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手机

专访朱平:华为要将科技创新与美学设计整合起来

新浪手机

关注

华为终端今日在上海发布年度旗舰新品Mate 10系列,在会后,华为消费者业务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朱平接受媒体专访,谈Mate 10系列产品,以及近期与消费者业务相关话题。

新浪科技整理出相关对话,让用户了解这场对话的要点。

谈渠道:

华为在2015年末提出千县计划,争抢社会渠道市场,这其实是所有手机厂商的都在争取的部分,Mate 10系列发布会来了线下2500家合作伙伴便是证明。在专访期间,也有媒体问到渠道问题,对于华为来说,接下来准备怎么跟线下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在中国市场有没有新的战略?

朱平首先提到:“华为这几年做手机,追求的一定要做最认真的服务”。根据他公布的数据,目前国内门店大概是覆盖了300多个城市,有将近300个地市已经有华为服务专营店,门店的数量现在是500家,覆盖了300个城市。“但是这还不够,我们服务的理念必须提前一到两年把服务布局下去,服务不能滞后”,所以明年华为还会加大服务店的覆盖,全国所有的300多个地市要全部覆盖。另外,让县级的体验店进驻服务工程师,在服务上会做这些细节布局。

在销售方面,华为的体验店有两类,第一类是面向地市的店,会有五六百家,明年想推广到七八百家,覆盖300多个城市。第二类是面向县级的店,千县的计划现在已经覆盖了1500个县,未来大概有将近1800个县。如果这些店都能进驻服务工程师,相当于在县里多了1800个服务点,这个规模可以把消费者的满意度再提升。

另外从产品上将,朱平称,华为做手机必须要以用户使用场景的体验为中心,希望做一个世界领先的高端品牌,把深厚的科技创新和美学设计这些能力整合起来,带给消费者更多的使用价值和乐趣。

也正是基于这个愿景,华为要面向消费者的零售,包括电商、线上线下方面的布局都在稳步推进。

朱平透露,“大家在不久将来看到一些新的零售形式出现”,并且华为体验店的体系都会向这个方面转型,其实目前行业观点基本一致:零售最终要和消费者的习惯和消费行为的发展有关。

谈产品:

在手机行业内,其实一直有争论是“精品战略”还是“机海战术”。苹果是前者典型,而三星等厂商则是后者代表,专访期间,也有媒体问到华为究竟怎样考虑这个问题。

朱平的答案是,其实华为一直在探索和摸索,中国的市场跟西方市场、海外很多市场完全不同,因为它的广度和纵深非常大,而且人们的消费习惯有自己的特点和差异化。无论从零售业和还是制造业来看,都要面对一个普适的需求和差异化需求的矛盾。

他没有直接回答华为选了哪种战略,只是谈到“我们在这方面的布局基本稳定下来了”。从市场上看,考虑面向消费群体的差异,华为定位了Mate系列(科技、商务),P系列(定位于艺术、时尚),同时还有面向年轻潮流群体的nova,以及定位有特色千元机的畅享系列。

这些产品帮华为定位了清晰的产品构架,而且根据朱平的说法,未来会稳定下来,继续按着现有的方向往深处挖掘。

华为手机希望是用不同的产品系列满足更广的消费需求,覆盖更全的受众,有与保时捷联合设计将近10000元的高端Mate系列,也有1000-2000档位的青春畅享系列,通过不同的产品定位把它们区分开。并且近期的细分趋势尤为明显,就Mate来说,从将近4000元的价格一直到9000元的价格,这也是为了满足不同消费人群的需求,为他们带来更好的体验价值,同时也是华为品牌与全球高端品牌合作带来的加持作用。

谈服务:

跟上面的渠道紧密关联的是服务,但朱平定义的服务绝不仅仅是传统理解的售后服务行为,而是将这种服务理念扩大化。

”我们的零售、销售、线上线下,无论哪个渠道,每一次销售就是一次服务,每一次体验也是一次服务,这是一种“大服务”的概念“,华为正在做的,是全面梳理如何把“大服务”、把每一个环节的服务,面向消费者实现全面提升。

一个细节是,从9月份开始,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六、星期天已经被定义成华为服务日。在这天,消费者可以免费进行清洗、贴膜、保养,保外的产品还可以免人工费。用户通过华为手机上的服务App,提出的任何问题都会在24小时之内答复。

另外一些服务价值则体现在产品本身,现阶段手机行业竞争已经进入综合竞争阶段,其实除了硬件,还有更多软实力体现。国内几个厂商中,华为在这方面其实布局较早。 华为支付、视频、音乐等业务应为用户所熟悉。

朱平称华为有非常开放的生态布局,跟所有主流的应用不但有合作,而且有比较深度的优化合作。另外,华为在关键的步骤——华为自己的应用市场的要求也会比较多,希望在国内混乱的安卓应用生态里给用户体验最好。

在谈到应用的时候,朱平也主谈到了AI问题,这是手机行业最近的一大热点,业内普遍认为Mate 10是从智能手机到智慧手机的第一步,它的很多软件应用都得益于NPU和人工智能平台的优化和帮助。

华为已经将人工智能的能力,以及人工智能在终端上的应用,作为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作者 杨志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