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探索

寻访挑战者和哥伦比亚号遇难宇航员墓地

中国国家天文

关注
 不朽的“挑战者”号
 永远的“哥伦比亚”号

文、供图/温学诗 吴鑫基

信息来源:中国国家天文

1986年1月28日“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73秒即发生爆炸,机上7名宇航员全部罹难。整整17年后,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完成飞行任务、在即将返回地面前16分钟空中分裂解体,机上7名宇航员也全部遇难。人类航天史上这两架不幸失事的航天飞机,以及与它们一起魂归宇宙的14名宇航员,让人们感到无限震惊和惋惜,直到今日,人们依然深深地怀念着他们。然而,这些航天英雄们的英灵安息在哪里,人们到哪里去凭吊缅怀他们,却几乎鲜为人知。

阿灵顿国家公墓

不久前我们到美国探亲的,借机寻访了“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遇难宇航员的墓地。它们位于美国最著名的国家公墓——阿灵顿国家公墓(Arlington National Cemetery)。该公墓位于美国东部弗吉尼亚州的阿灵顿郡,实际上与首都华盛顿特区仅仅一河(即波多马克河)之隔,赫赫有名的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就在它的近旁。

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我们专程来到阿灵顿国家公墓,乘坐橙色地铁在阿灵顿站下车以后步行100多米就是了。墓园入口处有一座米色的建筑,是访客中心。与华盛顿其它博物馆一样,这里除了有免费的饮用水、洗手间、参观指南等等,还出售各色各样的纪念品,只不过较之其它博物馆这里的纪念品花色品种单调一些,仅以图书为主。访客中心内还有一些展览橱窗,展示了墓园历史上一些重大事件的照片、图片及模型等。

整个阿灵顿国家公墓规模庞大,占地面积约为2.5平方千米之广。这里原来是美国开国总统乔治?华盛顿的曾孙女安娜和她丈夫罗伯特?李将军的庄园。1861年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原任美军上校的罗伯特?李辞去了军职,接受南方分裂势力的任命,担任了南军的高级指挥官,后任南军总司令。阿灵顿庄园因罗伯特?李的反叛而被国家没收。1864年,庄园被辟作国家公墓,实际上此前已有不少在南北战争中牺牲的军人安葬在这里了。南北战争以后,凡在作战中牺牲的美国将士们都安葬于此。这里成为美国100多个国家公墓中最著名的一个,长眠在这里被视为安息者的光荣。

进入墓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整齐齐排列着的洁白墓碑,一片连一片的墓地绵延起伏,一眼望不到边。偶见墓园工人驾驶着推草机正在鳞次栉比的墓碑间穿梭往来不停地忙碌着。整个墓园树木葱郁、芳草如茵,蜿蜒曲折的道路上不时有满载着观众的园内专用巴士来往。墓园美丽而宁静,同时又有些肃穆的气氛,没有人在这里嬉戏玩闹,这是与一般公园的不同之处。

整个墓园以一座海拔仅仅60米的阿灵顿山为中心,山顶上矗立着一幢二层小楼,那就是昔日庄园主人的住所——阿灵顿house。为了祭奠在这里安息的亡灵们,小楼前的旗杆上悬挂着下了半旗的美国国旗。阿灵顿house已经辟为博物馆,里面保留着当年主人的陈设,供人们参观。

阿灵顿山的半山坡上,还有1963年遇刺身亡的美国总统肯尼迪及其家族的墓地,占了较大的面积。肯尼迪家族的墓碑很独特,都是铜质的,水平地镶嵌在地面上,还有永不熄灭的火焰在那里静静地燃烧着。

阿灵顿山坡下,浓密的绿树掩映之中,有一座古罗马式的洁白大理石建筑显得格外醒目,这是阿灵顿公墓中最重要的建筑——圆形纪念堂。它像一座露天剧院,有4000个座位。11月11日是美国退伍军人节,每年这一天都要在这里举行庄严的纪念仪式。这一天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日子(1918年11月11日)。

圆形纪念堂的东边,是著名的无名战士墓,由持枪的美军士兵守卫,每小时整点都举行庄严的换岗仪式。这里已经成为阿灵顿公墓中的重点观光项目。

在圆形纪念堂的西边,我们终于找到了“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宇航员的墓碑,它们就在距离圆形纪念堂很近的一条小路旁边,很醒目的位置。由于“哥伦比亚”号失事的时间较“挑战者”号晚了十几年,它们之间相隔了一座其它的墓碑。两座墓碑一样大,大约1米高,都是灰白色的石头墓碑上面镶嵌着铜质的浮雕。仔细看,两座墓碑还有不同。“挑战者”号宇航员墓碑正面镶嵌的铜质浮雕中间是“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的图像,航天飞机的周围是1986年1月28日遇难的7名宇航员的头像,墓碑的背面雕刻着一段铭文。“哥伦比亚”号墓碑的正面和背面各有一块铜质浮雕,正面的浮雕上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图像,航天飞机上方有7颗小星星,代表着2003年2月1日遇难的7名宇航员,背面浮雕上半部是这7名宇航员的合影,下半部是一段铭文。凝视着这两座非同一般的墓碑,我们心潮涌动,两架航天飞机不朽而悲壮的历程,及遇难的14位宇航员生前的形象在脑海中一一闪过。

不朽的“挑战者”号

“挑战者”号航天飞机是美国正式使用的第二架航天飞机。原计划是将它作为高仿真结构测试体,但在其完成初期测试任务后,被改装成正式的太空往返运输工具,并于1983年4月4日正式进行首航任务。1986年1月28日失事之前,在短短两年半的时间内,它一次次频繁地升空,成功地执行过9次太空任务,几乎每一次都是成就显赫,为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1983年4月4日,它第一次太空飞行,在完成放飞一颗数据追踪中继卫星的任务期间实现了第一次在航天飞机上进行太空漫步。

1983年6月18日,在它的第二次太空飞行中,莎莉?莱德成为美国第一位女太空人。

1983年8月30日,第三次太空飞行,首次实现黑夜发射,6天后又在黑夜降落,同时,宇航员吉昂?布鲁佛成为第一位“登天”的非洲裔美国人。

1984年2月3日,第四次太空飞行,虽然放飞两颗通讯卫星的主要任务失败了,但在这次升空过程中,宇航员麦坎德列斯和斯图尔特不系安全索离开航天飞机,实现人类首次不系绳的太空漫步。

1984年10月5日,第六次太空飞行的主要任务是放飞地球辐射分析卫星,这次是航天飞机历史上首次搭载7名宇航员升空,从此,航天飞机经常运送7名宇航员。同时,这次也是第一次有两位女性宇航员参与的太空任务,并且其中的凯瑟琳?苏利文成为第一位进行太空漫步的美国女太空人。

1986年1月28日,是它的第十次任务,主要是放飞TDRS-2号卫星和观测哈雷彗星的设备。这一天,卡纳维拉尔角上空万里无云。11时39分,“挑战者”号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升空了,聚集在发射现场附近看台上的成千上万名观众欢呼雀跃,这些观众当中还有19名中学生代表,他们既是来观看航天飞机发射的,又是来欢送他们心爱的老师麦考利夫的。1984年,NASA宣布将邀请一位教师参加航天飞机的飞行,计划在太空通过电视向美国和加拿大的几百万中小学生讲授两节有关太空和飞行的科普课,还将在航天飞机上参加几项科学表演,录像后也要向学生们播放,学生们还可以向麦考利夫提问。当孩子们看到航天飞机载着他们的老师升空的壮观场面时,激动得又吹喇叭又敲鼓。然而,仅仅70秒钟之后,航天飞机就发生了爆炸,机身变成了一团桔红色的火球,慢慢地在烟雾中消失了。耗资12亿美元的“挑战者”号顷刻之间化为乌有。爆炸后的碎片在发射场东南方大西洋上空散落了1小时之久,机上7名航天员全部遇难。

这次震惊世界的事故,使人们永远记住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上7位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勇士们。机长弗朗西斯?斯科比,46岁,是一名经验丰富的高级飞行器试验飞行员;驾驶员迈克尔?史密斯,40岁,曾任战斗机飞行员,获得过多枚奖章;女宇航员朱迪丝?雷斯尼克,36岁,爱好音乐,弹得一手好钢琴;罗纳德?麦克奈尔,35岁,来自加利福尼亚州,他梦想着亲身体会在失重的太空中吹奏萨克斯管的感受;埃利森?鬼冢,39岁,美籍日本人,他早就梦想着有一天去月球旅行;格里高利?杰维斯,41岁,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巴法洛分校,随身携带着母校送给他的一面小旗子;最后一位是来自新罕布什尔州康科德中学的女教师克里斯塔?麦考利夫,也是最引人注目的一位,她是从11000多名教师中精心挑选出来的世界上第一位“太空教师”,37岁。

事故原因最终查明,是助推器两个部件之间的接头破损,喷出的燃气烧穿了助推器的外壳,继而引燃外挂燃料箱。燃料箱裂开后,液氢在空气中剧烈燃烧引起航天飞机的爆炸。

永远的“哥伦比亚”号

“哥伦比亚”号是美国第一架航天飞机,也是人类第一架投入实用的航天飞机。航天飞机是用于在太空和地面之间往返运送宇航员和设备的运输工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1981年4月12日“哥伦比亚”号的首飞,正式拉开了NASA太空运输系统计划的序幕。NASA共研制了5架航天飞机,1981年4月首飞的“哥伦比亚”号、1984年4月首飞的“挑战者”号、1984年8月首飞的“发现”号、1985年10月首飞的“亚特兰蒂斯”号和1992年5月首飞的“奋进”号。这5架航天飞机的构造基本相同,由于“哥伦比亚”号是第一架投入使用的,它比另外4架要重大约1吨~3吨,它的前4次飞行都只载了两个宇航员,后来曾进行过几次技术改造。5架航天飞机中,“哥伦比亚”号最先飞上太空,创造了史无前例的飞天奇迹,引起了全球的轰动,在以后的历次飞行中它又创下了不少历史纪录。

在20多年的飞行生涯中,尽管“哥伦比亚”号执行过一些军事侦察任务,但是它所完成的生命科学和微重力实验等方面的科学任务也是功不可没。它经常携带各种各样的小动物,比如老鼠、蚂蚁、蜜蜂,甚至还有水母等,去太空做试验。“哥伦比亚”号28次飞行总共在太空度过300.74日,绕行地球4808圈,总飞行距离达到约2亿公里。

1981年4月12日,“哥伦比亚”号首次升空。这是美国航天飞机的太空首航,两天的飞行主要验证其安全发射和降落的能力。这天凌晨2时许,美国东南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附近的观看区里早已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大家都在焦急地等待亲眼一睹“哥伦比亚”号点火升空的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它的这次首飞,由曾经驾驶“阿波罗”号登上月球的约翰?扬担任指令长,罗伯特?克里平担任驾驶员,在太空飞行54.5小时,环绕地球36周,飞行距离160.9万公里。它的独立系统、防热系统、驾驶舱和生命保障系统的可靠性经受了考验,各个动作完成得完美无缺。“哥伦比亚”号的首飞成功,揭开了人类航天史上新的一页,标志着人类航天事业进入一个航天飞机的新时代。世界各地的许多电视观众通过电视直播看到了第一架航天飞机太空之旅的壮观场面。

1981年11月12日“哥伦比亚”号进行了第二次飞行,这次任务既是它的第二次任务,也使“哥伦比亚”号成为了第一艘重复使用的载人航天器。

1999年7月23日,“哥伦比亚”号第26次发射。这次飞行任务首次由一位女性航天员艾琳?柯林斯担任机长。艾琳曾经是一名美国空军试飞员,1990年被NASA选为宇航员。1995年她作为人类航天史上第一位女性航天飞机驾驶员首次驾驶“发现号”航天飞机进入太空,与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成功对接。在这次“哥伦比亚”号飞行中,艾琳作为机长,成功地指挥将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送入预定的轨道。这是一项科学意义重大的任务,钱德拉X射线天文望远镜在太空中获得了许多载入史册的新发现,至今仍在宇宙中发挥着它的巨大威力。

2003年1月16日,是“哥伦比亚”号的第28次飞行。这次飞行总共搭载了包括抗癌药物提纯在内的80多项科学实验项目,还有6个国家的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中国北京景山学校学生设计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实验,以及美国学生的蚂蚁、澳大利亚学生的蜘蛛、日本学生的鱼等许多充满童真的实验。

“哥伦比亚”号这次升空选择了“挑战者”号升空周年的时间,其用意就是纪念那组为了航天事业殉职的宇航员们。“挑战者”号的7名宇航员中包括了一名引人注目的中学教师,而“哥伦比亚”号的7名机组成员中也有一人特别吸引人们的眼球,那就是名叫伊兰?拉蒙的以色列空军上校,他是以色列的第一名宇航员,他的母亲是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建立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中逃出来的幸存者,他的4个孩子和妻子现在定居在以色列首都特拉维夫。

2003年2月1日清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完成16天的飞行即将返回地球。肯尼迪航天中心晴空万里,许多新闻媒体的记者和宇航员们的家属在这里等待着亲人的归来。上午9点钟,还差16分钟“哥伦比亚”号就要着陆了,人们的心情越来越焦急,然而,一切信号就在此时嘎然而止。“哥伦比亚”号在高空分裂解体了,变成一片片碎片划破天空,撒落在德州东部一个叫做巴勒斯坦的小镇附近。

此次在“哥伦比亚”号上遇难的7名宇航员分别是,机长里克?哈斯本德,45岁,空军上校,1994成为宇航员,他自幼立志终身从事航天事业,在“哥伦比亚”号发射前接受采访时说:“这是一个终生的梦想,能够成为现实真是太让人激动了”;机组成员威廉姆?麦库,41岁,一位海军司令员,三个孩子的父亲,1996年成为宇航员,这是他的第一次宇宙飞行;有效载荷指令长麦克尔?安德森,43岁,出生于军人家庭,1994年在空军服役时被NASA选中成为为数不多的黑人宇航员之一,负责“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的许多科学实验;女宇航员卡帕娜?乔拉,41岁,上世纪80年代从印度移民到美国,1994年成为宇航员;大卫?布朗,46岁,海军上校,由一名医师入伍加入美国海军的行列,驾驶过轰炸机和战斗机,1996年成为宇航员;女宇航员家劳瑞尔?克拉克,41岁,有一个8岁的儿子,定居于美国威斯康辛州拉辛市,曾任潜艇海上救生员和飞行外科医生,1996年成为宇航员;以色列首位宇航员、有效载荷专家伊兰?拉蒙,48岁,以色列空军上校,1997年作为宇航员被以色列派往休斯顿学习和接受培训。拉蒙在“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给家人的最后一封电子信件说“太空之旅无限的平静,真希望能永远留在太空。”

2008年12月30日,NASA公布了“哥伦比亚”号失事的最终调查报告。调查发现,发射升空时航天飞机外部燃料箱泡沫绝缘材料脱落击中了左翼,给返航埋下隐患。有关宇航员的安全问题,事故调查专家认为,现有的美国宇航员安全技术和措施本身就有致命缺陷,一旦发生类似事故,宇航员无法逃生。对此,来自各领域的事故调查专家提出了30项改进建议,希望美国今后所有的载人航天飞行能从中汲取教训。

在“挑战者”号和“哥伦比亚”号的墓碑前站立了许久,我们想到这些航天英雄们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同时默默地为他们的亲人献上我们的祝福。想到了一个人说过的话,权作这篇文章的结尾吧,“如果我们死亡了,我们希望我们的人民能接受它,我们从事的是一种冒险的事业。万一发生意外,不要耽搁航天计划的进展。征服太空是值得冒险的。”这是1967年1月27日,在“阿波罗”1号飞船模拟发射时,因飞船失火而遇难的“阿波罗”1号飞船的指令长格斯?格里索姆生前所说的。当我们今天为人类探索太空事业的成就而感到骄傲时,请不要忘记这些已经离我们而去的为航天事业奉献出宝贵生命的人们。

信息来源:www.cnastro.cn

(责任编辑:李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