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鸟客串老记 A900和D700实拍T台丽人

泡泡网
作者:郭宸宸
T台美女当试卷,两机一镜来赶考
菜鸟者,新手也:笔者前不久就切切实实的体会了一把当新手的感觉——乃是应某声名显赫的服饰品牌相邀,前往拍摄北京国际时装周上的一场新品发布会……服饰厂商的发布会,不必多说,各位影友也心知肚明:当然是要围着T台转了,更兼是国际时装周期间的大场面,少不了模特中的“大腕”、“名角”前来捧场,笔者初听此事,也是颇为兴奋,以为可拍的素材一定不少……于是扛上相机,兴冲冲去也!
附:行家眼中,上图中的这两机一镜,搭配的不伦不类,简直难以容忍,不过对于广大初级爱好者来说,这可能就是他们正在遭遇的窘境,本文并非为评出XX相机强于XX相机,亦或XX镜头不若XX镜头。旨在借笔者参与的一次稍显意外的拍摄任务,谈点摄影器材与实际应用的问题。
说到这,一定有朋友关心笔者是拿着什么相机赶场子去?乃是尼康D700,不过手边满足需求的镜头,仅一只超大变焦比的尼康口腾龙AF18-270/3.5-5.6Di II VC(原定一同客串演出的尼康400mm大炮陷在了路上) ;幸好,同行还有一位影友,持索尼A700+蔡司24-70ZA镜头助阵……
索尼A900,ZA24-70镜头和F42AM闪灯在当日现场拍摄
按说,我们带到现场的器材都是时下影友间颇受欢迎的新鲜货,特别是A900和腾龙的AF18-270/3.5-5.6 Di II VC,都是刚刚上市不久的产品——不过摄影记者的手中从来难见这样的器材,从他们来说,前篇一律的专业装备已经成了自身工作性质的一种标志。
尼康D700,腾龙18-270VC镜头和SB800闪灯在当日现场拍摄
在镜头后记录T台的精彩,并不是间容易的事情
那么,笔者等和老记们相比,本就是大大的新手,又携带了不那么“严肃”的爱好者级装备赶场,会遭遇怎样的麻烦呢?
DX裁幅难题出大了:只剩500万像素的D700
相对于朋友手中的索尼Alpha组合,笔者更担心的是自己手中这套组合:恐怕多数影友都不会像笔者这样,把一只副厂的DX画幅镜头装上了D700这样的全画幅机身。不过有一种情况,确实值得模拟,那就是你不得不使用这样的装备时该怎么办呢?既然尼康公司,为D700准备了DX裁幅模式,并强调其对DX镜头的良好兼容性,那么我们不妨试试看:
这类场地的模特表演,让AF系统捕获单个的移动目标,剪裁是免不了的
而D700此时只剩500万像素,确实需要拍摄者十分小心谨慎了
腾龙18-270mm的覆盖范围,长焦端等效高达400mm上图
就是在模特处于远端时,使用长焦端拍摄的特写照片
内建光学防抖系统的腾龙AF18-270VC镜头可以看做是此前的AF28-300VC镜头的APS-C专用版本,望远端等效焦距达到了惊人的400mm范围,若用在DX机身上,恰巧和当初我们计划在D700上使用的尼康AF400/2.8镜头视角相当。不过在尼康D700机身上像素数因为裁幅的原因,从1200万降到510万。
腾龙为了适应D40、D60这样的机身,为AF18-270VC装上了内置的AF驱动马达。尽管我们还是更信任D700上的机身驱动马达,不过腾龙的新型马达确实噪音小了很多,安静性已经非常接近原厂的超声波马达了。
D700的最终表现如何,还要仰仗腾龙18-270VC这个“新兵”的支持
对此我们最初没有把握,但愿它是个与众不同的“大变焦比”镜头
不过,装上副厂APS-C镜头的D700还是要面对很多问题,比如大幅缩水的取景器放大倍率,以及标称范围不适合需要的对焦区域指示,需要手动从FX切换到DX模式等等。
索尼A900:老记们眼中的稀罕物
我们十分有幸的获得了进入摄影记者区拍照的许可,不过朋友认为应该出去拍点花絮……毕竟那时长达几十米的表演场地上,空无一人,室内灯光更是暗得可以:呆在那里也无事可做(然而,很快我们就发现这个做法是错误的)于是就重新通过安检门返回签到大厅。
现场,严阵以待的老记们
A900在现场的一大堆佳能、尼康相机中,可是个稀罕物
安检门附近,来自各大媒体的摄影记者们已经排起了长队,等待通过安检。几位老记一眼看到挂着摄影记者标志的朋友手中的A900,便打招呼想看一看,朋友满足了它们的要求,看得出尽管这些老记手中除了尼康,便是佳能。但他们对索尼的全画幅DSLR还是十分关注,也比较了解Alpha单反的有关情况,更何况讨论点器材方面的问题总比站在通道里枯燥的等待,或者听着文字记者不厌其烦的布置工作要强得多。
为了烘托气氛,现场的照明条件是多变的,系统和
拍摄者都必须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照明
附:获得如下图一张这样的特写,在当天的环境下,除非剪裁,24-70是没有机会了——究其原因,携带A900的那位朋友没有预先采集到足够的现场情报,以为拍摄区和T台间的距离是传统的样式:实际上,老记们身边的文字记者MM,正是他们的“情报员”。关于现场的各种变化,都会源源不断的告知摄影记者。现代的新闻报道,需要紧密的团队合作,单枪匹马是打不赢的。
不过笔者还是尽量挤了出去,以为能在大厅有所收获,然而此时的签到台附近已经是水泄不通,想获取一张合适的照片不算容易。更何况这里除了记者就是业界人士,对相机那是相当的敏感。唯一的收货是发现,记者们也在使用大变焦比的平价镜头。不过这种情况多是发生在那些记者MM身上,她们多是文字记者,虽然在普通影友看来,也算是装备整齐,但不过是拍点花絮,顺便帮助摄影记者指示拍摄目标而已。
T台下的地盘争夺战 老记的入门课
对于摄影记者们来说,机位的争夺就像打仗一样:摄影区只有巴掌大的地方,要挤进去近百家各种新闻机构和独立图片社的成员,基本的方针是到得越早越好——不过更重要的是,千万别轻易让出你的位置,这也正是上页中我们所犯的错误。当我们重新通过安检门回到演出大厅,发现摄影区的好位置已经无立锥之地……
笔者从主席台上拍摄的摄影混合区,尽管进入这
里必须持专门的邀请函,但也早已是水泄不通了
注意,这是位文字记者,它们的摄影
师正在休息,她则帮助先占领有利地形
在这里,到处是席地而坐的老记,高高支起的重型三脚架,还有很多铝合金折叠梯子:总之一切能帮助改善视野的工具都有可能被带来。特别是电视台的大型摄像机更是占去了很多宝贵的空间!不过这也到从侧面印证了“时尚”领域受传统媒体关注的程度。
体积小巧的腾龙AF18-270VC,这时倒是派上了用场,由于不需要独脚架或者其他辅助设备,笔者在说了无数声“对不起”、“抱歉”之后获得了一小块长焦端视线还能忍受的位置。唯一的问题是稍不小心就有可能肘击旁边矮小的记者MM,此时她正不断的给临近的一名身材魁梧的老记讲解发布会的流程,并告诉他何时应该停止拍摄返回大厅协助采访,尽管这位老先生显然已经很不耐烦,但还是低着头听完。
此时的观众席还是聊聊无人状
我们的另一台单反相机索尼A900就比较幸运了,刚才打过交道的老记们,费了点口舌,为那位兄弟找了一个刚好容下一人的拍摄位置。
T台丽人(一)D700和腾龙18-270VC镜头拍摄
下面是尼康-腾龙组合在现场拍摄的照片:
以上点击可见800x1280分辨率左右的大图
几乎全部照片,都是以连续AF的驱动模式拍摄的,因此一定要看原片的表现那实在是难为人了。腾龙18-270VC镜头在长焦端的AF有些吃力,但总体情况尚好,廉价大变焦比的好处就是你可以随心所欲的选择画面——代价是,你不得不牺牲大把的操作性。
T台丽人(二)A900和蔡司24-70ZA镜头拍摄
以下是由索尼A900系统拍摄的照片,受到24-70镜头焦段的限制,只有借助少数模特走近摄影区时,获得了有限的几张特写:
ZA24-70拍摄的照片可以帮助你了解现场的整体环境
70mm端在模特抵近时拍摄,全像素输出,剪裁后获得
众佳丽簇拥着NE.TIGER设计师出场了,正当摄影记者们忙着放下手中的大炮拿起第二台装着广角变焦镜头的机身时,那只呆在摄影区第一排却已经郁闷了一整场的ZA24-70镜头终于体现出了自己的价值,一位和朋友相熟的老记由于换好器材后视线被当,不得不在会后从A900的CF卡中拷贝走了和上图场景相似的另外一张照片。
关于尼康D700和索尼A900的极限使用体验
对于D700来说,没有获取最适合表现自身潜力的新型镜头,而对于A900来说,次顶级的F42AM显然不是为新闻摄影设计的。因此在当天的拍摄环境中使用这两个组合都是十分吃力的。尽管我们不是唯器材论者,尽管D700和A900这样的机身即使对于职业摄影师来说,也是相当先进的器材:但是不合理的器材配置仍然会影响最终的结果。
D700和腾龙18-270VC拍摄,270mm端配合SB800闪灯拍摄,TTL闪光
——不过幸好,我们的目的并非向新闻机构提供精美的新闻图片,而是谋求在极限环境下,寻找器材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发现它们的优点:
D700:裁幅以后的D700不再有那么丰富的剪裁空间,实际上问题不在于它的操作反应速度或者对距离、测光、色温的检测能力,而是510万像素和ISO 3200的前提条件,决定你不能出任何一丁点差错。
附:在长焦端狭窄的视角内,保证对焦准确至关重要,你不得不面对同时有3-4人在镜头里不断移动的局面,对于入门长变焦镜头来说,迅速的连续AF是很困难的——而且随AF旋转的变焦环也不允许你进行即时手动对焦,这才是老记们坚持使用那些笨重的专业级镜头的根本原因:是操作性而非画质,决定了最终的器材选择。
同上的组合,100mm端附近拍摄
不应该抱怨腾龙18-270VC,它毕竟不是为这样的场合设计的,只要他能完成1/3的预计任务就不值得抱怨了。实际上这是我们用过的最好的副厂大变焦比镜头,连续AF的合焦成功率虽然还达不到原厂镜头的水平,但是确实已经十分接近了。在D700上不能自动裁幅只要使用者注意就不会有问题,相对来说,稍令人头疼的问题可能是如下两点:
- AF时会旋转的对焦环——在拥挤的空间里,有时会阻碍操作;
- 变焦环的手感太紧,也许用一段会有改善
A900:配合ZA24-70这个旗舰级的标准变焦镜头,至少不用像使用DX镜头的D700那样,透过等效放大倍率还不如D60的取景器向外观察。对焦速度也满足需求。不过高ISO杂色控制的疲软和巨大的机震给SS防抖带来的负担,意味着拍摄者只能依靠2400万像素带来的剪裁空间——尽管我们并不把这看做A900的缺陷,但作为新闻机,你会发现你身旁的老记们确实为T台走秀选择了至少ISO 1600的感光度。当然从实际拍摄看,A900的合焦成功率确实很高——,而且对焦速度和快门时滞也完全达到了顶级机型的要求。取景器内显示更明亮和直观,9个对焦点的布局也比D700的51个点或11点更方便实用。
抛除镜头焦段不合适这个因素,A900的操作
性还是很能适应这种高强度的拍摄任务的
不过尼康的SB800闪光灯依靠附赠的电池外置盒安装了5节电池,表现出了更好的回电能力,F42AM在这方面则比较孱弱,没有合适的附件——当然F42AM的设计应用也并非这样的角色。
我们最后想告诉大家的事,针对不同应用领域而设计的相机,使用起来确实差异很大,但并不意味着某个机型的单项性能就不行:比如我们会发现A900的对焦确实很坚决,而腾龙18-270VC的长焦端防抖表现其实很出色。在不同的环境下应用你会发现器材的某些地方和你预先设想的大为不同:有的时候,你看到的是正面的表现,有时则恰巧是负面的——而事实上,它们各自有优缺点,片面的看待他们只会让你错过更有性价比的选择——正确的思路是:在你决定扔掉你那堆看似廉价的东西前,请先想清楚,你到底要拿相机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