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有感:Ubuntu on Tablet三大看点

中关村在线
不知2月19日的晚上是不是大家都去关注了HTC在英美两地召开的新品发布会,虽然身为手机控的笔者当时也确实是去隔壁瞟了一眼,但最终还是把自己的目光 留在了Ubuntu社区首页的倒计时页面上,因为在当晚,主攻开源项目的Canonical公司也要对外公布一个了可能会影响未来IT领域终端平台市场发 展的操作系统新版本——Ubuntu on Tablet。
其实说到这版Ubuntu For Tablet,一月份在美国CES2013大展上我们就曾见到过类似的产品,只是当时是运行在Galaxy Nexus手机上的Ubuntu on Phone。至此,我们便可以说Canonical已经成为了继苹果、第四家谷歌以及微软之后,拥有覆盖传统PC、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这三个主流终端平 台操作系统的公司了。那么以个人比较狭隘的眼光来看,Ubuntu on Tablet的重要程度是要超过HTC的新型号旗舰手机的。
正如Canonical在Ubuntu官网首页所承诺的那样,官方在2月21日放出了Ubuntu on Tablet以及Ubuntu on Phone的刷机包以及刷机教程。相比较为复杂的桌面版安装方式,移动版Ubuntu系统的刷机方法与大多数Android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刷机方式保 持一致,简单且容易操作,同时支持卡刷与线刷两种方式。那么笔者手里正好有一台谷歌的Nexus 4,所以也在第一时间刷机体验了一下这款期待了很久的操作系统。
Ubuntu on Tablet的倒计时页面(图片来自Ubuntu官网)
确实体验过后能够感觉出这是一版完成度比较低的开发者预览版系统,各种交互操作的流畅度以及功能的完整度都离官方在视频中所描绘出的最终的理想版本相差甚 远,当然跟笔者之前想像中的样子也有些不太一样(同比Windows的DP版)。那么移动版的Ubuntu系统会不会成功,我们或许可以从整个Linux 或者是Ubuntu的成长历程开始,聊一聊它的未来。
桌面版Ubuntu的占有率约为MacOS的三分之一(图片来自Valve)
作为Linux开源项目中GUI交互界面最友好的发行版,Ubuntu系统诞生于遥远的2004,其目标在于为一般用户提供一个最新的、同时又相当稳定的 主要由自由软件构建而成的操作系统,也是目前十多个发行版本中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根据2013年1月份公布的占有率榜单中的数据显示,桌面级Ubuntu 系统最近几个更新版本的综合占有率为1.12%,是苹果 MacOS系统3.56%的三分之一左右,与微软 Windows系统的94.7%相比依然相去甚远。
高雅的触觉:Ubuntu on Tablet就这么来了(图片来自Ubuntu官网)
那么为了扩大自己的影响力,Canonical公司也开始效仿苹果、谷歌的做法,在今年的1月份正式对外宣布要进入移动互联网市场,其采取的方式就是为这 些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提供对应版本的Ubuntu系统,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Ubuntu onPhone以及Ubuntu on Tablet。
回看这近十年的发展过程,包括最近释出的这两款为移动终端设计的系统在内,Ubuntu一直在努力改善着Linux系统与Windows系统之间最大的差 别之处——图形交互界面的友好程度。之所以花费很多精力在这上面,主要也是因为Linux起初很像Windows或者是MacOS的早期版本,大部分的操 作都是以输入命令行的形式来实现的,所以很多人都把它当作是技术宅们的专利,一道看不见摸不着的门槛挡住了人们好奇的心。
桌面版Ubuntu的交互界面正变得更加友好(图片来自Ubuntu官网)
但实际上的情况就是,当Ubuntu系统正在变得越来越有好,越来越容易被使用的时候,人们的影响依旧停留在固有的观点上不愿意去接近它,因为 Windows系统的交互界面以及操作方式已经深入人心。好在我们在智能移动终端市场看到了希望,苹果、谷歌的崛起正强势压制着微软想要三分天下的念头, 与Android系统类似但是又不尽相同的Ubuntu让笔者看到了希望。
从起初第一次得知Ubuntu要出移动版的消息,到官方在CES2013大展上拿出可供观众把玩的样机,再到官方宣布预览版系统的释出时间,从始至终一直 吸引着笔者,并且最终把它刷入自己使用的手机上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它的界面UI确实做的很漂亮,能找到桌面版Ubuntu系统的影子但又有一套风格统一看 上去很清新的系统界面。
Nexus 7平板上的Ubuntu系统(图片来自Ubuntu9.com)
桌面版Ubuntu系统的UI界面(图片来自Ubuntu9.com)
坦白地说,笔者本人是一个非常讨厌原生Android系统的用户,不管你的底层结构多么的稳固、提供了多少接口开放了多少权限,也不管你是不是免费提供给我使用,当我看到原生Android系统界面的时候就打心底里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
Android 1.6系统当年的UI样式(图片来自ZCOOL)
从内部测试时代号为阿童木的1.0版系统到现在最新的代号为果冻豆的4.2.2版系统,Android在UI样式以及操作逻辑上的改变越来越让我觉得它一 直都是一个处在Beta版测试阶段的半成品。相信当年玩过HTC G1最近也用过谷歌的Nexus 4的朋应该友对此会深有感触,这还是当年我们见到的那个Android吗?看到它们,完全没有一种后者是从前者进化而来的感觉,这货是基因突变了吧?
微软的新Windows系统采用两套UI样式(兼顾PC与平板)
说到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人也在诟病Windows 8系统在UI样式上的改变,相比多数网友眼中堪称完美的Windows 7系统,前者的进化在不少老用户的眼中同样也是离颠覆不远了。不过笔者需要强调的一点是,Windows 8系统是从传统功能性PC平台向多产品形态终端过度的版本,它要兼顾使用着触摸屏幕平板电脑,所以在用过类似Surface Pro的产品后我们便可以理解微软为什么这么做的原因了,实属是不得已而为之。
然而Android系统与之相比显然是不同的情况,比如UI界面的主色调就从之前的暖色系变成了现在的冷色系,每一个大本版号的升级都会在UI风格上做些 文章。当然在这里笔者也要称赞一下三星、HTC、小米等这些在Android系统基础上定制第三方固件的厂商,它们的确实是把Android系统从一个半 成品打造成了风格不同的完成品,而且都在循序渐进的完善着自己。
回到Ubuntu For Phone以及Ubuntu For Tablet,二者的情况给笔者感觉更类似于苹果iOS系统,手机与平板的界面样式统一但是二者在结构布局上稍有变化,区别于之前的谷歌以及现在的微软。 在细节方面,Ubuntu移动版的框架元素设计风格也与iOS系统很相像,有着类似的圆润边框以及统一的样式,应用程序的图标也使用了统一的模板,对比 UI样式菱角分明的Android与Windows系统,这样的Ubuntu移动版系统显然更有亲和力。
Ubuntu on Tablet支持同屏多任务操作(图片来自Ubuntu官网)
Ubuntu on Tablet也很注重UI界面的虚实结合(图片来自Ubuntu官网)
另外Ubuntu移动版系统也很重视界面元素的虚实结合,比如在系统的待机桌面上,所有类型的元素包括App应用、联系人、多媒体资料等内容都像镶嵌在一 块经过磨砂处理的透明玻璃上一样。除此之外在应用中从屏幕底部划上来的菜单也都是经过磨砂处理的透明界面。而从屏幕顶部滑下来的状态栏等与屏幕显示内容不 相干的元素都采用了实色填充,完全覆盖在下一层界面之上,并且通过白灰两种高对比的色彩让显示的内容看上去更加清晰。所以从UI界面上来看,Ubuntu 移动版处理得很好。
由于开源的本质,在世界范围内有众多的开发者在为Linux系统扩充力量,那么Ubuntu作为其中的发行版之一,它用有Linux系统的全部特性,所以 良好的硬件兼容性使得Ubuntu系统也被带到了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这种非传统的硬件平台,这种情况类似于苹果的MacOS以及iOS的关系。
1.Linux内核降低系统移植过程复杂度
说到Linux系统移植,苹果将MacOS系统从PowerPC平台快速地过度到基于Intel x86架构的平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无论是操作系统还是应用软件都能够很容易在新平台上运转起来,而相当依赖于X86架构处理器的Windows系统想要 在保留系统内核的基础上嫁接到ARM平台则没那么简单。
基于Unix类似于Linux的MacOS系统从PowerPC平滑过度到X86平台(图片来自苹果官网)
2.桌面应用通过共用SDK移植到移动平台
除了操作系统的移植工作外,应用程序的移植同样重要,那么从苹果移植MacOS的例子来看,运行在桌面版Ubuntu系统中的应用通过共用SDK的方式可以被轻易的移植到移动版Ubuntu系统中去,这也是官方给出的应用程序生态系统建设的指导方案中的方法之一。
然而,了解或者使用过桌面版Ubuntu的朋友都知道在这系统中,可能很难找到我们在Windows系统中所常用的那些软件,但是在来自全世界范围内的技 术宅们的维护下,这个平台上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独占软件,当它们被移植到移动版的Ubuntu系统中后,笔者相信它们会被更多的玩机爱好者所接触,所接 受。
开发者可以将同一个应用放到不同的平台(图片来自Ubuntu官网)
另外移动版Ubuntu系统对于那些使用HTML5语言所编写的程序也提供了专用的编译器,开发商们可以很方便快捷地将为其它平台开发的软件移植到新系统 中来,这主要也是因为HTML5提供了足够强大的HTML与JavaScript API接口,并且对于不同的硬件平台有着很好的兼容性。
3.大批量可供使用的的基于HTML5编程的应用
对此我们还需要了解到的内容就是,在市场占有率很高的iOS与Android平台下有75%以上的应用程序都会用到HTML5编程语言,使用它编写的UI 框架对于不同规格的屏幕尺寸可以进行很好的适配,而且还有不少功能简单的应用只需使用HTML5语言就能完全搞定了,最常见的就是那些只在内容呈现方式上 做文章的资讯类应用。那么Windows RT与Windows 8系统也正是通过共用一个多数由HTML5语言所编写的WUI APP组成的应用市场联系起来的,通过后者强大的平台号召力来为前者带来内容丰富的应用。
基于HTML5编程的应用自身便具备跨多平台的特性(图片来自Ubuntu官网)
4.本地原生应用开发充分利用接口资源
当然除了上面笔者所提到的两种方法之外,移动版Ubuntu系统也支持原生本地的应用开发,毕竟一些复杂的应用程序想要更好的调用硬件功能就需要系统提供 更强大API函数接口,那么这个时候开发者们就可以通过官方提供的开发工具套件来实现,开发者们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场景需要在Java与C、C++等语言中 作出选择。那么对于游戏的开发,移动版Ubuntu系统开放了全部的OpenGL编程接口以及各种硬件传感器的调用给开发者,对此已经有EA、 Value、Unit等公司开始着手进行游戏的移植工作了。
原生本地应用将为Ubuntu移动平台带来更好的应用体验(图片来自Ubuntu官网)
5.提供常用应用有助于用户迁移
然而一切的理论都是美好的,Ubuntu移动版系统自身有一个好的条件并不一定意味着它就会有一个好的结果。当我们见识了谷歌、微软、黑莓、惠普的在移动 互联网市场的兴衰,甚至还可以由此引申到不少国内消费者在买来苹果电脑时都会安装个跑着Windows系统的虚拟机的问题时,就会发现操作系统本身的素质 水平与应用程序的支持度比起来其决定性作用还是要差后者一些。
处理应用支持的问题时应该更积极一些(图片来自Ubuntu官网)
平心而论,对于迅雷、微博、微信、保卫萝卜以及MS Office等这些大牌或者是小品级的主流应用是否有提供,用户以及消费者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予人虚无缥缈的期待不如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保证。如果 Ubuntu系统在起步阶段没有处理好首发应用的支持问题,那么想在后期亡羊补牢的话肯定要付出的更多。
对此,国产厂商魅族推出的几款手机产品就是个很好的例子。M8、M9、MX系列的几款手机虽然都采用了当时市面上的主流操作系统,但是由于采用了非主流的 屏幕分辨率或者是最近炒的比较火的SmartBar,使得它要在应用的适配问题上比其它的厂商多花些功夫,好在魅族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还是比较成功的。除 此之外还有联想的乐Phone与乐Pad系列产品,其内置的乐商店中的不少应用也是官方专门去找软件开发商定制的,如果Canonical也能有这样的魄 力,Ubuntu移动版会成为下一个Android甚至是更高的地位。
2007年苹果用iPhone开启移动互联网市场大门,2010年推出iPad继续巩固市场份额,从那时起到现在的三五年时间内,围绕着这个市场而兴起的 行业与厂商不计其数,不少人都认为分析机构与媒体高估了这个市场发展前景,但是它却用一次次的数据增长挑战着我们的期望极限,以一种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改变 着我们的生活方式,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移动通讯等多个行业无一不以它为依托。
1.新兴的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在扩大
其间,我们见过了诺基亚放弃塞班义无反顾地转投WP平台,也经历了苹果iOS的从无到有,到巅峰再到现在的逐步下滑,曾经为谷歌代言的HTC被三星所取 代,甚至黑莓也不在坚持自己的物理全键盘。这是那些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服务商所作出的选择,也是消费者对于更好呈现方式的选择,虽然有些残酷但也说明了 这个市场充满了机遇。
在这个看上有些畸形的市场环境下,我们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更多的是当做一款“玩具”来对待,人们对于玩具的宽容度远远高于那些功能性更强针对性更专一的 PC产品,后者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就是用来玩大型游戏或者就是完全与工作、生产力挂钩的专属产品,在购买这些产品时消费者会付出多一倍的专注却不愿多花一份 冤枉钱。
而智能手机与平板电脑目前所面临的情况则恰好相反, 功能的全面导致了消费者需求的不确定,正是因为这些抱着玩一玩、试一试态度的消费者大有人在,所以开源的Ubuntu移动版系统完全可以效仿由 Android系统的做法来进行推广,“我们很好玩,还是免费的,为什么不来试一试呢?”
2.混合终端方案解决硬件性能过剩问题
我们之前一直在替DIY市场担忧硬件性能过剩所导致的更新换代步伐渐缓以及市场需求趋于饱和的问题,然而这些智能手机以及平板电脑制造商们其实也正舍本逐 末地走在拼硬件拼配置的道路上。那么厂商们在追求硬件性能提升的同时需要为消费者创造一些需求,屏幕分辨率的提高、摄像头像素数的增多、多任务处理机制的 改善这是别人给出的答案,不过踩着其它厂商留下的足迹走,Ubuntu移动版系统可能不会迷路,但是绝对会因此而错失发现新大陆的机会。
Ubuntu移动版为高性能机型提供了全功能的桌面模式(图片来自Ubuntu官网)
好在Ubuntu为我们准备了更能诠释硬件配置军备竞赛意义的东西,一种名为“Convergence”融合移动终端与传统PC终端的混合机制,我们暂时 就称它为混合终端吧。这是个什么概念,笔者提到一个模型的话可能大家就会很容易的想到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如果没记错的话,我应该还可以用首款双核手机来称 呼它。
Moto Atrix 4G因为性能不足未能实现混合终端的大业(图片来自摩托罗拉官网)
摩托罗拉的Atrix 4G(ME860)与Webtop底座,不知大家是否还对此留有印象。在通常的使用状态下,Atrix 4G看上就是一款普通的智能手机,然而在于Webtop底座之后它就可以变成一台笔记本电脑,而Ubuntu移动版系统也具有同样的功能,只不过它所连接 的并不限定于一个这样的底座,而是一台显示器、一把键盘再加上一支鼠标,这样我们便可以得到一个完整运行着的桌面版的Ubuntu系统的平台,它的核心就 是我们手中的智能手机或者平板电脑。
通过底座连接显示器键盘后便可使用桌面版的Ubuntu系统(图片来自Ubuntu官网)
当然移动版Ubuntu系统对于可以使用此设备的产品在硬件性能上也是设了门槛的,笼统的说就是采用四核Cortex-A9以及双核Cortex-A15 以下处理器的产品都可以Pass掉了,其实看上去门槛也不并是很高了。那么通过手机来实现功能型PC才能做到的一些内容,这本身就是一件Amazing的 事情,当初摩托罗拉的失败正是因为承载这一功能的设备硬件性能不足,而Ubuntu此时重新把这项功能拾了起来则正好让消费者意识到了硬件性能的军备竞赛 到底是为了什么。
3.提供消费入口为开发商、服务商谋福利
移动版Ubuntu系统能为开发商带来什么?或者说用户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什么?我们在面对其它的操作系统时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这也决定了这个系统能够 留住多少的用户以及在未来走得多远。为什么使用苹果iOS设备的用户粘滞度那么高,就是因为它提供了一套成熟的以App Store以及iTunes Store组成的内容消费体系,甚至还可以算上提供第三方配件的Apple Store,那么消费者在这上面的花的每一笔钱都会在他们产生离开这个平台的想法时成为一道道的阻碍。
Ubuntu移动版系统提供了内如消费的入口(图片来自Ubuntu官网)
那么在Ubuntu系统中也会有提供这样的入口,比如应用、以及多媒体资源等等,然而从开源的本质来看可能会有不少人会反感在免费使用的操作系统上使用付 费后才能拥有的资源,更何况作为Ubuntu移动版系统的内容提供商,亚马逊也拥有自己的移动终端Kindle Fire系列平板电脑,所以说它能吸引多少额外的内容提供商也就意味着它能在这条路上走多远。
编辑总结:
总的来说,Ubuntu系统推出的这两个版本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就是那个混合终端的概念。终端设备的融合是未来PC发展的趋势,Cannoical正在 为Ubuntu打造这个生态圈。苹果尚未实现移动设备和传统电脑的连接。而 Google这方面的打算是寄予Chrome OS,并非Android。微软则在Windows 8和Windows Phone 8上进行努力,但并未像Cannoical那样实现端口的互连和通信。这是个激动人心的设想,而我们现在已经看到曙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