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探索

自己造一枚火箭发射到太空里去 有人做到过吗?

新浪科技综合

关注

来源:星空早知道

2004年5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枚完全由民间人士自行研制的火箭成功发射进入太空。

两天,老严被一条新闻刷屏了:中国首枚民营自研商业火箭将于5月17日左右发射(今天已经发射成功)。在此之前,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私营或者民间的航天活动基本都是国外,尤其是美国开展的。

这段时间以来SpaceX,蓝色起源之类的私营航天企业搞出的各种大新闻赚足了眼球,也让国内外各大科技的媒体小编和无数自媒体人士熬夜苦苦守着直播,有时候等半天最后还被人家放鸽子,发射说推迟就推迟,没办法,只能边吃着泡面骂娘,边继续码字写稿。

因此,上面的这条消息就格外引起注意。如果这次“零壹空间”公司名为“重庆两江之星”的首发火箭能够发射成功,那将是一个很好的起点,期待这将是中国私营和民间航天企业起步追赶西方的一个崭新起点。

老严不是很清楚“零壹空间”公司选择在5月17日进行首发是否有比较刻意的考虑,因为这个日子其实是挺有纪念意义的: 14年前今天,2004年5月17日,世界上第一枚完全由民间人士自行研制的火箭成功发射进入太空。

造一枚火箭吧!

自己制造一枚火箭,并将它发射进入太空,这事儿听上去有点不可思议吧。对,的确很不可思议,难度超高,以至于迄今只有一个人做到了,这个人就是凯·迈克尔森(Ky Michaelson),时间是在2004年5月17日。

凯·迈克尔森的成长经历在很多人听起来很像一个老套的励志故事。在他的学生时代,老师们并不觉得这孩子有多聪明,事实上他后来被诊断患有读写障碍,各科成绩都非常普通。他最大的兴趣就是鼓捣各种电子产品,自己做半导体收音机,然后偷偷拿到学校里来跟同学们一块玩。

幸运的是,凯·迈克尔森的老师和父母都非常开明。他学校的老师们在发现了迈克尔森的“小秘密”之后,非但没有处罚,而是鼓励他动手去制作更多,更加复杂的电子小玩意,他的父母也在他12岁那年给他买了他一直心心念念想要买的各种化学实验装置,在他自己的“私人实验室”鼓捣各种化学反应期间,迈克尔森开始逐渐对火箭科学产生兴趣。

与此同时,迈克尔森发现自己再也无法跟上学校的课程了,他决定辍学回家。但他从未放弃自己对火箭科学的兴趣。

1964年,迈克尔森造出了一辆使用火箭推进器的摩托车,在赛车跑道上各种拉风酷炫。过了一段时间,迈克尔森又在一辆雪地车上安装了火箭发动机,那一定是世界上动力最强劲,速度最快的雪地车了——毕竟他老家是美国的明尼苏达州,属于北方,冬天常常会有厚厚的积雪,对于雪地车他是不陌生的。

他甚至还造出过火箭推进的自行车,火箭推进的雪橇板,火箭推进的踏板车,以及。。。火箭推进的轮椅。。。。他甚至还在一次电视节目中给一座移动厕所安装了火箭,然后发射升空了。。。。

然后有一天,迈克尔森突然意识到,他想去冲击一下陆地上最快速度的记录。于是,他打破了美国和全球超过72项陆上速度记录。

他的惊人才华很快就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迈克尔森被邀请参与为电影中涉及火箭以及火药的内容制作火箭或者特效镜头。据统计迈克尔森至少参加过200多部好莱坞电影的制作,包括1999年非常有名的电影《十月的天空》里,火箭的发射场景都是由他操刀制作的。当然,那部影片讲述的故事原型另有其人。(这是部好片,要是你没看过,刚好又片荒,那么老严强烈推荐)。

2004年,迈克尔森创建了一个民间爱好者组织,成员包括大约30来位民间火箭技术爱好者,名字很霸气,就叫做“民间太空探索小组”。他们的目标也很霸气:要自己动手,建造一枚能够真正飞出大气层的火箭

2004年5月17日,他们梦想成真:他们亲手制作的一枚探空火箭从发射场升空,飞到了距离地面72英里(约合115公里)的高度。这一高度超过了100公里的卡门线,进入了真正的太空。所谓卡门线是以钱学森的老师冯·卡门的名字命名的,一般认为这条线是航空/航天的分界线,高度大约100公里。

前不久美国“蓝色起源”公司发射的“新谢泼德”火箭飞行的高度也是刚刚跨过卡门线。这应该也是未来私人太空旅游行业的首选飞行高度,因为这一高度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太空,但是相对轨道飞行,价格成本又比较好控制,返回技术也相对简单。

2014年7月14日,他们又创造了新的记录:他们研制并发射了一枚新的火箭,这枚火箭飞行高度达到117.6公里,最高飞行速度达到每小时5760公里。这是迄今为止,由民间爱好者制作的火箭飞行高度和飞行速度的世界记录。

篇幅和精力有限,老严就介绍到这里吧,迈克尔森有自己的网站,名字叫做“火箭人”(Rocketman),有兴趣的自己去看吧:

http://www.the-rocketman.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