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谁来关注留守儿童的喜怒哀乐

南方日报

关注

留守儿童需要更多关爱。林晓琼 摄

课堂上,陆栩航(中)认真的小脸。梁锐呈 摄

在陆栩航就读的幼儿园里,就有一半是留守儿童。梁锐呈 摄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他们在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年龄阶段,却只能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他们便是留守儿童。据不完全统计,连州全市有留守儿童10258人。

他们因为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在性格方面容易出现孤僻、偏激、冲动、攻击性比较强等缺陷;而亲情的缺乏和监管的缺失,让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伤害。他们的人生可谓五味杂陈,有着别样的喜怒哀乐。

喜的是,部分留守儿童在艰难的环境中早早学会了生存的技能,变得顽强独立,如瑶安乡大营村委会大营村的陈嘉星早早就学会了劈柴做饭,懂得自己照顾自己。怒的是,个别留守儿童因为缺乏大人监管,安全隐患重重,如龙坪镇长塘村4岁的小女孩小婷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因为监管存在漏洞,导致被不法分子杀害。哀的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关爱,导致出现行为偏差,如在连州一小读四年级的张天(化名)日常生活中总喜欢刻意做出一些特别的动作,吸引别人的眼光。乐的是,当前连州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意识到长年外出打工对孩子成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尽量留在家中陪孩子。

留守儿童也牵动着政府的心。近年来,连州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探索和创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式和途径。清远市心理学会会长张万英认为,政府可通过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等途径,缓解留守儿童问题。清远市荧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总干事梁冬慧提出,家长应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回家看看”,多与孩子沟通。

14岁儿童包揽家务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部分留守儿童早早学会了生存的技能,变得更加顽强和独立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家庭贫穷,大人被迫外出打工,部分留守儿童逐渐在艰难的环境中学会了独立和自强。

在瑶安乡大营村委会大营村一座破旧屋子的墙角里,堆放着一大摞木柴。只见一位身材瘦弱的小朋友左手握住木柴,右手抡起柴刀,对着木柴的中间用力砍去,三五下就将木柴砍成两段。这位小朋友叫陈嘉星,他告诉记者,这堆柴都是他上山砍下来的,供日常烧火所用。

陈嘉星今年14岁。在他还不到两岁时,爸爸和妈妈就离了婚。爸爸为了养活这个家,外出打工谋生。陈嘉星从2岁开始,就跟爷爷陈世永一起相依为命。陈世永今年已经75岁,由于年事已高,耳朵已经基本失聪,家里的活大多落在陈嘉星的身上。平日里,他要负责这个家几乎所有的家务活,包括煮饭、洗衣服、拖地等。

“老师都说这个孩子智力不错,就是苦了点。”大营村委会主任赵仁凤告诉记者,或许是从小得到磨炼,陈嘉星言语之间均表现出超出他这个年龄应有的懂事和成熟。当记者问到,因为父亲常年外出打工而遭到同学嘲笑,会不会觉得特别难受时,他说:“生活中被嘲笑是正常的,在被嘲笑的过程中能磨炼人的意志。”

“儿童留守是把双刃剑,它会给儿童和社会留下重大的隐患,但不可否认,在某种程度上,部分留守儿童也迫于生存的需要,早早就学会了生存的技能,变得更加顽强和独立。”连州市教育部门有关人员分析道。

4岁女孩惨遭村民杀害

亲情的缺乏和监管的缺失,让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伤害

4月13日,连州市龙坪镇长塘村一名4岁的小女孩小婷被杀害。连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发出协查通报称,经侦查,该村村民李某阳有重大作案嫌疑。小婷的父亲何卫乐说,自己长年在广州打工,孩子交由妻子照顾。去年开始,由于小儿子出世,家庭经济负担逐渐增大,妻子也外出打工。与村中大部分家庭一样,他们将照顾两个孩子的重担,交给了家中的两位老人。小婷的离去,让我们在愤怒的同时,也意识到当前留守儿童面临的生活、教育、安全等方面的困境。

对于陈嘉星来讲,最难熬的莫过于每年开家长会的时候。看到身边每位同学都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而自己却孤单一人,陈嘉星的心理总会有说不出的难受。“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会想,我爸爸是不是不关心我,不爱我了?”因为家庭贫穷,爸爸迫于维持生计,长年在外地工作,所以,“没有爸爸妈妈”、“衣服穿得破烂”常是同学嘲笑的对象。“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经常会一个人躲在卫生间里面哭,有时候上课铃声响了,我都不知道。”

亲情的缺乏和监管的缺失,让他们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伤害。2014年举行的第十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发布了《全国六类重点青少年群体研究报告》,其中,留守儿童群体现状备受关注。调查显示,47.6%的留守儿童表示被欺负过,比例高于非留守儿童,主要是被辱骂(63.9%)、被人瞧不起(36.3%)、被殴打(24.2%)。

过分溺爱令学生连老师都敢打

言行举止不礼貌、人际交往能力差、容易自卑,喜欢通过一些叛逆行为吸引别人关注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

三水瑶安乡是连州市偏远的乡镇,自从麻雀学校撤并之后,部分学生为了上学,要走上几公里的山路。为此,当地滋生了这么一种特殊的现象:奶奶或爷爷带着留守儿童,到学校附近租房学习,教育小孩的任务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奶奶和爷爷身上。

瑶安乡瑶安村委会天光山自然村的学生,到最近的田心小学上课,骑摩托车都要将近40分钟。为了方便上学,该村的刘辉(化名)在奶奶的陪同下,在田心小学的附近租了房子。由于是家中的唯一男丁,奶奶对其非常溺爱,平日里有什么需要,奶奶都尽量满足他,不肯让他受一丁点委屈。没想到,过分的溺爱,却让刘辉养成了极其叛逆的性格,成为班里的“头号问题学生”。

据班里的同学反映,平日里他总是喜欢欺负弱小的同学,不仅如此,他甚至连老师都敢打。“有一次老师说了一件事情不合他的意,他就用手捶打老师的肚子。”同学告诉记者。

过分溺爱会让孩子的人格出现偏差,不过在留守儿童当中,更多时候出现的是,孩子为了获得更多关爱和关注做出偏激的行为。

城北村委会四年级的张天(化名)出生在一个单亲家庭,从张天懂事开始,他的父亲便为了养家,到珠三角打工,留下他和年近六旬的奶奶。因为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日常生活中,他总喜欢刻意做出一些特别的动作,引得别人注意。

“例如,在排队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排在他前面,他就会说,对方故意插队;有时候,排队排在他前面的同学不小心碰到他,他就会说说别人挤他,用力去推这位同学。”张天的班主任说。

“言行举止不够礼貌、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容易自卑、担心,喜欢通过一些叛逆行为来吸引别人关注是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清远市荧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总干事梁冬慧说。

由于长期缺乏关爱,导致出现行为偏差,这种现象从幼儿起,就开始伴着孩子,并愈演愈烈。龙坪镇中心幼儿园园长胡雪花告诉记者,龙坪镇中心幼儿园近250名学生中,就有一半是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阴影,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交流的主动性,还有部分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政府购买服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连州在城北村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项目点,尝试向社会购买服务,由专业社会工作者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一系列活动

有调查显示,近九成留守儿童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有温暖的家,较第二位“健康”的认同率高出近50个百分点,这表明,留守儿童对于家庭和爱无比向往。所以,在他们的心中,最大的快乐就是父母能陪伴在身边。

在龙坪镇中心幼儿园小学读中班的陆栩航今年6岁,爸爸在广州打工,妈妈在深圳打工,除了暑假,其余时间都是在祖辈的陪伴下成长。他最大的梦想是能天天跟爸爸一起玩“熊出没”游戏,最大的快乐是跟爸爸妈妈讲电话。“只要他爸爸妈妈一打电话回来,不管他在哪里玩,都会立刻回来听电话,每次一聊上电话,就不舍得放下。栩航的爷爷说,在他心中,父母好与不好的标准非常简单:“爸爸回来看我就是对我好。”

可喜的是,与以往大部分家长双方都选择外出打工不同,当前部分家长已经意识到陪伴教育对于孩子学习和身心发展的重要性,于是,会尽量留下一方来照顾孩子。“这说明山区的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瑶安乡妇联有关人员告诉笔者。

与此同时,连州政府部门也在不断探索和创新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连州镇城北村共有82名留守儿童,2013年8月,连州市在连州镇城北村建立了“关爱留守儿童”项目点,尝试向社会购买服务,由专业社会工作者组织留守儿童开展一系列活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共策划了9次活动,通过小组、社区、工作坊的服务形式,使受益人数达到245人。同时借助图书室的平台,使留守儿童逐渐培养了读书习惯。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部分人名采用化名)

专家观点

清远市心理学会会长张万英

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

张万英认为,留守儿童因为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在性格方面容易出现孤僻、偏激、冲动、攻击性比较强等缺陷;人格上容易出现精神问题,如抑郁症、焦虑、恐惧、人际交往障碍等;在学习方面容易出现学习落后、缺乏动力等;跟家庭关系也会相对紧张,容易跟家里人产生冲突,难以和谐相处。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一是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小城镇建设,吸引外出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使留守儿童能够与父母团聚。二是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和照顾。学校可通过及时家访,定时为孩子做心理疏导等方式,多方位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三是政府要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完善监护制度和国家救助体系,强化父母法定监护责任。

清远市荧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总干事梁冬慧:

多聊些家常 少比拼成绩

“有句话说,现在缺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孩子家长。”梁冬慧表示,当前部分家长迫于生存压力,无奈将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教育;也有部分较为年轻的父母认为自己还是个小孩,为了逃避当父母的责任,也将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教育。

这种隔代教育将产生多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方面,老人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容易因为过分溺爱而让孩子出现行为偏差;另一方面,由于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出现自卑、胆小,人际交往能力差等缺陷;更重要的是,父母错过了与孩子培养感情的阶段,亲子关系变得生疏。倘若在这个基础上,老人出现意外,则很难在短时间内介入,与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

她建议,如果家长迫于生计需要外出务工,则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回家看看”。平日里,可多通过电话、QQ、微信、视频等通讯工具,与孩子沟通。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多将关注点放在孩子的成长上,而不要仅仅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跟孩子沟通的内容可涵盖家里的事情、邻里的关系、学校的生活等,方便了解孩子的生活和成长状况。如果家长每次第一句话就是问考试考多少分,很快就会聊不下去。

记者手记

发展乡村旅游业 让儿童不再留守

报告显示,平均每4个农村儿童中就有1个留守儿童,每4个留守儿童中就有1个存在心理孤独问题。据不完全统计,当前连州全市有留守儿童10258人,折算起来,这个庞大的数字警示着我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刻不容缓。

减少留守儿童数量,无非就两种办法:第一种是让家长将孩子带出去,第二种是让家长为了孩子留下来。显然,大城市的教育、生活成本对于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讲着实过高,带出去多少有点不切合现实。更为合理的解决途径是,尽可能让家长留在农村发展。

可喜的是,当前,连州农村正在开展农综改革工作,不少乡村的村容村貌在焕然一新同时,农村产业发展也悄然兴起。如畔水村当前已实行对村中的山地、林地、鱼塘等进行集中管理,计划用3—5年的时间打造优质大米基地、蔬菜基地、优质养殖基地、油菜花摄影观光基地、优质水产基地、鹰嘴桃花摄影观光基地6个基地,届时,该村大量劳动力将得到解决。

借着这个契机,连州根据地方特色,提出了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笔者为这种做法叫好,因为这除了能有效彰显连州的地方特色外,还将带动乡村发展,有效缓解留守儿童问题。

首先,打造乡村旅游符合了农村外出务工者的心理需求。有歌曲唱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选择外出打工的农村村民来讲,他们更多感受到的是无奈。一方面,不少村民外出之后,并不适应外界的花花世界,读不懂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依旧向往着农村简单、淳朴的生活。另一方面,他们从小在农村生根发芽,这里有他们割舍不断的亲情、友情和爱情,他们内心从小培养起来的各类情感,并不因为地域的割舍而疏远,反而会愈加强烈。因此,农村产业一旦兴起,必将备受外出务工者的欢迎。

更为重要的是,打造乡村旅游,符合村民的务工需求。对于外出务工者来讲,他们本身并没有过高的技能,更多只能靠出卖体力赚取生活费用。而乡村旅游作为服务业,本身对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并不算高,无论是服务指引,还是餐饮住宿,村民均能应对。此外,当前连州乡村拥有大量空置的房屋,发展乡村旅游,为前来游玩的游客提供住宿服务,还能让这些空房“物尽其用”。

相信随着农综改革的深入开展和乡村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连州的儿童将不再留守。

南方日报记者 林晓琼 连州视窗记者 梁锐呈 通讯员 张祁 陈建宇

策划/统筹:黄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