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坏消息:880G曝光/890FX测试!

泡泡网
发布日期:2010年03月30日 作者:龚平 编辑:龚平
第1页
泡泡网主板频道3月30日 890GX才刚刚批量上市,880G的规格也已经曝光,而定位更高的890FX独显平台则已经完成了测试,究竟新一代平台有何改进和提升?同样是双x16交火模式,890FX比790FX会有性能提升吗?
人抽烟伤肺,电脑抽烟五年什么样?最近新游戏频发,890GX能否玩转?5系芯片组还是主力,6系却已经有取代之势。一周主板热点,尽在"好消息&坏消息"周刊!
可能很多人都有在电脑旁边抽烟的习惯,但估计很少有人抽了五年的烟还不打算清理机箱的。前几天笔者在闲逛与国外论坛的时候发现了看到一位仁兄发了这样一个帖子:“What 5 years of smoking does to your computer”,意思就是“说抽了五年的烟会对电脑如何”。
帖子内容是这样的:他的一个朋友领着另外一个朋友过来让他帮忙清理一台电脑,这台电脑的主人在家里宅了五年,天天就在电脑旁边抽烟,就是这位仁兄让我们有幸见识到了一台在烟雾下侥幸存活了五年的电脑内不是什么样的。
详细内容请《查看全文》
第2页
泡泡网DIY评测室“You Think.I do”板块开设以来,受到了无数网友的关注,很多朋友通过邮件将困扰已久的想法发给我们,希望得到编辑的帮助、或是看到相关的评测文章。
最近很多网友有提出了不少关于高清解码硬解方面疑问,有些朋友对硬解的兼容性持怀疑态度,也有人不知道如何设置才能开启硬解码,不少用户想组建HTPC却又不敢下手……近日小编还收到网友专门来信,大致内容如下:
“虽然现在没到三家鼎立的程度,但是英特尔,NV,ATI,都有自己一套的高清解码方案,各自利用自己的长处来进行解码,但是我就不明白他们各自的方案到底那个好,还有需要安装什么软件才可以充分利用起各自的优势?
例如:G41+E5300,NV MCP78+AMD5000+,780G+240,保持平台之间的公平性就得~!希望编辑测试下,顺便普及下高清解码的方案,软解跟硬解的都说下,那个效率最优!”
有鉴于此,本文将通过大量的截图和测试,让大家对硬解码有个更深入的认识:“硬解,人皆可以为之!”
自GPU硬件解码技术诞生以来,广大高清爱好者就围绕着“硬解”与“软解”的优缺点展开了喋喋不休的争论,现在随着CPU和GPU性能的飞跃,争论不仅没有停止反而愈演愈烈!
所谓“软解”就是通过软件让CPU进行视频解码处理;而“硬解”是指不依赖于CPU,通过专用的设备(子卡)单独完成视频解码,比如曾经的VCD/DVD解压卡、视频压缩卡都被冠以“硬解”的称号。现在实现高清硬解不需要额外的子卡,也不需要额外的投入,因为硬解码模块被整合在了GPU内部,而目前主流的显卡(包括整合显卡)都能支持硬解码。
“硬解”其实更需要软件的支持,只是基本不需要CPU参与运算,从而为系统节约了很多资源开销。通过降低CPU占用率,可以给用户带来很多实惠:
● GPU硬解码高清视频的优势:
1. 不需要太好的CPU,单核足矣,CPU方面节约不少资金;
2. 硬解码基本相当于免费附送,不到500元的整合主板都能完美支持;
3. 硬解码让CPU占用率超低,系统有能力在看HDTV的同时进行多任务操作;
4. CPU需要倾尽全力才能解码HDTV,而GPU只需动用0.1亿晶体管的解码模块就能完成任务,功耗控制更好;
● GPU硬解码高清视频的劣势:
1. 起步较晚,软件支持度无法与软解相提并论;
2. 面对杂乱无章的视频编码、封装格式,硬解码无法做到全面兼容;
3. 软解拥有大量画面输出补偿及画质增强技术,而硬解这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
4. 硬解码软件设置较为复杂,很多朋友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正确使用GPU硬件解码。
虽然硬解码拥有种种缺点,但依然倍受广大用户追捧,因为低成本和节能环保这两大致命诱惑让人难以抗拒。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硬解码的缺点基本被改进,只是很多人还不懂得如何用好硬解码,本文就通过大量应用案例来释放出硬解码真正的威力!
详细内容请《查看全文》
第3页
网友酷评:
PCPOP网友:感觉amd的高端芯片组都是用来忽悠人的
二月初的时候我们曾经为大家曝光了AMD 8系列芯片组的终端产品——890GX的成绩,接着在三月初的时候我们为大家深度解析了890GX这款芯片组的定位、性能以及相比其竞争对手的优势劣势。
纵观AMD整个8系列芯片组,除了890GX这款面向中端的芯片组之外还有针对低端平台而设计的870(非集成GPU)和880G(集成GPU),以及高端平台的继任者——890FX。
790FX曾为AMD在弈龙处理器的推广上立下赫赫战功,而890FX作为它的继任者能否接过790FX的枪,辅佐六核处理器续写AMD的弈龙传奇呢?
在我们为大家介绍890FX的性能之前,我们先来为大家讲述一下“老大哥”790FX的故事。
详细内容请《查看全文》
第4页
几天前我们对AMD 890FX芯片组的性能进行了性能初探,当时我们并没有加入它与前代产品——790FX芯片组的对比测试,其原因有二:1、时间的关系;2,鉴于除了SATA 6Gbps之外两代芯片组的规格基本一致,预估性能不会有多少区别。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么?
估计很多读者也和我一样对这两代王者在性能之间的差别存有疑问,但由于距离890FX发售日期还有月余时间,各种不确定的因素都会导致其性能方面的差异,所以目前我们所做的测试都是趋于前瞻性的,对比测试结果也并不代表就是其最终的性能表现。
基本性能方面相信大家心里早已经对比过了两者之间的差距,那今天我们就直接进行之前测试中没有提到的方面——交火性能测试,我们通过四款测试软件/游戏的测试来对这两代王者之剑的交火性能进行对比,来看看890FX相对之前的产品是否真的有提升。
详细内容请《查看全文》
第5页
作为目前顶尖一线主板厂商,华硕自从推出了令玩家为之疯狂的ROG玩家国度系列产品之后,让我们对顶级主板的观念有了大幅度的转变,如果某位玩家能拥有一片隶属华硕ROG玩家国度系列的主板产品,那么游戏、超频、挑战极限,甚至刷新排行榜这些事情绝对易如反掌。
如果用以往ROG眼光看来,华硕这款Maximus III Extreme绝对能称得上是顶级的主板产品,它不仅拥有卓越的超频能力,还具备了华丽的外表以及上乘的做工与用料。但是华硕在这张M3E上创新并没有到此为止,一个颇具新意的功能让我们看到了ROG给我们带来的一片新天地,那就是用手机通过蓝牙控制主板。
详细内容请《查看全文》
第6页
华硕玩家国度推出的第一张X58主板RAMPAGE II EXTREME虽然被大部分人视为主板中的神器,但在极限超频玩家心里却有一点说不出了遗憾,那就是R2E的外频能力。
在笔者看来R2E在设计之初并没有那么完美,其北桥旁边的独立供电模块虽然设计的十分巧妙,但是一般来说供电部分位置应该尽量贴近处理器,这不得让笔者联想这部分的供电模块的设计初衷。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这张主板在极限外频上难以逾越那1到2MHz的空洞区。当然华硕的研发人员基本都是完美主义者,在不久之后我们看到另一款让人热血沸腾的ROG X58主板——RAMPAGE III EXTREME。
今年华硕在CES 2010大会上终于向我们展示了最新的ROG系列Rampage III Extreme主板,虽然在配色方面这款产品依然沿用了玩家国度系列的黑红色,但是在设计方面和前一版本的产品却大不相同。
详细内容请《查看全文》
第7页
提到魔剑,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那些蕴含巨大力量,却不易控制的兵器,使用这种兵器的人往往亦正亦邪,意志薄弱者可能会堕入魔道。昂达的魔剑系列主板也拥有这一兵器的某些特质,优秀的做工和用料让魔剑系列主板与其它产品竞争时有很大的优势,而和兵器不同的是,魔剑主板的附加功能使用起来非常简单,不仅仅是DIY玩家,普通用户也可以轻松操作。
自690G开始,昂达的AMD平台整合主板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这次的890GX发布,昂达也成为首家到货市场的本土厂商,而且一出手就是定位高端的魔剑系列。今天就让我们看看这把新魔剑性能如何。
除了常规的测试项目,笔者还加入了GPU超频以及热门游戏的评测,游戏测试中包括发布不久的战锤40K系列新作,希望能够用战锤来验证一下魔剑的成色。
详细内容请《查看全文》
第8页
2010年对于即时战略游戏迷来说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一年,两大RTS游戏经典作品今年都会推出续作,暴雪的星际2还在测试中,而EA的《命令与征服4:泰伯利亚黄昏》(简称CNC4)已经在不久前正式发布。
《命令与征服》是有着近15年辉煌历史、销售超过3000万的游戏系列,在全世界有非常多的拥簇者,尤其是在中国。此次最新续作《命令与征服4:泰伯利亚黄昏》发售之后,更是深得玩家的关注。
之前的星际2我们已经在整合平台上做过测试,主流的785G在低分辨率关闭特效的情况下是可以流畅运行的。那么,这款CNC4在整合平台上又会有怎样的表现?主流的整合平台能否流畅运行,让广大使用整合平台的朋友也能够体验这款游戏大作?笔者这次就用新的整合平台890GX来尝试运行CNC4,看看结果如何。
详细内容请《查看全文》
第9页
NEC的USB 3.0控制器芯片已经发布半年并得到广泛应用,们至今没有看到第二款同类竞争产品,不过我们听说Intel将在今年年底推出自己的USB 3.0控制器。
其实这并不完全算是一个好消息,因为Intel准备的也是一颗独立控制芯片,而不是把USB 3.0直接集成在芯片组内部。AMD 8系列和Intel 6系列芯片组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原生支持SATA 6Gbps,却把效果更明显、更受期待的USB 3.0放在了一边。从NEC芯片的尺寸看,或许在芯片组内原生支持USB 3.0需要占用太多Die。
现在一块主板为了支持USB 3.0,不得不增加大约9美元成本,包括5美元的主控芯片和4美元的相关电路、元件。这点钱对高端主板来说可能无所谓,但在低端主板上就要了命了,因而严重阻碍了USB 3.0的普及。NEC计划将其USB 3.0控制器的产量翻一番,达到每月200万颗,再加上Intel加入战局,或许能稍微便宜一些,弥补没有原生支持的遗憾。
第10页
网友酷评:
PCPOP网友:一家独大,没有竞争压力,集显难有长进。
PCPOP网友:明年就是APU的时代了
在AMD 8系列芯片组家族中,整合型号除了已发布的890GX,还会有一款稍低端的880G。
不过虽然看起来型号很新,但880G和现在很普及的785G在北桥方面基本没有什么区别,仍旧是台积电55nm工艺制造、源于RV620核心、40 个流处理器、支持DX10.1和UVD2.0、核心频率500MHz、支持SidePort DDR3板载显存、支持混合交火、支持单路数字输出(DVI/HDMI不能同时使用)……
事实上,785G使用的原本就是8系列内核,只不过当时为了不影响780G、790GX主板的销售而使用了这么个型号,如今算是回归正身,整合图形核心的型号也从Radeon HD 4200升级为了Radeon HD 4250。
北桥无变化的同时,南桥从SB750升级为SB850,原生支持多达六个SATA 6Gbps接口和RAID 5磁盘阵列,有些厂商还使用第三方控制器加入了USB 3.0接口,不过也会有厂商选择SB810南桥,不支持SATA 6Gbps。
由于定位较低,880G主板的成本和价格都能更为主流用户所接受,华硕、映泰、精英、微星等厂商还都普遍使用了Micro ATX小板型。
第11页
网友酷评:
PCPOP网友:坏了4台360的玩家路过...
PCPOP网友:跟PC主板比 简直是三线 由此也可以发现其中的利润和设备的低级
索尼推出了PS3-Slim之后,一直被抱怨体积过于臃肿的XBox 360又一次被玩家推上了风口浪尖。不过近日一张疑似XBox 360-Slim主板的图片曝光于网上,让大家对超薄的XBox 360的出现增加了些许的信心。
这张照片传闻是从国内某游戏论坛中流露出来的,作者声称自己有朋友在生产XBox 360的工厂,这张主板是作为XBox 360-Slim的Sample出现的。虽然众说纷纭,不过我们通过主板的尺寸来看确实有“Slim”的倾向。
代号为Zephyr的XBox 360精英版的主板
微软每一次提升XBox 360的工艺都需要对原有产品进行改造或重新设计一款主板,从最开始不带HDMI接口的第1代主板——Xenon到带HDMI接口的第2代 主板Zephyr,然后是CPU采用65nm制造、GPU采用90nm制造的第3代主板Falcon以及采用双65nm工艺的第4代主板Jasper,每一代的主板不论是从工艺还是设计来讲都不尽相同。不过不管微软如何对XBox 360的主板提升工艺,我们玩家只关心一个问题——只要不再三红就行了……
第12页
网友酷评:
PCPOP网友:INTEL平台换CPU就得换平台,策略问题
PCPOP网友:这样的事情I也不是第一次干,没办法。这点AMD做的的确很到位。
在我们还没有完全看到5系列芯片组的全部阵容之前,Intel就决定在2011年第一季度推出支持SandyBridge的6系列芯片组,代号Cougar Point。
目前的45nm Lynnfield、32nm Clarkdale处理器均采用LGA1156接口,搭配5系列芯片组,但它们的寿命很短,因为Sandy Bridge处理器会改用LGA1155接口,一个触点之差就造成两代产品完全不兼容,所以才有了新的芯片组。
6系列芯片组在桌面领域有“H67”、“P67”两款型号,分别面向高端和主流市场,主要区别有两点,一是前者仅支持单路x16 PEG,后者则支持单路x16 PEG或者双路x8 PEG,也就是支持双卡并联,但是否还会有NVIDIA SLI授权尚未确认。
另一个重要区别就是H67支持处理器集成显卡HD Graphics,而且支持双独立显示输出,还集成音频控制器和千兆以太网MAC。
H67、P67都支持x8 PCI-E 2.0、14个USB 2.0接口、2个SATA 6Gbps接口、4个SATA 3Gbps接口,没有USB 3.0,SATA 6Gbps也没有AMD 8系列那么多。
还有一点,它们都不再支持PCI总线。
6系列芯片组的商务版本有“B65”、“Q65”、“Q67”三款型号,同样支持LGA1155处理器。现在的B43将于第二季度被B55所取代,千颗批发价仍为37美元,不过到了明年初就会升级到“B65”。Q65、Q67则分别取代Q43、Q57。
USB 2.0接口,B65支持12个、Q65/Q67支持14个;SATA接口方面,B65/Q65支持1个SATA 6Gbps、5个SATA 3Gbps,Q67支持2个SATA 6Gbps、4个SATA 3Gbps。
这三款商务芯片组也都支持x8 PCI-E、双独立显示输出、集成音频控制器和千兆以太网MAC,而且保留对PCI总线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