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探寻“蛟龙”背后的故事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关注

(新华社发)

俞方平摄(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摄

适逢“蛟龙”号载誉归来之际,新华社记者走进“蛟龙”号总体设计和集成的责任单位及总设计师单位——位于太湖之滨无锡市的中船重工702所,探寻“蛟龙”背后的故事。

2002年6月,科技部正式把7000米载人潜水器列为国家863计划重大专项。在科技部、国家海洋局的领导下和中国大洋协会的具体组织下,作为载人潜水器总师单位,702所联合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中科院声学所负责潜水器本体研制任务,同时承担总装与集成、潜航员培训等工作。

老少“龙之队”

从总体方案设计,到潜水器的初步设计和详细设计,到总装联调和水池实验以及最后的海试……“蛟龙”号是一条完全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的“中国龙”,而这些都得归功于它身后有支“龙之队”。

“蛟龙”号正式立项时,被誉为“中国深潜领路人”的徐芑南已退休。接到担任总设计师的邀请,尽管身体不好,但徐老还是义无反顾地回到了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10年。刚从“蛟龙”号陆上基地保障中心回到702所的徐芑南说:“载人潜水器是从海洋大国走向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为实现这一梦想,我们愿意发挥余热。”

在如此信念支撑下,一批老科学家重新聚集在702所,他们带着年轻的科研人员,很快组成了“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创新团队。

“龙之队”最终用7000米级成功海试向世界宣告,中国已经掌握了深海载人潜水器自主设计、集成创新等核心能力。徐芑南感慨地说,“全靠团队精神,没有这样的团队,怎么也拿不出如此复杂的系统工程产品。”

“蛟龙”号每一次下潜都伴随着风险,尤其是每个深度的第一次尝试。作为“蛟龙”号第一副总设计师、702所副所长的崔维成,在1000米级、3000米级、5000米级和此次7000米级的海试中,自始至终冲在第一线。

一批年轻科技人员在工程实践中逐步成长,成为国家海洋装备开发的骨干。“蛟龙”号第一次突破1000米、3000米、5000米及7000米,都在33岁的叶聪驾驶下完成的。“当舱门关上的那一刻,所有恐惧和焦虑都随之抛开。潜行在几千米的大洋深处,想得最多的是祖国!”叶聪的话道出了“龙之队”的动力所在。

破12道难题

“蛟龙”号立项之初,我国曾研制过最深载人潜水器只有600米,从600米到7000米,是一次非常困难的技术跨越。徐芑南介绍,正如载人航天器一样,“蛟龙”号也是总体设计和总体集成的。在7000米的水压下,一元硬币也会被压成薄片,研究人员必须设计出能承受水压的壳体、装置,同时要使处在7000米水下的舱内潜航员仍处于常压环境下。

据介绍,“蛟龙”号整个项目分为12个系统,主要包括总体性能、结构设计、航行控制、动力和配电、生命支持、水声通信等,其中10个系统都由702所承担。

每一道难题的解决都挑战着设计人员的智慧极限。以潜水器构型为例,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详细设计,到进行多个尺度的拖曳试验、下潜上浮试验的优化设计,研究团队经历了数不清的失败。有时为解决一个细节问题,研发人员要熬上两个通宵。

“蛟龙”号结构系统主任设计师胡勇介绍,“蛟龙”号如鲨鱼般的身型完全是研究人员独创的,正是凭着这一巧妙的身型,它才能在大洋深处来去自如。

“蛟龙”号有许多独创:稳定的贴近海底自动巡航能力、精确的悬停定位能力、充油蓄电池……

徐芑南说,“蛟龙”号的成功,在于科研团队每个人的心中都怀抱着同样坚定的梦想。

(据新华社南京7月16日电 记者蔡玉高、王敏)

“蛟龙”未来干什么?

“蛟龙”号项目总体组组长、海试现场总指挥刘峰介绍说,“蛟龙”号在完成全部1000米级到7000米级海试任务后,下一步将进入为期3年的试验和应用相结合的时期。

【 加紧选拔培养潜航员 】

目前我国自行培养的、能够驾驶“蛟龙”号的职业潜航员只有两名,因此选拔和培养我国潜航员队伍将是接下来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只要满足条件,性别不会成为选拔潜航员的障碍。

【 新建一艘工作母船 】

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立项,为“蛟龙”号建造一艘全新的工作母船,我们期待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造出来。当“蛟龙”号结束3年的试验性应用阶段后,可以正式交付到新的工作母船上使用。

【 加快构建深海基地 】

目前我国正在加快构建深海基地,两年后将完成包括深潜器和母船停靠码头在内的一期工程建设,我国将成为继俄罗斯、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深海技术支撑基地的国家。届时,“向阳红09”号试验母船和“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将在深海基地“安家落户”。

在更远的将来,“蛟龙”号母船将有望由海面转到海下,在海里和“蛟龙”号进行一次“交会对接”。未来要在海里为“蛟龙”号构建海底行宫——通过深海空间站实现物品储存供给和潜航员长期驻留。

(据新华社青岛7月16日电)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