关教育活动设计。它和展示内容同样都是要为主题思想服务的。一个拥有众多漂亮展品而没有核心思想的展览,就如同我们看到的那些乾隆御制诗一样,堆满了华丽的辞藻,但缺乏思想内涵。而李白的《静夜思》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是那种思乡之情溢于言表,千古流传。
作为科技馆的展示教育活动,要把教育活动与展示设计同步,并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如何实现展品创新呢?我想展品创新的一个根本的动力是什么?是需求。就是说我为了表现这样的主题思想,为了表现这样的展示内容,这个地方非有这样的展品不可,这个时候逼得你要进行展品创新。而实现的方法可以有多种,根据我们新馆建设实践,我们有三个方法。
一个现有展示技术设计的移植,我们很难说我们创新一个完全新的机制手段,像我们创新发明晶体管,发明激光一样太困难了,我们可以把现有技术嫁接移植,而且通过不同组合就可以变成全新的东西。有些艺术家很有创意,但是他不会实践,这个时候由专家帮他实践就可以创新一个新的东西。
我简单的讲几个案例,一个科学发展观,我们中国科技馆办的展览。当时我非常的发愁这个展览主题思想是什么?当时有一个高人给我指点了。他说,它的目的是什么,都牵扯到定位问题。他说你这个展览将要接待中央书记处的成员,要到全国各地巡回展览,不是去社区老太太看的。重要的要讲观念,要培育环保、节能的意识,你这个展览就应该定位在什么地方呢?要突出一个警示一个启示,让人看了展览,恨不得对那些环境恶化生态破坏资源浪费吓出一身汗来,但是不能让他绝望。
我的展览让观众看了以后,给你一种意识,他看了以后,就感觉到再这么破坏环境,再浪费资源,人就没法活了。大庆石油科技馆总体设计。大庆要建一个四五万平方米的科技馆。本身已经有大纲了,看了以后我觉得有点问题。基本是基于以前的基础,是对青工进行教育,以前有小规模的石油博物馆。它的观众对象是谁?你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还是继续搞技术培训吗?它的主题思想在哪?大庆油田科技发展最大的闪光点是什么?牵扯到它的内容定位,以及设计思路,当时困惑了很长时间。
突然给我一个启发,06年1月9号胡锦涛在全国科协大会发言里边的讲话,提到陆相成油理论,而且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提醒我,在这个里边,大庆创业和石油科技发展过程中,它的亮点就在这里,正是因为科技创新,找到了陆相成油理论,找到了丰富的大庆油藏,建设了世界级大油田,实现50年稳产高产,而且今后的目标是开创一个百年油田的奇迹。我们给他提炼了一个主题,就是创新与奉献,是最大的闪光点。
有机会我会介绍其他的案例,今天就简单的介绍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