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埃隆·马斯克:我只用这一把刀切割世界

捕捉翻倍美股

关注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西昻翔

来源:Yourseeker(ID:yourseeker2018)

海外有个非常有意思的长文网站Waitbutwhy,作者极其擅长两件事:把浅显话题写得鞭辟入里,把硬核话题写得简洁有趣。

知乎谢熊猫君曾翻译过它关于人工智能的文章,质量很赞。最近回看Waitbutwhy对Elon Musk的深入研究,果然也和别家很不一样,于是决定分享出来。

Musk其实带火了一个词:第一性原理。这是得到内部在 15 年中还没上线产品就探讨过的一个精彩话题。而Waitbutwhy关于 Musk的系列文章,每读一遍都让我感叹:它才真正直抵核心。

原文超过 4 万字,我抽取了最精华部分的 4000 字。希望也能给你带来收获:)

Elon Musk绝对是一个非典型高玩。

起于青萍之末,靠着 20 世纪末互联网的一波大势赚到 1.8 亿美元。但之后,他没有和大多数人一样功成身退,转去做投资,反复和年轻创业者们 negotiation。

他选择再次投身浪潮之中,和汽车工业、能源行业、航空航天业、军工行业的巨头们在新战场展开另一场搏斗。

虽然争议很大,但他似乎仍然有可能赢。

为什么 Musk做出了这样的抉择?

驱动他决策的最底层思维是什么?

我们是否可以学到哪怕十分之一?

Waitbutwhy试图揭开这个秘密。

两种地质学

1681 年,英国神学家托马斯伯内特出版了一本书《神圣的地球理论》,书里他是这么解释地球的发展史的:

“大约 6000 年前,地球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表面土地肥沃,内部水资源充盈。但是,表面某个地方一旦干裂,就会形成裂缝,于是内部的水涌出去。等到地表终于稳定下来,地球就不再是一个完美球体了——新的山脉、峡谷和洞穴会出现,一场大洪水也由此发源。”

这套理论显然是为了迎合曾经盛行西方世界的神学论。当时神学的一大难题是,圣经里把地球的时间线写得很短,但现实存在着大量的古老遗迹。神学家们苦思冥想,试图弥合这个矛盾。

这有点像是,当代的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发生冲突,于是有人提出弦理论来统一一切。

但是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还有另一群人也试图解释地球发展史:科学家。

对于神学家来说,要完美回答地球表面为什么是现在这个鬼样子,必须基于“地球 6000 年才诞生,而且发生过一次大洪水”的前提下;但科学家不一样,他们面对的是一场没有任何开局规则的游戏。

就好像是,现在给了他们一块白板,只要有充足的数据和自恰的证据,任何理论都是受欢迎的。

于是在接下来的 300 年里,科学家们不停提出新的理论来替代掉旧理论。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他们不断找到新的测量方法,于是得到了更多、更精确的证据和数据。与此同时大家发现,地球的年龄好像越来越长了。

直到 1907 年,美国科学家开创了放射性测年法来测量岩石的存在时间。于是地球的历史被推进到数十亿年,与此同时诞生了大陆漂移理论和板块构造理论。科学家们一步一步在努力。

与此同时,信奉洪水的“地质学家”们毫无进展。对他们来说,科学界的任何理论都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他们一开始就打破了游戏规则。居然敢说地球不是 6000 年诞生的?你们这个技术肯定不靠谱。

至于到底谁错了,不言自明。

上面这张图是一个严肃的统计结果,地质学家们分为鲜明的两派:一派相信真理,一派相信自己。

如果抛开信仰的桎梏,大多数人都一定同意,在判断地球真实年龄的时候,数据和逻辑比信仰和圣经更可靠。

但你有没有发现这么一个问题:

一旦涉及到思考,大部分人做出决策的方式,以及他们自己的生活方式,更像是洪水地质学家,而不是科学地质学家。

至于Elon Musk,他不过是一名彻头彻尾的科学家。

硬件和软件

要理解 Musk的思考方式,第一个线索是他的奇怪说话方式。比如:

一般人: “我害怕黑暗,因为可能有怪物来袭击我,我看不到它到底是什么。”

Musk: “小时候我也很怕黑。但后来明白了,黑暗只意味着 400 到 700 纳米的可见光光子不存在了。然后我想,只是因为这就觉得怕,实在是太傻了。” 

再或者:

一般人: “我想找个女朋友。所以我不能整天工作,那样就没时间约会了。”

Musk: “我想把更多的时间用于约会,因为我想找个女朋友。嗯,和一个女生每周待在一起多久比较合适?10 个小时?这是底线吗?那两个呢?”

这种说话方式就是 MuskSpeak,虽然同样在描述日常生活,但它们更深入本质。

再往下一层,Musk的思考方式是一种典型的机器思维。虽然这样讲很不诗意。

对于一台计算机而言,硬件和软件相辅相成。对人类的大脑而言,硬件是天生拥有的智慧,而软件则包括了信仰、思维模式和推理逻辑。

显然,硬件是不可更换了,也很难提升。我们接下来讨论Elon Musk的软件

我们假设 Musk的软件有这样三块:

第一块是 Want,第二块是 Reality,夹在两块之间的是待实现的目标池:Goal Pool。

在目标池里有很多你想完成的事情,怎么把它们从 Want 推向 Reality 呢?你需要付出一些东西,比如时间、精力(精神和身体)、资源、说服力、和他人的联系等等。

选定目标之后,你就会知道怎么样找出最有效的方法来产生你想要的结果,俗称策略。

简单重复一下:A)确定 Want,B)确定 Reality,C)从目标池里选择目标,D)建立策略,然后就可以开始行动了。

但你还会发现,第一次提出的策略往往没那么有效。行动是一种测试策略的方式,你把少量资源投入到一次策略中,看看会发生什么。然后接收到了数据、结果、反馈,以及来自外部世界的新信息。

你的策略的某些部分可能会被新数据强化,其他部分可能会被削弱。然后有了新的策略,这个过程俗称,调整:

随着这个循环越来越有效,会发生一些其他的事情。

Want 是你最后一次认真思考之后得到的结果,反映真实欲望。但它其实也只是一个假设。

随着经验不断丰富,你可能会发现过去认为自己想要的东西是错的,或者现在想要的是过去没想到的。而且与此同时,你对 Want 本身的衡量标准也可能发生改变。

于是 Want 这一侧继续变动,这个过程暂时把它叫做,进化:

在另一边,Reality 也经历了一个复杂过程。它既包含某个场景下外部世界的状况,也包括了你自己的能力。随着你的能力发生变化,以及世界的相应变化。过去的 Reality 很可能无法长期延用。

于是,你所认定的 Reality 也在变化,而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教育(“教做人”的“教”):

现在我们退后一步来看待整个过程。如果是想形成并实现目标,聚焦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但如果考虑到将来更多变的情况,你可能还需要更宏观的视角:

这种更宏观视角可能带来的变化是,或许你应该在某个时刻调整优先级。

以上就是Waitbutwhy所提出的软件系统。

把这套软件系统套用在Elon Musk身上,似乎完美契合了。

Musk如何使用这款“软件”?

1)Want、Reality 与 Goal Pool

在第一步明确 Want 的时候,不同人之间会有巨大差距。比如,你需要深入挖掘对与错、好与坏、重要和琐碎、有价值和无意义,以及你尊重什么,不屑什么,什么让你烦恼,什么让你着迷。

Elon Musk的中心似乎一直是:关心人类的未来福祉。

我采访他的原话是这样的:

“当我展望未来时,我将未来视为一系列拥有不同概率的分支。所以你必须要问,我们正在采取什么措施来增大好的那一支的可能性。

也许可以说这是为了美好未来?否则你向前看,“哇,我们可能会陷入某种可怕的境地”,这会非常令人沮丧。”

而在我问他,为什么不去做科学研究而是关注工程学。他的回答是:

“我很欣赏伟大科学家的发现,他们为人类拓展了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但我希望做到的是未来这些知识仍然存在。

打个比方,我尊敬园丁,因为他们培育出了花。但如果没有花园,再多的园丁也无济于事。我之所以选择要尽力保有一个花园,正是为了将来能有更多的园丁培养出更多花。”

也就是说,A 和 B 都很好,但没有 A 就没有 B。所以我选 A。

他接着说:

“我曾经考虑将物理学作为我的终身职业——我在物理学方面做了很多事。但是为了真正推进物理学的进步,你需要数据。物理学从根本上来讲是受工程学的进步影响的。

“工程师和科学家哪个更好?爱因斯坦不才是最聪明的人吗?“ 就个人而言,我认为工程师更好,因为在没有工程设计的情况下,你没有数据,最后只能到达一个极限。就比如伽利略,他设计了望远镜,然后才看到木星也有卫星。

真正的限制因素是工程学。如果你想要推进文明,你必须解决限制因素。因此,你必须解决工程问题。”

也就是说,A 和 B 都很好,但是 B 只能在 A 前进的情况下前进。所以我选 A。

Musk说,在大学里,他第一个认真思考的底层问题是:“哪些东西最能影响人类未来?”他的答案是五个:“互联网;可持续能源;太空探索与地外生命;人工智能;基因工程。”

这些思考定义了Elon Musk的 Want。

但与此同时,他刚开始只是没钱、没名声、没关系,知识和技能都有限的少年。换句话说,他的 Reality 并不丰富。

因此,他做了许多努力—— Musk最先明确的 Goal Pool 并不是实现真正的  Want,而是扩展 Reality。他希望能够在大学毕业后合法留在美国,以及获得更多关于工程学的知识,于是 Musk申请了斯坦福的博士,研究高能电池。

2)Evolution、Education

Musk选择了斯坦福,并且搬到了加州。与此同时有一件事——当时是 1995 年。互联网处于崛起的早期阶段,而且远比人们预期的要快。

于是,Musk的 Reality 里添加了一堆和互联网相关的可能性。这些反过来迅速使得 Goal Pool 发生变化,斯坦福的博士学位不再是他的核心目标。

Musk很快完成了 Evolution 的过程。他和朋友一起创办 Zip2(黄页网站和谷歌地图的混合体)。四年后,他们卖掉公司,Musk带走了 2200 万美元。

怎么用这笔钱,传统思路是做个富家翁,或者开始把钱投给一些新东西。但这些显然偏离了 Musk最核心的 Goal。

于是,他在 1999 年开始 X.com 项目,希望做一个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在线金融机构。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Musk的策略开始调整,X.com 的服务重心、团队甚至名字也在变化。

当 eBay 在 2002 年买下它时,它叫做 PayPal。这一次,Musk赚到 1.8 亿美元。

3)Macro Adjustment

再一次从互联网行业全身而退,Musk再次面临抉择:

传统观点都说,“无论做什么,绝不要冒着全军覆灭的风险。”,“做互联网很厉害,其他领域不要贸然进入。”“你已经三十多了,在新领域做成一些事情已经晚了。”

Musk又一次使用这款“软件”,底层追求是什么?怎么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

于是有了 SolarCity、SpaceX、Tesla。

如有兴趣深入阅读,可以戳:

https://waitbutwhy.com/2015/11/the-cook-and-the-chef-musks-secret-sauce.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