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解密四川三星堆遗址青铜器之谜(2)

科技日报

关注

大量的矿来自何方?

从目前三星堆已出土的青铜器的用铜总量来看,估计约在8—10吨左右,这还不包括冶炼和浇铸过程中的损耗。按地质学上的经验,天然铜矿的含铜量一般在10%%—14%%左右,也就是说,要想得到10吨纯铜,大约需要100吨铜矿。这大量的铜矿到底从何处取得?为此三星堆遗址的挖掘者陈德安,曾经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来寻找这些文物的真正产地。

陈德安说,三星堆所有出土的青铜器,经物理化学测定都是低比值的,但是四川地区含有铅的铜矿并不多,尤其是低比值铅的铜矿几乎为零。这表明三星堆人所冶炼的青铜不产自本地,那么,三星堆的大量青铜又来自哪里?

陈德安说:“现在比较典型的低比值铅的铜矿分布在云南的云山这些地方,我只做一般的推测,这个低比值青铜器的来源可能来自西南地区。”可云南在四川的千里之外,是什么把三星堆的青铜器和远在千里之外的家乡的铜联系起来呢?主张三星堆文化本地说的专家则认为,三星堆的祖先应该属于古老的氐羌民族,而氐羌民族又是一个迁徙的民族,他们的迁徙路线就是我们常说的茶马古道。而古代的茶马古道又恰恰经过东川。

东川铜矿有文献可考的历史可追塑到汉代,而且现在依然可以找到古老矿洞。古人开采矿石和现在不同,他们是从山顶顺着矿脉往下开采,口里衔着用来照明的亮子,背上背着矿石艰难地一点一点往外淘。据记载,东川铜矿含量较高,所以古代的东川人发明了自己原始的冶炼方法———火烧水泼法,就是用木柴在岩石上,矿岩上烧,烧红了之后,再用水泼上去。这是东川文献记载中,最古老的一种铜矿的冶炼方法,因为当时没有采矿工具也没有火药等,面对艰硬的矿石,古人想出的办法就是,先用火烧,当岩石被烧热后,再用冷水泼,由于岩石热胀冷缩不均匀等因素,岩石会自然崩落,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含铜量较高的矿石。

东川的矿区紧邻金沙江,据文献记载,明清时期各朝政府所制作铜钱大都出自东川,而且就是由水路运出。那么制作三星堆青铜器的铜会不会也由此路走的呢?

谁是三星堆宝物的曾经拥有者?

地处中缅边境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寨,寨子里竟然出现了与三星堆出土的一模一样的海贝,但是他们的海贝却代表着不同的含义,并非如常理推断的那样海贝就代表着钱币。如果这些密码并不是一种完全的巧合,那么是否能证明,千里之外的一个古老氐羌的迁徙民族,就是三星堆宝物的曾经的拥有者呢?

就在人们心怀神奇的时候,一位叫杨干才民间学者说自己能看懂三星堆。杨干才本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尤其喜欢拍摄少数民族。而就在2001年他在周游中国的边境线时,在地处中缅边境线上碰到了一个让他惊异的少数民族村落。为了能了解这个村寨,杨干才和他的爱人竟然住了下来,令他们没想到的是这一呆就是六年,他拍摄下了这人属于哈尼族一个分支的少数民族,他们自称为阿卡人。杨干才说他能读懂三星堆的一些怪异符号,正是因为阿卡人。

杨干才第一次看到这个村落的时候,曾回昆明查阅了有关哈尼族的相关资料,在史诗中透露出这个民族有着强烈的鸟崇拜的观念。这是阿卡人传下来的史诗中的内容,而且生活中他们也把鸟和眼睛作为自己崇拜的对象。也正因为阿卡人有着强烈的鸟崇拜和眼睛崇拜现象,杨干才才把他们和三星堆联系了起来。

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尤其是青铜器,鸟或者似鸟的东西,占了大部分。也正因为看到青铜器中大量的鸟,才让杨干才把三星堆遗址跟阿卡人联系起来。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个坑,有很多专家把它定为祭祀坑,有的专家认为不是,但不管是不是祭祀坑,坑里的器物的用途,大部分专家意见是一致的,那就是它们是用来做祭祀用的。铜人、铜鸟、铜眼、眼形器都与祭祀有关。

通过对阿卡人的了解,杨干才对于三星堆有这样一个猜想。古蜀的先民应该是一个位于四川西北的青海、新疆地区的古老的游牧羌人的一支,为了生存迁徙南下,到达水草丰美的成都平原后定居了下来,并且在此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文化,但是后来在与其他部族发生战乱,被打败,所以毁掉了象征着他们财富和辉煌的成果,带领族人继续南迁,最终到了云南边镜。

-相关资料

1986年7月和8月份,让四川的广汉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镇,变成了举世闻名的城市。那时当地农民两次寻常的取土挖掘,竟然挖出两个装满了珍贵文物的土坑。令人奇怪的是坑内所有的宝物的制作都非常精美,但是更令人惊讶的是所有的宝物都遭到了损毁。本以为是一个古代蜀王的大墓,但是当打开土坑之后才发现,只有宝物却不见墓葬的痕迹,宝物的来历成为千古谜团,历史学家也无法从现有的历史资料中给出确切的答案。那么从三千年前的青铜制作工艺上去找寻,能否找到宝物的制造者呢?千年宝物重现人间,却也带来了众多的未解之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