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数码

我家的家电故事

新浪新闻

关注

本刊记者组

当编辑部提出要做一篇改革开放以来五个家庭家电发展变化的文章时,不少编辑记者都争相诉说自己家“故事”:从如何凭票购买第一台电视,到现在鼠标点几下就能在网上购买家电并且送货上门;从需要一个家庭一年的积蓄才能买一件家电,到一个月的积蓄就能买一件不错的产品;从单声道收音机到5.1声道的家庭影院;从几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到50英寸平板电视机……

随着那些承载着美好回忆的老家电逐渐被淘汰,替代它的是价格更便宜、功能更丰富、质量更有保证的家电产品。改革开放30年,国内外家电产品在中国的每户家庭中留下了足迹。

一台国产冰箱用了20年

被访者 李华 技术人员 28岁

“真的很难想象,1980年,买一台录音机竟然花了我家里一年的积蓄。”当时,李先生还很小,他听父亲说,虽然当时收音机已经普及,但是为了能收听当时的流行歌曲,父亲只能一直守着收音机。他说:“当父亲听别人说有一种可以录音的设备后,四处打听,最后花了300元买了一部三洋单声道盒式卡式录音机。”

说到这儿,李先生就笑起来。他说:“那时有很多有趣的事情。除了录制收音机里面的音乐,父母亲和亲戚朋友还喜欢录自己说话的声音。听父亲说,很多人都想听听自己的声音,不过听了磁带都说‘这怎么是我的声音!我的声调怎么是这样的?’”

李先生还说,“那时买家电很不好买,不但要有门路,动作快,很多还是凭票购买。” 李先生说:“在1985年,父亲所在单位集体采购了一批14英寸牡丹牌彩色电视机,但是只有十几台。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父亲马上去买,这些电视机没有几分钟就被瓜分了。”

李先生回忆说:“我记得,到了1987年,大家又开始抢购电冰箱、洗衣机,当时父亲单位直接从广东采购了一批万宝BYD155冰箱。”说到这里,李先生指着墙角的一台冰箱说:“这可能是我家服役时间最长的家电了,直到现在还在使用。除了一些小毛病,大毛病一个没有,连压缩机都没有加过氟利昂。如果非要说出哪里不好,就是现在这台冰箱不省电,一天能用2~3度电。”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家电产品就不那么难买了,如果购买进口家电,还有价格便宜的水货。在1990年和1994年家里先后购置了一台21英寸的松下2185电视机与松下HD-100家用录像机,因为买的水货,每台都比市场价低了近2000元。不过好景不长,松下电视机开始是按键不好用,不久屏幕也坏了,维修的时候才得知,这台电视机不是原装的,最多只能算是国内小厂的组装货。看来水货的‘水分’也很大。” 李先生说。

随着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VCD开始在国内普及,1996年前后,李先生家里也添置了国产VCD与5声道家庭影院,此前买的录像机没有用过几次,就成了摆设。李先生自豪地说:“因为买得比较早,很多同学都到家里来唱卡拉OK,那时候可不像现在都出去‘K歌’。”

“到了1999年,我家从筒子楼搬到单元楼,添置了一些原来不能安装使用的家电产品,包括当时流行的老板牌吸油烟机,还有海尔电热水器。”说到这儿,李先生感叹地说:“改革开放以后,家里就不断添置新家电,真不知道再过30年,家电产品会发展到什么地步。”

从电视上认识了中国女排

被访者 陈明 医生 32岁

陈小姐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我的记忆中,家里第一台家电来之不易,那是一台红灯牌收音机。姥姥是个评书迷,每次来我家小住都要把自己的收音机带过来听评书。大概我四五岁那年,姥姥来我家时她的收音机坏掉了,这个时候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刚好讲到节骨眼儿上,妈妈狠了狠心,就买了后来陪我多年的收音机——我用它听那时风靡全国的少儿节目《小喇叭》和《星星火炬》,直到小学毕业。”

陈小姐回忆:“第二台家电是刚刚买回收音机不久,那是一台九英寸的凯歌牌黑白电视机。它同样来之不易,是我不知哭要了多少次妈妈才买回它。当时,隔壁邻居家就有一台黑白电视机,那是周围几十家中惟一的一台电视机,每到晚上,几十户人家挤在这家邻居家里看电视,那阵势真的有点万人空巷的味道。我爱看那时候热播的《铁臂阿童木》,可是在播放的时候一般邻居家都没人。为此,我只好跟妈妈软磨硬泡,家里才买了电视机。这台电视机给我们全家带来了无限的乐趣,1981年是中国女排在世锦赛上拿下‘五连冠’的第一年。我们全家都围在这台黑白电视边上,看完了那届世锦赛。虽然我那时还小,不知排球为何物,但我却把郎平、梁艳当作了自己的偶像。”

“再隔几年,大概是1985年。家里开始大规模购置家电。” 陈小姐称,家里的电视换成了18英寸的夏普彩色电视机、又购置了松下冰箱、三洋双桶洗衣机,后来妈妈又买了一台万宝牌和一台雪花牌风扇。买这些电器基本都集中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很明显是因为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电器却不是那么容易买,家用电器基本都是凭票购买的。记得买那台夏普彩电时,爸爸的电位只有两张票,是爸爸很不容易才“搞到一张”,本来,妈妈很舍不得花1500元的“巨资”换电视,但就是因为“电视票”来之不易,妈妈最终同意了。

“这一批家电为我家‘服役’了很长时间,彩电、冰箱直到前年妈妈才恋恋不舍地处理给了收废品的。三洋洗衣机虽然没有坏,但是因为双桶不方便,妈妈在几年前就换成了小天鹅牌全自动波轮洗衣机,但生活节俭的妈妈也没舍得把它处理掉,而是把它当成了装米装面的容器,老妈说:‘保鲜效果绝对一流。’老妈还说:‘这都是我和你爸连夜召开家庭会议还才购置的家当,哪能说丢就丢。’”

如今,自己也已经成家的陈小姐,买家电已不用像妈妈年轻时那样要“攒很长时间的钱”,也不用“召开家庭会议”了。陈小姐说:“冰箱、空调等大家电都是到国美电器一次购齐,家里还在不断添置着面包机、豆浆机、榨汁机等小家电。我对那台九阳牌豆浆机尤其有感情,每做出一碗碗热腾腾的豆浆时,我就想起小时候,每天早上六点钟,妈妈把我从睡梦中叫醒,命令我到附近的豆腐房买豆浆的‘艰苦生活’。”

老电器质量过硬

被访者 赵明 出版 30岁

提起有家用电器相伴的30年生活,1978年出生,今年整30岁的赵小姐立刻表示自己很有发言权。“小时候,有一天爸爸说要把家里12英寸飞跃牌黑白电视机搬走,当时电视台正在播新拍的电视剧‘西游记’,我心里老大的不乐意,可是没两天,爸爸抱回来一台18英寸索尼彩色电视机,看着屏幕上彩色的孙悟空,我心里那个美,感觉自己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赵小姐陷入童年的回忆。

赵小姐还告诉记者,后来有一年转播足球世界杯比赛,父亲要熬夜看球,即使将音量调到最小,现场转播的声音还是会影响赵小姐休息。18英寸索尼电视机没有插口,无法外接耳机,可完全关掉声音看哑巴足球,估计哪个球迷都无法忍受。于是就发生了后来的一幕——“一天,我放学回家,看见爸爸把电视机拆开,正蹲在地上盯着里边的电路,见我回来就征求意见,‘趁你妈妈还没回来,我给电视机外壳钻个孔,安个耳机,怎么样?’我不知如何回答,点点头又摇摇头,不清楚爸爸是否有把握,但却很清楚这台电视机是家里的贵重物品,如果就这样给弄坏了可不得了。”赵小姐说到这里开心地笑了起来。事情的结局自然是有惊无险,父亲成功给电视安好了耳机,开开心心地看了完整的世界杯。

就是这台1985年购买的索尼电视,已经陪伴赵小姐一家23年,从未发生过任何故障,至今仍在超期服役。不过,随着赵小姐家住房条件的改善,客厅的焦点位置在1999年被同是索尼牌的29英寸纯平电视占据,旧的索尼电视则被安排进了赵小姐的卧室。“不过新买的可没原来的质量好,8000多元买的电视机,才用了不到两年,一个声道不出声音了。”赵小姐对近年家电产品的质量有些不满。“虽然现在电器功能多、款式好,但是质量似乎是下降了,还是以前的家用电器质量过硬,我家的冰箱也是1985年买的,现在制冷速度、保鲜效果一点儿也不差,所以一直没换。”

像赵小姐这样的年轻人,可以说是伴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期成长起来的,对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电产品的普及速度颇有感触,她说:“听爸爸说,我家最早的电器是个手电筒,后来才陆续有了录音机、电风扇、电视机、冰箱、洗衣机、空调、热水器……当年家里经济条件有限,购买冰箱、电视机、洗衣机这些‘大件’有一定的困难。1985年,父母单位公布了一条政策,可以借款给在职员工购买电器,此后再按月从工资里扣除,正是在那一年,我家添置了彩色电视机和冰箱。”如今,赵小姐家里大大小小的电器不下30件,电器已经成为她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电视与邻里一起分享

被访者 邹雪 会计 29岁

刚住进北京新家的邹雪在谈到老家电时说:“在我的印象中,1985年爸爸抱着一台14英寸孔雀牌黑白电视机冲进家门的形象非常难忘,因为抱了很长时间,爸爸的脸憋得非常红,当时还是7月酷暑季节,汗珠滴到新买的电视机上,妈妈赶紧拿出毛巾,把新电视机上的汗滴擦掉,却忘记擦爸爸脸上的汗。”

邹雪说:“之后,左邻右舍都过来参观我家新买的电视机,热情好客的爸爸发出了盛情邀请:‘晚上有空大家都来看电视吧!’于是我家出现了颇为壮观的场景,10多平方米的小厅里居然坐了五六排人,邻居们还都非常‘自觉’,知道我家凳子肯定不够用,很多人都从家里带来小矮凳过来,看完电视再带走,小小的我则坐在家里最高的椅子上在最后一排看电视。”

“1990年,爸爸和妈妈工作调动,我们道别了给我们家很多欢乐的小院和邻里,搬到了一处较大的二层楼房里,独门独院,非常安静,却少了往日的热闹和自在,爸爸把14英寸黑白电视机送给了二伯家,我们家则添置了一台21英寸TCL彩色电视机。” 邹雪说。

邹雪回忆:“后来爸爸陆续买了扬子牌电风扇、红灯牌录音机、三角牌电饭锅、飞利浦电熨斗等,有些电器一直使用至今,例如电熨斗,妈妈一直在用,说用的挺好,没有必要换。”

上世纪90年代最早在中国红起来的外资家电品牌要数日立、松下、东芝等日本品牌,当时这些品牌在质量技术上占有一定优势,俘获了不少国人的“芳心”。但邹雪的爸爸坚持不买日本品牌的家电,因为祖辈曾有人参加抗战并牺牲。

到了2008年,邹雪在北京成家立业后,邹雪说:“我尽心尽意地鼓捣着我的小窝,往里一件件地添电器。当然,我沿袭了爸爸的习惯:不买日本品牌电器。但我先生显然不能完全接受这一点,在购买了美菱冰箱、康佳液晶电视、康特姆热泵热水器后,他坚持要买个日立等离子大电视——新家的客厅有近30平方米,他早就想着要买一个50英寸的电视机看奥运赛事了(正好是在奥运会前的7月我们入住新家)。从5月到7月,他自己一个人到电器商场逛了三四趟,最后对我发出了请求:‘咱们买个日立的等离子吧!’”

“现在,在我家的客厅里,50英寸的等离子电视播放着欢快的奥运赛事,但每每注视那台电视机,我的心里便有一些遗憾:为什么我们自己的民族工业不能做得更好呢?也许,时间会解决这个问题。”邹雪说。

最近购买的家电产品中,邹雪的“最得意购买品”当数康特姆热泵热水器,一位做建筑的朋友向她推荐了热泵热水器。邹雪说:“没想到,这产品还真争气,每天下班后按下烧水钮,大约花40~50分钟,水就可以加热到56℃,而且耗电量极低(该产品原理是用空气中的热能烧水)——这期间婆婆和外甥女来我家,一家四口人的生活热水统统解决了,往往第一天用剩下的热水,第二天下午还可以用,保温效果非常好。”

电视机变化最大

被访者 于涌泉 银行干部 52岁

家住在美丽青城的于先生,提到改革开放后的家电史,他说:“变化最大的就是电视机。”

于先生的父亲1978年后落实政策留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银行系统工作,1981年家里迎来了第一台电视机。于先生说:“在购买前,全家投票选择了呼和浩特市本土电视机厂生产的18英寸的天鹅电视机,决定跨越黑白电视,直接进入彩色时代。”当时,于先生还和父母住在一起,那时候大家的生活条件还不算特别好,有电视机的人家只占少数,新电视机搬来那天,隔壁的邻居们都挤过来看,弄了满满一屋子的人。虽然那时候没有几个台,电视节目也比较单调,但是大家还是很开心地围坐在电视机前开心的看着。从《少林寺》、《血疑》到《排球女将》,一家人就是用这台小电视看了当时所有热播的电视剧,那种家人一起围坐在电视机旁的温暖让于先生至今难以忘怀。

1985年,于先生托人买了台21英寸的日立牌电视机,算得上是当时的大彩电。余先生说:“后来送给了于先生下乡时同住的那户人家。质量好得很,到现在还能正常使用。”

1995年年前,于先生的母亲突发中风瘫痪,为了给老人家解闷,家里特地换了25英寸的熊猫彩电,那以后,老人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电视机前听家乡的河北梆子,看精彩的女排比赛,还有阖家团圆时的春节晚会。这台电视机陪伴着老人走完了人生的最后几年,家里人一直舍不得把它扔掉,希望留住对老人最深的怀念。

1995年,于先生又托人买了台进口的29英寸东芝电视机,除了高清晰度外,这台电视机最大的特点是有画中画功能。

2002年,于先生家乔迁新居,于先生说:“为新居购买了42英寸海信等离子电视,还附送了一个小的液晶电视,现在逢年过节,一家人相聚在于先生家,大人们在客厅里看着大电视,谈论着国事家事,小孩子们则聚集在卧室的小电视前,看着最爱的动画节目,其乐融融。”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