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之战 细数全球PC史上四大并购案例

IT168.com
【IT168 评论】前不久宏碁并购方正PC的新闻被炒的沸沸扬扬,这是一个有可能改变PC业格局的大事件。然而在PC业发展的漫长历史中,并购案例比比皆是,大鱼吃小鱼仿佛就是这个行业的一个众人皆知的规则。笔者整理大量资料做了这样一个专题,让我们来回顾一下全球PC史上的四大并购案例,让您了解那些或许还不为人们所熟知的历史。希望您能够对PC行业的发展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
惠普收购康拍 全球并购浪潮大门的开启
惠普收购康柏事件的背景
提到这一件当时轰动整个世界的并购事件,我们不得不先介绍下其中的主角之一康柏公司,因为这个名字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已经不是那么熟悉了,在被并购之前它刚刚并购了另一家IT业界闻名的DEC公司。
这曾经是PC业界一个王者的代表
1982年2月由康尼恩(R.Canion)、史蒂麦克(G.Stimac)和巴雷斯(H.Barnes)共同成立了康柏(Compaq)公司,并迅速取得商业成功。据资料表述,康柏电脑第一款产品设计图是由三位公司元老在餐厅餐垫上绘制的,后来他们各自出资1000美元成立了康柏公司。1985年10月17日,英特尔具有跨时代意义的386处理器发布,PC业最大的霸主IBM对此反应迟钝。康柏之前推出的286计算机,市场评价颇高,但不足以改变市场格局。386问世后,康柏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1986年9月,康柏率先推出第一台基于386处理器的台式个人电脑,并且一举走红。
左边这台现在看起来很简陋的机器就是那台386的台式机(右边为286的康柏)
1991年,康柏公司免去了身为创始人之一的CEO Canion,开始转型生产低价普及型电脑。充分体现了康柏求新和快速变革的企业精神。转产低价普及型电脑顺应了市场发展的潮流,让康柏再上一个台阶。康柏随后在1993年的PC市场销售战中,给当时风头正劲的AST以致命一击。
1994年,康柏在全球市场上的PC投放量为483万台,第一次超过IBM的424万台,一举登上了PC电脑市场的王座。随后,顺风顺水的康柏将目标锁定在DEC。并购非常迅速,1998年1月26日康柏收购DEC,完成了“蛇吞象”的壮举。1997年康柏公司拥有18900多名员工,DEC拥有54400多名员工。此交易金额近90亿美元。1998年年初,《福布斯》评选康柏公司为全美年度最佳公司。此时,康柏公司达到了成功的巅峰。
DEC的PDP-8标志着小型机的到来 DEC更像一个贵族
但在合并后,双方在销售体系上很难融合,康柏主要是卖PC,推崇分层化的渠道体系。而DEC的许多代理面向的是行业大客户,需要给客户提供应用,提供解决方案。
而最大的问题是DEC与康柏文化上的不兼容,康柏的文化是把加班当做家常便饭,讲究快速跟随市场风向,为此不惜罢黜公司的创始人。并且康柏在市场经营方面的表现优异,但科研投入较低。另一边,DEC的创始人Olsen在其就任公司CEO的30多年里,推崇公司是个大家庭,他坚持员工终身就职,一直奉行“不兼并其他公司,不解雇工人”的原则。 公司过于推崇“技术优先”,研发投入很高。
接触PC比较早的人都应该还记得这个标志
历史也没有给康柏一个更长的消化时间,或者说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证明自己无力消化这个庞大的猎物。康柏当时的CEO Eckhard Pfeiffer 不得不在1999年4月18日宣布下台,并带走了公司的一些高层干部。
康柏的未来与这家公司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在这个时候,惠普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给后人带来无限争议的历史性收购。而康柏并购DEC 短短的3年后,就面临着被惠普收购的窘境 ,真是斗转星移,世事难料。
惠普收购康柏的事件始末过程
2001年6月22日,惠普CEO Carly Fiorina(卡莉·菲奥莉娜)为一些软件授权事宜前往康柏会见新的CEO Michael Capellas(卡佩拉斯),但两个人很快找到了另外一个新的话题:合并。
惠普不能总依靠打印机部门这一条腿
在担任惠普CEO之前,卡莉曾在美国AT&T工作了近20年,主导了1996年朗讯与AT&T的分拆。但卡莉这位极富个人魅力的女强人好像还没有在惠普享受过真正的成功。就在惠普向前探路遇到重重阻碍的时候,“大本营”也并非高枕无忧。惠普最强大的部门——打印机部的增长开始放缓。在服务器上的优势也在被慢慢摊平。无论怎么说,商业领袖必须用业绩,至少也要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对于卡莉来说,人们需要看到的“行动”就是惠普如何寻找新的突破机会。在康柏方面,虽然卡佩拉斯上任后采取了一些优化调整,但是康柏并没有为销售和生产研发两大块业务进行实质性的充实,可以说,卡佩拉斯的改革也处于困顿状态。
卡莉在惠普的处境曾经岌岌可危,处境并没有那么乐观
所以所卡莉和卡佩拉斯之间一场本来是专利授权的电话交流,很快就向另外一个方向前进了。外界普遍认为,这是一种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自救举动。虽然惠普的某些创始人家族成员身为公司大股东表示反对这项收购合并,但在惠普董事会的力挺之下,卡莉·菲奥莉娜还是力排众议,与卡佩拉斯一同促成了这项大工程。
卡莉是惠普这艘航母级企业历史上最具争议性的领袖
2001年9月3日,惠普公司宣布已同意以250亿美元的价格,按换股的方式收购康柏公司。新成立的公司名为“新惠普”。高科技巨头和电脑制造商惠普在声明中证实,双方已经达成合并协议,将建立一个870亿美元的“全球科技领袖”。惠普时任董事长菲奥莉娜在声明中说:“这是一项决定性的重大举措”,“在目前对信息产业特别具有挑战性的时期,此项合并将使我们在未来占据领导性的地位。”
卡佩拉斯握住卡莉的手,惠普却握住了康柏的命运
来自两家公司的联合声明中透露,惠普和康柏同意以换股的方式合并。每1股康柏股票可以换取0.6325股惠普股票,康柏股东因此可获得约19%的股票溢价。合并后,惠普股东将持有新公司64%左右的股票,康柏股东将持有36%左右。该项交易目前价值约为250亿美元,预计在2002年上半年完成。根据协议,合并后的新公司将保留惠普(HP)的名称。惠普公司现任主席卡莉.菲奥莉娜将成为新公司的主席和首席执行官,原康柏公司首席执行官迈克尔.卡佩拉斯将成为新公司总裁。
这项PC业界老二和老三的并购案震惊了整个世界,二者合并后的规模上已经接近了当时的行业老大IBM。惠普在高性能计算领域以“大节点”技术和“安腾”闻名,所谓大节点就是单节点以SMP(对称多处理器)的形式提供高性能计算,最多可以提供64个CPU的巨型机;安腾是HP和Intel共同研发的一款高端处理处理芯片,它强大的浮点运算和显示并行指令运算功能,为高端服务器提供了杰出的性能。而Compaq是集群技术的精英,它将较小的机器以集群的方式提供给用户,在确保高性能的同时,用户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性能。
惠普笔记本在世界很多国家已经代表了高品质
菲奥莉娜对两家合并后的技术优势雄心勃勃,并且对公司的结构,运作,营销策略都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番改革。新的惠普公司主要有四个核心集团构成:企业系统集团(ESG),专业及支持服务集团(HPS),打印及成像系统集团(IPG),信息产品集团(PSG)。
惠普与康柏并购后的成效
2002年第2季度,IDC亚太区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凭借强劲销售势头,惠普与康柏的收入总和在上一季度中猛然跃升至市场首位。 2002年第3季度,Gartner Dataquest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惠普公司以30%的市场份额,雄踞全球服务器市场榜首。
让我们回到现在,2010年的前两个季度,根据IDC的市场调研报告显示,惠普仍然高居全球PC市场出货量的第一位,和第二名戴尔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尽管后人对于惠普当年并购康柏这一举动带来的结果各执一词,后来惠普也炒掉了卡莉,但追溯以往,惠普多年来保持着业界第一的位置,不得不说当年与康柏的惊天并购,是这一切开始的催化剂。
今年Q2的IDC统计数据 惠普高居第一
合并带给世界的启示
IT行业经过的泡沫经济后,逐渐进入了高发展,高支出,高重复的运作方式。在竞争激烈的IT行业,任何公司在运作中,必须减少重复的资源的建设;在合理资源组合的前提下,必须加快技术的进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机会淘汰竞争对手,使自己的企业有生存之地。商业巨头IBM,SUN便是很好的例子,它们单单靠自己的实力就能够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获得一席之地。而HP和康柏选择了合并同类型行业这一种解决方案,在双方的品牌和资本独立的条件下,实现了优化资源的目的,优化资源的过程,为新惠普提供了更好,更宽的发展空间。新惠普面及160多个国家,十几万员工,600多亿美元的资本,它的合并对于商界意义远远超过了个人的得失和去留,也远远超过了单体公司的成败。
联想收购IBM全球PC部门 当世界开始联想
20年时光荏苒,20年使得一个新生儿成长为了意气风发的年轻人。1981年8月12日,当IBM在纽约曼哈顿中心区沃尔夫饭店底层的礼堂里发布世界上第一台PC时,一定不会想到23年之后,自己的PC部门会被一家中国公司收购。
IBM的第一台PC现在看来是多么的简陋
而1984年,联想在一间传达室里开始创业时,也绝对不会想到自己20年后能收购PC业的鼻祖。当2004年12月8日早上9点20分,柳传志在五洲假日酒店用缓慢但清晰地声音宣布联想并购IBM全球PC部门时,牵手“蓝色巨人”的联想就一跃成为了世界第三大PC供应商。
联想收购IBM全球PC部门事件背景
现在回想起来,在2001年联想提出战略转型后的年里,联想一直处于一种国际化突围和探索的躁动之中。资本市场一直对于联想保持着强大的压力,投资人希望这个亚太区的PC巨头能够提交更优秀的成绩单。当时的联想必须找到一条合理的突围路径,摆脱PC对联想业绩的巨大约束。
杨元庆选择了多元化。2000年联想集团分拆的时候,联想PC如日中天,这也奠定了联想多元化拓展战略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联想出击手机、互联网以及IT服务等多个市场,目的是摆脱“联想就是做PC的”说法,转向IT服务、高性能服务器、手持设备等业务和产品线。
然而对自身和市场判断的失误让联想一次又一次落入‘战略跟随’的陷阱。FM365的不了了之宣告了联想自身第一次国际化冲动的失败。随后杨元庆为了将联想由一家产品性的公司转变为一家以服务带动产品销售的公司而进行的迅速扩张也没有看到成果,联想IT服务部门的业绩远低于大众的期望值,02年只有不到集团1%的收入份额。
它代表着2003年以前的旧联想
最终,杨元庆决定战略收缩,此刻的联想,宣布多元化受挫,抛弃“冗余业务”,专注“个人电脑及笔记本、服务器、外部设备等相关产品”,杀入国际PC市场的愿望空前强烈。在国内市场受到挤压的情况之下,拓展海外市场的国际化路径似乎已是柳传志、马雪征及杨元庆们一致的战略选择。为此,联想改头换面,2003年4月在全球范围内启用“Lenovo”标志,用这个品牌向欧洲和美国市场销售电脑。从PC到多元化、IT服务,再回归“专注”PC,联想似乎走了一条战略迂回的路径。
而此时,命运又戏剧性的让联想和IBM再次相遇。这一次,联想对自己曾经的偶像演绎了一场“蛇吞象”的资本戏剧。之所以说再次相遇,因为IBM曾经在2000年就找到过联想有意转手PC业务,而处于发展巅峰期的联想没有选择这条路。
蓝色巨人IBM曾经是所有人追赶的对象
1981年,IBM率先开创了PC市场并创建行业标准。在1994年之前,他们一直是PC技术和市场的领头羊。从那以后,IBM的PC销售额不断下滑,亏损逐步加大。因此,IBM首席执行官萨姆·帕米萨诺制定的新策略就是:放弃低利润的硬件业务,走出无利可图的PC市场。2002年,IBM决定出售PC业务,并陆续关闭、转让、出租了在全球各地的工厂,只保留了在日本的大和实验室和深圳的IIPC。IBM剥离PC业务心意已决,几年以来,该公司不断寻求买家洽谈转手事宜。整个收购过程悬疑重重,联想否认有富士康介入竞争,而坊间传言觊觎IBM电脑业务的竞争对手还包括富士通、西门子和东芝等多家世界级企业。
情况在2003年11月有了变化,当时市场情势发生逆转,3年战略目标落空后的联想有些茫然——转型处处碰壁、虎视眈眈的戴尔、PC市场份额不断下降、现金26亿港元无处可花。为此,联想孤注一掷退守PC主业。然而,国内市场已被充分挖掘,海外市场却是一片空白。恰在此时,世界顶尖投资银行——花旗美邦银行给联想的建议是:多元化战略的失败让联想别无选择,只有将目光转向国外以寻求增长。如果联想不走出中国,就将失去90%的PC市场。最后,由于美林证券的牵线,IBM与联想一触即合。
联想收购IBM全球PC部门的事件始末
2003年11月中旬,柳传志派出了高级副总裁乔松、财务总监马雪征等赴美,开始与IBM接触。
谈判过程实际上分成了3个阶段。2003年11月到2004年5月是IBM和联想互相了解的阶段。在这个阶段,联想对IBM分布在全球的PC业务情况进行了大量的摸底、考查和论证、分析利弊;5月份后进入第2阶段,联想正式向IBM提出了收购方案。一方面,联想对IBM PC部门开始进行调查和审计,以确保自己“买到的东西货真价实”,另一方面,双方开始了密集的谈判。从5月到10月下旬,两家公司就收购案进行实质性地谈判,双方开始进入最后两个月的紧张谈判,谈判队伍一度多达百人以上。
周伟焜是联想与IBM的婚姻中不可缺少的媒人
因为谈判没有标准,双方在几乎所有的看法上都有差距。最终所有的合同加在一起长达数千页,堆起来有1米多高。联想和IBM争议最大的问题表现为2大核心:一是收购价格,二是如何解决IBM的电脑专利问题。而由于IBM总部有高级副总裁John Joyce的力排众议,以及IBM大中华区总裁周伟焜的极力斡旋,联想与IBM逐渐缩短了距离,终于双双携手走到了12月8日。
这一切仿佛仍然历历在目恍如昨日
这一天,数月来中国IT产业的最大悬念全部破解。联想突然感觉到头上有一扇天窗悄然开启,而IBM方面认为“双方的结合再完美不过了”。收购IBM PC业务为联想提供了开拓全球市场的契机。有基金投资分析师表示,这宗收购使得联想集团的国际战略变得更为清晰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是他们真正走向世界的一个不错的平台。
合同签署完毕后,双方的收购协议经由股东大会通过、交易所批准和政府部门批准几道关口,同时新公司和工会及雇员签订了新合同后。2005年5月1日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HKSE: 992,ADR: LNVGY)与IBM(NYSE:IBM)宣布,联想完成了对IBM全球个人电脑业务的收购,这标志着全球第三大个人电脑企业从此诞生。
联想位于纽约的总部
值得一提的是,联想并购IBM的各项审批,从信产部到发改委再到国务院,用的都是“令人瞠目结舌的速度”。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明,政府对中国IT企业走向海外的期盼非常强烈。
整个交易内容的简介
根据收购交易条款,联想已支付予IBM的交易代价为 12.5亿美元,其中包括约6.5亿美元现金,及按2004年12月交易宣布前最后一个交易日的股票收市价价值6亿美元的联想股份。所收购的资产包括IBM所有笔记本、台式电脑业务及相关业务,包括客户、分销、经销和直销渠道;“Think”品牌及相关专利、IBM深圳合资公司(不包括其X系列生产线);以及位于大和(日本)和罗利(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研发中心。交易完成后,IBM拥有联想18.9%股权。此外,联想将承担来自IBM约5亿美元的净负债。
它现在属于中国的联想
此次收购的最终协议于2004年12月8日公布,于2005年1月27日获联想股东批准通过。收购完成表示最终协议中的所有重要条款完成。
联想并购IBM全球PC部门前后的业务结构
在2005年3月31日宣布的另一项交易中,联想引入全球三大私人股权投资公司: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General Atlantic及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同意由这三大私人投资公司提供3.5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根据协议,联想将向这三家私人投资公司共发行价值3.5亿美元的可换股优先股,以及可用作认购联想股份的非上市认股权证。
新联想管理团队由来自双方的高级管理人员组成。杨元庆获任命为联想董事会主席,接替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柳传志获任命为董事会非执行董事。前IBM高级副总裁兼IBM个人系统事业部总经理Stephen Ward先生获任命为联想首席执行官及董事会董事。另外,IBM提名Robert W. Moffat Jr及周伟焜(Henry Chow)进入联想董事会作没有投票权的观察员。在私人股权交易完成后,将有三位来自相关私人股权投资公司的代表加入董事会。
联想收购IBM全球PC部门后的成效
联想骄傲地宣布斥资17.5亿美元(6.5亿美元现金+ 6亿美元联想股票+5亿美元IBM债务)购入IBM 的全部PC业务——研发、生产、采购、销售,“蓝色巨人”在电脑方面的专利,和IBM位于美国罗利和日本大和的研发中心以及5年的“Think”品牌使用权。收购行动完成后,联想收编1万名IBM员工,总部随后也迁往纽约,而新联想在全球PC市场份额则从2005年的第9位跃升至第3位,仅次于戴尔和惠普。
这样的笔记本已经成为了纪念
IBM与联想结成独特的营销与服务联盟,联想的个人电脑通过IBM强大的遍布世界的分销网络进行销售。新联想成为IBM首选的个人电脑供应商,而IBM则继续为中小型企业客户提供各种端到端的集成IT解决方案。IBM亦将成为新联想的首选维修与质保服务以及融资服务供应商。
根据2003年的同比,合并后的新联想销售额达到120亿美元,进入世界500强,成为中国最大的IT企业。也一举成为世界第三大PC产品供应商。即使是在现在,联想依然位居全球PC出货量的第四名,而且增长幅度明显。
这场收购行业巨人的战役取胜让联想风光十足
联想野心勃勃进军海外市场的举动,也触动了另一家后来同样震惊世界的PC企业。而联想与宏碁之间也最终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
宏碁收购Gateway 宏碁全球收购战的节点
就在柳传志向人们展示了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成功上位成为全球第三大PC制造商之后不久,从欧洲传来的消息让联想从第三的宝座上立刻跌落:北京时间8月27日晚些时候,联想全球PC制造商第三宝座的最大竞争者宏碁已经同意出资7.1亿美元收购此前双方都在努力争取的电脑公司Gateway。Gateway是美国本土第三大电脑公司,笔记本销量稳居全球第三的宏碁有了Gateway助力顺利取代联想成为新的全球PC制造商季军。
这是一场闪电般的婚姻,但效果却非常的理想
事实上,在1995年开始的计算机浪潮中,太多的品牌和产品让宏碁无法轻易地在这个市场上露面。但宏碁的发展充满了不可预知的确定性,纵观宏碁多年来在PC市场上征战的历史,不难发现宏碁的产品与宏碁崛起的力量有着惊人的相似,在不轻易表露出任何痕迹的瞬间,迅速在这个市场上摆开自己的架势,从而不给人喘息的机会。在十余年时间之后的今天,宏碁已经完成了从一个小角色到大霸主的转型之路;在宏碁近几年的扩展版图上可以清晰看出,在其收购Gateway和PackardBell之后,其下一个目标只能指定在中国。
可以说在惠普与戴尔全球第一之争刚刚结束之时,这场宏碁和联想争夺第三的战争就开始了,而且宏碁收购Gateway只是这场战争的序幕。
宏碁收购Gateway的背景介绍
我们来简单介绍下被收购方,Gateway公司成立于1985年的爱荷华州,是美国最知名的PC品牌之一。1993年Gateway进入财富500强,并在纳斯达克上市交易。1997年又转到纽约证券交易所。2004年初,公司一举收购了美国成长最快也是最有利润的PC厂商eMachines公司,从而成为美国第四大PC厂商,位居世界前十。国内的消费者给它的产品起了个可爱的名字:“奶牛”。
这是个可以称之为“萌”的标志,笔者也很喜欢它
2005年,联想通过收购IBM的PC业务,一举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从而也成功的进入了美国市场。在资本市场上尝到了甜头的联想,又通过一系列体育营销路线和美国的NBA联赛结盟,进一步加强了在美国市场的上的影响力。但联想在欧洲市场却迟迟打不开局面,这对于志在“全球”和坚持走“国际化”路线的联想来说还远远不算理想。于是,收购一家在欧洲排名靠前的PC厂商,将是对收购IBM的PC业务的又一次完美的模式复制,也是一条打开欧洲市场的捷径。
联想此刻春风得意踌躇满志
而Acer收购Gateway的动机,那就和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一样——尽管Acer目前的国际化程度比收购Thinkpad之前的联想要超前的多,但对世界排名第三的渴望一直都让Acer将联想作为其前进道路上的假想敌。首先,联想收购IBM的PC业务部在业界被视为教科书般的“蛇吞象”资本市场成功案例,给予无数其他厂商很大启发,Acer也包括在内;其次,宏碁之所以选择这种飙升的资本收购方式与联想展开竞争,很大程度是因为排名下跌的巨大刺激。据Gartner的数据显示,宏碁在2007年第一季度已经超越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PC厂商,但联想在第二季度又凭借大中华区的业绩提升逐渐拉开了与Acer的差距,这让Acer期待已久的全球季军梦想刚刚到手三个月就拱手相送。
它代表了一种野心与执行力
而被收购方Gateway,这家在美国市场一度低靡的PC厂商,也曾在资本市场上寻求机会。PB的所有者许立信,在2004年将另一家公司eMachines出售给Gateway,后者又于2006年6月在许立信手中获得了PB的优先取舍权。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收购筹码,在Acer和Gateway发表联合声明之前,Gateway在一份单独声明中暗示,其将动用优先取舍权收购Packard Bell控股公司的所有股票,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奶牛”已经吃进了PB
宏碁收购Gateway事件始末
宏碁对Gateway的收购堪称IT业界的一场收购闪电战。2007年8月9号,联想放出消息声称已经获得了Packard Bell的排他性谈判,宏碁也因此无缘收购Packard Bell。就在外界都以为联想收购PB已经是板上钉钉之时,宏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对Gateway进行了收购。
这三者注定要被联系在一起
2007年8月16日美国第三大PC厂商Gateway与中国最大IT分销商神州数码在北京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Gateway正式宣布进入中国市场。这一现在看来如同伏笔一般的举措,完全配合了宏碁之后的收购。2007年8月27日,宏碁正式对外公布了收购消息:以每股1.9美元,总价7.1亿美元收购Gateway公司。一旦收购完成,宏碁每年收入超过150亿美元,每年电脑出货量达到2000万台,从而取代联想成为全球第三大电脑制造商。也就是说,刚刚进入中国的Gateway就将在宏碁旗下征战。
就这样如同图画般明了,宏碁在欧洲阻击了联想
北京时间2008年2月1日,宏碁在向台湾证券交易所发表的一份声明中称,该公司已经以458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欧洲第三大PC厂商Packard Bell(PB)母公司PB Holding 75%的股份。此举有效的阻止了宏碁在亚洲的主要竞争对手,全球第四大PC制造商联想向欧洲市场扩张。
笔者很喜欢的一款“奶牛”,它现在是宏碁的一员
收购后的影响
宏碁抢在联想之前收购了美国的Gateway之后,再度收购了欧洲的PackardBell,从而阻断了联想的海外扩张之路,并且借助欧洲市场上的PackardBell,宏碁开始站稳了PC业界的大本营,在接下来的阵营中,宏碁于是站在世界的三角展开了对世界领域的进攻。这个一箭双雕的并购不但切断了联想开辟海外第二PC战场的道路,还一举将联想从当时全球PC市场季军的位置拉下马,此后联想在全球PC市场的座次再也没有进入到三甲之列。
联想最清楚它的价值和重要性,当然宏碁也很清楚
在超越了联想成为世界第三后,宏碁对戴尔第二的位置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期间更是曾经挤掉戴尔坐到过亚军的位置。根据IDC的最新市场调研报告显示,2010年的第二季度,宏碁PC的全球出货量几乎与戴尔持平,第二名的争夺愈发的激烈化。
虽然夸张,但它暗示了这两家公司在以后的处境
从宏碁果断迅速的收购Gateway并曲线收购PB阻击联想欧洲战略开始,我们就已经知道宏碁的目标不仅仅是世界第三这么简单。而想要更进一步,中国乃至亚洲市场则是宏碁必须要征服的。这样,宏碁注定要与联想有更多的正面交锋,来争夺这位亚洲老大的市场份额。他们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宏碁收购方正 宏碁与联想两个人的战争
将这场收购放在四大收购之中,其实是有笔者的一点想法的,论收购金额的话是肯定不会是它。但笔者认为这场收购是宏碁全球收购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也是决定宏碁能否实现其霸主野心,并且赢得与联想战争的关键一步。也许再过十年当我们回头来看,这就是历史的又一次拐点。
宏碁收购方正PC的背景
据IDC的统计,在今年的第一季度的中国PC市场,联想的市场份额为23.8%,惠普市场份额为10.1%,排在第二位。排在第三位的是戴尔,市场份额为7.9%,方正、宏碁则分别为6.2%、3.2%。
宏碁已经瞄准了联想在国内的地位
从数字上看,宏碁在中国的渠道称不上强势。宏碁当前在国内的合作代理商有三家,分别是英迈国际、神州数码、联强国际。这是从2005年初,兰奇出任宏碁全球总经理时宣布的“全面复制欧洲”的模式,实行代理制,即“新经销模式”。
反观方正,方正在国内的渠道方面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4-6级市场,这也是方正常年耕耘与中国市场的结果。而对于宏碁来说,建立这样一个成熟、完善的渠道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方正在中国市场上的影响力与渠道铺建可不是宏碁所能比拟的
而据IDC预计,2010年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将增长40%,容量可达6700万台。消费台式机市场将下移至4-6级市场,可以占据台式机销售的60%;笔记本电脑销量将增长74%;一体电脑在台式机中的份额将稳步提升,有望在短短几年中从9%上升至30%。
在商用领域,方正更是有着优秀的市场资源。这尤其表现在政府、教育、工程等行业。截至2009年底,方正电脑在国内商用领域的市场份额占到了14.3%,仅次于联想。这对于宏碁来说,或许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数字。要知道,宏碁的商用产品同样是全部产品线中的软肋。
这个品牌拥有优秀的商务领域市场资源
随着全球经济形势的回暖,以及上网本市场达到一个周期性的顶峰和以苹果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新的产品形态的冲击,尤其是华硕在上网本市场的从先入为主到后发制人的转变,宏碁的增速放缓了,尤其是在美国和欧洲PC市场。而在宏碁自以为豪的增速上,宏碁也仅仅是联想的1/2。
增速的放缓以及领先优势的缩小,让宏碁意识到了中国及新兴PC市场对于其保持优势的重要意义。在今年年初,宏碁总经理兰奇(Gianfranco Lanci)就明确表示,最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将来自新兴市场,而亚洲和中国大陆市场的重要程度将超过欧洲、中东和非洲PC整体市场,美国PC市场的重要性将滑落至第三位。而刚发布的宏碁第二季度财报显示,其利润同比增长了54%,但主要得益于宏碁在新兴市场PC业务的增长的事实似乎也与宏碁战略重心的转变相吻合。看来与方正的合作是宏碁于主动和被动之间作出的唯一选择。
从宏碁的新广告上看得出他们在发力
宏碁收购方正PC事件始末
宏碁收购方正PC的事件可谓一部精彩的影片情节跌宕起伏。2010年5月26日下午16时,有传言称:“方正科技个人电脑业务将被收购”。消息称方正将于27日举行发布会,公布收购相关事宜。5月26日下午18时,市场上传出了“方正或租赁宏碁的PC品牌”的传言。随后,方正集团一位高层接受了某媒体记者采访,否认了有关品牌“租赁”传闻。5月27日上午11时,宏碁全球记者会在北京召开。中午12时,业界再次出现传言:“宏碁将收购方正科技PC业务”。5月27日下午14时,宏碁与方正科技宣布达成战略合作。宏碁和方正双方的合作将涉及产品、渠道、研发等多个方面。双方表示,未来合作会进一步深化。宏碁希望通过与方正的合作,进入中国PC出货前三甲的位次。但双方强调,在产权方面,将保持独立性,且不会相互参股。
5。27宏碁收购方正传言散布之时方正的股价一度暴涨
就在舆论认为方正收购传言要告一段落的时候,这一切的下面却一直都是暗流涌动。2010年8月4日晚8时,宏碁集团终于公布5.27战略合作细节;5日晨,方正集团也发布了类似的官方声明…… 震荡业界2月有余的疑似“并购”事件在千呼万唤中给出了一个交代。宏碁4号公告称:拟于未来七年内,支付不超过7000万美元的授权费方式,取得方正的品牌使用权,并负责方正的PC品牌规划、营销、及供应链管理等大部分业务。宏碁明年中国区销售额目标为25亿美元。
有了方正的协助,宏碁在中国市场强势出击
宏碁将负责运营方正PC的大部分业务,包括针对中国市场的PC产品规划、营销以及供应链管理。同时,方正PC售后服务网络亦将成为宏碁的售后服务提供商。基于本合作,宏碁将利用方正PC全面的经销渠道网络,进入四至六级城市、农村市场以及啇业市场领域,特别是于中小企业(SMB)领域;方正PC业务亦将受益于宏碁的规模效应以及其高竞争性的移动产品的产出能力。方正科技将继续直接负责大型国有企业、政府及其他特定行业客户的业务。为增强合作,方正科技相关业务的部分机构将加盟宏碁中国集团,以支持Founder PC业务的进一步发展。
宏碁与联想从来都是舆论关注的焦点
宏碁收购方正PC的影响
首先,笔者认为这是一场中国国产PC品牌的溃败。国内的PC厂商,除了已经国际化做大做强的联想之外,其余的厂商一直徘徊在边缘化的地带。无论是清华同方还是方正PC,以及神舟。在PC行业,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做大做强。而最终的结果就是并购的产生,无数的小品牌被吞并,只剩下重量级的企业。国内PC厂商的经营压力在一天天的增加,利润越来越少。
吴海军们以后的道路会怎样
方正PC业务转手宏碁从运营商转变为代理商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事情,而是反映了如今国产PC行业低迷的现状。国际巨头大举进军国内市场并不断加深本土化运作,国产PC企业在技术研发、经销渠道各个领域难以再有议价能力。
清华同方能否从边缘化的道路上走回
对于宏碁而言,已经成为国际第二大电脑品牌的它,终于使得自己全球收购的战略在内地市场打开了突破口。过去的几年中,宏碁一种用全球收购狙击着联想的进攻,收购Gateway遏制联想北美的扩张,收购PB遏制联想欧洲的欧洲攻势,同时又在新兴市场占据有力地位。兰奇曾说过:在金砖四国,宏碁在俄罗斯的市场占有率是第一,在巴西是第二,在印度是第三,均超越联想集团。唯独中国,联想的地位一直无人能撼动。
在2009年,宏碁曾经尝到过得偿所愿的甜头
联手方正,宏碁已经超越戴尔位居国内第三,而这个成绩既可以从战略上牵制联想,又可以影响宏碁在全球市场的表现。在联想和宏碁的战争中,它宏碁又一次获得了先手的主动权。
不只是联想,戴尔应该也感受到了危机
然而我们所不能忽视的是,宏碁和方正的联手是否能如两家所愿达到共赢的效果。众所周知的是方正的增速已经低于了平均水平,依靠增速维持优势的宏碁会不会被方正所拖累放缓增速。宏碁和方正的抱团能否如愿从亚洲巨人联想手中拿到期望的份额,如果不能,联想完全可以利用已有的优势在中国和亚洲市场消耗掉宏碁的资源,反而能壮大自我。还有宏碁的欧式企业文化能否与方正的中国本土企业文化相融合,也是一个很大的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