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初评候选名单

新浪科技其他
经过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评审委员会65位提名委员会委员的积极推荐与25位初审评委会评委的认真评选,按照奖项设立的3倍数量,分别评出了奖项的提名候选人。现进行终审评选,将根据每一位评委的投票选举,选出奖项的最后获得者,获得者在颁奖盛典现场公布与揭晓。
首届科学传播人颁奖盛典奖项提名候选人如下:(按姓氏拼音排列)
(一)科学传播年度人物——初评奖项提名候选名单(21人)
白春礼 中国科学院院长
1953年9月出生于辽宁省,现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协副主席。主要从事纳米科技的重要领域扫描隧道显微学的研究,工作集中在扫描探针显微技术,以及分子纳米结构和纳米技术研究。在中国外出版多本中英文著作,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十余项。
附:部分推荐词
卞毓麟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
现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教授,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版权部主任。卞毓麟从事科普创作20多年,参与编著、翻译的科普图书有70余种,发表的科普文章约400篇,累计字数近400余万。他的读者从刚识字的娃娃到非本行的科学家都有,他的科普佳作不仅熔科学性趣味性于一炉,且极富人文色彩。他曾多次获得表彰,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表彰他为“建国以来,特别是科普作协成立以来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在1996年的全国科普工作会议上,他又被授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的称号。
附:部分推荐词
柴俪杰 嘉星一族传媒总经理
2000年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系研究生毕业,2002年北京大学哲学系科学传播专业研究生毕业,担任中央电视台记者与《百家讲坛》、《绿色空间》编导,其制作的电视科教节目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另外《废旧电池、何时回家》特别报道,加速了中国固体废弃物排放条例的执行。2004年创办嘉星一族传媒,一直致力于科学传播。其独立担任制片人期间,制作了国内首部卡通科普剧《拉拉与茹比》665集,制作科普歌曲30首,在中央电视台等二十几家电视台播放,并获得好评。近年来,先后策划与运营了大型科学传播活动“首都科学讲堂”、“首都创新论坛”、“2011年北京科技周”、“诺贝尔奖获得者专场”、“中关村论坛”等大型活动,2011年全国科普日期间策划发起了首届北京国际科技电影周活动,以前沿的巨幕科技电影,推动科学传播与公众体验科学的国际化转型,她带领团队在2011年,获国家九部委授予的“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先进集体”荣誉,为科普事业的创新发展在不断探索和行动。
附:部分推荐词
1.“多年来坚持不懈、以特有的方式传播科学,成功探索出一条崭新的途径。”
2.“在担任中央电视台记者,辽宁阜新电视台记者、制片人期间,制作的电视科教节目《源于对生命的爱》等多次获得国家、省优秀奖,参与制作的中央电视台科教节目《与湖泊对话》、《缤纷情缘》的等除了在电视播出时获得好评。”
3.“柴俪杰,嘉星一族传媒集团总经理,2007年起,嘉星一族策划、创办并持续运营首都科学传播标志性活动——首都科学讲堂,她的加盟使讲堂更贴近公众需求,从形式到内容更加人性化,后期挖掘更加深入。”
4.“众多大型科普类传播活动的策划人,利用大众传媒广泛积极影响着普通老百姓和公众的日常生活,普及和传播科学知识,积极实践‘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方舟子 新语丝网站创始人
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曾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是《新语丝》月刊和同名网站的创办人。自1999年以来,方舟子设立新语丝网站,通过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网友文章,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批判新闻界的不真实报道,以及批判基督教、伪科学、伪气功、伪环保,批评中医等。方舟子同时是许多知名平面媒体的专栏作家,并且出版过一些以科普和反学术腐败等为题材的著作。
附:部分推荐词
郭耕 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副馆长
1961年1月出生于黑龙江勃利,大学文化,高级经济师,1994年6月加入民革,1983年8月参加工作。现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大兴区政协副主席,民革大兴区工委副主任。他是一名专门从事自然保护教育的科普工作者,现为北京麋鹿生态中心副主任兼科普部主任。
附:部分推荐词
1.“中国科学院科普演讲团成员,编写出版科普图书《麋鹿苑—中国博物馆探索游》、《动物与人》等10余本图书。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深入到全国各地做科普讲座,且自编自演的独角剧《动物联合国大会》,现场模拟各种动物发言,他夸张的肢体语言、丰富的表情,赢得现场听众们的赞叹。”
金涛 科普作家
安徽黔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长期从事编辑记者工作,高级编辑,著名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新闻记者。主要作品有科幻小说《月光岛》、《台风行动》、《冰原迷踪》、《人与兽》、《失踪的机器人》、《马小哈奇遇记》等。金先生的作品就如他人品,在科普创作中往往倾注着对社会与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附:部分推荐词
李象益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
196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市科委科普工作顾问,北京师范大学科学传播与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原国际博协执行局执行委员、中国科技馆馆长、中国科协普及工作部部长、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理事长、国际博协科技馆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活跃于博物馆界国际舞台,是亚太地区科技馆联盟(ASPAC)主要创始人之一,世界科学中心大会八个发起国代表之一。多次在我国组织博物馆相关国际学术会议,积极推荐我国博物馆界后备力量进入国际组织。曾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中国科协第二、三届先进工作者,北京市2002,2010年度科普工作先进个人,2004年被《科学时报》评为“科普十大公众人物”。2010年12月21日,在纪念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成立30周年大会上,被授予“终身成就奖”。
附:部分推荐词
1.“他退休了,却比上着班还忙,他为呼吁建设科技馆而总在天上飞;他生病了,随时带着药片,却像一个工作狂人一样为科学传播而纵情投入;他在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30周年庆典上被授予“终身成就奖”的称谓。”
2.“积极支持地方科技馆建设、近十年来,先后担任广东科学中心、内蒙、宁波、军事科技馆等多个科技馆顾问。潜心从事科技馆创新理念和设计方法、科普场馆非正规教育创新、数字科技馆建设等领域研究。他提出的非线性动态交互主题设计模式等,对推动我囯科技馆创新展览设计,有重要指导和现实意义。并在各地进行过近百场科普报告会,推动科普与科技馆亊业深化发展。”
3.“热心北京市科普工作,多年担任北京市科普工作顾问。为北京市创建科普社区和基地建设,推进北京市社会征集等工作谏言献策。积极培养、扶持企业创建科普场馆,多次深入北京区县不辞辛告,认真备课,给基层科普骨干进行培训,热情培养年轻科普人才。任中国科学院京区科协首席科普顾问,推动中科院高端科技资源科普化场馆建设。他提出的科普创新思路和实践方法,对推动北京市和我国科普和科技馆理论建设和创新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元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
1925年生于太原,1948年考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天文观测和天文科普工作,立志要建立中国的第一座天文馆,开创中国的天文馆事业.1949年被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大众天文》月刊总编辑、大众天文社总干事,并积极推动中国的天文馆事业。现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天文馆学术委员、天津市科技馆科技顾问和河北省科技馆科技顾问等职。他自1945年起发表科普文章数百篇,编著译校图书数十种。主要有《天文园集》、《到宇宙去旅行》、《北京天文馆》、《简明星图》《访美见闻》等。并编制大型太空病态术图片展《宇宙在召唤》在全国许多城市巡展。1990年获“建国以来有特殊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1998年获太阳系6741号小行星国际命名为“李元星”的殊荣。并先后获“北京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和“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奖状。
附:部分推荐词
1.“作为一名科普作家,通过讲演和写作,引导许多青少年走上了学习天文的道路,进入了天文学家的行列。国际天文学会还因为他对天文知识普及的贡献,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颗小行星。”
李大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
现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曾在中国科普研究所工作。科普作家、从事科技传播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学者。担任美国西北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传播中心特聘研究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和科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主持并参与1992、1994、1996、2001和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担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研究19专题组“创新文化和科学普及研究”第七子课题“公众科学素养及其影响因素”组长、中国科学家对科普态度调查问卷设计组长、中国公众对大型工程的理解和态度调查课题组组长、“全国电视台科教栏目现状调查”课题组组长。在中国科普研究所工作时,在国内最早介绍公众理解科学。“公众理解科学”这个译名也由他提出的。
附:部分推荐词
林 群 中国科学院院士
福州人,中科院院士、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泛函分析、计算数学的研究,通过计算方法内部结构的优化和新算法的推出,将误差降到最小。新方法被应用到核电站和堆石坝的计算中。获1989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他在对微分方程求解的加速理论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卓越的成果,形成了系统理论,被国内外同行公认为“开创性的工作”,并被列为“当今最有希望的三种加速理论之一”。 1993年当选中科院院士,1999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第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研究计算数学,特别是微分方程的高效率,高性能算法,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1年获捷克科学院数学科学成就荣誉奖章。2004年获何梁何利奖。
附:部分推荐词
1.“以赤诚的人文情愫与创新的表达形式向公众传播数学,是倾力奉献的数学科学传播人。”
刘兵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著有众多学术专著、科学史普及著作,并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研究》等刊物发表一系列有影响力的专业学术论文。主要著作有《超导物理学发展简史》、《克丽奥眼中的科学——科学编史学初论》、《触摸科学——刘兵学术自选集》、《刘兵自选集》等。研究领域广泛,主要集中于科学史、科学编史学、科学哲学、科学文化传播等方面。
附:部分推荐词
1.“科学史和科学传播方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协-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传播与普及研究中心主任,多年致力于科学传播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著书、撰文、育人,参与社会各种科普活动,有强大的感召力和公信力。”
刘嘉麒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1年5月29日生于辽宁北宁,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1982年至1986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地层古生物专业,获博士学位。曾任英国开放大学地质系任客座教授;现任亚洲湖泊钻探科学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地层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席;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火山与火山灰年代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暨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主任、理事长;中国火山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质学会副秘书长。25年来,刘嘉麒共发表论著211篇(部),获得部级以上奖励6次,2001年他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附:部分推荐词
马冠生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
007年1月获得荷兰瓦赫尼根大学博士学位。2002年开始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所长 。《中国学校卫生》、《中国食物与营养》、《卫生研究》、《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的编委。 主要从事学生营养方面的研究和工作,包括儿童少年饮食行为的研究、人群营养状况的调查和监测、营养教育、学校营养午餐。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英文专业论文24篇、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101篇、综述40篇,主编《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之九:行为和生活方式》,发表科普文章100余篇,多次出席国内外学术会议。共培养硕士研究生16名、博士研究生3名,现指导6名硕士研究生、3名博士研究生的研究工作。
附:部分推荐词
1.“马冠生心系公众健康,身体力行,致力于让科学的营养知识“落地”,让百姓受益。2011年,他利用电视、电台、博客、微博、讲座、报刊、杂志等多种形式开展科学营养知识的传播,受惠人群广泛,包括政府工作人员、普通百姓、专业技术人员、记者、的士司机等。”
缪印堂 科普漫画家
著名漫画家,1935年1月出生于南京。被誉为“科普漫画第一人”,教授,1956年起先后在《漫画》杂志、中国美术馆、《文艺研究》、《民间文学》等单位工作。1981年调中国科普创作研究所,为该所研究员,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美协漫画艺委会委员。曾先后在《漫画》杂志、中国美术馆、 文化部文艺研究院及中国科普研究所工作,1996年退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员会副主任、《漫画月刊》高级顾问、《漫画大王》顾问、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客座教授、河南大学客座教授、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是荣获国家特殊津贴的有特殊贡献的知识分子。
附:部分推荐词
1.“几十年如一日推进中国的科学漫画事业,被誉为“中国的科学漫画大师”。创作了《缪印堂漫画选》、《漫画艺术入门》、《科学漫画创作概论》、《世界幽默画赏析大观》、《中国科学漫画精品集》和《儿童益智漫画》等大批优秀作品,并多次获奖。是2011知识中国年度人物。”
钮文异 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
现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公卫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副系主任。2002年12月他在第三届全国科普大会上荣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科技部、科协联合颁发表彰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奖。 2003年9月主编的《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一书,荣获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技术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作家协会联合颁发的第五届全国优秀科普图书类作品奖。2003年10月主编的《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3本)》一书,荣获由中国版协科技出版工作委员会、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评委会联合颁发的第十一届西部地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2003年12月主编的《科学防治 战胜非典》一书,荣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特别奖。2005年4月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2004年北京市群众性教育创新工程的教育创新标兵2006年4月8日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成立55周年纪念大会上荣获“突出贡献奖”。
附:部分推荐词
1.“曾参与过中央及北京电视台多个健康栏目的策划,编著过多部医学著作和大量预防疾病、保护健康的科普顺口溜,深受学生和群众欢迎。”
2.“卫生部和市卫生局的特聘专家,全国科普先进个人奖获得者,积极参与策划和推动“健康北京人十年”活动,参加基层科普能力建设培训演讲,经常深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社区、科技馆所、农村郊县等开展公益健康科普演讲。并有大量健康传播的科研和作品多次获奖。”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生于江西,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和天体化学研究。他是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等多个奖项。
附:部分推荐词
1.“他以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月球,勾勒了中国人一步步走向“月宫”的令人神往的蓝图。”
2.“作为一线科学家、院士、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首席,数十年如一日地关注、支持、参与科普事业,做报告、接受访谈、录制音像节目、撰写科普著作,在许多应该有科学家临场的科学类节目中,公众都能看到欧阳先生的身影。在一定的意义上,欧阳自远院士,成为科学的一个代言者。”
苏青 科普出版社社长
于198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火工品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5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火工烟火技术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8年至1999年在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北岭分校从事访问学者工作;2009年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科普出版社暨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党委书记。曾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编辑部编辑,北京理工大学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出版社社长,继续教育学院暨现代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科技导报社副社长、副主编,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副主任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为新闻出版总署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
附:部分推荐词
1.“组织出版大量科普读物,开展一系列“科普图书漂流”等新颖的、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收到了很好的科普效果。”
2.“整合科普出版社,使老社恢复新的青春。出版大量获得好评作品。获得三峡基金,开始大规模进入学术出版。”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毕业于吉林大学,曾担任过高中数学教师、环境保护局的职员。1985年分配到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后来到《中国国家地理》。为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附:部分推荐词
1、他在地理科普的田野里辛勤耕耘,在中国的高山大川间艰苦跋涉。他是编辑,又是作者,于是,在他和团队的汗水浇灌中,《中国国家地理》这朵鲜花一年年娇艳。
2、《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行量近百万册,传播广、内容深。缩短了地理与人的距离,使得地理科学与人文科学最接近。作为《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执行总编,他策划和组织编辑了许多广大读者喜爱的专辑和报道, “上帝为什么造四川”、“选美中国”等专辑不断的刷新杂志发行的奇迹。他曾率队深入可可西里,珠峰绒布冰川,希夏邦马峰,塔克拉玛干沙漠,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秦岭,长江源,雅鲁藏布江大拐弯等地,亲历过许多艰险,记录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的精神也鼓舞着我们。
王原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 中国古动物馆馆长。专业研究领域为古两栖动物学研究、古生物学科普。
附:部分推荐词
吴国盛 北京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教授
1964年9月5日生于湖北省武穴市。1983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专业攻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1986年毕业获哲学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并获哲学博士学位。 2000年担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 2001年出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副主任、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主任。 2003年出任北京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2011年1月11日出任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1986-1996年间,研究工作主要围绕西方自然哲学基本概念的历史而展开,涉及自然概念、宇宙概念、时间概念、空间概念等,旁及科学通史和科学编史学,亦关注本学科的基础建设,曾花过时间反思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事业。
附:部分推荐词
1.“关注环境,关注科学,关注人类,以哲学的思考方式去反思,同时,作为大学教授,通过他的写作和讲授,为提高大学生及公众的人文科学素养,做出了积极而又成效的贡献。一直致力于中国科普影视制作及出版事业,带领国内顶尖的科学纪录片团队创作出了许多优秀作品(作品屡获大奖),同时,为中国科普影视作品的出版做出了很大贡献。”
杨月欣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营养评价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集中在食物成分和营养学评价研究, 特别是食物营养成分(如抗性淀粉、膳食纤维、植物固醇\ 脂肪酸 ,锌等)与人体健康关系(如糖尿病、肥胖,生长发育)的研究。 保健食品、功能成分和功能研究。主编出版科技图书、专业教材15部,参与多部;主编科普图书20余册,培养博士硕士40余人,科技论文160余篇, 国家发明专利和省部级科学进步奖10余项。
附:部分推荐词
“传播正确知识,热心公益宣传活动。”
(以上资料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二)年度新锐科学传播人——初评奖项提名候选名单
方舟子 《新语丝》月刊创办人
本名方是民,1967年9月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云霄县,曾在美国留学和工作,是《新语丝》月刊和同名网站的创办人。自1999年以来,方舟子设立新语丝网站,通过发表自己的文章以及刊登网友文章,揭发中国科学界和教育界的学术腐败现象,批判新闻界的不真实报道,以及批判基督教、伪科学、伪气功、伪环保,批评中医等。方舟子同时是许多知名平面媒体的专栏作家,并且出版过一些以科普和反学术腐败等为题材的著作。
嵇晓华 果壳网CEO
别名姬十三,1977年生于浙江舟山。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北京果壳互动科技传媒CEO。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获神经生物学博士学位;自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为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为国内新科学传播领军人物。主编《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
附:部分推荐词
1.“他带领一群热心于科普的年轻人,以“让科学流行起来”为口号,创造了一种更轻松愉悦的新的科普形式。它无疑是在传统科普的深潭里投进了一块不大不小的石头,掀起了层层波澜。”
2.“作为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创始人,他像松鼠打开果壳那样深入浅出地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他是年轻学者,却毅然选择全身心投入中国科普事业,并使之变得有声有色。”
3.“他致力于科学传播的推手,推动科学大众化。注重新知的传播,推动科技的力量参与公益和社会创新。自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为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为国内新科学传播领军人物。
4.“以深厚的科学功底,长期从事科普创作的经验,广泛的号召力和感染办,成功地创办科学松鼠会民间科普组织,把科学普及变成了公众喜闻乐见的活动。”
5.“自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为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栏,为国内新科学传播领军人物。主编《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获得“国家图书馆文津奖”。 2009年获“第八届上海大众科学奖”,被评为“2009年度时尚先生之科学传播人物”;2010年获科技部评选的“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称号。”
杨书卷 《科技导报》编辑、主笔
《科技导报》编辑、主笔。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传播学专业,曾任大唐电信视讯部软件工程师。先后获得工学学士、文学学士和文学硕士与文学博士学位;兼具工科和文科教育工作背景,一方面对工程科技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电信技术、网络传播有着长期的科研工作实践和深入理解,同时接受过科学传播、科技编辑的训练,并对科技的人文社会价值有着的不懈的追求。
附:部分推荐词
1.“将最新科技新闻以最短时间进行富有哲理和外推性的思考并撰写成《科学导报》的篇首文章。其中容纳了对科技发展及其历史的深度理解,也有对未来发展的预测与展望。文体简洁,明快,富有特色。”
张海霞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
女,1970年8月生于河南,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微机电系统的研究,在微纳加工和设计技术、SiC MEMS和新型微能源等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863等重要科研项目18项,2006年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发表论109篇, SCI/EI收录73篇,SCI引用49次;在国际会议上做特邀报告6次;获授权发明专利5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取得软件著作权7项,商业化软件1套,出版著作和译著6本。长期参与并积极推动国际学术交流,2006年参与发起IEEE NEMS国际会议,担任TRANSDUCERS’11等10余个国际会议的组织委员会主席和程序委员会委员,是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CINS的秘书长,全球华人微米纳米技术合作网络CINN执行主席等。是IEEE高级会员和IEEE NTC(纳米技术委员会)北京分会主席。
附:部分推荐词
1.“主要从事微纳技术研究,长期致力于推广推动高科技成果应用和科普,2007年发起并举办2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组织学生参加个国家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在全国各地大中小学及中国科技馆、首都科学讲堂等做科普讲座百余场,其“揭秘阿凡达”“科技与科幻”系列讲座讲耳熟能详的电影背后鲜为人知的高科技的贡献,图文并茂、风趣幽默、激情洋溢,不仅将听众们带入了精彩的科幻电影世界,更将大家带到了一个充满了创新的科技时代中。”
郑洪炜 科学普及出版社大众科普事业部副主任
任科学普及出版社大众科普事业部副主任,立志做优秀的原创科普,成功组织开展的“科普图书公益漂流”活动,在全国科普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附:部分推荐词
1.“策划的“科普图书公益漂流”活动领风气之先,特色鲜明,不仅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更在短短数月里,先后举行了全国启动式、山西和北京站的首场活动,面向西藏、宁夏、四川、河北的定向漂流活动,收到极佳的社会反响。”
2.“组织开展的“科普图书公益漂流”活动有效吸引社会各界力量——光华基金会等公益组织、皮皮鲁公司等文化机构、史家小学等中小学校、陶虹等演艺明星积极投入到科普阅读和科普公益活动的宣传推广之中,为科学传播活动构建了新的模式。”
3.“在2011年全国科普日时,成功策划并组织开展了具有鲜明创新特色的“科普图书公益漂流”活动,得到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刘云山、何勇同志欣然作为“放漂人”参与活动并为首漂图书题词。”
4.“由她策划并在全国科普日启动开展的“科普图书公益漂流”活动,使有限的科普资源在“漂流”过程一棒接一棒的传递中实现增殖和放大,惠及面更广;也使参与者的诚信与爱心,以书为载体,在传递中不断扩大和升华。之后,该活动在北京、山西推广“漂流”。”
朱进 北京天文馆馆长
朱进,1965年4月生于北京。1991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天文馆馆长。 北京校外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古观象台台长;《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北京UFO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委员,第15专业委员会(小行星、彗星和彗星的位置与运动)、第55专业委员会(天文学与公众的沟通)组委。
(以上资料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三)年度公众最喜爱科学传播人初评提名候选人
单之蔷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
单之蔷,《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执行总编,毕业于吉林大学,曾担任过高中数学教师、环境保护局的职员。1985年分配到人民日报海外版经济部,后来到《中国国家地理》。为中国科学院地理所副研究员,中国地理学会出版委员会副主任。
附:部分推荐词
单之蔷担任执行主编的《中国国家地理》杂志,把一个读者面狭窄的地理知识杂志,创造性的改造成了一个发现美景、创造景点,激发广大读者热爱祖国山河和历史文化的畅销杂志。他最有可能赢得这一奖项。
范春萍 北京理工大学学术期刊副主任
范春萍,笔名肖凡等,1963年4月生,理学学士、哲学硕士,编审职称,两次获国家级图书大奖(“五个一工程奖”和“中国图书奖”);被授予 “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和“有突出贡献的科普编辑家”称号。她并不是轰轰烈烈的环保卫士或公益名人,而是一名默默耕耘的资深图书编辑。她策划并担任责任编 辑的“绿色经典文库”,成为了不止一代人的绿色启蒙。
附:部分推荐词
组织出版的《保护环境随手可做101见小事》既时尚又实用。
范志红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
范志红,1966年12月生,副教授。1983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生物学院植物生理生化专业,1987年获学士学位。同年考入北京农业大学食品 系,1990年获硕士学位。1990年留校工作,在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任副教授,现为食品科学博士。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营养科普工作 委员会委员;中国健康教育协会理事;中国食品科技协会高级会员,营养支持委员会理事;中国烹饪协会美食营养委员会副秘书长。
附:部分推荐词
1.“是《健康时报》等十多家报刊杂志的特约专家作者。擅于了解公众现实需求且身体力行,在“健康一身轻”等全国多个健康类电视栏目作为主讲嘉宾出镜近二百集,深受公众喜爱。”
高登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
高登义,出生于四川大邑县,毕业于中国科大。现为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 团副团长,《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社长、主编;中国科普作家学会常务理事。他是我国第一个完成地球三极,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人。开创了《山地 环境气象学》新的研究领域,研究重点在地球三极地区与全球气候环境变化的相互关系。先后撰写了数十万字的科学专著,在中外学报上发表论文60多篇。获中国 科学院科技成果特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竺可桢野外科学工作个人奖等,全国先进工作者和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附:部分推荐词
郭耕 北京麋鹿苑博物馆副馆长
郭耕,专职自然保护科普。绿色北京宣讲团成员、中科院科普演讲团成员。
1996年,获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9年,全国科普工作先进工作者;2000年,北京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北京市劳 模;2007年,中国科普作家协会授予“有突出贡献科普作家”。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2009年,所著《鸟兽物语》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 奖。2010年以来,相继出版《博物馆探游—麋鹿苑》《天人和谐—生态文明与绿色行动》等环境教育书籍。
附:部分推荐词
1.“作为活跃在多个领域的环保人士,数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动物保护及公众环境教育。办讲座、做节目、写书、报提案,是国内最著名的动物保护代言人之一,特别是被青少年朋友所喜爱,享有公信力。”
2.“他曾放弃经商和都市生活,与野生动物近距离打交道。他连续十多年通过央视等媒体向大众传播有关生命与自然的绿色教育。他是坚定的动物保护主义者,野生动物们的代言人。他说他所做的就是改变人在动物眼中的丑恶形象。”
3.“中国科学院科普演讲团成员,编写出版科普图书《麋鹿苑—中国博物馆探索游》、《动物与人》等10余本图书。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深入到 全国各地做科普讲座,且自编自演的独角剧《动物联合国大会》,现场模拟各种动物发言,他夸张的肢体语言、丰富的表情,赢得现场听众们的赞叹。”
4.“他专职从事动物保护教育和科学普及工作。 是北京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环保社团“自然之友”理事,《野生动物》编委。曾获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地球奖称号;撰写书籍 《世界猿猴一览》、《灭绝动物挽歌》、《鸟兽的绝唱》。他心系公众科学素质,以博爱的人文情怀和理性的科学精神,积极投身科学传播,担负科学传播的社会责 任,不断将科学的真相还给公众。他以风趣幽默的语言,犀利的笔端将动物保护的重要作用和意义传达给读者和公众。以寓教于乐的演出方式,深入浅出的传播生物 多样性的保护。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嵇晓华 果壳网CEO
嵇晓华,别名姬十三,1977年生于浙江舟山。科学松鼠会创始人,北果壳互动科技传媒CEO。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复旦大学,获神经生物学 博士学位;自2004年起开始科学写作,先后为10多家媒体开设科学专栏,为国内新科学传播领军人物。主编《当彩色的声音尝起来是甜的》,获得“国家图书 馆文津奖”。
附:部分推荐词
1.“将科学松鼠会提升到多种功能的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极大推进了科普的发展。将科普带向时尚领域。”
刘华杰 北京大学哲学系科技哲学教授
刘华杰,1966年出生于东北。1994年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于1998赴美国伊利诺大学(UIUC)访问。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著作有《浑沌学纵横谈》《浑沌之旅:科学与文化》、《浑沌语义与哲学》、《分形艺术》、《以科学的名义》、《一点二阶立场:扫描科 学》、《中国类科学: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观点看》、《看得见的风景:博物学生存》等。
附:部分推荐词
“发表了优秀的植物科普著作.。”
刘慈欣 科幻小说作家
刘慈欣,出生于1963年6月出生于北京,祖籍河南信阳,山西阳泉长大。他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水利工程系。是中国当代新生代科幻的主要代表 作家,中国科普作协会员,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长篇小说《超新星纪元》《球状闪电》“地球往事”系列(《三体》《三体II:黑暗森林》及刚刚出版 的《三体Ⅲ:死神永生》)等,中短篇《流浪地球》《乡村教师》《朝闻道》《全频带阻塞干扰》等。曾多次获得中国科幻银河奖。
附:部分推荐词
1.“他是工程师,又是作家,他把科学与幻想巧妙融合,编织出一篇篇色彩绚丽、脍炙人口的科幻小说。2011年,他的科幻小说《三体》已发行40万册,他和热心的读者一起掀起中国科幻的新高潮。”
卢迪 北京电视台主持人
卢迪,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目前在BTV科教《法治进行时》《魅力科学》 btv高清《剧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经济之声《天下公司》任主持人。曾主持过湖南经视 《都市一时间》《抢鲜看法》中央电视台十套 《子午书简》北京卫视《身边》《聚星坊》北京电视台科教频道 《法治进行时》《魅力科学》《魅力自然》《养心堂》光线传媒 《麻辣看天下》等栏目。曾获中央电视台白象杯第五届主持人大赛 铜奖 第五名,中国广播电视协会 2010 最佳科教节目主持人。
附:部分推荐词
王渝生 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中国科学院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关爱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副理事长。中国科技 馆研究员、原馆长,北京市科协七届副主席、科普委员会主任。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委员。全国科普先进个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著有《自然科 学史导论》《科学寻踪》《科技百年》等。
附:部分推荐词
1.“针对公众关注的科学问题,以强烈的责任感,满腔热情进行科学传播。”
2.“被公众誉为“科学老顽童”,十几年如一日,以各种公众喜爱的方式传播科技,是被媒体采访和在媒体做科技传播与普及节目最多的科学传播人之一。”
3.“2011年在中央电视台常年开设科普讲座,幽默风趣,受到广大观众欢迎和喜爱。”
4.“他是功成名就的退休科普工作者,他退而不休,以科普老战士的姿态在阵地上勇猛战斗。他的科普文章和科普讲演,感染和影响了全国公众,他是大家熟悉和喜爱的坚持科学、反对伪科学、反邪教的斗士。”
王国玮 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
王国玮,出身于中医世家。1987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主要工作经历:1987—1996年在北京中医医院儿科从事临床工作;1996年— 2000年在北京中医医院肝病科任主任,主要从事肝病的临床治疗与研究;2007年至今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近年来,他在临床实践的同时也发表了大量科 普文章、普及医学知识,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中医人民广播电台、北京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健康报、法制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发表 科普文章300余篇,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聘为百家医学顾问。
附:部分推荐词
于丹 北师大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
出生于1965年,中共党员,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当代著名文化学者。现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电视策 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多次受邀担任众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及公益活动的重要嘉宾,为中外文化交流沟通做出了巨大贡献。
附:部分推荐词
1.“百家讲坛讲中国文化,是新时期中国人胜读历史寻根的传媒者。”
于康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
于康,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教授,主任医师营养科副主任。《中国临床营养杂志》副总编,曾著《临床营养治疗学》、《临床营养医师速查手册》、 科普丛书《作自己的营养医生》(15册)、《临床营养解决方案》(14册)、《营养与疾病防治241问》和《非典型肺炎营养防治90问》。副主编有《临床 肠外与肠内营养》、《肠内营养》、《临床营养学》。先后获2004年度日本外科代谢和营养学会(JSSMN)青年研究奖、2003年度中国营养学会肠外及 肠内营养研究成果奖、北京协和医院优秀论文奖、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奖。
附:部分推荐词
余建斌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记者
余建斌,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记者。浙江慈溪人,毕业于同济大学机械工程系及浙江大学新闻系,获工学学士和文学硕士学位。2005年8月进入人民日报,现主要从事科技领域的新闻报道。
附:部分推荐词
张腾岳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1975年11月出生于甘肃兰州,现为中央电视台主持人,主持CCTV-10《走近科学》《10视之窗》栏目。也曾在《公众与科学》《百科探 秘》《我爱发明》栏目担任主持人。《展望21实际科学家——六位诺贝尔获奖者与中国科学家共话未来》获中央电视台1999年优秀节目一等奖。《中国的植物 王国》获中国科学院第六届科星新闻奖广播电视作品二等奖。《防御洪水》获中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二等奖 主持配音《风云再起》、等节目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颁发的全国优秀电视科普节目一等奖 主持配音的《黑熊回家》、《分享生命》等节目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颁发的全国优秀电视科普节目二等奖。主持配音的《打开电视走近科学》、《两万里风暴》、 《新疆煤炭自燃》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颁发的全国优秀电视科普节目三等奖 并多次参与《新世纪科技论坛》、《放飞臭氧探空气球》、《世界奥林匹克电脑大赛》、《野马回归》等大型节目的制作与主持。
附:部分推荐词
1.“一直以来,担任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走近科学》栏目主持人。作为知名栏目的的主持人,在推动公众关注理解科学、弘扬科学精神上,起到了很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公众中也具备了较高的知名度,深受公众喜爱。”
朱进 北京天文馆馆长
朱进,1965年4月生于北京。1991年7月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北京天文馆馆长。 北京校外教育协会会长;北京古观象台台长;《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中国天文学会常务理事、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北京 UFO研究会副理事长。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提名委员会委员,第15专业委员会(小行星、彗星和彗星的位置与运动)、第55专业委员会(天文学与公众的 沟通)组委。
附:部分推荐词
1.“作为天文专家,专注于天文科普工作,通过天文科普影响了广大公众,在每一次重大天文事件时都会看到他以通俗的、同时又充满激情的言论使天文成为当时的热点话题。”
2.“2011年从天宫一号、到月全食、天文摄影、戈壁陨石,朱进不但是个天文学家,也是一个优秀的科普工作者。他的实名新浪微博即时通告各类天文和人造航天器奇观,回答爱好者提问,拥有7万多粉丝,影响人数2000余万人。”
3.“他是年轻又平易近人的天文学家,也是资深的小行星观测计划主持者。身为北京天文馆馆长,以及《天文爱好者》杂志主编,他常常与普通观众进行科普互动,用轻松幽默的态度和浅显易懂的解说向公众传播天文学知识。”
4.“他在有天文现象的时候就会很忙,忙着接受各界采访;他是普通老百姓都熟悉和喜欢的天文专家。”
(以上资料由活动主办方提供)
(四)科学传播人终身成就奖——初评奖项提名候选名单
郭曰方 中国科学院 科普作家
郭曰方,1941年5月5日生于河南原阳县。1964年8月毕业于郑州大学中文系。1977年1月至今,在国务院、中国科学院工作。先后担任方毅副总理的秘书、中国科学报社总编辑、中国科学院京区党委副书记、中国科学院机关党委书记等职务;1983年加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198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全国科技报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华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科技新闻与写作》杂志主编、《科坛文明天地》杂志主编。高级编辑。现任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1981年1月胃癌手术后,他以顽强的毅力从事文艺和科普创作,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文学、新闻与科普作品3000余篇,出版各类著作60余部。全国科普作家代表大会授予他“建国40年来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称号。
附:部分推荐词
从事科普创作30多年,长期深入中国科学院的生活之中,对当代著名科学家做近距离观察。他所创作的《共和国科学家颂》已经在全国各地举办多场朗诵会,感动了从中央领导到各地基层学校的学生。郭曰方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兼科学文艺委员会主任委员,虽然罹患癌症,但全身心投入科普创作且矢志不渝。
韩启德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
1945年7月生于浙江省慈溪市,著名病理生理学家,曾求学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医学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他2004年12月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于1993年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这方面的工作在国际同类研究中具有特色并有较大影响。现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教授,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六届理事会会长。
附:部分推荐词
长期以来,以持恒的服务精神与社会责任,把科学和健康还给公众。在担任全国科协主席以来,特别热心指导、组织、以身作责开展科学传播。最近他担任新版《十万个为什么》16卷总主编。
李元 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
1925年生于太原,1948年考入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天文观测和天文科普工作,立志要建立中国的第一座天文馆,开创中国的天文馆事业.1949年被选为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大众天文》月刊总编辑、大众天文社总干事,并积极推动中国的天文馆事业。现任中国科普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天文馆学术委员、天津市科技馆科技顾问和河北省科技馆科技顾问等职。他自1945年起发表科普文章数百篇,编著译校图书数十种。主要有《天文园集》、《到宇宙去旅行》、《北京天文馆》、《简明星图》《访美见闻》等。并编制大型太空病态术图片展《宇宙在召唤》在全国许多城市巡展。1990年获“建国以来有特殊贡献的科普作家”称号1998年获太阳系6741号小行星国际命名为“李元星”的殊荣。并先后获“北京市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和“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奖状。
附:部分推荐词
1“他已87岁高龄,把大半生时间都投身于科普。他始终仰视天际,追星逐月,以高昂的热情从事天文科普,著作等身,成就不凡。”
2“李元是中国最早期的天文学科普专家。他在民国时期就在南京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天文科普。后来在他的积极提议下,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科学普及场馆——北京天文馆。他通过讲演、写书、上课等多种形式从事科普活动。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的影响。由于他的杰出的科普工作而获得小星星的命名。”
3.“几十年的天文科普工作,到晚年仍然保持着科普工作的热情,并有代表性著作。”
4.“李元先生资格老、成绩大,是北京市著名的健康老人,显示了科普事业不仅让人聪明,而且让人身体健康、长寿。”
5.“一辈子搞天文科普,近年又发表了口述史,对后辈有激励作用。”
欧阳自远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35生于江西,1960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矿床学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天文台高级顾问,系统开展各类地外物质、月球科学、比较行星学和天体化学研究。他是著名的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的首席科学家,被誉为“嫦娥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天体化学领域的开创者,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等多个奖项。
附:部分推荐词
3.“他以生动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人们一个真实的月球,勾勒了中国人一步步走向“月宫”的令人神往的蓝图。”
4.“作为一线科学家、院士、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首席,数十年如一日地关注、支持、参与科普事业,做报告、接受访谈、录制音像节目、撰写科普著作,在许多应该有科学家临场的科学类节目中,公众都能看到欧阳先生的身影。在一定的意义上,欧阳自远院士,成为科学的一个代言者。”
潘家铮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浙江绍兴人,著名的水利水电专家。中国水电水利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土木工程学家。国家电力公司技术顾问、教授、高级工程师,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毕生从事中国的水电建设和科研工作,曾参与设计和指导过新安江、三峡等许多重大水利工程。繁忙的工作之余,他还从事文学和科幻创作,是中国唯一一位院士科幻作家。出版过《春梦秋云录》、《千秋功罪话水坝》、等。他的科幻作品构思巧妙、想象大胆,令人惊心动魄、遐想联翩,在传播科学精神和知识的同时,也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受读者喜爱。
附:部分推荐词
1.“坚持从事科普工作,有科普著作多本,深受青少年读者喜爱。”
王绶琯 中国科学院院士
1923年1月15日生于福建福州。1945年赴英国留学,在英国皇家格林尼治海军学院造船班深造1950年改攻天文,并被聘为伦敦大学天文台助理天文学家,进行研究工作。1953年回国,先后就职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北京天文台。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科院北京天文台研究员、台长、名誉台长。曾担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现为名誉理事长)、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主任。他开创了中国的射电天文学观测研究并进行了颇有成效的推进。是中国现代天体物理学的奠基者之一。1978年被评为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先进科技工作者,1985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996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同年被评为全国先进科普工作者。长期致力于面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科普工作,倡导并精心创立了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多次在中学、科技馆、天文馆讲演、座谈,编著一系列青少年科普读物。曾当选为第五,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附:部分推荐词
1.“作为知名科学家、院士,数十年如一日关心支持参与青少年科普事业。担任北京市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活动委员会主任,指导活动、主编图书、撰写文章、做报告,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堪为科学家参与科普事业的楷模。”
2.“身为科学泰斗,一生致力于科技传播与普及,为中国的科普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3.“发起和创立北京青少年科技俱乐部,为中国科技界培养后备人才呕心沥血,精神感人,成绩斐然。”
(以上资料由活动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