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

科学家20年复活中国红瓷

新浪新闻

关注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大红色都有一种莫名的亲切之感。而在这个瓷器历史悠久的国度,却曾经一直存在着一种遗憾:没有人能够烧制出品相绝对纯正的大红色瓷器。然而近日,当一抹鲜亮的红色跃然附身于一款来自醴陵的奥运瓷品——“奥运瓷·描金极品中国红”时,我们终于可以骄傲地向世界证明,红色原来可以如此明艳。

其实,连胡天霏自己也没想到,一个关于“陶瓷大红色釉”的研发任务,让自己一干就是20年。1983年,湖南省科委希望有人能够攻克一千多年来的难题——开发陶瓷大红色釉。如果你是一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人,便不难发现,在日常生活中用到的瓷器,红瓷是非常少见的。其实中国人自古以来便崇尚红色,但古时候艰难而宝贵的“祭红”烧制技艺,早已湮没在历史的迷雾之中。

为了让祭红“复活”,湖南省科学院化学分析测试所的副研究员胡天霏,带领着一班人马开始了漫长的探索。“大红颜料是不耐高温的,这是现代陶瓷界多年来无人能解的难题,也因此,红瓷成为陶瓷史上最难烧制的一种瓷器。我国古代的红釉瓷器,一般都是以氧化作为发色剂,在高温状态下烧成的,但毕竟不是正宗的红色。”

胡天霏告诉记者,现代唯一能够呈现标准大红色的,是一种名叫“硫硒化镉”的无机人工合成颜料。不过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耐高温,在800摄氏度下就开始分解。而烧制瓷器的一个最基本条件,就是必须要经过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锤炼,两者之间存在颠覆性的矛盾。

“陶瓷釉料一般由两部分构成,一种是使它能够发色的色料,另一种就是形成表面玻璃质感的基础釉。”胡天霏对记者表示,传统的基础釉保护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硫硒化镉不耐高温的缺陷,因此当时他们采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包裹色料技术”,即用硅酸锆晶体进行包裹。在这种晶体的保护下,硫硒化镉可以承受120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

然而,问题远远没有想象中简单。随着釉料表面形成玻璃相,硫硒化镉晶体会不可遏止地生长变形,只有极少数色料能够被继续包裹。“这成为烧制纯正中国红的最大瓶颈,按照当时的水平,国外最先进的包裹率也只能达到8%左右。”

不过胡天霏执著地相信,一定有一种物质可以减缓硫硒化镉的分解。面对元素周期表,大家采取科学排除法,最后将目标锁定在“第四周期元素”。经过反复试验,“钽金属”进入科学家的视野。“钽是一种比黄金还贵重的稀有金属,它氧化物的一种是五氧化二钽,是一种超耐高温的色料。” 

有了适宜的色料,并不能立刻用于烧制。瓷器表面光泽润滑的质感对釉料提出了苛刻的要求。“色料”加“釉料”,只有将二者完美结合,“中国红”才能变为现实。“为此我开始了大红釉料的工业试验。大红釉要求在还原气氛下烧成,也就是要把窑内的氧气减到最低程度。于是我们在釉料中加入一氧化碳,在烧制过程中生成惰性气体二氧化碳,从而保护大红釉料。”在反复的试验与改造中,研发小组一连改换了九种炉型,逐渐得以将窑炉的可控温差限制在正负5摄氏度之间。

本文导航:
·科学家20年复活中国红瓷
·科学家20年复活中国红瓷(2)

2002年3月,非常纯正的一抹大红,在1250摄氏度的高温中蜕变成型。“大红色釉已经正式通过了专家组的鉴定,中国红色瓷器的历史就这样又接上了!”面对记者,胡天霏激动得有些难以自持,“二十年的付出是值得的。红瓷第一次有了红色色值的标准,这种几乎完全和我国国旗颜色一致的红色瓷器,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红’。”2004年,红瓷烧制技术通过国家技术发明专利。2005年,胡天霏等人成立了湖南醴陵市瑞丰祥中国红瓷制作有限公司。而这种瓷器真正面向市面,是在2006年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作为国礼馈赠给非洲48国的贵宾,之后“中国红瓷”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事实上,在遥远的古代,红瓷的出现完全是因为一次烧制的“意外”。唐朝时,湖南铜官长沙窑中,用铜来烧制绿色的方法已经非常普遍。但由于烧制过程中的温度和氧气的影响,原有的高价绿色铜会变成低价的红色铜。陶瓷史上的第一抹红色——铜红釉执壶,便是由此产生的。中晚唐时期,陶瓷艺人发明了专门的红釉烧制技术,北宋年间,河南禹县的钧窑又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工艺,烧出了世称“钧红”的红釉陶瓷。但是当时的烧制工艺并不十分成熟,红釉中往往掺杂其他的颜色。

明朝宣德年间,景德镇人终于烧出前所未有的“祭红”,这种红色无论从色泽或纯度上,都超过了钧窑。“官古窑成重霁红,最难全美费良工。霜天晴昼精心合,一样搏烧百不同”。清朝年间的《景德镇陶歌》专门记述了烧制祭红的难度。祭红瓷是我国历史上价值最高的瓷器,现存也不过100件,保存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中。但珍贵的烧制技术却在时代的更迭中,莫名地失传了。明朝宣德年后,几百年间一代又一代的景德镇人,多次试烧这种红釉瓷器,但令人心动的那抹“祭红”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河南的钧瓷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表明红釉是一种极难掌握的烧制技术,而民间也有“千窑一宝”的说法。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90年代以来,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价位一直扶摇直上。1986年,一件“明洪武釉里红牡丹莲花纹大盘”在香港以940万港元的成交价被日本人拍走。1989年,一件“洪武釉里红牡丹菊花大碗”更以2035万港元在港拍卖成交。这一价位在当时不仅是釉里红瓷品和明瓷拍卖之最,也是中国文物艺术品在国际拍卖市场上所创的高价位纪录之一。

2002年,一个清朝雍正年间的祭红瓷碗,在索斯比拍卖会上竞拍出2100万港币的天价。2006年5月30日,一只明朝的“釉里红玉壶春瓶”在香港以7852万港元的高价拍卖出售,创下了明朝瓷器拍卖的世界纪录。

至今,明代釉里红瓷品在国际拍卖市场的高价位一直保持稳定状态,几乎每件瓷品都能以不低于百万港元的价位成交,而罕见存世的“祭红”更成为不可多得的宝物。“中国红瓷作为古代祭红的延续,可说是弥补了很多收藏家的遗憾。沿袭传统的陶瓷器型,现今的中国红瓷在器型上大概有盘、碗、杯、桶、茶具、瓶等。”目前市面上销售的中国红瓷,基本都以中低温烧制的生活用瓷为主,而高温烧制的精品红瓷只有在特定的公司才可以买到。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高温烧制的中国红瓷价位,较中低温烧制的红瓷而言,要高出许多。

本文导航:
·科学家20年复活中国红瓷
·科学家20年复活中国红瓷(2)
加载中...