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手机

移动应用创新赛已经落幕 而苹果的教育之旅仍在路上

新浪数码

关注

相关阅读:

苹果副总裁葛越:教育是苹果的DNA 明年推出新认证

随着一本本获奖证书交到年轻的开发者手中,第三届“移动应用创新赛”在浙江大学海宁校区正式落下帷幕。这场由苹果公司和海宁大学联合举办的赛事隶属于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是后者五个竞赛模块中的一个。主办方希望通过这样的赛事,激发学生创新意识,提升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今年是“移动应用创新赛”第三个年头。相比去年,今年的参赛队伍由400余支增加到820支,总共提交了591个有效作品。这些参赛团队分别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等地区,大赛覆盖区域之广可见一斑。

而除了大学生参赛者,“移动应用创新赛”还增加了一批年龄不大的参与者,他们是来自各个城市的中小学生,以学校为单位参与“人人能编程”的展示活动环节。这些年纪轻轻的参与者在老师们的指导下使用Swift Playgrounds编程工具,结合第三方配件展示了如何运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在这次活动中,新浪数码见到了多支参加决赛的队伍以及参与“人人能编程”展示活动的中小学团队。他们向我们展示了自己的作品,同时分享了这次参加比赛的心得。

不可小觑的“人人能编程”组

本次活动中,首先展示“产品”的不是参加比赛的大学生队伍,而是年龄更小的中小学生组。这些年纪轻轻的“开发者”利用Swift Playgrounds编程工具和其他一些配件在这里展示自己的想法。

说起Swift Playgrounds,我记得第一次接触这套编程工具是在苹果开展的Today at Apple活动中。年纪不大的学生们(大多是小学生)在Apple Store的iPad上用Swift Playgrounds完成游戏。对,就是游戏,这套编程工具每输入一段代码,就能让里面的动画人物按照指令行事,最终完成关卡。

而除了用这种闯关解谜的方式学习Swift语言的基础知识,用户还能用这套工具进行编程,控制机器人和无人机等配件。这次在浙江大学海宁校区的活动中,中小学组的同学就是用它展示自己的想法的。

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组是杭州市采荷第一小学展示的智能垃圾分类,这些孩子的想法是让机器识别不同颜色从而进行垃圾分类。不同颜色的模块代表不同类型的垃圾,这些模块经过识别器会被投放至相应颜色的集装箱,而后机器人会再根据机集装箱的颜色将他们搬至相应区域。

另一组来自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的同学展示了名为《绿化与车位》的情景。他们用Dash机器人代替汽车模型,当机器人停靠在指定地点,地面会移动到绿化草坪上。这样一来当没有汽车停靠时,小区内拥有大面积绿地,而当汽车准备入库,绿地则会被停车位覆盖——既要保证小区绿化又要让汽车有处可停,这就是这些学生的出发点。

所有的想法都是围绕实际问题展开的。六一小学校长薛志刚表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想法,源自于六一小学一门叫做《儿童哲学》的课程。这门课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更多问题走出教室”,而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点子就是出于这门课程——小区停车位不够,绿地又不能占,那要怎么办呢?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再解决问题,这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方式,而通过Swift Playgrounds这样的编程工具和其他一些配件,学生就能将自己的想法实实在在地展示出来。

参加展示活动的作品一般由3到4名学生组队完成,其间有培训讲师负责优化作品。北京中学副校长周慧告诉我们,这次来参加展示的学生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一定是对编程解决问题感兴趣的。

北京中学展示的作品是《用代码作画》,通过对圆形机器人编程,让沾上颜料的机器人在纸上画出校徽。周慧说“我们的这个项目就是简单实用,和苹果公司的产品设计理念很像”。

“人人能编程”是苹果公司设计的项目,希望帮助每个人学习编程,让编程成为和听说读写一样的基本技能。而这次活动上中小学组展示的作品,既是老师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人人能编程”理念的体现。

移动应用创新赛的落幕

当然,这次活动最大的看点仍然在于“移动应用创新赛”的角逐。

在中小学组介绍过各自的项目后,高校队伍陆陆续续入场,各自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等待评审团的到来。这次决赛共选出60项作品,经过这一轮评审团提问后,会选出9件作品进行最后的产品陈述,最终从中选出四名一等奖和一名最具创新奖。

在评审们“挨家挨户”考察期间,各支参赛队伍也在不遗余力地向来往的媒体、老师介绍自己的产品。每支队伍的组成大致相同,一共三人,其中有的负责前端代码,有的负责UI设计。虽然每支队伍来自不同地方,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这些从500多件作品中挑选的“精品”都拿出了实实在在的App,甚至有些已经在App Store上线。

比如一款名为《活字》的App,就已经可以在App Store下载。这款应用主要针对低年龄用户群体,用来展示汉字的演变。当用户在一组卡片中根据象形动画提示拼对了所有汉字,就会获得一段语音故事作为奖励。目前的关卡不多仅有四个,不过团队的同学表示未来录入更多汉字,甚至和一些插画家、故事家合作,推出更多的关卡。

评委在各个团队之间审核的过程中,一些团队的成员也开始相互走动。《City Card》团队在给评委介绍完自己的作品,又给隔壁的同学讲了讲他们的UI动画是如何实现的;隔壁的同学也拿着自己做的App说我的这个和你们的那个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也是这次大赛最具魅力的一面,除了和经验颇多的评委打交道,团队之间同样会互相交流心得。一些团队的参赛者告诉我,他们多是以赛代练,在比赛中学习成长,甚至一些队员坦诚他们是在参与比赛后自学的UI设计,从零开始一步步走到现在。

经过团队项目展示和最终的作品陈述环节,评委评选出本次大赛一等奖四名,他们是来自浙江大学的知交团队、来自香港大学的Air Guitar团队、来自中山大学的双生日记团队以及湖南工业大学的Easy团队。其中,浙江大学团队的作品《知交》被评为本次大赛最具创新的作品,这也是这次大赛最大的奖项之一。

《知交》是一款辅助单旋律创作的AI自动编曲App,它支持手动输入模式和全自动编曲模式,可以根据已输入的音符智能提示接下来要输入的音符,同时还能够通过拍照识别录入曲谱,在不确定的地方做出提示,提醒用户调整音符。

《知交》团队的三名开发者年龄都在20岁上下,每个人对于音乐都有所涉及。他们最初的想法是做一款App把流行音乐的乐谱写出来,方便古筝演奏,而后又将这个想法延伸到整个音乐领域。交流过程中,团队的郑涵佳告诉我们,在App开发过程中他们也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刚开始的时候做了一天就只做出了一个能够滚动的界面,然后在一点一点增加才做到了今天的程度。

未来他们会把自动编曲的功能完善,再加入哼唱的功能。他们希望每个人能通过《知交》做出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知交》的社区交流。

写在最后:

在大赛尾声的致辞上,苹果公司副总裁、大中华区大中华区董事总经理葛越说:“教育是苹果公司的DNA,40多年来苹果始终关注教育,全⼒⽀持教育创新,努⼒变革教和学的方式”。这一点从苹果推出Today at Apple活动,到Swift Plagrounds编程工具和针对教育的新iPad,再到移动应用创新赛,就可以看出葛越所言非虚。

对于这家科技巨头来说,教育上的投入所带来的回报必将成为支撑iOS应用生态的根本。一旦“人人能编程”的理念深入人心,苹果的生态帝国将变得更加坚不可摧。当然,苹果在教育上的深耕对于这家公司和高校学子来说都将是一件好事。(苏航)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