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再出发 九款触屏超极本深度横评

中关村在线
“预测未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创造它”,这句话出自面向对象编程之父 Alan Kay,事实上这个前互联网年代最伟大的先驱也是便携电脑概念的奠基人,在笔记本电脑发展了接近 30 年以后,他的话仍旧振聋发聩,笔记本电脑正在通过不断的改变来创造新的未来。
超极本是笔记本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谁也没有想到,这个以轻薄为卖点的笔记本衍生概念在自己 2 岁的时候就彻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新一代超极本开始大面积的使用触屏系统,加入重力感应、Duosense 手写、NFC 近场通信,未来可能还会有体感、眼神追踪、脑电控制……,这让鼠标键盘和我们的身体共同组成了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
在 iPhone 诞生之前,我们对于触屏设备的印象,可能仅局限于楼下银行那台 ATM 提款机,在个人电脑领域虽然几经尝试加入触屏,但最后都失败的无声无息,体验太差是最重要的原因,而多数用户认为 Windows 电脑上用触屏也没什么实际用处,产品大多既不叫好又不叫座。这是触屏电脑普及的前夜。
不过虽说如此,触屏和个人 PC 却互相平行的发展了很长时间,且有着非常有趣的渊源,一个住在江头,一个守在江尾,却共饮者一江之水。
前世今生,触屏与PC是如何在一起的?
好,让我们穿越回到 100 年前。首先,最早用于记录笔记的电子笔专利在 1888 年注册了,而几乎就在同一时期(1884 年),美国人赫尔曼和比林斯制造了第一台电驱动的计算工具(机电制表机),让人们告别了手摇式的机械计算器,后来这两位开创了第一家电子计算机公司,名字 如雷贯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简称 IBM 。1941 年,用了 300 支电子管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ABC 样机诞生,巧合的是,支持手写输入的触摸屏专利同样在战火纷飞的 1942 年注册。
1968 年,Dynabook 概念来了,主要是用于帮助儿童学习,儿童不会使用复杂的计算机指令,所以手写和触摸操作才是 Dynabook 真正的意义,这个模型的设计者正是前文提到的 Alan Kay,影响更深远的是他还专门为 Dynabook 开发了 Smalltalk 语言,这可是图形用户接口(GUI)的前身!到了这里,我们甚至可以粗犷的理解:如果没有对触摸操作的需求,麦金塔和 PC 可能不会是现在的样子。
2009 年,一个叫 Michael Tchao的人在被放逐了 15 年后回归苹果,当时并未引起注意,直到 iPad 一代的发布,大家才想起了 1993 年苹果推出的第一台触屏 PDA--NewTon,正是 Michael 一手操办的,虽然牛顿被称为苹果史上最失败的产品,但却为后来者提供了灵感,包括当时还在为 NewTon 开发 Graffiti 输入法的 Palm Computer 公司,该公司的老板 Jeff Hawkins 在 1996 年发布了里程碑式的 Palm Pilot,凭借着“定位准确”让这款移动触屏 PDA 第一次取得商业上的成功。
Pilot 在随后的 18 个月里卖了 100 万台,这也直接导致 Newton 走向了末路,但 Newton 对手持设备的影响仍在延续,当年为 Newton 定制 CPU 的公司后来拆分成了新公司,就是现在的 ARM 。
对于多点触摸(Multi-Touch)的研究是从 1982 年的多伦多大学开始的。到了 1984 年,贝尔实验室做出了第一个可以两指控制的屏幕。同年,第一台麦金塔电脑诞生。之后多点触摸遇到了技术瓶颈,直到 2001 年,一个美国大学生韦恩·维斯特因为打字太多伤了手指,一怒之下发明了多点触摸键盘,并且还能识别手势动作,他成立的 FingerWorks 公司在 05 年被苹果收购。
与此同时,魔王微软在触屏设备的发展轨迹是这样的,92 年启动了 WinPad 计划,这个名字十分山寨的产品当年差一点就用上了嵌入式 Win 3.1 的微缩 OS 版本,但当时的硬件水平尚不足以支撑微软的想法,等待四年之后,微软再度出手了,搭载 Windows CE1.0 的 Handheld PC 诞生。注意到了吗,让手持设备通过安装精简桌面 OS 的方式来主打 PC 应用的概念,是不是和 Windows 8 的思路如出一辙?历史总是惊人的巧合。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苹果在 NewTon 项目失利之后,终于迎来了光荣绽放的时刻,iPhone 和 iPad 席卷全球,手持触屏设备迎来了春天,微软为挽回颓势发布 Windows 8 系统,英特尔第二代超极本开始将 PC 和 Pad 以融合的方式呈现,历史仍在不断的被刷新创造。
作为触屏设备的最新换代产 品,第二代超极本处境有些尴尬,平板电脑开始在个人电脑的市场中攻城略地,有人盖棺定论的认为个人 PC 已经像 80 岁的老人,开始走向了生命周期的末端,但请持这种想法的人先看看这些形形色色的变形触屏超极本吧,如果一个人在 80 岁的时候还能展现出彻头彻尾的反叛,那该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生命力!
本文导航
国货的崛起:Yoga、Twist的四模应用
好了,进入正题,今天对比的产品有九款触摸产品,其中八款可以变形,它们分别是翻转派的联想 YOGA 、分体派的惠普 ENVY X2 、旋转派的戴尔 XPS Duo 12 、滑盖派的索尼 Duo 11,推滑派的东芝 U920t、镜面派的华硕太极、回头派的 ThinkPad Twist,唯一不能变形的是宏碁 S7。我们大体上会通过几个方面来对这几款触屏产品进行对比,首先是外观和变形方式,看看这几款产品各自的特点。
联想 Yoga:会下腰的超极本 (6999元)
联想今年拿下了全球 PC 销量第一的龙位,自然压力很大,低调除了庆功会之后,就在上海马不停蹄的来了一场以时尚为名的发布会,接连发布四款触屏电脑,这其中的两款产品格外引人注 目,联想 Yoga 和 ThinkPad S230U,Yoga 是联想今年最重头的超极本,在 04 年前就曾经考虑过推出这款能够 360° 翻转的产品,但我们在今年才看到这款超极本,联想这次是有备而来。
为了实现四种模式,联想 Yoga 这次在转轴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光是研发周期就达到了两年,而且已经申请了专利,就这个转轴来说,工作原理在于两个转轴协同工作。当屏幕开合角度在 0~180°时,其中一个转轴做圆周运动,另外一根不发生运动,当转动角度超过 180° 时,键盘自动被关闭,第二根转轴开始转动。
ThinkPad Twist:会扭脖子的超极本 (6999元)
ThinkPad S230u Twist 并不是 ThinkPad 第一款旋转屏产品,早期的 ThinkPad X 系列曾经有过多款旋转品笔记本,ThinkPad S230u Twist 的屏幕可以 180° 旋转,当屏幕转到背后的时候,向后翻转,完成从超极本到平板的变形过程,整个过程的核心依然在转轴部分,通过一个水平 180° 的转动轴承,配合上一个前后 180° 的短轴,实现屏幕可以在两个前后水平实现万向转动。
ThinkPad S230u 使用 12.5 英寸小机身,自带重力感应功能可以使该机进行各种翻转。除此之外,多点触控、Windows 键等功能在 S230u Twist 身上都有体现。屏幕外围有亮光的金属保护圈,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美观效果,当然对屏幕也是起到保护作用的。至于屏幕的效果,S230u Twist 采用一块广视角 IPS 材质的显示屏,不过由于外层玻璃与屏幕之间空隙稍微大了些,导致该机屏幕防眩光能力一般。
点评:之所以把这两款变形超极本放在一块,不仅是因为这两款超极本都来自联想,更是可以看出大陆厂商对于变形本的态度,联想研发八年的双转轴,是在超极本形态基础的上做了延伸,变形过程相当保守,但效果很好,“迈小步、不停步”一直是国内 PC 厂商不擅长的。
反过来看 ThinkPad S230u,取名叫“Twist”,不过和多年前的 X200T 不同的是没有触控笔,但万向轴的原理很相似,同时整体用料不如当时 ThinkPad 那么考究,定位在其和 Edge 之间,6999 元的售价和 Yoga 保持了统一,面向大众消费者,在一年前,想买一款旋转屏笔记本可能要需要万元以上。
本文导航
华丽的对决:东芝、索尼谁更会变?
抛开狭隘民族感情的因素,日系笔记本从历史上确实有不少登峰造极 的产品,像只有 800g 的索尼 X505,无风扇设计的松下 ToughBook,在超极本时代还有 NEC LaVie Z 这样的极限轻量级的产品,但随着售价偏离消费者预期,这些优秀的产品和品牌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松下和 NEC 先后撤离大陆市场,后者被联想入股并购,富士通和索尼的高端产品几乎已经看不到了,索尼停产 Z 系列,日系产品在国内遇到了不小的困难。
在日本,有着精湛手艺的工匠达人是备受推崇的,这是日本独特的民族性,做事特别认真精细,有着强烈的自尊心,这中精神有希望在新一代超极本中回归,那么将笔记本打造的跟工艺品一样的索尼和东芝,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这次我们几乎在同一时间拿到了两款日系变形本。
索尼 Duo 11:单指完成变形 (9399元)
索尼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其实倒不是变形,更是不吝惜成本的用料和丰富的配件,在机身特别是 C 面的键盘边缘和掌托的都采用了一体式的拉丝铝合金工艺,在 D 面则是一种质地较柔和的复合材料,很可能沿用了第三代 Z 系列的 ASA 工程材料,耐候性更好。配件也非常丰富,包括一支支持 10 点触摸的 Stylus 智能触控笔、外接延时电池板、可增加续航时间的电池底座和降噪耳机。
Duo 11 的 11.6 英寸屏幕部分采用了一块 1920 ×1080 的高分辨率 IPS 硬屏,可视角度达到178°,好处是当作为平板电脑使用时,可以消除视觉上的死角。直观感觉对比度很高,色彩饱和度、屏幕亮度都非常出色。
正常状态下索尼 Duo 的屏幕是一直露在外面的,无法向内开合也是 Duo 11 和东芝 U920t 共同的毛病,虽然屏幕使用了硬度较强的玻璃材料,除了比较容易沾指纹以外,日常的磕碰还会挺让人担心的。Duo 11 的变形非常轻松,用一根手指就可以完成,从后部一点点的抬起,当转动到一定角度后,就会感受到主力屏幕顺势“咔嚓”一下打开,整个过程阻尼调校的非常生 动,让人很上瘾。
东芝 U920t:像滑盖手机一样 (8999元)
从外观上看从整体上看,在机身上运用多种材质,比如掌托上的类皮革、拉丝抛光的边缘,以及背部的大量金属材料。在颜色方面,使用咖色、黑色、香槟金、金 属原色构成,互相调和的作用很强,没有任何撞色和补色配色,这与一些奢侈品的方案非常接近,东芝 U920t 在外观的整体风格上有 U800w 的影子,未来东芝在超极本上的设计风格很可能就此定型。
这次东芝 U920t 整个传动模块包括了两个部分,包括一个转轴以及屏幕左右两侧的滑动轨道。东芝 U920t 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转轴部分,而是藏于屏幕下方,通过一根金属条来固定屏幕,可以保证 U920t 在超极本状态下屏幕不会因触摸产生晃动,在第二代超极本时代,厂商都开始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固定屏幕。
齿状的双滑轨设计,让整个滑动的过程非常平滑,而且可以看到轨道的两侧还有金属包边,可以有效的保护轨道,延长使用寿命。U920t 的整个背部都使用了铝合金材料,就像一整块铝板保护着屏幕,在屏幕背后的下端,能看到一道极短的黑色连接线,使用了绝缘材料,质地也比较硬,一般来说不会 有什么影响。
东芝 U920t 转轴最小角度不到 150°,虽然无法向前翻转,但所转动的角度已经覆盖了我们日常使用的大多数情况。转轴向后翻转至 180° 时,再向内滑动,键盘收于屏幕底部,完成变形。如果与索尼 Duo 11 相比,这种变形方式的好处是屏幕可以调整角度,但缺点都是将上屏合上,屏幕一直都是露在外面的。
点评: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索尼 VAIO P,这次索尼 Duo 11 和 VAIO P 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缩短了 C 面的尺寸,取消了触控板,和左右按键,但在键盘中间加入了一个光学轨迹球,仅通过这个小球就可以代替鼠标的工作,而和其他变形本相比,索尼的接口很丰富, 内置了 VGA 和 RJ-45 以太网接口,而无需外接转接设备。
东芝 U920t 的变形方式是和 VAIO P 有很多特别之处,但显得更为合理,Duo 在变成超极本之后,上屏的角度无法调节,而 U920t 就要好很多,而且 12.5 英寸的模具,也可以更好的容纳下物理触控板和掌托。
本文导航
传统PK概念:台系两强对触屏态度不一
宏碁和华硕是虽然都输入台系产生,但这两家产品的风格却有着 很大的区别,华硕的产品非常大胆,经常有一些突破常理的创新性产品出来,像手机、平板、笔记本三合一的 PadFone、能变形的 TransFormers 等等,还有今天要说的“太极”,而宏碁则相对沉稳了很多,更多的是凭借着性价比产品主打主流市场,而最新的 S7 依然用了传统外形,只是加入了触摸屏。
华硕太极:背后长眼 (11000元)
如 果说屏幕是一部电脑的眼睛,那么华硕太极显然就属于“背后长眼”的哪一类,太极拥有两块 IPS 全高清显示屏幕,分辨率都是 1920×1080,只有背屏还支持电容触控。IPS 屏幕对于观看者来说最大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视觉体验,屏幕色彩纯正自然达到 700:1 的对比度,画面清晰流畅可视角度扩大为 178 度。
华硕太极是除了宏碁 S7 以外,唯一一个不需要通过变形就可以实现平板操作的,秘诀就是背后这样一块屏幕,这两块屏幕的面板和尺寸上完全相同,但内屏却不支持触摸,而且由于外屏要 留有一定的边框,才能实现更好的触摸操作,所以内屏也要跟着增大屏幕边框宽度,此外,F12 按键右侧有一枚全新功能键,这枚按键单独为华硕太极系列而设计的,主要用途就是实现两块屏幕之间的切换功能。连续点击该按键可以在笔记本模式、平板模式、 镜像模式和双屏显示四种模式顺序切换。
宏碁 S7:以不变应万变 (9400元)
在各家超极本都在拼命尝试变形来博眼球的时候,宏碁 S7 以一种“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的开”的姿态,并没有采用变形设计,一方面在机身极限轻薄之路上保持着自己的领先,也让自己有着一种扫地神僧般的落寞。
最大的变化来自 A 面,在顶盖的部分采用了第二代大猩猩康宁玻璃,莫氏硬度达到了 9 级,一方面耐划耐磨,同时也让 S7 看起来更加漂亮,同时在机身上使用了一体式铝合金材料,在工艺上更加复杂,一体化外观会让人想起 MacBook,但二者的风格并不相同,宏碁 S7 追求的“美型”设计并不单单指的是极简,而是希望能够有所不同,比如在底部的汽车喷漆,和一些细节化的设计。
宏碁 S7 拥有 11.6 和 13.3 英寸两个版本,都使用了触摸屏幕,但 1080p 的触摸屏在两个尺寸上的体验并不相同,11.6 英寸的屏幕上的字会显得有些小,不太适合触控点击。
点评:宏碁和华硕虽然同属于台系 PC 厂商,但两款触摸屏却风格迥异,华硕增加了一枚屏幕,让用户可以更方面的将内容分享给别人,是一种根本上的改变,而宏碁则是降低重量改善材料,追求提高产品的使用体验,是让使用者自己用起来感到更为舒适。
本文导航
比谁更另类:“空翻”比拼“热插拔”
惠普 Envy X2:键盘可拆卸 (5999元)
Envy X2 给我们留下最深的印象是:平板和键盘底座完全像一个统一的整体。Envy X2 采用卡榫配合磁吸式的双重固定方式,可以确保平板与键盘底座稳固连接,重量感也刚刚好。惠普在键盘底座中同样配备了一块电池,使得平板和键盘底座质量 (1.5 英镑)接近,这很好的平衡了整机的重量。键盘为全尺寸,手感相当棒,不过没有背光却是美中不足。
Envy X2 机身方面采用铝质架构,平板厚度为 8.5 mm,质感相当不错。尽管惠普公司并未公布其续航表现,但依照其他 OEM 释出的相关数据预计会有 9 至 10 小时的续航力,Envy X2 在平板与键盘各拥有电池的情况下,或许能够达到如此长的续航力。
三星 Smart PC:其实更像个平板 (4999元)
三星 Smart PC Pro 同样是一款键盘可拆卸的产品,但我们似乎已经无法叫他超极本了,因为它的键盘更像是一个配件,除了物理键盘和两个 USB 接口以外,没有任何与运算有关的硬件,而且键盘本身的重量并不低。三星 Smart PC Pro 本身使用的是性能更强的酷睿 i5 处理器,以及在平板边上内置的 USB、HDMI 接口,这些都说明三星是希望 Smart PC Pro 作为一部 X86 架构的平板电脑,键盘只是辅助工具而已。
另外,三星 Smart PC Pro 也可以通过 S Pen 手写笔来轻松输入文字、图像,可以更直观快捷的记录信息。
戴尔 XPS 12:悬空式旋转 (11000元)
戴尔 XPS 12 提供了一个非常个性的旋转方式,与其他可翻转超极本不同的是,其他超极本是在传统笔记本折页处可以翻转,而戴尔这款超极本则在屏幕外面有一个铝制框架,在 框架中间有轴可以实现水平翻转。这种屏轴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底座跟传统笔记本一样是键盘,而屏幕中间翻转使得整个超极本没有滑倒的危险。
戴尔称,该转轴已通过耐久度测试,20000 次开合无故障,足够坚固。
点评:惠普 ENVY X2 和三星 Smart PC Pro 都使用了热插拔的方式,但二者都不像超极本,前者使用了凌动处理器,而后者则是将大部分功能集成在拆下来的平板部分,但这或许代表了未来我们的工作方式, 也许我们每次外出只要带一个只有 800g 的平板,每到一地就当地提供的键盘就好了。
戴尔 XPS 12 这次的变形方式是最炫的,在框架中间做轴转动是我们从未见过的,但我们还是比较关注寿命问题。
本文导航
材料篇(1):这是个实体感缺失的年代
一个设计师真的要去理解和使用材料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今天讨论的除了屏幕的触摸体验之外,还有就是机身材料的触感体验,因为在可变形的触屏超极本 中,平板电脑形态的介入,让我们随身携带的几率会更大,双手不仅仅要去触摸屏幕来完成输入,更要用手去持握产品,亲身去体验他们。
这里 延伸一个概念,就是我们当今人们对实体感的缺失,这和消费时代的介入有很大的关系,从很早的手工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机械时代以及现在的信息时代,从杠 杆到齿轮再到集成电路,最早我们用双手制造工具去捕猎事物,我们能够感受到石头和木头不同材料的质感,二者捆绑在一起成为斧头的时候,不同的材料的温度差 异是可以直达内心的,这是人类意识和认知力的诞生。手工匠艺人们用砂纸打磨自己作品,在来回擦拭之后吹开粉尘呈现出光滑的瞬间,伴随着满足感和欢愉,这是 创造力和工艺的诞生。
现在已经没有多少人再去看纸质书籍了,人们更乐意谈论电子书什么时候能取代纸质书,当然讨论中也伴随着对 纸质书籍质感的留恋,电子书的好处是体积小,但功能原件都高度的集成和抽象化了,我们对电子书的运行原理(如处理器计算)完全没有概念,我们摸不到它,而 纸质书则相反,我们能甚至能感受到纸浆定型的过程,相伴而来的还有材料的气味对嗅觉的刺激。
电子设备其实非常抽象,我们看不到原材料和形成过程,长时间的接触让我们意识不到它的抽象,但我们不会像休憩房顶一样去维修CPU,所以我们看到很多人因为好奇而硬生生的砸开一颗CPU,结果看到的是更抽象的内部。
我们只在乎一个电子设备能正常运行就行,就像现在的个人电脑,如果和打字机去对比,我们会获得是两种对物品的认知和体验,这并不值得肯定,未来我们的后 代,可能不需要看到、去触摸,只要调用 CAD 的木质纹理装饰,加个滤镜,就认为自己做出了“真实的木头”。
这种方式最大的 问题是,我们会因为过分依赖虚拟的软件工具,而失去了和物理世界真实的联系,我们失去了制作东西的体验,锯木头和刨木花的不同体验,为什么这里应该用铝合 金,为什么压的太重,它这里就断裂了,虚拟的软件工具会让人类越发惰性,当落叶知秋变成了镜花水月,我们也就失去对真实世界的感知了。
所以设计师需要在自己的设计中做出反抗,需要去维护人性的一面。设计师 Jonathan Ive 很少出现在苹果发布会的主讲台上,他给我们印象更多的是官方宣传视频中那个光头、胡渣、肌肉男,总是一件脏兮兮的 G-star T恤的中年男人,他好像刚从工厂里出来的样子,而事实上他可能真的刚从工厂里用手挥着锤子砸出一台 MacBook,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获取对材料的理解。
在几个对 Jonathan Ive 采访中,我们看到的采访背景都是工厂车间,散落一地的各种材料的半成品模型,他本人在接受采访时说:“对一个实体物的体验,一个最主要的相关因素就是材 料,我们体验和探索材料,处理学习材料的固有特性,以及将它从原始的材料转变为最终成品的工艺,是我们工作方式中极为重要的。”
对于个人电脑来说,材料尤为重要,这不仅仅是关乎到对硬件的保护,更是人类维护自身尊严的方式,对笔者自己来说,这远比计算性能提升更重要。
本文导航
材料篇(2):九款本本材料分析与对比
第一代超极本开始,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开始使用金属材料,到了第二代变形超极本,金属元素似乎被削弱了不少,一些类肤漆、类皮革和工艺特殊的喷漆工艺逐渐多了起来,大家可以通过下面的表格进行对比。
超极本 | 机身材质 |
联想 Yoga | 铝合金 + 类肤漆 |
ThinkPad Twist | 金属 + 类肤漆 |
东芝 U920t | 铝合金 + 类皮革漆 |
索尼 Duo 11 | 铝镁合金 + 类肤漆 |
华硕 太极 | 纯铝 |
宏碁 Aspire S7 | 铝合金 + 康宁玻璃 |
戴尔 XPS 12 | 铝合金 + 碳纤维 |
惠普 Envy X2 | 铝合金 |
三星 Smart PC | 铝合金 |
联想 Yoga 在机身的掌托位置使用了类皮革漆,虽然不是真的皮革,但质地柔软,Yoga 在平板模式下,我们用双手持握时,键盘面都是与我们的手接触最频繁的,采用类皮革漆也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摸起来的感觉非常好,很好的稀释了金属的冰冷, 这种漆面的优点在于摩擦力适中,拿在手中比较牢固,同时另外 Yoga 的 A 面和 D 面都使用了类肤漆,哑光色的类肤漆要比钢琴漆低调了不少。
再来看看戴尔 XPS 12 上所使用的碳纤维,早先戴尔 XPS 11 上就在机身上较大面积的使用了探险这种材料,碳纤维本身也有着以强度、延展性和韧度都较金属更好,我们都知道碳纤维材料的材料和加工成本很高, 首先是着色困难以及对探险这种材料的用途管制,而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工艺上,碳纤维的”纤维“二字决定了这种材料更像一种布料,如果是布料进行裁切的话就会 出现碎边,控制碎边是厂商们遇到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所以这种材料目前在电脑类产品上应用的还不是特别多。
ThinkPad Twist 和 索尼 Duo 11 都采用了很多类肤漆材料,这种材料摸起来和人的肌肤有着十分相似的质感,温润细腻,亚光色泽也会让用户觉得很亲近,这是一种消除距离感的方式,但我们摸到 的东西并不真实,实质上无论是类肤漆还是类皮革漆都是通过对现实的模仿,来感知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材料属性,目前这种做法无所谓好还是不好,但意义重大。
宏碁 S7 是唯一一款没有变形的超极本,主体采用了玻璃和铝合金混搭的方式,第二代康宁玻璃不但作为屏幕保护使用,更是第一次使用在了顶盖上,作为一种装饰,这种效 果不错,无色的玻璃以及内部的白色漆呈现出通透感无与伦比,这种第一次超极本上使用的技术很难达成,根据宏碁设计是林克威先生所述,需要在玻璃与白色漆面 之间注胶,才能让光透过来(宏碁 S7 的背光 LOGO)。华硕太极使用的纯铝机身,这和其他多数镁铝合金的超极本不太一样,CNC 数控机床打造的机身刚性更好,相对其他超极本来说,掌托和底面的硬度要大。
另外就是关于一体铝合金材料,宏碁 S7 和华硕太极都是这种工艺和材料制作而成,这种工艺出来的产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接缝,正常笔记本一般的拆卸方式都是先拆开后盖,而这种设计方式下,一般都 将后盖与整机作为一块铝板进行加工,宏碁 S7 和华硕太极有所不同,从 CNC 工艺上,宏碁 S7 是先将整个模型做到 7、8 成型,然后在进行铣削,而华硕太极看上去更接近 MacBook Air,通过一块铝板冲压铣削而成,前者的好处是可以不拘泥于极简设计理念,能够容入一些不一样的思路,而后者的整体性更好,而 S7 的后盖是可以通过六角螺丝拆下来的,更换电池相对华硕太极应该会容易一些。
本文导航
尺寸篇:为什么大家普遍不喜欢16:9
比例是形成美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绘画、音乐、电影、文学等多个方面都可以发现比例的影响,最为神秘的例子,可能要属可口可乐的配方了,那么对于超极本这 类电子产品来说,显示比例也同样重要,在经过了 4:3、16:10 之后,现在 16:9 成为了最主流的显示比例,但这里带来了一个问题,这一代超极本将有很大一部分可以变成平板电脑,对于笔记本来说,如果 16:9 已经被普遍接受,那么平板电脑呢?
16:9 并不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在显示领域也算是新秀,这和毕达哥拉斯提出的黄金比例没什么关系,从 09 年才开始慢慢普及,如果追本溯源的话,16:9(1.7:1)算是平衡了电视(1.3:1)、欧洲(1.6:1)、美国(1.85:1)的一个折中的选 择,也是在成本节约上的是一种妥协的格式,从笔记本开始使用 16:9 屏幕一来,已经经历了大概 3 年的时间,这样这个比例比 16:10 要长寿,并且仍在延续,就连苹果(11 英寸 Air、iPhone 5)也不能免俗。
笔记本电脑屏幕比例的变化一直被很多人争议,但争论是随着时间逐渐减小的,大家也在对这种尺寸选择了默许的态度,或许笔记本和手机一样是属于引人沉浸类的产品,当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内容的时候,显示比例怎么变似乎没那么要紧了,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呢?
以前的笔记本是 4:3 的,这是最接近 A4 纸张和书籍比例(0.72)的整数比,笔记本被设计的要像书一样,后来显示屏的比例在逐渐加长,这让机身的尺寸和重量也发生了变化,我们读书的时候,手臂 和手掌几乎不用学习就能适应书籍重量的分布,拿在手里不会有累的感觉,但是这一代超极本有很多可以直接变成平板模式,平板电脑的使用状态和笔记本不同,我 们要用双手去托住它,更重要的是,平板电脑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是来取代纸质阅读的,那么如果依然用书来对比,16:9 的平板电脑自身的力矩变长,用户所需的托住它的力气也更大,产生疲劳的时间会变短。
人类的手臂和手掌短期内是不会发生大的进化了,所以 电子产品的机身设计要去主动适应人,那么超极本或者笔记本是否也存在一个黄金比例呢?这个很难讲,黄金比例在笔者看来有的时候并不如一个整数比来的更亲 切,所谓黄金的重量和尺寸比例应该是在一定的分布范围内的,而从绝大多数编辑部内的同事的体验反馈来看,16:9 显然已经是在这个分布范围的边缘了。
超极本 | 屏幕尺寸 | 屏幕比例 |
联想 Yoga | 13.3 英寸 | 16:9 |
ThinkPad Twist | 12.5 英寸 | 16:9 |
东芝 U920t | 12.5 英寸 | 16:9 |
索尼 Duo 11 | 11.6 英寸 | 16:9 |
华硕 太极 | 11.6 英寸 | 16:9 |
宏碁 S7 | 13.3 英寸 | 16:9 |
戴尔 XPS 12 | 12.5 英寸 | 16:9 |
惠普 Envy X2 | 11.6 英寸 | 16:9 |
三星 Smart PC | 11.6 英寸 | 16:9 |
为什么整数比更让人感到亲切?目前最和谐的比例莫过于 1:1,也就是对称比例,微博上也有过几个关于“对称狂”的例子,对称之所以这么迷人,因为我们自己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对称的生物,这和对称是不是美没有关 系,否则为什么狗见了人会叫,猫见了人会跑?因为这个对称比例是我们自己最熟悉的,而熟悉会产生好感消除敌意,人们喜爱对称,从根本上讲是“自尊心”的表 现。
从 1:1 再扩展一些就是 1:2、1:3、2:3 的比例,如果让我们找到一根棍子的 1/2 处会很容易,1/3 也需要稍微费点力气,那么 1:0.618 呢? 16:9 呢?恐怕我们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很难快速的找到,这是因为我们不熟悉,之前我们谈了尺寸对用户的心理投射,包括上一篇说的材料,都是会和每一个用户产 生微妙关系的因素,这些因素在设计中不能被完全忽略。
本文导航
重量篇:超极本并不是越轻薄越好
从数据来看,这一代超极本的重量要同比第一代平均下降了不少,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第二代超极本中屏幕尺寸整体呈下降趋势,当然这要和上一代超极本作对 比(传送门),上一代超极本几乎是清一色的 13.3 英寸,而这一次 11.6 英寸和 12.5 英寸的比例在上升,屏幕变小意味着模具可以减小,这进一步说明了处理器和 SSD 的低功耗化对机身设计的影响,超极本可以做的更小了,这也为超极本变形成平板电脑提供了条件。
继续上面关于“黄金”系列的话 题,超极本或者笔记本有没有黄金重量这种说法呢?大家多数人可能都会认为:“笔记本当然是越小越好,越轻越好”,但真的是这样吗?笔记本也好、超极本也好 首先是一个供人们使用的工具,就像剪刀、门把手、方向盘、电视遥控器一样,它的尺寸大小是有容限的,iPhone 4 坚持单手能够持握也是这个意思,如果太宽,就容易握不住,如果太薄呢?会让人产生容易弯折的感觉。
工具也需要一定的重量,重量代表着密度,密度又和材料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又回到了之前关于材料的讨论,金属会让人觉得高档,首先是自身的物理特性,强度 够大(超极本上的铝合金虽然是低硬度金属,但通过阳极氧化可以增大表面的硬实感),让人觉得安全,同时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材料,触摸时的摩擦阻 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非常熟悉,特别是一些经过精细打磨和切割的贵金属,会让我们和尊贵的身份联系起来——这就好比女士们绝不会嫌弃自己的白金项链太重 了。
超极本需要有一定的重量,它会提醒使用者自己不是一个廉价货,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厚度,这样可以更好的被用户掌握,而这个厚度和重量同样需要有一定的容限。
超极本 | 厚度 | 重量 |
联想 Yoga | 17 毫米 | 1.5 千克 |
ThinkPad Twist | 20 毫米 | 1.6 千克 |
东芝 U920t | 20 毫米 | 1.5 千克 |
索尼 Duo 11 | 18 毫米 | 1.3 千克 |
华硕 太极 | 18 毫米 | 1.3 千克 |
宏碁 S7 | 12 毫米 | 1.2 千克 |
戴尔 XPS 12 | 20 毫米 | 1.5 千克 |
惠普 Envy X2 | 19 毫米 | 1.4 千克 |
三星 Smart PC | 21 毫米 | 1.6 千克 |
注:不同尺寸没有可比性,以上数据仅供参考
两款 13.3 英寸的超极本中,联想 Yoga 和宏碁 S7 走的完全不同的路线,联想试图兼顾平板和超极本的双重体验,键盘尺寸较大,键程也很长,加上全尺寸的高触感键盘,打字十分舒适,但作为平板来讲的话 1.54 kg 的重量相当于两个 New iPad,还是有些重了一些;另外这一代变形本的屏幕由于加入了触控功能,厚度都大了一些,这也让机身整体厚度有所增加。而宏碁 S7 看来是铁了心不走寻常路,13.3 英寸的厚度达到了惊人的 12 mm,重量也只有 1.25 kg,便携性十分出色。
12.5 英寸的变形超极本共有3款,通常情况下这个尺寸只有 ThinkPad X 系列还在坚持,现在已经成为了二代超极本很常见的尺寸,相对来说,这个尺寸在厚度和重量上都是一个折中选择,但东芝 U920t 和 ThinkPad S230u 的重量都不是非常令人满意,戴尔 XPS 12 在使用了碳纤维的情况下,重量也有 1.52 kg,作为平板使用时都会显得很些吃力。
11.6 英寸的超极本上,惠普 ENVY X2 和三星 Smart PC Pro 使用了热插拔的模式,所有的硬件部分都在屏幕中,这样一来可以将屏幕取下单独使用,但是 ENVY X2 和 Smart PC Pro 如果都算上键盘底座的话,重量和厚度会增加不少,但这种方式好处是,当我们需要外出的时候,只带上平板就可以完成一些基本操作,回到办公时需要大量输入的 时候,只要插上键盘变成超极本即可。
索尼 Duo 11 和华硕太极的重量都只有 1.27 kg,便携性都不错。索尼 Duo 11 由于变形方式的不同,要更扁平一些,没有掌托键盘尺寸也显得有些小,但多出了光学轨迹球弥补了没有触控板的损失,太极的内屏需要与外屏相互照应,所以内屏 的边框较宽,模具整体更大一些,键盘体验也更完整。
本文导航
体验(1):用户无意识行为与功能可视化
体验是个很虚无缥缈的东西,个体不同,使用感受也不能复制,对于每个用户来说,最好的体验评测就是亲自拿在手里去用它。这九款超极本中,最具争议的恐怕 就是那种变形方式最合理,这种争议并没什么意义,就像《中国好声音》一样,每个选手的曲风不同,演唱方式不同,不存在可比性,但 PC 行业不是娱乐界,超极本也不是选秀,产品的终极目标就是让绝大多数人觉得好用。
用户无意识行为
还是先从转轴说起吧,这种可以变形的笔记本,我们之前闻所未闻,对于这类产品的认识,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对象,经常有网友会问哪一款变形超极本更好, “好”这个词即空洞又无味,但如果仔细琢磨的话,其实他想了解的是哪款超极本【更适合】自己,多数人意识不到自己真的需要什么,这是最大的问题,而设计师 关注的就是这些用户“无意识”的细节。
无意识心理学上也叫潜意识、阈下意识,佛洛依德这样解释这个概念:“关于我们每一种形成 意识和反应所需要的最小能量值”。举例来说,笔者记得台湾有一位慢行为艺术家,苦练十年让自己的动作比蜗牛还慢,一次当素描模特时,在众目睽睽下双手用极 慢的速度调换了位置,下面临摹的学生居然没人发现,这就是一种无意识,在扩展一点,如果你手捧着一把瓜子来吃,吃到最后会发现手里剩的都是小的、扁的、坏 的,大的完整的瓜子则是我们不过脑子的无意识选择,我们如果不提高强意识的能量时,这种无意识会占据主导。
设计师深泽直人经常举上图这个牛奶盒的例子来说明用户的无意识行为,牛奶盒的底面刚好和栏杆的小平台形状符合,人们会强迫症似的把他们对齐。藤原拓海习惯单手开车,另外一只手就这样自然的放在车窗外,车门的高度刚好适合我们搭手,这是集体的无意识行为,如何在电脑类产品上找出这些集体的无意识行为,并把 这些要素融入到产品设计中,这是提高用户体验的关键因素。
惠普 ENVY X2 的屏幕是可以拆卸的,这样整个屏幕部分就变成了一个平板电脑,惠普把音量键设计在屏幕的背部,这可以让 X2 平板的边缘做的更薄,而无需去容纳音量键,另外一个好处是我们的双手可以轻易的够到它,食指的发力会非常轻松,拿在手中调整音量变成了一个十分自然的操 作,按键上面的突起给手指很好的识别性,不用看就能掌握。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这样设计的音量键会裸露在 A 面上,如果放在包里的话,还要考虑误触等问题,所以人性化的设计往往是一个细小的调整,但背后要做的工作往往更多。
东芝 U920t 的屏幕是无法向前翻转的,可是笔者在使用的时候总是把这个忘在脑后,好几次会下意识的把屏幕向前掰,这是习惯在作祟。
功能可视化
深泽直人最知名的设计,估计就是下面这个无印良品的壁挂式 CD 机了,整个 CD 机器的外形被设计的和一个壁挂电风扇一样,最绝妙的在下面哪个线,跟电风扇的拉线开关一模一样,我们一拉这根线,整个 CD 也会转起来,透过透明的树脂保护壳,我们看到了碟片像风扇扇叶一样在旋转,这样的设计会让使用者产生共鸣,共鸣的关键就是这根开关线,这根线不用使用任何 的说明,大多数人也都会知道怎么用,因为我们对电风扇的拉线开关很熟悉,脑海里已经存有了风扇的可视化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通过模仿投射到另外一件物品当 中。
再来看看这个香蕉牛奶,包装盒做成了香蕉的形状,而这个包装盒的打开方式像极了我们扒香蕉的动作,我们一看就明白,这个香蕉牛奶需要从两边拉开(当然也 能用吸管),不需要用剪刀,而香蕉皮上还做了黄色到青绿色的渐变,来强化我们的这种信任,这种将功能和可视化信息融合到一起的设计方式,对于首次使用来说 非常必要。
之前说了,变形超极本是个全新的设备,增加平板模式和变形操作这些我们比较陌生的东西,如果你是一个电脑操作的老鸟,这些可能难不倒你,但是如果你是新手,想迅速的上手使用,就需要设备本身给自己提供一些能够参考的信息。
这一代变形本的变形方式虽然个子不同,但我们如果不看评测,直接拿来这款产品,很少有人第一时间会明白怎么操作,重新布局的机身按键,甚至我们连开关键 都找不到了,而且多了物理音量键、旋转屏键,几乎都没有明显的指示说明。拿联想 Yoga 和华硕太极来说,前者是四模式工作,后者是双屏工作,前者用简化的符号语言,告诉大家产品的功能,后者则是在键盘上设置了一个屏幕切换键,来呼叫功能菜 单,对笔者来说,这两种方式似乎不够简洁和直接,形式上都不如下面这个:
当然 iPad 也有同样的问题,虽然已经做到了尽可能的简洁,但随着 iOS 系统的升级,功能还是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对按键的定义上,笔者认为 Home 键已经十分疲惫了。相同情况下,Win8 平板中的 Windows 键则要好的多。
本文导航
体验(2):触控屏并非“哪里不会点哪里”
我们通过五种感觉来认识世界,五感之中的看、听、嗅、味感觉器官都非常脆弱,长在人的头部,人们需要非常小心的去保护它们,而触感是存在我们躯体的各个部 位的,这是我们取用起来最为方便、高效、易维护的一种感觉,如果眼睛是人类认识世界的窗口,那么身体上的每一个负责感受触碰的神经元就是世界识别人类的一 个坐标,罗丹说过:我们一旦失去触觉,这个世界就不承认我们的存在了。
以前的 PC 操作中,我们只使用到了视觉和听觉,其他的嗅觉、味觉和触觉并未用到,但其实这三种感觉在人类感受世界的过程中同样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跟 PC 互动,虽然这种互动只有视觉和听觉的话也没什么不好,但是加入了触觉显然会更有趣一些,这是最直观的感知,阿汤哥在《少数派报告》中用手在全息影投中比比 划划的情景,让笔者当时看的目瞪口呆。
系统有别
在千百年万年的进化当中,人 类拥有了一个完美的大拇指,这个大拇指以根部为轴,在做圆周运动的时候是最舒适的,这一点上,遥控器和游戏手柄给了我们很多次的例证。目前,手持触摸设备 主要的手机和平板电脑,但这两者在触控操作的方式上有着根本的不同,这个不同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大拇指,而正是这样的不同才导致了 7 英寸 iPad mini 的出现。
在 iPhone 上的滑动解锁方式已经成了触屏时代最有象征性的操作,它是由拇指完成的,从左到右的水平滑动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非常舒适,但是换到平板电脑和触屏超极本 上,则是食指来负责,驱动食指的则变成了手腕、尺骨和肩胛骨,虽然 iOS for iPad 沿用了滑动解锁这种方式,但解锁条的长度缩短了,这是为了减少胳膊运动的行程。
在触屏超级本上 Windows 8 系统的解锁方式是从下往上滑或者拉动,这种方式也很有好,无论是食指还是拇指,都是往上一甩就打开了,充分使用了“惯性滚动”的特性,但又区别于惯性滚 动。有趣的是和 iOS 相比,二者的解锁方式的临场感却有着很大的不同,iOS 的打开“门闩”的一瞬间,更像是一扇门被打开而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而 Windows 8 的“揭幕”解锁则好像在告诉你:好戏就要开演了。
iOS和Windows的解锁方式都非常自然舒适,而且都兼顾 了拇指和食指的操作,如果咱们再看看一些 Andriod 上的一些非官方的解锁方式,就会觉得这些只是为了【做出区别】,而没有经过严谨的思考,“解锁”只是触摸操作中一个很小的例子,但需要设计师从无数种方式 中提炼出来,最终的方式要尽量的谦虚,不着痕迹。
硬件有别
显示屏在加入触屏 功能,也需要做一些调整,以适应人的手指,我们都知道人在松弛状态下站立时,双手自然垂落在身体两侧是最舒服的,这时我们的手指肚的发力方向在平行于身体 时最容易,这一点在平板电脑上体现的最明显。笔记本的触控板与身体垂直,这样就非常好发力,而笔记本屏幕与身体基本平行,手指需要抬起一定角度来适应,会 容易产生疲劳,如果调整屏幕角度就多了一步操作。对于留指甲的人来说,会带来更加崩溃的体验。
正因为如此我们看到了很多变形 超极本,多数都可以在很多的时间内,变成平板电脑的状态,这可以很好的使用操作,但宏碁 S7 显然是个特例,但加入了【一体式转轴】和【分段式阻尼】,来稳固屏幕,屏幕也可以翻转 180°,让另外一侧的人能够更好的使用触摸功能,但笔者认为宏碁 S7 之所以没使用变形而只是仅仅加了个触摸屏,应该是将重心都放在制作工艺上了,也有些不情愿的“交作业”的嫌疑。
话说回来,当 我们用手指来指挥超极本或者平板电脑的时候,相对鼠标来说,肯定会带来过多的手臂和手腕运动,好处是鼠标手是没了,但是胳膊也会累啊,这多少有些不讲道 理,变形超极本已经尽力达到的最好平板触摸体验,大家更多的担忧,其实是来自超极本自身的重量,这本身是个【我只给不刮脸的人刮脸】的逻辑悖论,现有的技 术条件下,基本没有更好的解决办法,我们倒是可以期待英特尔下一代 TDP 只有 7.5 瓦的 Haswell 处理器。
真实反馈
前面说了,我们需要和电脑进行更好的互动,也预测未来触屏将成为这种互动的趋势,但触摸屏实际上是没有触感的一块玻璃,我们跟玻璃互什么动? 【我到底 点上没有】只能通过屏幕显示的变化来验证,眼睛实际上被计算机界面上虚拟的指代给骗了,这应该是触摸屏技术的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导航
显示篇:高分屏和康宁玻璃开始唱主角
IPS 显示屏
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代超极本已经开始全面使用 IPS 屏幕,相比普通的 TN 屏,IPS 有几个最突出的优点,主要体现在高可视角和更可靠的色彩表现,色阶的过渡会更加平顺,三星 Smart PC Pro 所使用的 PLS 在色彩和可视角度等方面都非常接近 IPS,当然,也有报道说 PLS 的显示效果更好。
超极本 | 分辨率 | 面板类型 | 表面玻璃 | 屏幕尺寸 |
联想 Yoga | 1600×900 | IPS | 强化玻璃 | 13.3 英寸 |
ThinkPad Twist | 1366×768 | IPS | 强化玻璃 | 12.5 英寸 |
东芝 U920t | 1366×768 | IPS | 强化玻璃 | 12.5 英寸 |
索尼 Duo 11 | 1920×1080 | IPS | 强化玻璃 | 11.6 英寸 |
华硕 太极 | 1920×1080 | IPS | 双面强化玻璃 | 11.6 英寸 |
宏碁 S7 | 1920×1080 | IPS | 二代康宁玻璃 | 13.3 英寸 |
戴尔 XPS 12 | 1920×1080 | IPS | 康宁玻璃 | 12.5 英寸 |
惠普 Envy X2 | 1366×768 | IPS | 强化玻璃 | 11.6 英寸 |
三星 Smart PC | 1920×1080 | PLS | 强化玻璃 | 11.6 英寸 |
什么分辨率最合适?
从下面的数据来看,高清分辨率已经占据了触屏超极本的半壁江山,一些 11.6 英寸的超极本也开始使用全高清分辨率,但过高的分辨率会让系统和网页等的文字显得比较小,无论是浏览还是点击的体验都不是很好,在笔者看来 13.3 英寸的 Yoga 上所采用的 1600 × 900 的分辨率是个比较合适的选择。
为什么是玻璃?
平板超极本的屏幕需要格外的保护,不但平时会进行频繁的触摸,而且一些超极本的屏幕是裸露在外面的,如果放在包中,可能会造成表面刮花,所以这一代超极 本都使用了强度更高的保护玻璃,而宏碁 S7 和戴尔 XPS 12 甚至用上了第二代康宁玻璃,该玻璃的的莫氏硬度达到了 9 级,仅次于钻石。
玻璃本身的滑动触感相对于其他材料更好,表面的摩擦系数较小,更容易进行精准度较高的移动,苹果 MacBook 的触控板以及 Magic Trackpad 都使用了玻璃作为表面材质,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触屏上用玻璃作为导电介质让很多国内的企业名扬海外,比如给 iPhone 4 做 ITO 镀膜导电玻璃的莱宝高科等等。
关于屏幕指纹
既然使用了玻璃作为表面材料,那么就不可避免的就会形成易可见的指纹,不少玻璃制造厂上通过镀膜的方式来改变玻璃表面,但也只是让玻璃更容易擦干净,而没有根本上消除指纹的产生。
那么,如何消除心理负担呢?贴个膜还是带上个保护套?其实,笔者个人觉得,这种油污其实带来的感觉也不是很糟糕,陈奕迅的背包为什么旧的很好看,就是因 为质感,那上面写满了故事,当给物品增加一条时间的维度,那么一些看似糟糕的东西,也会成为一种美妙的回忆,指纹这个东西既然无法避免,那么不如在心理上 去试着消化它。
本文导航
转轴篇:比炫?点评8大转动/变形系统
这一代超极本最大的创新,并不是触摸屏,而是转轴系统,如 果按照以前的标准的话,我们会看我们会看样式、阻尼、最大角度、能否单手开合等等,但到了这一代,转轴开始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设计端更多考虑的是转 轴工作的合理性,高频次旋转的可靠性,还包括用户体验、制造成本和专利等问题。这些在研发过程中,各个 OEM 厂商心照不宣的几乎各不相同,9 款产品有着至少 8 种变形方式,这是在 PC 行业中非常罕见的集体创新。这样一个小小的转轴让整个行业出现了复苏的迹象。
联想 Yoga:双转轴设计
联想 Yoga 的变形方式是屏幕向键盘的反方向旋转360°变成平板,这种方式最大的问题在于当屏幕和键盘背靠背时,用户在操作时手会遇到键盘,在另外的两个模式(帐篷 式和站立式)时也有同样的担心,所以 Yoga 上用了一个双转轴,0~90° 时其中一个转轴发生转动,超过 90° 时,另外一个转轴开始运动,同时键盘会自动被定,避免误触的影响。
ThinkPad twist:水平逆时针旋转
通过一个水平 180° 的转动轴承,配合上一个前后180°的短轴,实现屏幕可以在两个前后水平实现万向转动,但水平转动只能逆时针,Twist 和 Yoga 一样同样拥有笔记本模式、显示屏向后的站立模式、支架形的帐篷模式以及屏幕两次翻转后的平板模式。
ThinkPad Twist 也是两个轴,能够水平以及逆时针旋转
东芝 U920t:转轴+滑轨
整个传动模块包括了两个部分,包括一个转轴以及屏幕左右两侧的滑动轨道。从下图可以看到,东芝 U920t 并没有特别明显的转轴部分,而是藏于屏幕下方,通过一根金属条来固定屏幕,可以保证 U920t 在超极本状态下屏幕不会因触摸产生晃动,齿状的双滑轨设计,让整个滑动的过程非常平滑,而且可以看到轨道的两侧还有金属包边,可以有效的保护轨道,延长使 用寿命。
索尼 Duo 11:三角结构支撑
确切的说,索尼 Duo 11 并没有明显的转轴,背部是一个金属板来负责支撑屏幕,变形的方法很轻松,只要一根手指轻轻从后方谈起,通过助力的金属板通过滑轨自动支起,这种变形的好处 是省力,方便,形成了非常稳固的三角形支撑。但由于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转轴,屏幕无法调整角度,而排线也会透过三角型的通道看到。
华硕太极:转轴设计出风口
华硕太极的转轴应该说是比较常见的,因为华硕并不是通过变形来实现平板形态,但在转轴处设计了散热口,方向时刻垂直于屏幕,这样热风的方向会原理用户。
宏碁 S7:一体式转轴、分段阻尼
为了避免触屏在使用时发生晃动,宏碁 S7 将转轴直接与显示屏幕的边框锻造成一体式的边框转轴,构成一个T字型的骨干,效果如同盖楼时使用的钢筋,这让整体的上盖结构更加稳固,同时还加入了两段式阻尼,屏幕开合到一定角度,阻尼突然增加,近一步减少屏幕的晃动。
戴尔 XPS 12:屏幕会空翻
戴尔这款超极本则在屏幕外面有一个铝制框架,在框架中间有轴可以实现水平翻转。这种屏轴屏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底座跟传统笔记本一样是键盘,而屏幕中间翻转使得整个超极本没有滑倒的危险。戴尔称,该转轴已通过耐久度测试,20000 次开合无故障,足够坚固。
惠普 ENVY X2:磁吸式可拆卸屏幕
点评:Envy X2 采用卡榫配合磁吸式的双重固定方式,可以确保平板与键盘底座稳固连接,而同样采用此类变形方式的三星 Smart PC 则有些不太稳固。
三星 Smart PC
和惠普 ENVY X2 相同,三星 Smart PC Pro 同样使用了热插拔的连接方式,与键盘底座可拆分的设计可以轻松实现笔记本电脑与平板电脑之间的转换。
九款触屏超极本都在转轴上下足了功夫,但从变形的效率来说,华硕太极和索尼 Duo 11 应该要略高一筹,可以一瞬间完成变形,而从体验来讲戴尔 XPS 12 和联想 Yoga 显然更炫,惠普 ENVY X2 和三星 Smart PC Pro 则更偏向平板应用,键盘底座作为一款配件的角色起着辅助作用。
到了第二代超极 本,性能似乎已经不关紧要,产品整体的思路开始从单纯的性能和功能比拼,转向工程设计,可以说转轴在这一代超极本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加入触摸 操作之后,转轴要求在模式转换效率、用户体验、使用寿命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但非常有趣的是,厂商所采用的转轴几乎没有雷同的,这对于 PC 厂商来说,有着更深一层的意义。
本文导航
接口与功能篇:底座、手写笔齐上阵
常用接口
第一代超极本为了更加轻薄的机身,把一些很常用的接口进行简化处理,比如附送 VGA 转换器、采用下拉式网线接口等等,到了第二代触屏超极本上,接口出现了更大的变化,先从类型和数量上了解一下。
超极本 | USB | 网口 | VGA | HDMI |
联想 Yoga | 2 个 | 无 | 无 | 标准 |
ThinkPad Twist | 2 个 | 标准 | 无 | micro |
东芝 U920t | 2 个 | 无 | 无 | 标准 |
索尼 Duo 11 | 2 个 | 标准 | 标准 | 标准 |
华硕 太极 | 2 个 | 转接 | 转接 | micro |
宏碁 S7 | 2 个 | 转接 | 转接 | micro |
戴尔 XPS 12 | 2 个 | 无 | 无 | DP |
惠普 Envy X2 | 2 个 | 无 | 转接 | 标准 |
三星 Smart PC | 3 个 | 无 | 无 | micro |
多数超极本都采用了两个 USB 3.0 接口,而 VGA 和网卡接口大都采用转接的形式,值得一提的是索尼 Duo 11,内置了全尺寸的 VGA 接口,和挡板式的 RJ-45 以太网卡接口,用户外出携带时无需携带更多的线材。
惠普 Envy X2 和三星 SMART PC Pro 都属于屏幕热插拔的变形方式,所以重点考察的将是屏幕独立使用时的接口配备,这里三星 SMART PC 就占有优势,在屏幕边缘上就配备了 USB 3.0 和 HDMI 接口,而惠普 Envy X2 则需要通过屏幕底座的扩展口来实现。
机身物理按键(Windows 键、重力感应开关、锁屏键)
这一代触屏本中,能明显的感觉到机身上的物理按键增多了,不少都增加了 Windows 键、重力感应开关以及音量键,这在之前笔记本中是比较少见的。多数超极本都拥有重力感应功能,这让当超极本变形成为平板模式时,屏幕会自动旋转来适应用户 的需求,这里面除了宏碁 S7 以外,也都拥有重力感应功能,同时也身上也会配备锁屏键,而在 Windows 8 系统设置中也可以关闭重力感应。
在作为平板模式使用时,除了宏碁 S7 以外,都屏幕上都设置了一枚 Windows 键,作用相当于 Home 键,而华硕太极的 Windows 键为轻触感应式。
扩展功能:电池底座 外接键盘
三星 SMART PC 和惠普 Envy X2 的硬件部分都在屏幕背面,而键盘就变成了一个配件,单独使用屏幕作为平板时,便携性非常不错。
索尼 Duo 11 在配件中还增加了一个 36 瓦时的扩展电池板,可以额外增加 3 ~ 4 小时的续航时间,同时可以将机身抬起,打字时手腕得到了一定放松。
附加功能(背光键盘、NFC、GPS、触控笔):
超极本 | 背光键盘 | NFC | GPS | 重力感应 | 触控笔 |
联想 Yoga | - | - | - | 有 | - |
ThinkPad Twist | - | - | - | 有 | - |
东芝 U920t | 有 | 有 | 有 | 有 | - |
索尼 Duo 11 | 有 | 有 | 有 | 有 | 有 |
华硕 太极 | 有 | - | - | 有 | - |
宏碁 S7 | 有 | - | - | - | - |
戴尔 XPS 12 | 有 | - | - | 有 | - |
惠普 Envy X2 | - | 有 | - | 有 | - |
三星 Smart PC | - | - | - | 有 | 有 |
背光键盘
背光键盘开始在超极本中大范围的运用,这九款超极本中有五款使用了背光键盘,其中的宏碁 S7 的使用了冷光背光,光线更加柔和,不会刺眼,在屏幕上方还拥有一枚光线感应器,让 S7 根据环境亮度自动调节键盘灯亮度,其他四款都属于 LED 背光,拥有亮度调节功能。
NFC
NFC,即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可以让移动设备进行近距离的无线通讯,搭载 NFC 的超极本甚至可以用来刷公交卡,充当电子登机牌来使用,目前这个功能还属于起步阶段,支持的设备和用途还并不是太多,但未来前景广阔。
触控笔
索尼 Duo 11 和三星 Smart PC Pro 随机附带的触控笔支持最高 1024 级压感力度,我们可以利用这个特性,达到几乎逼真的书写绘画效果,此外这个笔也十分智能,支持像悬浮显示、复制粘贴、图片剪切等功能,对于写字画图也可以 进行自动联想,在触屏时代,触控笔的使用被直接推向了实际应用的层面。同时,触控笔也支持多点触摸,手指和笔尖可以同时在屏幕上进行操作。
本文导航
延伸阅读:从达芬奇看被误读的极简主义
无论是超极本还是笔记本,在外观上却越来越简单,这不得不说是受到了一些极简风格的影响,但多数的 PC 厂商在面对设计时,所做的工作都是将元素进行“减法”化,更强调单一线条和配色的美感,机身上原本的明暗对比、高色阶、渐变都没有了。这种简单为美的思路 到底是一种图省事还是为了追求直观的表现呢?我们先来看几个例子。
极简不等于“平铺直叙”
Envy 13 是 08 年的一款轻薄型笔记本,在顶盖上方使用了激光蚀刻技术,最巧妙的是巴洛克纹理的是通过一个个小小的像素点阵来进行布置的,这个工艺并不复杂,但巴洛克纹理 是对Voodoo(Envy前身)这个血统来自欧洲的 PC 品牌做出了解释,而像素点则代表着个人计算。这样的外观并不简约,但却是“有故事”的,然后我们在来看看最新的 Envy Spectre XT,这款超极本是整个系列的最新作,表面是一整块铝合金,去掉了除 Logo 外的任何装饰性元素,机身上只有简单明快的线条。
两代Envy对比下来,相信 10 个人会有 9 个人更喜欢右侧的 Spectre XT,这是为了迎合大众的审美,砍掉了背后的“情节冲突”来实现简单美。但是除了这些,好像就没有什么了,整个产品太过唯美,好像失去了隐藏在背后的灵 魂,而用户也失去了窥视这些灵魂的机会。
极简不等于“做减法”
上图是同一个系列的不同尺寸的两款产品,从屏幕边缘的细节上看,右侧的在中间多了一条挖槽,这是为了方便手指将屏幕展开时拥有更好的持握感,而左侧的则 去掉了这条挖槽,为了追求极简后的结果,最后出来的视觉体验非常纯粹,但功能性被削弱了,别小看这一道挖槽,它也是我们的手去识别笔记本的重要坐标。
另外,这种简化的方案,让产品失去了自己的品牌辨识度,如果笔者不说一定会有人认为是MacBook Pro。
极简美学这个命题过大,在 ZOL 讨论极简美学,有点像在红动中国讨论显卡性能,单纯的去辩论极简风格是好是坏,可能显得很弱智,也无法讨论出结果来,笔者只是希望以一些不够极简的例子,来试图解释自己思维的过程。
《蒙娜丽莎的微笑》和它的明暗渐进法
《蒙娜丽莎的微笑》是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肖像画作,对于这幅作品有无数种解读,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明暗技巧,达芬奇在这幅画中使用到了他所首创的明暗 渐进法,用光线和阴影来表现透视的效果,人物脸部轮廓通过不同层次的明暗来实现一种逼真的空间感,还包括人物身后的村庄和山脉,都非常的细致。
不过,在文艺复兴前期的中世纪绘画风格中,作品一般都是通过线条来表现透视,色彩也比较单调,明暗渐进法的出现让西方绘画在文艺复兴时达到了巅峰,一直到梵高为代表的印象派出现的几百年内,都无人能超越达芬奇建立起来的三维空间绘画体系。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的绘画作品上看,是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用三维空间的理性思维来处理,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来模拟现实,所得到的进化建立在一个不断增加细节的过程上,达芬奇说自己一生从未完成过一项工作,至死都在完善这幅《蒙娜丽莎的微笑》。
Mac OS的耐久性和Windows图标的符号化
不少人包括以前的笔者也认为,极简的设计可以让产品拥有更长的耐久性,更不容易过时,那么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看一看 Mac OS X 的 UI 设计在这12年里的变化。
苹果这个月最大的新闻莫过于 Scott Forstall 的离职,他不光是 iOS 的第一负责人,更是 Mac OS X 系统以及 Aqua 用户界面的最初设计者之一。他是坚定的拟物化风格的簇拥,从 Mac OS X 10.0开始,UI 设计都坚持模拟现实中的经典设计作品,所以 Mac OS X 的风格不是极简,而是仿真。
这是最新的 Mac OS X 10.8,如果我们去对比一下 DOCK 上的图标变化,几乎发现不到有哪些根本的变化,图标的边缘更加柔和平滑,反锯齿效果更明显,依然是不断的增加细节。并且能够利用技术来进行推动、补 强,Retina 显示屏用四个像素点来渲染一个像素,图标文件大小也因此从 209 KB 增加到 1.7 MB,但最终实现的效果就是所有的系统图标更加真实可信。
学不来的 Windows 品牌符号化
从 MS-DOS 到 Windows 3.2 是从黑白到彩色的发展过程,一直到Windows 95,Windows进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黄金时代,整个系统华丽的巅峰则诞生在Windows Vista,直到现在笔者仍认为Vista是所有Windows界面中细节最丰富的,但这也影响了系统运行的效率,到了 Windows 7 开始做出了妥协,到了2012年,Windows 8 彻底回到了最初的风格。
从最新的 Windows 8 的系统图标上看,四个直角矩形构成是视窗以一定的倾角呈现,会给人一种纵深的感觉,相对于 Windows 1.0 来说要更加“言之有物”,但同样是一种极端简化的方案,这个图标带来的结果就是产生极端的符号化,它简单直接,能更引起视觉刺激,而微软品牌本身有很强的 符号影响力。
Windows 8图标也好,耶稣的十字架也好,纳粹的万字符也好都是将自身高度的符号化,这种极端简化方案不是灵光一现的点子,而是需要受众者有着很长的沉浸时间,需要充分引导和使其领会。
无论是互联网产品还是PC产品,都不能以牺牲情节冲突和细节作为极简的代价,这样成就不了经典。想一下,为什么经典的绘画作品中从未出现过简笔画,为什 么静态长镜头从未拿到过奥斯卡奖项?极简思维是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需要漫长、复杂的形成和提炼过程。迪特拉姆斯说:“Less, but better”,越简单的东西背后的工作反而越多,极简设计绝对不仅是做减法的工作。
回到PC的产品上,设计需要为功能服务,这已经是 老生常谈了,就像早起的ThinkPad笔记本,从现在的视角来看这款产品并不简约,但让我们觉得舒适,而这种舒适成就了ThinkPad的品牌符号,而 现在PC行业流行的所谓“极简”,让功能失去了人性化的一面,是懒于思考的,没有人会去质问“为什么要这么做”。当用户被一些简单直接但缺乏耐久性的设计 吸引的时候,厂商有义务去纠正,而不是那种在硬座车厢里提供花生、瓜子、矿泉水的廉价贿赂,而制作优秀的产品和短暂的取悦用户是两码事。
本文导航
延伸阅读:如何欣赏那些另类的设计
网友 533556yhl 在看了太极评测之后,提出了这样的疑问:
“大家有没有想过,这个设计,要满足两个人同时观看的话,必须保持 90 度开合,超过一百度就废了,为什么?因为其中一个人要趴着,或者身高一米五一下!但是我观察了大部分人使用笔记本的习惯,没多少会用 90 度开合。这是挑战用户体验!你当你是苹果呀,能玩用户?难道让用户换高桌子,矮凳子,抑或设计师都是一米五身高的天才?”
太极的双屏 设计可能是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它有两个屏幕,内屏和外屏的尺寸大小、分辨率完全一致,而槽点几乎集中在外屏上,因为即便是使用了 IPS 广视角屏幕,那对面的人也要调整头部的角度来适应内屏,所以不少人认为这样的设计是缺少考虑的,以至于提前对产品做出了判断,认为这是不靠谱的设计,这里 我们都要讨论的是如何正确的欣赏那些现在看来有些另类的产品。
讨论之前先来说说任天堂,现在说起在科技创新,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可能是 苹果、谷歌,但其实如果仔细看看老任的产品,就会发现其实是老任主导了近几年的产品革新,比如《大金刚》让游戏有了“剧情”,FC 手柄的 AB 键斜向布局被后辈模仿,GB 的移动娱乐,NDS 的触摸操作,Wii 的体感,3DS 的裸眼 3D,Wii U 的分体双屏,这些现在看起来有些平常的技术,都是任天堂第一个成功实现商业化。什么?你说谷歌眼镜?横井军平在 17 年前的 VIRTUAL BOY 上就玩过了,如果说现在真正的还能持续创新的企业只有一个,那就是任天堂。
双屏的设备现在已经不少了,但真正把双屏利用到极致的应该 是 NDS,当时的性能远低于索尼的 PSP,但几年过去了,任天堂当年被说成不靠谱的触摸双屏已经成为了再平常不过的技术,几乎每一代新主机发布,任天堂都要挡得住压力,顶的起吐槽,但核心 思想没有变,就是用最低成本玩最好玩、最易于编程的游戏,任天堂在当初不计后果的勇敢得到了回报。
NDS 的双屏,其实是主辅关系,一个屏幕主要的游戏画面,另外一个屏幕是作为辅助,作为地图、道具的状态显示,这样的设计还有很多,像索尼的 Tablet P。而太极,说的简单一点,背面的第二块液晶屏就是一块外接显示屏幕,可以显示主屏幕的内容也能作为一块扩展屏幕使用。可以说这是个比较大胆的行为,得到 的好处是,我们几乎不用将产品变形,就能让 PC 进入平板模式,但就像网友 533556yhl 所提出的那样,屏幕要垂直,否则在两个人使用时,可能有一个会就不好受。
对于华硕太极,笔者认为我们对它的理解有一定的偏差,我们不妨自己拟定一个双屏的模型,假设这个模型是没有键盘的,只是一个两面都是屏幕的平板,至于为什么没有键盘,我们一会儿再说。我们让这两块屏幕处理不同的信息,但又相互连接,就像 Wii U 一样,我们抛开一些技术上的难度,来解释一下这样做的好处。
首先,它可以实现多任务切换,比如我们在写邮件的时候,突然来了一个 Skype 视频请求,这时候我们可以把屏幕翻过来,开始视频通话,通话结束之后再将屏幕翻转回来,继续写邮件,这个过程是利用重力感应完成的,再通过一个翻转的动画进行切换。
对于平板电脑来说,我们使用虚拟键盘会挡住屏幕上的内容,但如果是双屏,就可以利用背后的屏幕进行输入,这时前后两块屏幕是“打通”的,后面的摄像头自动启动,前面的屏幕可以看到透明度比较低的虚拟键盘和后面场景的叠加,这样方便我们去校准敲击位置。
对于游戏来说,就像《水果忍者》,我们可以直接在后面的屏幕滑动,不会影响到主屏幕,像《愤怒的小鸟》,可以用机身的重力感应来调整弹射角度,用背部屏 幕来滑动弹射,类似的玩法还有很多。我们在给对方拍照的时候,利用屏幕翻转功能,对方可以直接在屏幕上看到自己,调整位置,甚至还能给自己花上胡子,加上 相框特效等等。
目前保留物理键盘的原因在于输入的精准度,虚拟键盘上没有达到媲美物理键盘的程度,但笔者相信,未来眼神追踪技术和脑电 控制一定会用到电子设备上,在背部屏幕上都加装一个视线感应器,眼睛注视屏幕时,屏幕被激活,反之屏幕关闭,这就保证了信息私密性的问题。如果脑电控制用 在双屏系统上,我们不仅仅可以腾出双手,直接用脑电来指挥背面的屏幕来给客户进行演示,而且连输入文字的操作都省了。
两个屏幕能够显示和处理不同信息,但彼此又相互连接,这就是 Wii U 带给我们的理念,这可产生非常丰富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单个屏幕无法实现的。
现在来看太极,搭载的双屏幕是个非常前卫的概念,但可能还没有充分准备好,但不能因为没有准备好就不去尝试。再比如同为第二代超极本的 Yoga,在屏幕翻转 360° 之后键盘朝下,与用户手掌接触,很多网友认为这很没有安全感,联想也一定想到了,所以用了双铰链系统来让键盘锁定了,但这样仍然能碰到键盘,结果达到了但 过程不美好。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憧憬 Yoga 的下一代了呢,比如当屏幕转过一定角度后,键帽自动缩回到机身内部,这些改动也可能会牵扯到产品结构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停止想象。
有些网友可能会说,眼神控制和脑电控制这些技术太虚幻了,现在看来简直实在太不靠谱了,这是我们惯有的保守思维,我们不能总去想:”这事儿可能吗?“而 是真正的把想要什么放在第一位,这时候硬件技术是次要的,就像17年前如果没有 VIRTUAL BOY,现在也许不会有虚拟现实的 Google Glass,没有 20 年前的 NewTon,平板电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繁荣,幸好我们有一群疯子愿意冒险也渴望超越,前文提到的 Plam 之父 Jeff Hawkins 已经开始不务正业的去研究关于人脑的运作原理了,而无线充电技术似乎也开启了脑电控制的另一扇门。
对于科技产品来说,我们不能用既往的经验去类比自己不太能理解的东西,因为它的能量可能还没有被发现,如果一个看着有着明显不靠谱的设计出来的时候,那么 试着去体会一下这些“不靠谱”之下呈现的是什么,转换一个欣赏的角度。为什么当年我们无法接受的东西,现在可以了呢?这需要漫长的成长和沉浸时间,就像鸟 叔 PSY,他用自己籍籍无名的 12 年来等待着《江南Style》的一夜爆红,但也许他就是那个我们当年曾经嘲笑过的胖子。
本文导航
横评总结:变形/触屏超极本背后的思考
到了现在这个连中关村 500 米商圈都开了三家星巴克的年代,做超极本还要拿游戏性能当噱头的话,似乎有些丢人,所以这一代超极本赶紧就挑明了自己不比性能,我们比的是创新。可现来 看,“创新”是个多么泛滥廉价的词啊!人人都在谈创新,这年头的产品发布会上,没几个”颠覆性“”革命性“的字眼似乎都拿不出手。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变形 超极本算创新吗?
有一次,笔者在吃冰激凌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蛋卷+冰激凌”的组合是那么有趣,冰淇淋和蛋卷都能吃,混合起来味道也 不差,蛋卷也是冰激凌的容器,十分环保,吃的顺序也符合通常人的习惯,更可贵的是,它还有兼具一定的意象美感(火炬代表光明)和调制的乐趣。这玩意的基本 样式用了一百多年,就从来没人想过去创新,最多只是改改原料,因为它是少数几个第一次就做对的设计,任何结构上的改动都是多余的。
笔记本的结构也用了二十几年,笔者认为新一代超极本的结构性变化,并不能完全归类为创新行为,它有着范围更广的象征性,在混乱的移动互联计算时代,触屏 变形本作为 PC 产业的一张名片,第一次去触碰消费者的认知边界,触屏 PC 可救市否,变形 PC 可救市否,平板 PC 可救市否? 如果这些都不行,至少也尝试过,即便牺牲,也壮怀悲烈。
眼球时代与用户选择
在一个娱乐至死的时代,产品推广的方式开始变得简单而粗暴,原来小编费工费力的写了一篇万字的评测,现在却不如一条 147 个字的微博来得有力量。
原来我们在买笔记本电脑时,先上 IT 网站上看看参数和评价,然后去论坛交流心得,自己还要去卖场亲自体验,现在只要在社交网络的搜索引擎上输入型号,相信会看到满屏的关于它的微博信息,用一 些矫情的心灵鸡汤段子和隔夜的冷笑话包装起来,这些微博让我们觉得很有趣儿,但却无法让我们无法去细致的了解这款笔记本的材料,对键盘手感也没有概念,我 们只看到了它最核心的卖点:屏幕能转的本,屏幕能拆卸的本,有两个屏的本……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有像薛蛮子、潘石屹这样的微博大号用 30 秒钟时间写上一句“不错的设计”并转发,一场可预见的小规模讨论高潮就会发生了。
消费者已经失去了深度阅读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了,眼球 经济时代的机会就这样来了,PC 市场的江湖这么大,眼球那么分散,厂商想让别人注意到自己家的产品,就只有像卖大力丸的师傅一样,随时表演胸口碎大石,你碎不碎,大石都在哪里,就连像三 星这样在 PC 市场只求偏安一隅的角色,也加入进来。而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如果一条街身上出现了十个卖药师傅都在勉力的碎着大石,那将是多么令人崩溃的视觉奇观啊,而 消费者还是不清楚谁家卖的是狗皮膏药,谁家才是正品大力丸。
不过现在的情况是,如果师傅卖的都是良心药,又或者研发了新药也能治病,那怎么办,我们的选择难题看来还远不仅于此。
通过变形,让超极本瞬间变成平板,这看上去有些像买一送一的廉价促销,有的时候我们遇到两个功能相同的东西时,会面临选择困难,比如说当一个人有一只表 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表时就没法确定了,两只表会让看表的人产生疑惑;当我们收到一封邮件,我们就要面临选择,到底要通过平板电 脑模式查收,还是用 PC 模式,而同样一个邮件应用,在 UI 不同和功能相同的情况下,用户都要学会使用吗?
破坏性与扁平化
核心不变,在边际差异上做文章变成不同的商品,这是早期 PC 产品最常见的做法,但这种差异更多的是基于一些商业盈利上的考虑,而改变形态其实可以看做是全面的颠覆,这打破了传统笔记本的工作方式,从前我们比性能、 比稳定性,而现在转轴、滑轨成了变形本上最重要的部件,那么这种几乎是破坏性的变化,会带来哪些改变?
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的山寨手机,要不是山寨模式对手机行业的破坏作用,手机价格很难降下来,现在也不会这么普及,这也无形中革了 2G 手机的命,给智能手机开了路,草根起义都是带有一定破坏性的,但却直接能够导致王朝的更迭。
另外,遥想起当年的华硕 EeePC,这是通过计算性能的倒退来实现”够用就好“的想法,让人们可以通过很低的价格买到轻便的笔记本电脑,为低价轻薄本的普及做了开路先锋。
所以,【破】与【立】是并存的,既然现在 PC 市场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那么各路厂商借助变形本的背水一战就应该会很好看。
在笔记本时代,核心技术掌握在英特尔等少数几个上游公司手里,产品设计只能跟着的芯片进化走,采用的是中心化的生产模式,但现在英特尔的身份从单一的芯 片供应商,变成了规则的制定者,在满足超极本特性的大前提下,设计变成了半命题式,超极本(笔记本)终于开始朝着一个扁平化的方向发展了。
我们之前说了,这一代超极本拼的是工程设计,其实就是一根转轴,这个转轴的不同工作方式和状态,让不同 PC 厂商的产品形成了差异化,这种差异化最让人高兴的是自发产生的,没有任何抄袭,甚至像 Yoga、S7 这样的转轴已经申请了自己的专利,每种超极本的变形方式都是自主设计的结果,或许超极本的概念以后会逐渐会被淡化,以后我们都叫联想旋转本、华硕双屏本、 三星分体本……想象一下,这种扁平化了的市场,就像从集权到分权的胜利,每一个 PC 厂商虽然现在看起来还比较稚嫩,但毕竟都能发出了自己的声张,可以预见未来的 PC 行业也许就像一部大卡司的群像电影,令人期待。
写在最后
乔布斯说:“We are here to put a dent in the universe”,普遍的翻译是“活着就是为了改变世界”,不知道是翻译者的自恋还是对乔布斯的过度崇拜,反正笔者认为这个翻译有些发力过猛 了,dent 有凹痕的意思,乔布斯或者只是希望在这个地球上留下一个坑而已,改变世界的命题太大了,至少 iPhone、iPad 做不到,否则为什么北非依然缺水,中东也一直没停止过战火,我们的房价还是那么高……从这个意义上讲,iPhone、iPad 对世界的改变甚至不如一个普通的农民,因为他们才是真正的用自己的锄头来改变地球表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