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M4/3的更多优点 松下G1超详尽评测

IT.COM.CN
作者:Sherlock
要说2008年相机市场最让人兴奋的新闻,除了尼康首推支持高清拍摄的单反相机D90、索尼推出2460万超高像素的A900之外,奥林巴斯/松下联合发布MICRO 4/3系统也要算进去。4/3系统终于实现了成立当初做过的承诺:更小更轻的镜头和机身。MICRO 4/3系统的感光元件与4/3系统大小一样,只不过采用了和DC一样的捕捉方式,没有反光板、取景器等结构,进一步缩小机身体积,完全采用Live View方式取景,支持动态影像拍摄,而且新的MICRO 4/3系统机身通过转接器,也可兼容现有的4/3系统镜头。很多业内人士惊叹: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松下 G1
就在有一部分摄影爱好者还没有弄清楚MICRO 4/3系统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时候,松下于今年10月正式推出基于MICRO 4/3系统的第一款量产机型松下G1(资料 评价 图片 样张)。超便携的G1集小型化的机身和先进的相机功能于一体,其操作舒适性和简易性可以与任何一款消费旗舰相机媲美,4/3系统图像传感器所实现的卓越画质,更使G1不逊色于任何一款入门单反相机。
我们为什么不选择单反,而要选G1呢?
可能有些读者会问,究竟有什么理由,让我们不选择单反,而要选G1呢?用十二个字来形容,就是“外形小巧、性能完善、操作简便”,对于追求画质的入门摄影爱好者,甚至是家庭用户来说,过于专业的单反相机,虽然功能全面,但很难适应操控,而松下G1恰恰在消费级数码相机与单反相机之间取得了平衡,减了肥的机身,使携带更方便。不过,其实个人觉得两者并不冲突,只是从不同方面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这或许是数码相机发展市场细分的结果。
我选择M4/3松下G1的理由:
·可以更换镜头,相比消费级DC扩展性能更强大
·形小巧不像单反相机那样笨重
·保持了专业的操控性
·对于普通用户来说G1提供好的拍摄乐趣,配有智能场景模式
·较单反来说有易用性更佳
·3.0英寸的可翻转屏幕
我选择数码单反的理由
·高质的成像
·专业的操控,快速的响应速度
·继承传统的单反相机外观和使用习惯
·强大的镜头资源,更广阔的升级空间
·出色的高感光成像表现
当然,以上只是一些个人概括的观点,两者的好处并不止这些并在不同人的心目中会有不同的答案。希望通过我们详尽的评测文章大家可以发现G1更适合自己的优点!
整体外观介绍部分
正面及两侧面
首先来看松下G1的正面。整体布局和数码单反相机没有两样,但由于MICRO 4/3系统相比单反相机,取消了反光镜结构并缩小了法兰距离,所以机身的厚度明显减少,握在手里面明显感觉要小巧不少,其体积为124×83.6×45.2mm,体重385g,之后我们还会将其与尼康D40x进行一个对比。机身采用塑料材质,表面经过特殊处理,呈亚光效果,手柄小手感和入门数码单反相机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幸好特殊的磨砂感有点弥补。我们此次拿到的测试样机是黑色的,除此之外,还有红色和蓝色机身,少了一些专业,多了几份时尚,毕竟G1是为更普遍的消费群体所设计的。
松下G1
考虑到操控,松下G1在手柄前端也设计了一个拨轮,除了可以控制光圈、快门等参数外,它还可以像鼠标滚轮一样朝下按,用来在各主要拍摄参数之间切换,例如曝光补偿。这个设计新颖且实用,值得推广。
背面设计、按键布局
松下G1的按键数量要比数码单反相机少。显示方式的切换由机身左上角的按键控制,屏幕右侧为按键区,包括ISO感光度、WB白平衡、对焦选择键等等,右下角按键的功能为景深预览,通常在数码单反相机上,这一功能键会被设计在机身正面。
松下G1
3.0英寸3:2比例的可翻转式LCD
背面,最显眼的就是那块3.0英寸双轴可自由旋转的46万像素LCD显示屏。由于取消了反光板,可以像使用消费数码相机那样取景,还能自动或手动对焦,所以相比传统单反相机,取景优势不言而喻,并且这块屏幕可视角度大,显示效果极佳,还能自动增亮,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在拍摄时更突出的是其可自由旋转设计,让用户可以轻松地进行各种角度的取景;平时闲置的时候,可以把屏幕反向,起到保护的作用。
松下G1
本文导航
EVF电子取景器
LCD显示屏上方是一块100%视野0.7倍放大倍率的14.4万像素EVF取景器,清晰度很高,内置眼启传感器,当眼睛贴近EVF时,会自动开启,并关闭LCD,当眼睛离开时,会自动关闭EVF并开启LCD,这功能可以在菜单中设定。
松下G1
机身顶部按键布局 及 双拨杆设计
松下G1顶部采用双转盘设计,模式切换就是靠它们协同来完成的。机身左肩的转盘主要是用于单次自动对焦、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和手动对焦三种不同模式之间切换。机身右肩的转盘则是在各个拍摄模式以及情景模式之间切换,从密密麻麻的模式转盘中也能从另一个侧面反应G1的拍摄乐趣。
松下G1
松下G1
松下G1引入的双拨杆设计是非常少见的,它与右键转盘一体式设计,分别控制连拍模式和电源,手感不错,灵敏度非常高,对这种设计我表示赞赏。它旁边的Q MENU键我们在FX系列时尚卡片机中就曾经见过,用于开启快捷菜单,方便对像素、防抖、白平衡和ISO等选项进行设定。FILM MODE胶片模式键可以快捷地选择照片风格,包括标动态、自然、流畅、怀旧、鲜艳和若干种黑白风格,并可以对每种风格进行细致调整。
闪光灯部分
松下G1的内置闪光灯可以抬起到比较高的高度,有效闪光范围 GN11,支持前帘同步和后帘同步,覆盖范围比较广,对付一般场景足够。内置闪光灯需要手动开启,松下G1还具备热靴接口。
松下G1
松下G1
电池及储存卡
电池舱位于手柄处下方,供电方面,松下G1配备了一块7.2V/1250mAh的锂电池,电池很厚重,当然这也在续航时间上得到了体现,按照CIPA标准,使用LCD显示屏全程取景可以拍摄330张,而实测结果在250张左右。LCD是耗电大户,相比单反来说G1的电池续航能力没有优势。
松下G1
松下G1
存储卡槽则位于机身侧面,支持SD和SDHC卡扩充,即便后期配备8GB容量的话,投入也很小。
本文导航
G1套机M4/3镜头
LUMIX G VARIO 14-45mm/F3.5-5.6 ASPH./MEGA O.I.S.镜头是专门针对兼容MICRO 4/3系统标准的相机而设计,镜头焦距14-45mm,等效28-90mm,适合从肖像到风景的各类拍摄,而且异常精巧和轻便。镜头采用了非球面镜片,广角端失真度控制不俗。
松下G1
这枚镜头采用了松下Mega O.I.S.光学画面稳定器,可以抑制手部抖动造成的画面模糊,有效提高3档左右快门速度,确保画面清晰。
松下G1
在全变焦情况下,这款镜头的最小聚焦距离可以达到30cm,最高放大倍数可以达到0.34倍。七枚光圈叶片构成了圆形光圈。变焦环和手动对焦环手感不俗。我们还发现,这枚镜头采用的是金属卡口,这在各品牌套头中罕见。
松下G1
感光元件及快门控件
松下G1采用了一枚1210万有效像素的Live MOS图像传感器和新型Venus Engine HD图像处理引擎。考虑到更换镜头时可能会有灰尘进入,松下为G1特别配备了强有力的除尘系统,通过位于Live MOS传感器前端的超声波滤镜,从而消除了灰尘或异物进入相机的可能性。滤镜可以通过每秒约50000次的振动来清除灰尘和其它颗粒。
下图中大家可以看出,松下G1保留了机械快门,与传统单反相机正好相反,在按下快门时,关门帘是关着的,而在其它状态下,均为“开门” ,官方对于这样设计的解释是,控制曝光时间。
松下G1
松下G1与入门单反D40X的对比
通过将松下G1与尼康D40x正面对比,大家应该能够看出,两款机器在体积上的差距是多么的明显,便携性突出,G1的手柄设计显然更迎合女性用户。
松下G1
松下G1
把镜头取下,没有了反光镜结构的松下G1显得更“简单”,Live MOS传感器直接暴露在外。当然,这也直接体现在曝光方式上。
除了机身之外,通过下面的图片也能看到MICRO 4/3系统所提倡的小型化,在镜头上也有直接体现。
松下G1
本文导航
特色功能详解
松下G1介于数码单反与消费级旗舰型DC之间,因此G1两者特色兼备,既可以自由更换镜头也拥有消费级DC的丰富功能。和同门的长焦机型FZ28相比,G1同样具备:iA智能场景模式、我的色彩模式、多种胶片模式、各种对焦模式以及细致的人性化功能设计,这都是数码单反没有的功能。像我们之前说的,拍摄好照片并不是摄影师的专利,G1的各项有趣功能将让摄影变得简单。
iA智能场景模式
松下首创的iA智能场景模式在前几代机型上开始出现,现在iA在松下DC中已经基本普及,其功能特点想必也不需要我多花笔墨了,简单来说就是在此模式下相机会自己识别现场的环境自动选择最适合的模式。而且松下iA场景识别的速度和准确率都比较高,真正具备实用性,为入门用户提供贴心帮助。
操作界面
操作界面
以上就是G1对常见的风景、微距、人像、夜景,四种场景的识别,注意屏幕左下角的场景标识变化。这就是所谓的“无招胜有招”了吧!
我的色彩模式(My Color Mode)
在模式拨盘上我们发现了新增的色彩模式(如图),在此模式下用户可以对成像的色彩、亮度、饱和度进行调节,可以单项调节也可以多项调节,以便得到用户想要的色彩效果。
操作界面
我们先来看看色彩调节,其实这个色彩可以理解成色温,向左边调整整体色温降低,色彩偏暖,向右边调整的话整体色温升高,色彩偏冷。下面是正常色彩、暖色和冷色的色彩对比。
样张
暖色 冷色
亮度加减比较好理解在这就不演示了,下面看看不同饱和度的色彩区别。将饱和度减到最低画面变成黑白了,而将饱和度调高成像色彩更艳丽,天空变得更蓝了,不过要注意的是“过犹不及”。
样张
样张
本文导航
胶片模式(FILM MODE)
其实FILM MODE在LX3的评测中已经介绍过,在G1顶部右肩上有专门的FILM MODE按钮,按下即进入胶片模式选择,或者通过Q.MENU进入也行。G1提供9项胶片模式选项,每个预设的胶片模式中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细微调节。另外,还有2个“我的菲林”模式,就是供用户记录自己喜欢的色彩模式的,如果选择“多种胶片”模式,按下快门G1将为你记录所选的3种色彩的照片,即按一下拍3张。
操作界面
下面是几种胶片模式成像效果,按所用的胶片模式顺序是:标准、动态、平滑、活力、黑白(标准)、黑白(动态)、黑白(平滑)。貌似胶片模式菜单翻译得有点难以理解,不过成像效果是最直接的说明,大家对比一下吧。
标准色彩
动态 平滑
活力 黑白
黑白(动态) 黑白(平滑)
各种对焦模式
和单反惯用的光学取景方式不一样,G1不设光学取景器,除了可换镜头外G1在使用上其实和消费级DC相差不大,同样可以方便实现多种对焦模式。
脸部识别对焦
这是现在消费级DC上常见的对焦模式了,甚至连入门级单反也慢慢普及了,但脸部识别模式实用与否跟其识别能力有关。下面我们来看看G1的脸部识别能力。
操作界面
本文导航
一张6人合照,球星们姿态各异,有正面的有小侧面的,在脸部识别模式下G1轻松认出5张脸,识别率超过80%(其他品牌相机的识别率一般在50%左右)。
操作界面
对于G1在脸部识别能力上的表现我还是感到非常满意的。
AF追踪对焦
追踪对焦模式适用于运动物体的拍摄,在锁定焦点后相机会自动追踪对焦(如下图所示),提高拍摄运动物体的对焦成功率。经过试用我感觉G1的追踪对焦其实成功率不太高,尤其是对反差小的场景(这跟G1的对焦原理有关),即使显示对上了但成像还有感觉失焦的。
操作界面
单点对焦(自选对焦点)
其实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对焦模式了,单点对焦可自选对焦点对于高端机型来说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不过G1的这个对焦点可以调节大小……这就有点意思了。在自选焦点模式下通过拨动食指处的拨轮调节,非常方便。
操作界面
细致的人性化功能设计
G1给我印象最深的除了其M4/3的光环,可换镜头的设计和丰富的拍摄功能外,其实一些极为细致的功能设计还是我首次感受到的。
直方图
在LCD上显示直方图消费级DC基本都可以,不过G1的直方图显示位置是可以让用户自行调节的,让我感觉相当贴心而且个性化,同时避免阻碍构图。
操作界面
操作界面
坐标线
和一般DC提供的“井字”坐标线不同,G1提供3种选择,井字、米字和十字,其中十字坐标线也是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调节位置的。这么细致的功能是否真正能用的上暂时不讨论,不过从这点上或许能看到松下的态度。
操作界面
操作界面
本文导航
3种LCD信息显示样式
这块有点跟单反类似的,在LCD上显示相机参数信息,之前尼康D40还可以使用自己的照片做背景呢。松下G1为用户提供3种样式的显示方式,拍摄信息一目了然非常清楚。
操作界面
我的菜单
最后说到我的菜单功能,其实这点也是在中高端数码单反上常见的,由于可调节参数较多,为了让用户更快的找到最近调节的参数,G1设计的我的菜单将用户最近调整过的项目在这里显示。
操作界面
功能菜单介绍
3:2屏幕被充分利用,由于屏幕的像素值比较高,所以即便图标很小,也能看的清楚。松下G1的ISO感光度最高可以达到ISO 3200,在控噪效果上,明显超越消费级数码相机。感光度、白平衡、AF模式都是可以通过快捷按键一键调出的。白平衡除了常见的模式外,还支持2500-10000K。取消了反光板,取景方式彻底革命,这也使得对焦方面变得丰富。
操作界面
在回放模式下,各种拍摄参数一应俱全,甚至还包括RGBY四通道示意图。单张、多张以及通过日期检索,一应俱全。G1的回放菜单比较简单,没有太多的编辑功能。
操作界面
松下G1毕竟更多是针对准专业用户和家庭用户,所以丰富的情景模式不可或缺,并且人性化的先将常用模式独立带拨盘上,在肖像、风景、运动、特写等模式中还有更细致的分类,覆盖生活方方面面,适应各种拍摄环境。
操作界面
通过Q MENU键配合五维方向键,可以快速的调整屏幕上沿的各种拍摄参数。防抖模式有三档可选。智能曝光功能可以检测画面中每一个部分的亮度水平,并提高曝光不足区域的曝光值。
操作界面
更多的参数设置需要在菜单中完成。我们可以看到松下G1采用了新的菜单配色方案,仅闪光功能就有多项细节设置。在FZ系列数码相机中流行的延伸光学变焦功能也被引入到G1中,相信采用了Live MOS传感器,即便经过裁剪,照片画质也不会差到哪里去。
操作界面
松下G1的自定义模式也做得足够细节,与数码单反相机相比,有胜之而无不及,要想熟练掌控,必须苦读说明书。
操作界面
系统设置则和松下消费级数码相机没有区别,但需要提醒的是,由于G1拥有HDMI接口,支持高清输出的,所以之前要进行对应的设置,否则显示效果会有偏差。
操作界面
在M4/3系统里几乎所有部件都micro了,但是有个东西还是大的比小的要好,那就是感光元件。G1的感光元件还是和4/3系统的一样大,搭载的是1210万有效像素的Live MOS感光元件,保证成像质量。M4/3系统成功地解决可换镜头相机的体积问题,而且G1延续了消费级DC上的丰富拍摄模式,不过我最希望的还是G1能拥有单反相机的成像质量,下面我们一齐看看G1的成像表现。
本文导航
3种画幅自由切换
G1提供4:3 3:2 16:9,3种画幅比例,我喜欢将Fn定义为画幅切换功能,方便在拍摄时的调整。在风景拍摄时,16:9画幅让场面感觉更宽广,而一般情况下我都用4:3画幅,因为Live MOS是4:3的,这样可以充分利用Live MOS。而3:2传统胶片的画幅比例,而且G1的LCD也是3:2的,拍3:2画幅是LCD可以满屏显示。
4:3画幅
3:2画幅
16:9画幅
风景样张分析
其实我对G1的成像质量没有苛刻的要求,只要达到入门单反的水平就好了暂不求超越。拍样张当天下午的天气还不错,阳光不算十分猛烈,光线也比较充足,冬天的天空特别干净而且蓝。G1对色彩的表现我感觉非常满意,尤其是第一张样张的表现,天空的色彩过度漂亮,整体色彩表现自然。在锐度方面,G1成像中央锐度良好,不过边缘部分锐度出现一定下降,微粒也变粗。成像宽容度上G1也是不错的,虽然不是特别高,但对高光部分和暗部都有所表现。
样张
样张
逆光成像
下面是在逆光环境下拍摄的,拍摄时没有加/减曝光补偿。G1的成像仍然让人满意,高光部分有所损失在所难免,关键是整体成像效果不错。
样张
本文导航
镜头广角/长焦成像对比
G1套机配搭的是LUMIX G VARIO 14-45mm/F3.5-5.6镜头,等效焦距28-90mm。下面是广角长焦成像对比,28mm的广角还是有一定视觉冲击力的,不过在靠近景物时有明显畸变;长焦端也不算长,成像清晰,配合MEGA O.I.S.光学防抖使用在光线较暗的情况下也能防止手抖造成的成像模糊。
(广角端)
(长焦端)
松下延伸光学变焦功能
在G1上也能找到松下的延伸光学变焦功能,这点在单反相机上应该是没有的。其实是通过降低像素,而获得更长的焦距,效果或者可以理解为后期剪裁吧,不过这是在拍摄时就完成了。下面是镜头长焦端和延伸光学变焦(300万像素)的成像对比。尤其是红叶那张,延伸光学变焦的效果更明显了。
(长焦端 延伸光学变焦功能开启 300万像素)
(延伸光学变焦关闭) (延伸光学变焦开启)
色彩模式(FILM MODE 和My Color Mode)
既然有丰富的色彩功能那我们就应该好好利用,像下面这个特有古代风格的建筑,我选择了胶片模式里的黑白模式,让其显得更古老,更有味道。
(标准模式) (黑白模式)
接着来一张极具秋天气色的,在我的色彩模式中进行了调整。第一张是色温调至最低,饱和度调至最高的效果,感觉有点太过了不够自然;第二张是色温最低,饱和度提高一档,感觉恰到好处了。
样张
本文导航
静物样张分析
在近距离拍摄中让我感觉到G1和消费级旗舰的最明显区别,因为G1套机镜头全焦段最近对焦距离30cm,而消费级旗舰机型基本上微距都达到1cm的,因此我们这部分的样张还是叫静物拍摄比较合适。当然在这部分消费级DC和G1不具备可比性的。对于G1的成像还是不错的,饱和度可以适当调高一点点,成像清晰自然。在这些样张拍摄时G1的可翻转屏幕显示优势,想当年用单反要这个角度拍这些花估计某些情况下要爬在地上了,现在G1可以轻松应付。
样张
样张
夜景样张分析
夜景拍摄可以考验G1的控噪能力,在控噪上也是单反相对消费级DC的一大优势,当然也是我们关注的要点。G1的感光度由ISO 100-ISO 3200,我们先看一般夜景拍摄G1的样张,之后还有各档感光度成像对比。首先,G1色彩还原准确,拍摄时使用的都是ISO 400/ISO 800,快门1/4或1/8。其次,相机的持握稳定性较好,而且有光学防抖,有效减少手抖对成像的影响,成像清晰。
样张
个人认为G1各档感光度成像控噪表现在ISO 400以上开始有明显的差别,ISO 800的成像比ISO 400噪点增加较明显;ISO 1600比ISO 800噪点增加明显,ISO 3200比ISO 1600的就更不用说了。ISO 800以上感光度的成像可用性已经不高了。(下面样张曝光时间均为2秒钟,曝光补偿为0)
ISO 100 100%截图
ISO 200 100%截图
ISO 400 100%截图
ISO 800 100%截图
ISO 1600 100%截图
ISO3200 100%截图
松下G1的出现有点上打入门单反下打消费级旗舰DC的意味。跟入门单反比G1在体积上占有优势,不过除了体积之外还要做到成像质量和高感光控噪都有入门单反的水平才行,经过评测我认为G1在这两方面的表现还稍有欠缺。而跟消费级旗舰DC比较的话,G1可换镜头就是一个吸引的卖点,关键是M4/3镜头群的快速扩充,而且G1在使用和功能上都和DC相似。G1是在夹缝中出现的第一台机,我们当然要容许G1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例如:体积比想象中大、没有视频摄像功能等,相信这都会得到解决。我个人认为M4/3系统还是很有前景的,其已经为数码相机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虽然在数码相机市场并不那么成熟的中国推广M4/3有一定难度,但不管怎么说G1的出现是一种进步,是M4/3时代的开端。
貌似有点说得太远了,我们回头谈谈G1的价格,现在G1单镜头套机的上市价格为5999元左右,不得不说一声,贵。近6000元的价格在入门单反中有也有很多选择,现在宾得K-m,奥林巴斯E420,索尼α200,尼康D60,佳能1000D的套机价格都不到4000元并很多都接近3000元的水平,如果与入门单反的价格比G1毫无竞争力。而在中国价格正是最能刺激消费者的因素,在这点上我真有点为松下G1担心,难道这也是小数人的玩具吗?期待G1的轰轰烈烈的价格调整。
试用松下G1优缺点小结:
优点:
·M4/3系统的第一台机型,成功将可换镜头的体积做得更小
·保存了消费级相机丰富的功能和场景模式
·提供了专业的操控感
·3.0英寸46万像素3:2比例的LCD,可翻转屏幕取景自由度更大
·人性化的功能设计
·超声波除尘系统,确保感光元件的清洁
缺点:
·没有视频摄像功能
·M4/3镜头群还没有提供更多的镜头选择,特别是更高质镜头
·电池续航能力一般
·套机售价太高,价格缺乏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